陽白村1000餘戶農民增收致富

2020-12-12 中國產經新聞網

五臺農商行金融扶貧顯成效

本報首席記者 梁文豔 通訊員 王冉 閆澤峰報導

在山西省五臺縣陽白鄉陽白村老孟的葡萄大棚裡,綠油油的葡萄葉子綴滿枝頭,紫紅色的「玫瑰香」葡萄藏在綠葉間若隱若現,誘人品嘗。靠著租種陽白現代農業循環園區的大棚果蔬,年過半百的老孟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今年前半年純收入2萬元,一點也不比外出務工差。

陽白鄉陽白村位於五臺縣西北部,當地土層深厚,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地下水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發展畜牧和農產品的有利條件,素有「梨果之鄉」「糧倉之鄉」的美稱。

陽白現代農業循環園區就是該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農民企業家孟福鎖一手創辦的。2005年,時任陽白村村委會主任的孟福鎖,針對當地水源、土質、環境等優勢,利用自有資金開始了酒廠的籌建。在購進原料、組織生產時,遇到最棘手的問題是資金嚴重短缺。

當時的五臺農信社「雪中送炭」,及時提供貸款150萬元幫助解決流動資金,保證了正常生產。說起五臺農商行的幫助,孟福鎖激動地說:「在我企業一遇到困難時,出現在我面前的就是農商行的人。所以,我看見農商行的人最親!」

孟福鎖說,他的酒廠從籌建到生產、從管理到發展,五臺農商行領導、客戶經理不計其數地深入到廠裡調查、走訪、座談、了解,幫資金、幫信息、幫結算、幫管理,度過了經營中的一道道難關,使其步入了持續發展的軌道。

多年來,五臺農商行大力支持當地特色農業和產業融合發展,對五臺山釀酒廠的信貸支持已達4585萬元;當初的小酒廠也已經發展成為集農業技術研發、小流域綜合治理、農業科技示範、農業休閒觀光為一體的陽白現代農業循環園區。園區內建成高標準溫室大棚1000畝,核桃基地500畝,優質梨果基地500畝,高梁種植基地500畝;養肉牛480頭,養羊3000隻,養雞10000隻;形成了以酒廠為龍頭、以合作社為龍身的生態農業循環產業鏈,實現了「低投入、高產出、少排放、多效能、再利用」的「生態經濟」連鎖效益。

為了幫助貧困戶儘快脫貧,陽白現代農業循環園區通過與當地貧困戶、一般農戶以土地入股、承包經營及到公司務工等形式實現就業和增收;園區為其提供肥料、優種,並負責統一管理培訓、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組織銷售,使無公害綠色蔬菜形成陽白村的大產業,激活周邊鄉鎮發展牛羊養殖、高粱種植等多種產業,有效促進產業融合、助推脫貧攻堅,帶動1000餘戶農民增收致富。

靠著五臺農商行的資金支撐,五臺縣陽白村大力推動「糧釀酒、酒生糟、糟養牛、牛排糞、糞產蟲、蟲餵雞、糞種田」的產業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目前已成為五臺縣乃至忻州市產業化發展的示範村。據了解,陽白村只是五臺農商行支持三產融合、服務「三農」發展的一個縮影,該行將繼續守牢本源定位,夯實長遠發展之基,堅決打好「增效益」持久戰。

相關焦點

  • 泰興市根思鄉:多點發力,促進全鄉農民增收致富
    今年以來,泰興市根思鄉黨委、政府圍繞農民增收致富這個主題,切實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廣開財路,挖掘潛力,形成了多點發力,多極增長的農民增收新格局。2020年全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達2.126萬元,同比增長8%以上。
  • 22秒丨日照:「板慄之鄉」試種榛子成功 開闢農民致富增收新路子
    近年來,該鎮立足資源優勢,引進試種榛子成功,目前已發展榛子園2000餘畝,開闢出農民致富增收的新路子。黃墩鎮丘陵多,土壤肥沃,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黃墩鎮外出考察學習,發現種植榛子效益高、市場前景好,決定試驗推廣榛子種植。記者在黃墩鎮甲子山榛子園,看到漫山遍野的榛子樹長勢喜人,種植戶們已將成熟的榛子收穫歸倉。
  • 嵐縣:科普惠農到地頭 農民增收有奔頭
    近日,由山西農業大學功能食品研究院的農技專家深入嵐縣普明鎮大賢村羊肚菌種植大棚,開展科普惠農服務活動,為當地九戶農民現場指導羊肚菌種植技術,並現場指導他們操作,豐富的理論教學和實用的現場指導為種植戶送上豐盛的農業科普大餐。
  • 雲南尋甸:優良種薯築就增收致富品牌
    雲南尋甸:優良種薯築就增收致富品牌 2020-07-25 10:34:40 ,產值六億餘元,馬鈴薯成了山區、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經濟支柱。
  • 小小青蘿蔔變身村民致富的「金蘿蔔」
    日前,在赤水市長沙鎮產業扶貧項目現金發放儀式上,該鎮產業扶貧企業東晟農業發展公司向120餘名青蘿蔔種植戶發放了20萬餘元的青蘿蔔收購款,領到貨款的群眾們喜笑顏開。收購款的群眾嘗到了種植青蘿蔔帶來的增收的甜頭,並表示將繼續與公司籤訂種銷協議,上半年種植豇豆,下半年種植青蘿蔔。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群眾致富,產業發展是關鍵。
  • 41歲的他帶領村民種植葛根 讓8000多戶農戶增收
    今年41歲的秦衛東,被譽為「致富的帶頭人,種葛的好大哥」。他從大足區智鳳鎮「起航」,種植葛根12年,現已在全國發展葛根種植基地16000餘畝,帶動了8000多戶農戶增收,讓原本平淡無奇的葛根,闖出了一片市場新天地。
  • 平遠:南藥梅片產業引領山區群眾脫貧增收、耕山致富
    近年來,我縣大力發展南藥梅片產業,引領山區群眾脫貧增收、耕山致富,打造了梅州南藥經濟一張靚麗「名片」。今春,在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推動下,我縣計劃新種南藥梅片樹3萬畝。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隴西:小香菇助農脫貧增收
    今年以來,他在馬河鎮卜家渠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香菇種植基地承包的兩座大棚已產了三茬香菇,賣了3.4萬多元,香菇已成為他家增收致富的第一產業。 近年來,合作社在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按照「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通過引導貧困戶承包大棚、合作社統一供應菌棒、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收購銷售香菇和吸納當地貧困勞動力到合作社務工等形式,帶動廣大貧困戶共同增收致富。
  • 小軟棗實現山溝農民致富夢
    秋日的暖陽不僅映亮了顆顆飽滿的碩果,也映亮了農民們的笑顏。「真高興啊,這回好日子見亮了!」村民金淑清捧著剛剛採滿軟棗的大筐高興地說。 」 磙子溝村位於本溪縣北部的大山溝裡,交通不便,區位閉塞,這裡村民們的思想一直都很保守。春天播種幾畝種子,秋天收穫一倉苞米。空有「好生活」的夢想,卻找不到實現的路。
  • 廣德市:「楊桐綠」變成「產業紅」 集體增益農民增收
    廣德市盧村鄉宋陳村抓住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村「三變」改革試點契機,積極指導該村傳鋒楊桐合作社通過股份制組建廣德市先雨農業有限公司,今年以來,生產楊桐切枝、切葉產品1500萬把,實現銷售總額3000多萬元,其中出口創匯215萬美元,有力地推動了楊桐產業適度規模經營,實現了村集體增益、農民增收
  • 山西陽城紅薯產業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山西陽城紅薯產業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2020-06-29 0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山溝裡的西紅柿成了農民的「致富果」
    截止目前,已帶動敦曹村及周邊村農戶60戶(46戶貧困戶)種植優質西紅柿種苗120畝,加工西紅柿醬30萬瓶,帶動閒置勞動力100餘人就業,人均增收3000餘元。大家還記得2016年、2017年豐收的西紅柿遭遇滯銷的事情嗎?由於西紅柿成熟的季節正值盛夏,天氣在逐漸升溫,西紅柿也壞的很快,整車鮮紅又飽滿的西紅柿因高度成熟無法運輸,而只能眼睜睜看著被倒掉。
  • 樺南縣土龍山鎮攜手企業助力農民增收脫貧
    為進一步加快貧困戶脫貧步伐,土龍山鎮黨委政府在扶貧模式上積極探索,深耕扶貧產業市場,鼓勵企業到我鎮創業,把扶貧工作與推動地方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有力結合,帶動貧困戶增收渠道,實現了雙方共贏。該公司均僱用戰生村及周邊村屯貧困戶來完成人工除草,對前來參加人工鋤草的農民每天進行掃碼、測體溫,做到疫情防控不放鬆。據公司負責人介紹,人工鋤草需要三輪,一輪時間是8--10天,而且中午提供免費午餐,每人每天可收入120--130元,共計20天左右來完成。總的算來,每人可增收2400--2600元,共帶動貧困戶38戶,61人。
  • 肇東鮮食玉米特色產業帶動農戶致富增收
    東北網綏化12月18日訊(楊柳特約記者霍永祥)近年來,位於肇東市的黑龍江振祥農業有限公司按照「基地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理念,積極發展鮮食玉米特色種植,通過流轉土地種植鮮食玉米,發展訂單農業,讓一穗穗香甜軟糯的鮮食玉米變成了「金棒棒」,幫助企業和農民踏上增收致富之路。
  • 南明區多措並舉助力修文縣蜈蚣橋村村民增收致富
    為充分發揮南明區市場資源優勢,幫助農戶增收,南明區駐村工作組積極與區相關部門對接,在青山小區、國際城水岸廣場、玉田廣場等地設置了蜈蚣橋村扶貧產品臨時銷售點,幫助村民銷售獼猴桃、蜂蜜等當地農特產品。還聯繫了水果收購商訂購該村種植的水果,今年以來,南明區駐村工作組已幫助當地農民銷售蜜李50萬斤、獼猴桃20萬斤。
  • 瓜州縣「四駕齊驅」拓寬群眾增收路
    今年以來,瓜州縣緊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目標,認真貫徹中央、省市決策部署,全面落實「四不摘」要求,不斷創新工作方法,促進群眾實現多渠道增收,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一是堅持園區示範帶動,打造富民增收合力。
  • 陽曲縣搭上電商「快車」助農增收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為推動解決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農副產品的銷售問題,穩定脫貧群眾增收渠道,夯實扶貧產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增強帶貧益貧能力,陽曲縣以打造優質農產品為目標,積極搭建合作平臺,著力搶抓電商發展機遇,全面加快陽曲特色農產品發展新步伐。
  • 昆明尋甸縣優良種薯成為致富品牌
    昆明尋甸縣優良種薯成為農民增收致富品牌 供圖  脫貧攻堅以來,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結合農業大縣實際,大力扶持發展馬鈴薯制種和種植產業,全縣年培育優質種薯6萬噸,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30萬畝,每年生產鮮薯54萬噸,實現產值6.5億元,馬鈴薯成為廣大山區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經濟支柱
  • 萬潮鎮: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助力鄉村振興
    為進一步提高傳統種養殖戶的勞動技能素質,激發更多農村富餘勞動力積極投身就業、創業熱潮,全面提高農民群眾收入水平,10月下旬以來,萬潮鎮新型職業農民種養殖培訓班在各村相繼開課。目前,全鎮生豬養殖存欄2萬頭,林下養雞2萬羽,中蜂養殖300箱,格河村200蔬菜示範基地帶動種植戶105戶抱團發展。全鎮農業產業扶貧項目收益實現貧困戶全覆蓋,戶均增收1000餘元。下一步,萬潮鎮將繼續做好鄉村振興人才儲備,結合鎮情精心制定新型職業農民實施方案。
  • 有一種精神,叫農民勞模
    2019年湔氐鎮食用菌協會種植黃背木耳1.5億袋,產值7.2億元,純收入4億元,他帶動全鎮3100餘戶農戶增收致富,人均純收入達1.29萬元。食用菌協會的發展壯大得到了各級的肯定,2001年被評為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2018年湔氐鎮被評為「中國黃背木耳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