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畫家而言,他們想要表達的東西基本上都放在了自己的畫作中,從一個畫家的作品裡,人們可以最直觀的感受到創作者的內心,他們也許是歡樂,也許是痛苦與壓抑,這跟展示出來的畫都脫不了關係。在日本有一個畫家很是特殊,為什麼呢?因為他筆下的畫,總有一種莫名的恐懼與壓抑,讓人看過之後很難再去仔細的欣賞,有時候真覺得細思極恐,他就是石田徹也,一個天才般的畫家與藝術家。
只不過很可惜的是,他在三十二歲那年就離開了這個世界,只是給大家留下了217幅畫作。小的時候,石田就表現出了很棒的畫畫天賦,十歲之前他就已經開始著手畫畫,而且已經有了一定藝術的雛形,但是他的父母卻不希望石田學習藝術,而是想讓他做一名化學家,那樣才有出息,但石田自己卻有不一樣的想法,他覺得畫畫才是這輩子最應該去追求的東西,別人決定的理想不會適合自己。
雖然整個家庭看起來都不具備藝術細胞,但石田顯然是與眾不同的,從他的畫中可以感受到,所有的意思都是直面整個社會,很直觀,但看了之後很壓抑。他不是一個善於言辭的人,可以說在死去之前也是默默無聞的一個人,自己的作品也不被認可,沒有人買,但就在他死後,這些畫作被重新翻出來之時,人們才發現誤解了這個藝術家,他的創意絕對的空前的,作品知名度也越來越高。
其實石田的畫畫之路並不是很順利,因為自己父母是兩個非常傳統的人,他們看不上藝術,認為那是一些沒用的東西,所以跟很多的父母一樣,自己的孩子考個大學,找個工作比什麼都重要,因為只有那樣的生活才是最穩定的。石田聽不進去,因為自己的靈感一直在湧現,他可不想扔掉自己愛的東西,成為一個畫家與藝術家是他的終極目標,因為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石田總覺得空落落的,只有畫畫才能讓他感到快樂。
十幾年的時間過去,父母無時無刻的不在跟石田說,畫畫真的沒出息,好好學習知識吧。但這有用嗎?顯然沒用,石田基本上都當做沒聽見,然後仍舊每天堅持畫畫,所以時間一長,自己與父母之間的交流也就少了很多,本人也變得不愛說話,仿佛一家人之間爆發了持久性的冷戰。高考之後,石田直接報了藝術與美術類的大學,父母因此十分生氣,石田也不說什麼,只是拒絕父母的資助,利用零碎的時間打打工,畫畫,賺取生活費。
畢業後的石田一樣不順利,那個時候正好趕上日本經濟波動的時期,公司根本做不下去,於是石田辭職了,變成了一位自由的畫家,從那個時候開始,石田的藝術性表達手法就形成了,畫作中的人物基本上都眼神無光,機械般地做著社會上的一些工作,這就是生活的真實寫照,令人壓抑的超現實畫作,沒人敢再看第二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