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人」的三十萬字「扶貧日記」

2020-12-22 人民網

新華社石家莊8月13日電(記者範世輝、白明山)48歲的黃文忠是河北省能源局幹部,2018年3月到河北阜平縣駱駝灣村駐村扶貧,後又承擔起黑崖溝村扶貧工作,曾獲「中國好人」等多個榮譽。不到兩年半時間,黃文忠寫有近30萬字的駐村扶貧日記。一本本日記,記錄了他傾心扶貧的所做所思,也記錄了他駐村工作的酸甜苦辣。

「擔當」記

日記原文:要讓自己快速進入狀態,屋裡不能有電視,看電視太浪費時間。每天早晨跑步時與老鄉聊天、白天工作時遇到的問題記在手機上,晚上回來思考。黨員精神就是頭破血流也要勇往直前地奮鬥,當大家都想放棄的時候,告訴自己再試一次……

背後故事:黃文忠說,自己出生在農村,父母都是農民,家庭條件極差,小時候經常忍飢挨餓。大學畢業後黃文忠走出農村。當他再次置身農村參與扶貧工作,感覺是帶著偉大的使命來治理這個一生都從未真正離開過的地方。他說:「我的想法很簡單,一件事一件事地幹。3年後離村時,不愧對自己3年時光,不愧對家人的付出,不愧對老百姓和組織的信任。」

「辛苦」記

日記原文:凌晨兩點鐘,給張紅亮銷售西紅柿的麵包車來駱駝灣駐地接我,往石家莊去……一直下著雨,司機開得非常不穩,一問才知道這是位最遠只到過阜平縣城的司機。於是,我主動接過方向盤。雨越下越大,5時30分才到石家莊。由於地道橋下積水,車堵了兩個多小時。又累又困又餓,我趴在方向盤上差點睡著。

背後故事:張紅亮是黑崖溝村一名學農的大專生,畢業後一直在北京打工,2016年回村發展。他利用扶貧貸款建起40畝西紅柿大棚,但是一直受困於銷售難等問題。看到這種情況,黃文忠一直像對待親兄弟一樣幫他,從種植到病蟲害防治,再到收穫售賣,黃文忠一直不遺餘力。

「收穫」記

日記原文:村集體有了服裝加工廠,開業典禮結束後,我帶領大家走進車間,看到幾十位本村婦女穿著整齊的工裝,像城市人一樣在家門口上班掙錢,一瞬間我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她們停下手中的活,拼命地給我鼓掌……

背後故事:黃文忠說,發展集體經濟,才能築牢脫貧根基,實現鄉村振興。為此,他一直各方奔走,成立駱駝灣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駱駝灣集市」電商平臺,建扶貧文化創意館、打造黑豬肉品牌等。2018年,駱駝灣村集體產業盈利12萬元,為全體村民分了紅。2019年,全村分黑豬肉9000多斤,人均15斤。分紅現場,村民給黃文忠送來「鐵肩擔道義、為民謀福利」的錦旗。

「感動」記

日記原文:早晨推開門,門口堆放著小袋白菜、豆包、花卷、年糕、雞蛋……足有十幾袋。瞬間我的眼睛模糊了,這是鄉親們知道我回村,疫情期間要隔離不能出門給我送來的。兩年前,他們對我還非常冷漠,如今,我們已是水乳交融的一家人。

背後故事:黃文忠說,急老百姓所急,不搞形式,把事情一件件辦在老百姓心坎上,鄉親們會看在眼裡、記在心上。自駐村扶貧以來,黃文忠一次次被這樣的瞬間感動著。他說,群眾認可是對自己駐村扶貧最好的褒獎,也是前進的動力。

「愧疚」記

日記原文:今天在家休息,早晨幫妻子幹農活,把冬儲白菜搬到小房裡。望著妻子在寒風中有些孤單的身影,我扭過臉去,淚水奪眶而出。我對妻子說:「在家安全第一,別累著自己,再堅持一年我就回來了。」

背後故事:黃文忠母親當時91歲,雙目失明且病重。黃文忠一心撲在扶貧上,只好把母親交給愛人照顧。黃文忠說,駐村時,就怕愛人來電話,經常是想接又不敢接。想接,是想多和妻子聊聊天;怕接,是唯恐家裡又出什麼事。所以,與母親生活有關的電話,讓他最「心顫」。

「追夢」記

日記原文:當我申請扶貧的那一刻,駱駝灣便成了家。在駐地生病大便失禁,弄得被褥到處都是。當把被褥拉回家,妻子打開車門,抱起被褥的瞬間就哭了。她一句話沒說,抱著被褥扭頭就走了……

背後故事:當時,黃文忠肛腸出現較大囊腫仍堅持駐村工作,晚上一人在駐地大便失禁,弄得被褥到處都是。第二天凌晨,忍痛開車回石家莊做引流,術後第二天就又堅持返回駐地,邊輸液邊工作。黃文忠說,能夠參與到脫貧攻堅的戰鬥中,自己覺得很幸運,工作再苦再難也要努力前行,不能「掉鏈子」。

相關焦點

  • 老兵的扶貧日記
    老兵的扶貧日記
  • 電影《5:47》 :「一個中國好人的扶貧壯舉」
    12月20日下午,「一個中國好人的扶貧壯舉」電影《5:47》啟動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  電影《5:47》以原型人物王新法每天起床的時間作為片名,以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背景,以「精準扶貧、感恩社會」為主題,講述王新法在薛家村1000多個日日夜夜,面對薛家村缺水少電、交通不暢、資源匱乏等重重困難,帶領幹部群眾眾志成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感人故事。這是由湖南微歌影業出品的第一部扶貧題材的影片。
  • 692篇「扶貧日記」背後的故事
    兩年間,他用692篇扶貧日記記錄了小涼山翻天覆地的變化,定格了老百姓擺脫困頓生活後的張張笑臉,字裡行間也標記著大國脫貧路上一個個「駱胤成們」的小奮鬥。過去兩年多,28歲的駱胤成一直在雲貴高原的大山深處,陪著小涼山上的雲南省寧蒗彝族自治縣鄉親一起,與貧困作別。
  • 【人物】金佳煒的扶貧日記
    從沿海走進深山,從工程技術管理到脫貧攻堅,金佳煒克服種種不適,用最短的時間完成了從一名「航道人」到扶貧一線「戰士」的轉變。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翻看金佳煒的幾篇扶貧日記,通過他的筆尖,更真切地感知扶貧一線工作的點滴。
  • 全國最美志願者 :「中國好人」 李立華
    27年來李立華累計捐款2000餘萬元,2017年,榮登「中國好人榜」,先後榮獲「湖南省五一勞動獎章」「湖南省勞動模範」「湖南省優秀志願者」「全國住建系統勞動模範」「全國安康杯先進個人」「湖南省最美扶貧人物」「湖南省文明家庭「」湖南省三八紅旗手「「嶽陽市第五屆助人為樂道德模範」「嶽陽市精準扶貧愛心大使」等稱號。2020年,她又榮膺「全國最美志願者」。
  • 四川蓬安:貧困村第一書記寫下數萬字扶貧日記
    5月31日清晨,在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石孔鄉姚家溝村,生於1989年,正在入戶走訪的「第一書記」王玲,她一邊和貧困戶姚建中交流,一邊在筆記本記錄著……她手中這本有些破舊的筆記本內,工工整整地寫著每天的日記,字裡行間滿滿的百姓情結,記錄下的不僅是入戶所見所聞,更是一名名脫貧群眾的真實感受。
  • 腳沾泥土筆寫真情,致敬乘風破浪的「好人記者」
    在全國第21個記者節到來之際,讓我們致敬這些「好人記者」,一同感受他們肩負著的道義與擔當。「抗疫記者」王德楠,生命最後一刻仍堅守新聞前線王德楠進行現場採訪工作(右一)。圖片來源:湖南文明網王德楠,2020年4月敬業奉獻類「湖南好人」,雙峰縣廣播電視臺電臺臺長。
  • 瞧這些老師的日記,藏著那麼多扶貧故事!
    經過兩個多月的結對學習,超過80%的教師達到二級乙等,平均提高了20多分…… 從量變到質變,從同行到同心,要不是有機會翻閱老師們的援教日記,播報君也不會發現,原來還有這麼多有趣的故事!
  • 「2020中國新媒體扶貧十大優秀案例」發布
    原標題:「2020中國新媒體扶貧十大優秀案例」發布   樹立新媒體扶貧標杆 拓展新公益實踐領域   「2020中國新媒體扶貧十大優秀案例」發布   在11月19日下午舉辦的2020
  • 惺惺相惜 湖北扶貧幹部千裡寄信點讚湖南「網紅」扶貧隊長
    朱明星記錄自己扶貧經歷的著作《一個扶貧隊長的日記》。紅網時刻記者 陳雪驊 通訊員 袁靜 桃江縣報導湖南桃江縣商務局駐桃花江鎮大華村幫扶工作隊長、第一書記朱明星因出版《一個扶貧隊長的日記》一書,成為知名度頗高的網紅扶貧隊長。不少讀者千方百計聯繫到他,表達自己的傾佩之情,還有部分來自全國範圍的扶貧戰線幹部寄來信件,共訴衷腸。
  • 豐潤小夥呂佳駿入圍9月「中國好人榜」候選人,快來為他點讚評議!
    豐潤小夥呂佳駿入圍9月「中國好人榜」候選人,快來為他點讚評議!>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點藍色字關注
  • 中國扶貧審計人剪影
    小康路上的審計堅守之五:心中為念農桑苦 勠力共圓小康夢——中國扶貧審計人剪影(中)求真務實,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贏打好的硬仗。扶貧資金規模大,但扶貧項目「小而散」。面對行業扶貧分管部門多、數據來源廣等特點,審計人積極開動腦筋,創新審計思路,運用大數據「牽線搭橋」,將扶貧大數據與審計業務深度融合,以審計智慧推動扶貧質量穩步提升。在一次走訪中,審計署駐哈爾濱特派員辦事處張若男發現一戶貧困家庭對申請助學金一事毫不知情。
  • 中國好人崔萬志再次做客一六八玫瑰園
    好人進校園,美德永流傳。5月15日上午,在合肥一六八玫瑰園學校教育集團南校區舉行了合肥市「好人課程」研討會暨啟動儀式。合肥一六八玫瑰園學校教育集團三個校區8000餘名中小學生通過活動現場的視頻直播,和11位中國好人、與會專家領導一起觀看聆聽到全國道德模範、中國好人、中國旗袍先生——崔萬志老師主講《善心·善行·善果》。這是安徽善之源公益教育發展中心會同肥一六八玫瑰園學校教育集團、合肥市屯溪路小學、合肥市蚌埠路第二小學聯合開發的合肥市「好人課程」。
  • 「中國好人」苗明霞 心似明珠織霞緞
    苗明霞正在指導留守婦女在村裡的扶貧車間加工衣服。1月2日是臘八節,「中國好人」苗明霞這一天很忙。上午,她和汝南縣婦聯相關負責人來到老君廟鎮小方村小學,為41名孩子每人捐贈一套「私人訂製」的校服,總價值3000多元。這樣的好事每年做的有多少件?面對記者的採訪,她說自己也記不清楚。
  • 【我的扶貧故事】王灑:駐村4年寫了至少150萬字《扶貧日記》
    聽到他們親切的聲音,一幕幕扶貧故事又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媽媽,請別責備我,如果我不親自去天邊,怎麼能叫遙遠?如果我不親自去戰鬥,怎麼能叫攻堅……」2015年4月30日,瞞了一個月當第一駐村書記的消息還是被母親知道了,即使她不舍,我也只能用文字來安慰她。
  • 致敬飛入村寨的「蝴蝶」 民族歌劇《扶貧路上》首演
    「蝴蝶啊,空中飛,身輕力不虧,年年引得東風到,歲歲與春歸……」 詠嘆《蝴蝶飛》充滿希望和力量,這是黃文秀在扶貧過程未曾改變的模樣。在「黃文秀」的歌聲中,第一書記們「飛入」八桂村寨,將國家的政策陽光送到脫貧群眾的手上。
  • 曾國藩日記:心術正的人,更容易大富大貴
    晚清名臣曾國藩就是這樣的人,他每天寫日記總結心得,反思自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30多年如一日地堅持;這種「拙誠」的毅力,就是他人生成功的法寶!難怪後世評價他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
  • 小學生寒假趣事日記500字
    大家期盼已久的寒假終於來了,在寒假中總是會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令人開心的趣事,到時候記得把它寫在日記裡。今天小編整理了小學生寒假趣事日記500字6篇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寒假趣事日記500字1唉!這麼快就要上學了!
  • 黃江社工扶貧日記|楊巧儀:讓這裡的孩子發現自己的美
    編者按:今年以來,隨著東莞-昭通市東西部扶貧協作推動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有序開展,昭通市5個縣的30餘鄉鎮8489戶,共計36345人已搬遷至安置點,如何讓搬遷村民「搬得下,穩得住,有發展」,正成為東莞和昭通兩地政府全力做好的「後半篇」答卷。
  • 扶貧日記|雷順:初回村上——扶貧「小白」的小幸運
    初回村上工作時,兩眼一抹黑,作為一名返鄉回家,可能即將加入村幹部隊伍的人員,長期在外也沒有與群眾交流的工作經驗和對扶貧工作的系統認識,對於如何開展工作毫無頭緒。2020年11月21日,為了迎接檢查,全體扶貧辦人員來到安康鄉安興村扶貧點,我作為這裡面的一個新兵,也來到了安興村的扶貧安置點,安興安置點旁有小南瓜+菜薹種植的綠蔬園種植專業合作社,鄉扶貧站王站長每到一處都仔細查看工程進度和質量,認真查看檔案材料,耐心同貧困群眾交流,對發現的問題逐一記錄,建立工作檯帳並積極反饋相關行業部門落實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