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明網 實習生 吳瑩 記者 張移珍 綜合報導
在眾多「湖南好人」裡,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把鏡頭對向別人,把汗水留給自己;把話筒伸給別人,把筆尖留給自己。腳下沾滿多少泥土,筆下就沉澱了多少真情。這樣一群心懷理想又勇敢無畏的人,一路乘風破浪、披荊斬棘,記錄真實的瀟湘之聲。他們,就是記者!
在全國第21個記者節到來之際,讓我們致敬這些「好人記者」,一同感受他們肩負著的道義與擔當。
「抗疫記者」王德楠,生命最後一刻仍堅守新聞前線
王德楠進行現場採訪工作(右一)。圖片來源:湖南文明網
王德楠,2020年4月敬業奉獻類「湖南好人」,雙峰縣廣播電視臺電臺臺長。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傳工作開展以來,王德楠在崗位上連續工作了55天,放棄春節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始終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帶領電臺工作人員奮戰在抗「疫」宣傳一線。
面對十分繁重的任務,他沒有絲毫怨言,一心撲在工作上,78歲的父親生病、正在上高三的女兒每天的學習生活,他都沒有時間打理,上要照顧老人,下要照顧女兒的重任他全拜託了姐姐。3月中旬,身體出現不適的他「被迫」在家休養,一邊通過在家輸液和吃藥的方式治療,一邊通過縣防控工作宣傳微信群接收工作指令,通過電話、微信的方式安排廣播宣傳工作。3月21日,王德楠同志在家中被發現不幸去世,他的記者生涯遺憾地畫上了句號。
「扶貧記者」張金東,摩託車上載滿扶貧好故事
張金東紮根田地採訪(右一)。圖片來源:湖南文明網
張金東,2019年9月敬業奉獻類「湖南好人」,紅網記者。在邵陽縣蜿蜒交錯的鄉村公路上,無論酷暑、雨天,人們總能看見一個騎著白色摩託車,頭戴紅色安全帽的熟悉身影,他正走村串戶,耐心傾聽著百姓的聲音與訴求,用筆記下眼前的一幕幕動人場景,他就是扶貧記者張金東。
從起初聽不懂方言的一知半解,到現在熟諳當地方言中扶貧的所有詞彙,88天裡,張金東的扶貧腳步遍布了全縣14個鄉鎮,1600多公裡。「扶貧蹲點日記」「一線直擊」等一篇篇帶著泥土芳香的文章,還原著一個個鮮活的扶貧故事,傳遞著民心溫度。「能在湖南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以記者的身份在一線見證,並參與其中,用筆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這是我的幸運,也是我作為新聞人的榮光」,張金東坦然地說。
「拼命記者」郭立亮,用鏡頭記錄歷史精彩瞬間
郭立亮在懸崖絕壁上拍攝。圖片來源:湖南文明網
郭立亮,2019年7月敬業奉獻類「湖南好人」,湖南日報社攝影記者。13年來,郭立亮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奮戰在新聞一線,積極主動完成了各類急難險重報導拍攝任務。他親歷2008年湖南冰災、2009年郴州火車站相撞事故、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等省內外眾多突發事件和重大新聞事件的報導採訪。
他堅持不懈錘鍊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高頻率」地走基層,一年有200多天在一線拍攝採訪,足跡踏遍三湘四水,被大家稱為報社的「拼命三郎」。 他把鏡頭對準基層、對準群眾,記錄歷史的瞬間、見證時代的發展,拍攝了大量有溫度、見真情的新聞圖片和鮮活的故事專題,用影像講好湖南故事。
「逆行記者」羅志勇,不顧個人安危勇救4名學生
羅志勇在居民家進行採訪(右一)。圖片來源:湖南文明網
羅志勇,2019年4月見義勇為類「湖南好人」,郴州日報社民生新聞部記者。去年5月,郴州市中心城區,4名小孩過馬路時一輛小車突然疾駛過來,外出採訪路過此處的羅志勇挺身而出,不顧自身安危衝上去保護他們。見1名小孩不慎摔倒,頭部有明顯皮外傷,羅志勇便呵斥住欲駕車逃離現場的司機,跑到車前將其攔下,還從旁邊一家藥店買來了消炎藥碘酒、藥棉,給小孩頭部的傷口用消炎藥進行了處理。在等待小孩的家長趕來的過程中,羅志勇耐心安慰小孩,給小孩捏耳朵、手拉手逗其開心,關懷至極。
記者,不光是一個職務、一種稱呼,也體現出一種精神與擔當。輿論在哪裡,他們報導的觸角就伸向哪裡;受眾在哪裡,他們紮根的腳步就邁到哪裡。致敬乘風破浪的「好人記者」,致敬與時間賽跑的時代記錄者!
來源:湖南文明網
作者:吳瑩 張移珍
編輯:馬麗紅
本文為湖南頻道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11/06/8569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