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長坂坡一戰」成就了劉備陣營的兩個英雄人物,一個是趙雲,「七進七出」從曹營救出少主劉禪;一個是張飛,獨站橋頭,一聲怒吼嚇退曹孟德十幾萬兵馬。趙雲姑且不談,我們這裡主要說一下當陽長坂坡的張飛,他真的是威猛如此,能一人嚇退曹軍十幾萬兵馬嗎?
俗話說,再英勇的人也抵不過「車輪戰」,再厲害的武士也怕放箭,那麼,在長坂坡的橋頭上,張飛一聲怒吼,要找對手單挑,曹操為何不採用車輪戰?也沒有讓人放箭呢?且看下文分析。
先說「車輪戰」,張飛怒吼也指出了找人單挑,無人應戰是為什麼?
第一,曹軍實際到達長坂坡和張飛對陣的人並沒有那麼多
《三國演義》中,說曹操帶領了十幾萬兵馬,實際上是虛誇了。如果有這麼多人,張飛再能打,圍攻時間長了,體力值就會下降,也是完全不用怕張飛的。但是,演義是有誇張色彩的。據《三國志》記載,曹操為了抓劉備,是帶著一支精銳部隊追了一日一夜。
那麼,就說明了一個問題,不可能帶著十幾萬的軍隊去追,只可能是輕騎。士兵人數越多,越影響行軍速度。所以,人數上,最多也只可能有上千人。
第二,曹操帶領士兵連夜追趕,軍隊疲乏,士氣低落,經不起挑戰失敗
張飛是劉備陣營的「萬人敵」,這點曹操是早有耳聞的。所以一般的對手上前挑戰就是送死。曹操帶領的雖然是精銳部隊,但是連日連夜的追趕,士氣上也有低落。
這時,如果讓手下將士前去應戰,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否則就是挫傷自己士兵的銳氣。可是,張飛聲如洪鐘,勇猛過人,讓人不戰而膽寒,曹孟德行軍匆匆,也並沒有像樣的將領可以應戰。
在《三國演義》中,描述的是曹操帶著十幾萬大軍,並且張遼、許褚等大將都在場,筆者認為,這主要是為了誇大襯託張飛的勇猛。當時曹操一路勝利奪得城地,每一個地方都需要一位大將駐守,所以追趕劉備不可能還能帶領那麼多的大將去。
第三,張飛的故弄玄虛,加上優越的位置,曹操不敢輕易派人去挑戰
張飛在曹操到達之前,已經截斷了橋的一部分,這時,曹操的人即便可以過橋,也不是像走平路那麼容易。而在橋的另一側,可以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張飛是個萬人敵,一個人守住橋,一般的士兵是很難通過的。而要士兵一起上,可能在地理位置上又是不允許的,木橋承擔不起。
同時,張飛讓部下以樹枝拴在馬尾巴上,讓馬奔跑帶動塵土,讓曹操也有所顧忌,怕中埋伏,不敢輕敵。
那麼,既然如此,為何不下令放箭呢?
首先,就是射程問題,很可能不在射程之內
古代的一般弓箭射程大致在二百米左右。兩軍交戰之時,一般是在到達射程範圍之外就會停下來觀察。觀察情況以後才會採取相應的進軍計劃,是採用步兵、騎兵還是弓箭手。
曹操在帶領軍隊到達長坂坡時,雖然張飛的怒吼聲音很大,但是兩者之間的距離很可能在射程範圍之外。之所以聲音大,在空曠的林子中或者依傍山水的地方,完全可能是回音的加強效果,並不能以此判斷兩者之間的距離在射程範圍之內。
其次,就算在射程範圍之內,也很有可能行軍追趕匆忙,並未帶有足夠的弓箭
曹操一心想除掉劉備,知道劉備部下也沒什麼軍隊,為了達到最好的追擊效果,據《魏書》記載,帶的是五千虎豹軍。虎豹軍主要善於騎兵作戰,對於弓箭手,曹操可能根本就沒有帶,或者說,沒有帶足夠的弓箭。畢竟是輕騎追趕,又是日夜兼程,沒有足夠弓箭也實屬正常。
最後,就是當時被張飛氣勢鎮住,一心只想著是進還是退,未想過放箭
張飛的一聲怒吼,主動要求挑戰早已將曹軍鎮住,疑心的曹操可能想得更多的是,張飛的勇猛萬人敵看來應該是真的,他的主動挑戰,還有身後的塵土飛揚是不是有什麼陰謀,是不是後面的大軍等著自己上當呢。
這時的曹操只是在迅速地決定是退還是進,後來確實無人能應戰,便決定退兵了。
「車輪戰」和放箭的方法沒有被使用,可以說張飛的勇猛是一部分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曹操方面,曹軍並不可能真有十幾萬人過去,也沒有放箭的條件,所以才不敢輕舉妄動,而羅貫中又藉此成全和深化了張飛的勇猛形象。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三國志》、《魏書》
文章為筆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