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甘南草原深處的迭部縣益哇鎮,大山裡的扎尕那村周邊山勢奇峻、雲霧繚繞、宛如仙境。近百年前,因風景秀麗,扎尕那就被奧地利探險家約瑟夫·洛克譽為人間天堂。但因交通不便,在過去的許多年,迭部農牧民卻一度坐擁好風景,過著苦日子。
扎尕那村雖然境內有著旖旎的自然風光,卻山大溝深,長期以來產業結構單一,就在10年前,當地群眾一直苦於沒有脫貧致富的好出路。桑鬧代主一家是扎尕那達日村的普通農戶,家裡有6口人,多年來,以在高山草場放牧為生。「放牧很辛苦,還會經常遇到病害,收入也不穩定。」儘管全家都輪流放牧,但桑鬧代主一家生活一直過得緊巴巴。
近年來,甘南州確定生態立州、旅遊興州戰略,保護生態環境、發展旅遊產業成為全州重點推進的發展方向。迭部縣也著力打造文化旅遊品牌,依託扎尕那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帶領當地群眾致富奔小康。
通過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和景區景點旅遊基礎設施建設,迭部縣積極開展「旅遊+扶貧+三變」模式,依託扎尕那境內旖旎的自然風光,引導農牧民調整產業結構,以「旅遊+」模式為引領,全力構建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把農畜產品變成旅遊產品,把藏家特色建築變成旅遊設施,鼓勵大家辦特色農家樂、藏家樂,讓旅遊紅利惠及更多群眾。
隨著扎尕那旅遊的發展,桑鬧代主也開起了農家樂。2017年,他貸款在自家庭院裡新建了家庭賓館,家庭賓館有17張床位,可以同時接待20多人就餐,在旅遊旺季農家樂裡幾乎天天爆滿,成了村裡脫貧致富發展農家樂的典型,真正吃上了生態「旅遊飯」。
「現在來扎尕那旅遊的人越來越多了,我的農家樂開張的第一年營業額有8萬多,到去年,經營純利潤就達到了9萬多,隨著扎尕那旅遊的興起,相信生意會越來越好的。「桑鬧代主說。「
扎尕那是半農半牧區,由於氣候條件差,農業收入很低,牧業有些家裡牛多,有些家裡牛少,發展基礎不一樣,雖然風景好,全村整體生活水平並不高。」在益哇鎮扎尕那村村委會副主任次日扎西看來,由於沒有意識到發展旅遊,扎尕那一直沒有找到一條合適的致富路,直到近年來開發旅遊後,農牧民的生活才逐步改善。
扎尕那東哇村的班瑪九一家有10口人,起初也是以放牧為生,家裡有90多頭犛牛,由於牧場離村子較遠,全家人都栓在放牧上,特別辛苦。隨著扎尕那知名度提升,來村裡的遊人在逐年增加,班瑪九和村裡幾戶人家最早帶頭開農家樂。
起初,家裡只有幾間小木樓,隨著旅遊越來越熱,來住的遊客越來越多,2017年,班瑪九賣掉了家裡所有的牛,將家裡所有小木屋全部改建成小型民宿賓館,經營一年下來,純利潤就達20多萬,生活面貌發生了很大改變。
「我們以前都放牧,但家裡人口也多,全家幸辛苦苦放牧牛羊,一年收入6萬左右;這裡開發旅遊後,2013年我們修民宿農家樂,收入比以前放牛羊高很多,一年掙了十幾萬;從2016年以來,遊客越來越多了,我們又新修了民宿酒店,年收入達到了20多萬;這兩年收入更是一年比一年增加,生活條件好了很多。」班瑪九說。
在扎尕那達日村,依託扎尕那豐富的旅遊資源,在「三變」改革的推動下,也開始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近年來,該村成立了遊客接待專業合作社,集資投勞建成生態旅遊民宿酒店,以家庭入股方式,將村裡的建檔立卡困難群眾吸吶到集體產業中,通過在村集體經濟中就業打工,就近就實現了勞務收入。此外,到了年底,村民還有集體經濟分紅收入,很多人每年足不出戶,就有一筆可觀的收入。
2013年,扎尕那成立了村集體合作社,當年就籌建起了民宿酒店,到2018年所有配套建設完成正式對外營業。「村上將酒店承包給其他公司經營,每年能拿到50萬的承包租金,租金70%村裡面向村民平均分紅,30%留給合作社流動資金,同時,酒店工作人員優先考慮本村未就業青年和家庭比較困難的群眾。」迭部縣格宗遊客接待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阿桑介紹說。
旅遊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為扎尕那農牧民群眾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今在扎尕那村,現在隨處可見的都是各具特色的農家樂、藏家樂,大山裡的農牧民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轉變為「守護綠水青山吃生態飯」,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規模和效益均得到大幅提升。
「近年來,我們因地制宜謀劃發展,把發展鄉村旅遊作為主要產業來抓,形成了鎮黨委統領、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產業發展格局。目前,益哇鎮通過旅遊收入群眾家庭收入越來越高,生活質量越來越越好。」迭部縣益哇鎮黨委副書記劉繼宏說。
截至目前,扎尕那村群眾自主經營主體已從 2013 年的10戶發展到現在的 146戶,日接客量達 3000 人以上,農牧村群眾年人均純收入從 2013 年的 5100 元增長到2019 年的 11000 元。2019年,扎尕那接待遊客138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3.55億元,如今,文旅業已成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也是助推縣域經濟發展的首位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