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炎黃子孫」
《周禮·春官·外史》有云:「掌三皇五帝之書。」
五帝 分別是 東-太皋、南-炎帝、西-少昊、北-顓頊、中-黃帝。
中-黃帝一直以來都被認定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關於他的傳說也是各有不一,他終究是人,或是神、為什麼會被稱為黃帝?
傳說1:黃帝是雷電之神,傳說他長有四張臉,分別能看到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無論什麼方向發生事情,都能知曉。後來戰勝了東、西、南、北四個天帝,建立了自己的神國。(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後世只能有三頭六臂的原因吧,不能超過先祖?)
最後一戰的時候,黃帝與炎帝言和,組成了統一的聯盟,成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所以,今天的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
傳說2:也有人認為黃帝就是凡人。他只是是原始社會末期一位部落聯盟首領。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物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軒轅之時,神農氏勢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
從《史記》中看來,黃帝確有其人。是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的創始者。
那麼,他又為什麼被稱為「黃帝」呢?
傳說,黃帝在五個天帝中,管理中部的首領,又因為專門管理土地,但中原的土地是黃色的,故名「黃帝」。有些人認為,這反映了上古時期,人們對黃土地的崇拜。也有說法稱他為「以土德為王」。後世之人以此而崇尚黃色,把黃色演變成一種權力和尊貴的象徵。歷代帝王穿的「龍袍」、「馬褂」都是黃色,就是由此引發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