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滅亡後,鄧艾在劉禪房發現一個東西,諸葛亮:十個我也救不了

2020-12-19 網易新聞

三國紛爭時期,劉備辛苦打下來的江山,來沒得及好好享受,屁股都沒坐熱,就駕鶴西去了,剩下第二代蜀國君主劉禪在那兒搖頭晃腦。世人對劉禪的概括,大抵離不開這倆字:無能。或是這兩字:懦弱。蜀國在他手上,很快就完蛋了。

這時應該想到諸葛亮呀。孔明先生神機妙算,為何救不了蜀國?其實,鄧艾當初在劉禪房內搜出一個東西,便已經證明,蜀漢必亡,十個諸葛亮都無力回天了。

蜀漢之亡是一幕悲劇,但這不是突發性的事件,而是一點一點積累造成的。

公元223年,劉備白帝城託孤,彌留之際,他拉著諸葛先生的手,殷切希望他死後,諸葛先生能幫他繼續照管劉禪,兒子還小,在這個亂世中當帝王,並不容易。諸葛亮才大名大,更是忠心敬上,友愛對下,對於劉備的遺言,他謹記在心,臨危受命的他,在蜀國後期的那些年月裡,一人苦苦支撐著,因為答應了劉備,在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時候,卻毅然堅持北伐,即便知道會輸,卻仍要拼上一拼,最終倒在了五丈原。

儘管,蜀國的後期湧現出了諸多才能將士,可蜀漢的氣數已盡,是沒得辦法的。影響蜀國最為關鍵的一戰便屬於「綿陽之戰」,那次戰役中,鄧艾大軍前赴後繼般朝著蜀國湧來,將蜀國最後一道防線攻破,蜀國無路可走。

鄧艾是魏國一大能臣,繼司馬懿之後,估計只有鄧艾了。

而迎戰的蜀漢這邊,則是諸葛瞻。諸葛瞻乃諸葛亮之子,他一生下來便在爹爹的光輝之下,難以走出,於是,他迫切地想作戰立功,來表現證明自己,但又豈是對手?一個是身經百戰的老將,一個是初出茅廬的新兵蛋子,怎能比擬?

蜀國在滅亡之後,鄧艾去到劉禪房間發現了一樣東西,藉此東西,表露了諸葛亮的內心想法:十個我也拯救不了蜀國啊!

為何呢?這又是什麼東西呢?

這是一本「士民薄」,上頭清楚地記載了蜀漢的人口數。蜀漢總人數為90多萬,而官吏4萬,士兵10多萬,而每家每戶的年輕小夥子都得被拉去當兵,一個家庭自然沒了勞動力,糧食誰去種?誰來收?民以食為天,兵將照樣如此,沒有糧食之供給,吃不飽,沒氣力,怎能打好仗?

所以,蜀漢滅亡並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必然的,即便是諸葛亮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也無法改變這種格局。其實,諸葛亮早在先前便料算到了這一點,蜀漢氣數已盡,軍兵、糧食不足,而這一點一點的衰退早在先前有了暗示,所以,諸葛亮才要奮力北伐,背水一戰!怎奈,蜀漢滅亡就如紅樓夢裡賈府大家族的衰敗,一點一點積攢的,你可以料算到,但你終究無法改變,因為你諸葛亮再牛,也只是人,人中人,人上人,而非天上的神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三國志司馬懿跑去蜀國,北伐能否逆轉嗎?諸葛亮:蜀國無藥可救!
    例如就有老玩家嘗試過讓司馬懿也跑到蜀國協助諸葛亮,看看臥龍冢虎共同聯手,是否能夠打贏北伐戰爭!北伐戰爭是諸葛亮不得不作出的以小博大的嘗試,畢竟就這麼和平發展下去,遲早都會被準備充分的魏國先給衝垮,倒不如一直騷擾,直到找著機會瞬間擊潰魏國更好。
  • 諸葛亮繼承人,蜀國最後守護神,鄧艾卻不屑一顧?看雙方差距的確很大
    劉備在蜀國震怒異常,決心對吳國發動進攻。劉備的反應這麼大,一部分原因是與關羽的兄弟情,另一部分原因則是因為吳國威脅太大。蜀國這會幾乎是赤裸裸的擺在吳國面前,一旦吳魏聯合,或是蜀國內亂而吳國趁機發動攻擊,那麼吳國足以順流長驅直下,蜀國根本擋不住。
  • 姜維鍾會陸抗鄧艾,誰是後三國時期的第一名將
    接下來我們不看演義,以正史為參考,來了解一下這四位到底孰強孰弱。第三,四名:魏國雙星鍾會鄧艾。要說起來這鐘會和鄧艾二人,大家肯定都不會陌生,畢竟這兩個人可以說一手主導了對於蜀國的亡國行動。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那種滅國奪城的狠人。要知道在當時滅亡蜀國的戰爭當中,鍾會獨自一人直接拖住了姜維。而鄧艾則率領大軍趁機進軍蜀國腹地,要知道當時蜀國這個地方可以說是荒無人煙。
  • 數千魏軍就滅掉了蜀國,鄧艾偷渡陰平為什麼能大獲成功?
    雖然魏軍在人數上佔有優勢,但想要強行攻下姜維把守的劍閣卻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眼看十幾萬大軍每天光吃飯不幹活,鍾會心裡非常焦慮,於是便萌生了退兵的想法。就在鍾會準備打道回府之際,鄧艾卻提出了一條奇襲建議,即偷渡陰平。大體上就是從陰平出發,通過渺無人跡的山川小道深入巴蜀腹地,對蜀國發起突襲。
  • 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黃皓和姜維對蜀國的滅亡有何責任?
    諸葛瞻的這句話,把蜀漢滅亡的責任推給了黃皓和姜維,其實蜀漢滅亡的責任,細說起來蜀主劉禪和諸葛瞻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是諸葛瞻是臣子,心裡有怨氣,不敢把矛頭對準皇帝,更不願意自己擔責任。
  • 三國姜維對鄧艾說:就算你吞下成都,我也讓你消化不了!
    衛瓘領命後,和手下人商量,有人對衛瓘說,鍾會這王八蛋不安好心,這明顯是想借著鄧艾的手想要殺了將軍你,你可不能去成都呀!衛瓘說:這個我也看出來了,不過,我自有妙計!衛瓘給在成都的將領們發了一道檄文,總共二三十道,檄文上說,我是奉詔討伐鄧艾,願意歸順的,加官晉爵,不歸順的,夷滅三族。發出去後,衛瓘也沒有歇著,而是找了兩輛車。星夜乘車來到成都。
  • 如果諸葛亮當時沒有選擇北伐,而是休養生息,蜀國還會滅亡嗎?
    蜀國的滅亡和諸葛亮有關係嗎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說明一個問題,蜀國的滅亡與諸葛亮有關係嗎?諸葛亮是蜀國初期的名將其死於公元234年,而蜀國滅亡於公元263年,可見蜀國在諸葛亮死後近30年才最終滅亡。那麼僅僅因為諸葛亮有名,就把蜀國滅亡的鍋甩給一個30年前已經死掉的人,這是否合理。
  • 陸遜是蜀國公敵,諸葛亮嶽父為什麼救他?只為給蜀國再續命幾十年
    夷陵之戰蜀吳兩國耗了一年多,最後陸遜的一把大火把蜀國的軍隊燒的所剩無幾。所以說,陸遜是蜀國公敵,這句話沒有假,陸遜後來中計,諸葛亮嶽父卻大方的救了他,這是怎麼回事? 當時劉備報仇心切,最後夷陵一戰大敗,可是吳國也沒有輕鬆多少,連續兩年的消耗,讓吳國的國力也減少不少,吳國兵將也有所傷亡。夷陵戰敗以後,劉備帶軍西撤,而陸遜則窮追不捨,想要活捉劉備。
  • 諸葛亮戰死後,蜀國還有4路大軍,劉禪為何要投降?原來真不怪他
    諸葛亮戰死後,蜀國還有4路大軍,劉禪為何要投降?原來真不怪他在《三國演義》裡,諸葛瞻戰死綿竹那段看哭了不少的人。想當年劉備開創蜀國霸業之時,西蜀有五虎將、諸葛亮這樣的猛人智者存在,多次虐得曹操不要不要的;然而到了蜀漢末期,整個局面已讓人慘不忍睹了。就拿諸葛瞻戰死這個橋段來說吧,他領著蜀最後的7萬人與偷襲的魏軍進行了殊死抵抗,可惜幾乎全軍覆沒。隨後鄧艾直撲成都,劉禪馬上就投降了。據史料所記,那會兒蜀還有4路大軍存在。
  • 如果諸葛亮多活30年,蜀漢還會滅亡嗎?
    諸葛亮可以說是司馬懿一生的痛點,如果諸葛亮在世,司馬懿必定不敢有絲毫懈怠,可惜諸葛亮在不斷徵戰中積勞成疾,最後病逝於五丈原。 但是諸葛亮死後還沒三十年蜀漢就滅亡了。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直取成都,蜀漢後主不戰而降。自此蜀漢滅亡。
  •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發現一石碑刻有16字,直到死前才明白它的含義
    諸葛亮憑藉用兵,位列武廟十哲,神機妙算無人可比,預測之術也留下了許多的經典傳奇。在諸葛亮生前,曾經談及蜀漢的防務事宜,其觀點獨特新奇,當時的蜀漢諸將皆認為蜀漢之防務之重在劍閣,獨獨諸葛亮認為蜀漢的防務之重,在於劍閣不假,而重中之重則在於陰平,並且在陰平一帶留下了一個石碑,上書「二火初興,有人越此;兩士爭衡,不久自死。」
  •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27字遺言,但姜維卻沒記住,否則蜀漢不會滅亡
    諸葛亮為蜀漢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兢兢業業,此時無聲勝有聲,《出師表》最後一句不知感動了多少人。諸葛亮在臨死之前也在為蜀漢擔憂,留下了二十七字遺言,只為保蜀漢有再起之勢,可惜姜維並沒有重視諸葛亮的話,導致蜀漢滅亡。 諸葛亮臨終
  • 鄧艾偷渡陰平成功覆滅蜀國,是運氣使然還是歷史的必然?
    定睛一瞧,懸崖邊上立著一塊石碑,碑上正刻著這十六個大字。 鄧艾慨嘆良久,身先士眾,裹著毛毯,帶領將士越過摩天嶺,攻佔成都,覆滅蜀漢。 陰平石碑是作者羅貫中對諸葛亮的高度神化,使演義更具有戲劇效果。正史中並無諸葛亮在陰平留言的記載,但是,鄧艾滅蜀卻是不爭的事實。
  • 三國殺:漢魏終結戰,他的一計用錯,直接導致蜀國滅亡
    通過三國殺移動版上新武將的介紹我們大體發現,新出的武將大都是三國中後期的武將,有些武將您可能少有耳聞,但有些武將參與的戰鬥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前途命運。今天我們介紹的就是這樣一位遺憾終生的名將,由於他的決策失誤而直接導致了蜀國的滅亡。
  • 我們該如何評價蜀國後期名將姜維?
    一方面,是因為三國裡名將太多,而這些名將所聚焦的歷史都在三國前期,而姜維所在的後期並不是名將活躍的舞臺;另一方面,作為一個謀反之臣,晉朝時所寫的正史《三國志》,並不敢對姜維有過分褒獎的描寫,也僅僅只是和蔣琬費禕一同列傳,末了題記「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而已。但吸引我關注姜維的,正是蜀國滅亡,姜維說服鍾會謀反一事。
  • 漢中失守,鄧艾偷渡陰平
    魏軍大兵頓於雄關之下,此時鄧艾心生一計:若是現在我率領一支人馬,走陰平小路,直接出現在蜀中腹地,蜀中肯定大亂,而且蜀國兵力大部在劍閣,蜀中兵力空虛,劍閣守軍聽說之後肯定會撤退去守護成都,這樣劍閣就可以輕鬆拿下了,我說不定還能直取成都。
  • 玩《三國志11》戰報呈送,鄧艾逃亡,蜀國驃騎將軍馬岱佔領上庸
    玩《三國志11》戰報呈送, 鄧艾逃亡,蜀國順利佔領上庸郡 上次遊戲暫停時間點停留在公元242年1月1日,如今再度開啟遊戲時間。在上一篇戰報呈送上,談及了蜀後主劉禪大封百官,大赦天下,百官升遷,百姓免賦,這對於誰來說都是值得開心值得慶祝的好事,畢竟在天下紛爭的局勢,能夠有多少天這樣和平的日子,幾乎天天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備戰的路上。果然,久違的安居樂業就稍縱即逝了,馬上又開始戰爭狀態了,蜀帝劉禪派遣驃騎將軍馬岱進攻上庸郡。
  • 姜維去世83年後,一份23字密檔在成都被發現,解開了三國謎團
    熟悉三國故事的人都知道,公元234年,蜀國丞相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後,繼承他遺志繼續北伐中原的人,並不是諸葛亮的兒子,而是諸葛亮的外姓傳人姜維。關於姜維的爭議有很多,而他去世83年後,一份23字密檔在成都被發現,解開了一個三國千古謎團。
  • 諸葛亮死之前劉禪問了他一個問題,諸葛亮恍然大悟:原來阿鬥不傻
    在三國時期出現了很多的英雄豪傑,像劉備、諸葛亮、曹操、孫權、周瑜,他們都是三國裡的人物。但是他們分屬不同的陣營。三國時期,三足鼎立,魏、蜀、吳三國爭霸。但是其中蜀國的崛起和衰敗都是十分的快的。好多人都會覺得可惜,明明坐擁諸葛亮這樣的人才、謀士,最後卻是最先滅亡的那個。
  • 諸葛亮臨終留下27字遺言,令姜維守陰平,為何還被鄧艾偷渡陰平?
    從此後他勾結姜維、打壓鄧艾、討伐司馬昭也可看出他的不臣之心。可惜姜維上表給劉禪的奏章被黃皓藏了起來,此後蜀漢種種被動皆因此而起。當姜維從隴右擺脫鄧艾的糾纏,在陰平橋頭設計諸葛緒,成功佔領陰平橋頭之後,鍾會大軍已然攻入關口。可惜,趙雲次之趙廣為了掩護姜維撤退,戰死在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