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曾經戰敗瓦剌小王子的明武宗暴病駕崩,沒有子嗣。由皇太后張氏和內閣首輔楊廷和策劃,選取武宗堂弟、興獻王世子朱厚熜繼承大統,是為明世宗,即嘉靖帝。
朱厚熜一行從湖北安陸抵達京郊通州,發生了登基儀式之爭,事關皇家禮儀。楊廷和授意禮部尚書毛澄(發明毛邊紙的始祖),議定以皇太子繼位的儀式,擇日登基。年僅十五歲的朱厚熜則以「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據理力爭。後皇太后令群臣勸進,朱厚熜由大明門入,隨即在奉天殿登基,詔曰:「奉皇兄遺命」。
之後明世宗令群臣議定武宗諡號與生父的主祀及封號。楊廷和等大臣援引歷史典故,認為少年天子是由小宗入繼大宗,要以明孝宗(武宗父親)為皇考(父親),興獻王為「皇叔考興獻大王」,祭祀時對其親生父母要稱「侄皇帝」。文武群臣六十多人上奏此議,世宗堅決不接受。雙方僵持不下,世宗試圖優撫楊廷和、毛澄,未果。後新科進士張璁建議世宗仍以生父為考,認為世宗繼位是繼承皇統,不是繼承皇嗣。世宗大喜,時人楊一清、王陽明都是贊成張璁的。但是張璁在朝中勢單力孤,世宗難以服眾。
接下來在奉迎世宗生母蔣妃的入京儀式問題上,群臣與世宗又發生了爭執。這次世宗堅持以皇太后之禮舉行,不惜以辭去皇位、事奉母親回安陸為條件,楊廷和等只能求全。因「繼統」、「繼嗣」之爭被貶至南京(明朝在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實行兩都制,南京為副首都)的張璁與桂萼上疏舊事重提,世宗召集二人進京負責禮儀。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世宗召集群臣,再議「繼統」、「繼嗣」之事。楊廷和見世宗有變,請求辭官回鄉,世宗知其難以駕馭,便順水推舟而同意。以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為首的二百多名大臣一同進言,反對世宗以興獻王為皇考。世宗惱羞成怒,進言之人均被斥責、扣罰俸祿甚至罷免。世宗勉強接受稱父親為「本生皇考恭慕獻皇帝」,但仍要稱孝宗為「皇考」。
隔了約四個月,世宗詔諭禮部要為父母祭告天地、社稷,群臣譁變。以楊慎(楊廷和之子、狀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為首的群臣在左順門企圖暗殺張璁、桂萼,未遂。然後在左順門哭喊、跪請世宗更改旨意。世宗暴怒,下令錦衣衛逮捕一百多人,四品以上官員停發俸祿,五品(含)以下官員當庭杖責,死於庭杖之下十六人。此即「左順門案」。之後,世宗尊稱生父為「皇考恭穆獻皇帝」,尊稱生母為「聖母章聖皇太后」,稱孝宗為「皇伯考」。持續三年的「大禮議」以世宗獲勝告終。
「大禮議」事件的實質是明世宗與文臣之間新舊勢力的權力之爭,表現在宮廷禮儀上。文臣對於禮儀的過度解讀明顯違背了人倫,不讓朱厚熜認親生父母,是致命的錯誤。後果嚴重,影響巨大。皇權仍然是至上的,之後的阿諛腐敗之風都是圍繞著皇權展開的。
嘉靖帝喜歡道教,但與道家是兩碼事。道家老子言:「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禮,是忠誠、誠信的淺薄表現,還是混亂的開端。)「大禮議」事件很好地詮釋了這句話。不能過度局限於禮,否則就是迂腐。世宗以暴力手段來維護自身的正義與皇帝的尊嚴,也算不上「聖君」。這一切都是因「禮」而起。在儒家思想為正統的封建社會裡,「禮」用來教化人、束縛人,也能害人。如此看來,「不需多禮」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