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道經》由嘉靖「大禮議」事件看禮的負面性

2020-12-22 德道經學堂

明朝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曾經戰敗瓦剌小王子的明武宗暴病駕崩,沒有子嗣。由皇太后張氏和內閣首輔楊廷和策劃,選取武宗堂弟、興獻王世子朱厚熜繼承大統,是為明世宗,即嘉靖帝。

朱厚熜一行從湖北安陸抵達京郊通州,發生了登基儀式之爭,事關皇家禮儀。楊廷和授意禮部尚書毛澄(發明毛邊紙的始祖),議定以皇太子繼位的儀式,擇日登基。年僅十五歲的朱厚熜則以「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據理力爭。後皇太后令群臣勸進,朱厚熜由大明門入,隨即在奉天殿登基,詔曰:「奉皇兄遺命」。

之後明世宗令群臣議定武宗諡號與生父的主祀及封號。楊廷和等大臣援引歷史典故,認為少年天子是由小宗入繼大宗,要以明孝宗(武宗父親)為皇考(父親),興獻王為「皇叔考興獻大王」,祭祀時對其親生父母要稱「侄皇帝」。文武群臣六十多人上奏此議,世宗堅決不接受。雙方僵持不下,世宗試圖優撫楊廷和、毛澄,未果。後新科進士張璁建議世宗仍以生父為考,認為世宗繼位是繼承皇統,不是繼承皇嗣。世宗大喜,時人楊一清、王陽明都是贊成張璁的。但是張璁在朝中勢單力孤,世宗難以服眾。

接下來在奉迎世宗生母蔣妃的入京儀式問題上,群臣與世宗又發生了爭執。這次世宗堅持以皇太后之禮舉行,不惜以辭去皇位、事奉母親回安陸為條件,楊廷和等只能求全。因「繼統」、「繼嗣」之爭被貶至南京(明朝在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實行兩都制,南京為副首都)的張璁與桂萼上疏舊事重提,世宗召集二人進京負責禮儀。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世宗召集群臣,再議「繼統」、「繼嗣」之事。楊廷和見世宗有變,請求辭官回鄉,世宗知其難以駕馭,便順水推舟而同意。以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為首的二百多名大臣一同進言,反對世宗以興獻王為皇考。世宗惱羞成怒,進言之人均被斥責、扣罰俸祿甚至罷免。世宗勉強接受稱父親為「本生皇考恭慕獻皇帝」,但仍要稱孝宗為「皇考」。

隔了約四個月,世宗詔諭禮部要為父母祭告天地、社稷,群臣譁變。以楊慎(楊廷和之子、狀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為首的群臣在左順門企圖暗殺張璁、桂萼,未遂。然後在左順門哭喊、跪請世宗更改旨意。世宗暴怒,下令錦衣衛逮捕一百多人,四品以上官員停發俸祿,五品(含)以下官員當庭杖責,死於庭杖之下十六人。此即「左順門案」。之後,世宗尊稱生父為「皇考恭穆獻皇帝」,尊稱生母為「聖母章聖皇太后」,稱孝宗為「皇伯考」。持續三年的「大禮議」以世宗獲勝告終。

「大禮議」事件的實質是明世宗與文臣之間新舊勢力的權力之爭,表現在宮廷禮儀上。文臣對於禮儀的過度解讀明顯違背了人倫,不讓朱厚熜認親生父母,是致命的錯誤。後果嚴重,影響巨大。皇權仍然是至上的,之後的阿諛腐敗之風都是圍繞著皇權展開的。

嘉靖帝喜歡道教,但與道家是兩碼事。道家老子言:「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禮,是忠誠、誠信的淺薄表現,還是混亂的開端。)「大禮議」事件很好地詮釋了這句話。不能過度局限於禮,否則就是迂腐。世宗以暴力手段來維護自身的正義與皇帝的尊嚴,也算不上「聖君」。這一切都是因「禮」而起。在儒家思想為正統的封建社會裡,「禮」用來教化人、束縛人,也能害人。如此看來,「不需多禮」是有必要的。

相關焦點

  • 「滾滾長江東逝水」,大儒楊慎被「大禮議」事件劈為兩半的戲劇人生
    嘉靖三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於雲南永昌衛(今保山)。在明代,能正面評說、直接描述改變楊慎一生命運的那場「大禮議」事件的著述並不多見。避諱即是避禍,文士們已經心照不宣。在皇權強力張羅的「文網」裡,誰也不會傻到去做那隻飛不過滄海的蝴蝶,誰也不會再犯與楊慎一樣的低級錯誤,去自取其辱。
  • 明代三才子之首楊慎,和嘉靖皇帝鬥了一輩子,最後他的結局如何
    而由盛至衰的轉折點,乃是明代中期著名的「大禮議」事件。01明武宗朱厚照死後,無子。太后張氏與首輔楊廷和商議,立武宗堂弟,興獻王朱佑杬之子朱厚熜為帝,是為嘉靖皇帝。在這場決定命運的「大禮議」事件中,楊慎的正式入局要從父親楊廷和辭官開始。嘉靖三年,歷盡四朝風雨的首輔楊廷和終於對政治和官場徹底耗盡了心力,這位六十五歲的老人向皇帝提出辭職。因為朝局已定,加上在「大禮議」事件上的意見相悖,嘉靖帝也不再挽留,巴不得趕緊送走這位權傾天下的老首輔。
  • 隻身會鬥群臣三年,嘉靖最後的決勝手竟然這樣簡單暴力?
    嘉靖朝中的這場廷杖,是明朝」大禮議「的結局,也是嘉靖帝持握大明權柄的象徵。明武宗時,武宗朱厚照無子,在他暴斃於豹房之中後,張太后便與內閣首輔楊廷和商議,以近支皇室繼位,於是,武宗的堂弟,年僅十五歲的興王朱厚熜便被群臣立為新君,繼承皇位,是為明世宗,嘉靖帝。
  • 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生下兒子,嘉靖欣喜若狂,卻不願多看一眼
    對於嘉靖本人來說,也是說不出來的苦。他本人就不是皇帝的兒子,所以不惜與百官翻臉,鬧出持續十多年的「大禮議」事件,抬高父親興獻王的地位,百般損毀明孝宗、明武宗的功勞。假如他真的沒有兒子,繼位的是其他藩王后代,當然也會如法炮製。因此,嘉靖玩命努力,使勁擴大後宮規模,但就是沒法開花結果。
  • 文臣不一定精通兵法,為何嘉靖年間,明世宗卻要讓文官掌兵?
    嘉靖年間的軍隊出現吃空餉不良狀況但這些都還不是最重要的,在明嘉靖八年,由於邊患日益嚴重,倭寇作亂的現象同樣愈演愈烈,故而在這內憂外患之下。明世宗讓明朝名臣桂萼去統計了一下明朝當時現有的兵力數據,藉以調整整體的戰略布局。
  • 淮定王朱祐棨:以侄繼伯的大明親王,鬧出了一場大禮議預演的風波
    前言:明世宗嘉靖年間的「大禮議」之爭,名義上是爭論皇帝究竟是否該認伯父為爹,實質上是太后張氏和首輔楊廷和為首的既得利益派,和新皇帝之間為了權力的一場激烈鬥爭。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十四日,明武宗朱厚照去世。由於武宗既無子嗣,又無兄弟,皇位繼承一時出現了真空。
  • 當年的太廟事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當年的太廟事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可能有的朋友曾聽過這麼一個故事,就是「朱棣的牌位曾差點被嘉靖皇帝扔出太廟」,其實這只是一個誤傳,事實上這個誤傳出現的原因就在於嘉靖初年那場「大禮議」事件所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後續的「太廟之爭」,至於這件事發生的前後始末,我們下面來看。
  • 嘉靖皇帝的奪權之路,第一槍就把矛頭指向了曾經的永樂大帝
    明朝嘉靖皇帝為了能夠讓自己父親的牌位進入太廟,為何要把永樂皇帝朱棣的牌位移出太廟呢?換句話說,他哪來的膽量敢於拿朱棣開刀呢?難道當時的嘉靖皇帝不清楚自己的實力嗎?難道他不知道自己的處境和尷尬的身份嗎?一邊是為大明朝立下煌煌偉業的永樂大帝,一邊是生前連個皇帝身份都不是的普通王爺,就連嘉靖他自己,如果不是運氣夠好,皇位一輩子都不會跟他有什麼關係。
  • 道合元始天尊,天生嘉靖皇帝:封神演義的起點,或許就在這篇青詞
    隆慶還好點,嘉靖和萬曆這對爺孫,槽點是絕對滿滿的,不說別的,單說大奸臣嚴嵩的兒子嚴世蕃伏法時,京城百姓扶老攜幼、彈冠相慶,就知道此時大明朝有多離譜。2、嘉靖或許直接提供了《封神演義》的創作靈感還是那位陶仲文先生,有人猜測《封神》中的太師聞仲很可能就是影射他,聞仲為仲文的倒序。
  • 嘉靖時期的文字獄,和歷朝歷代都很相似,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嘉靖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嘉靖時期的文字獄處於明朝整個文字獄的第二個高峰期,這段時期亦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嘉靖時期的文字獄也呈現出其獨有的特點。下面列舉嘉靖時期較為有代表性的文字獄。一、「大禮儀」之獄「大禮儀」一般指明朝嘉靖年間爭議世宗本生父興獻王尊號的事件,因為其涉及朝廷禮法之大者,故名「大禮儀」。
  • 為何宮女冒著滅九族與凌遲的風險,也要把嘉靖皇帝勒死?背後原因...
    嘉靖皇帝也就是明世宗朱厚熜,他是明朝第11位皇帝,同時也bai是明朝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後世對嘉靖皇帝的評價是極其聰明、善用帝王權術,那麼如此聰明的一位皇帝為什麼差點被宮女給勒死了呢,其中的原因請看分析。
  • 嗑藥、嗜欲的嘉靖皇帝是如何變態?以致宮女不惜一死也要屠龍弒君
    畢竟這兩起有名的刺殺事件的背後,都有著極其複雜的政治原因。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卻有這麼一起「弒君」事件:它的執行者既不是武功高強的劍客,也不是力大無比的勇士,而是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宮女;她們所持的武器,既不是鋼刀,也不是匕首,而是一根臨時搓成的繩索。
  • 1542年宮女為什麼要勒死嘉靖皇帝?
    宮女刺殺嘉靖皇帝的事件叫「壬寅宮變」,發生於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這一年是壬寅年。 之前在菜葉網上看過相關的資料,丹藥的主成分是鉛和汞,在現代人看來這是劇毒之物,然而在古人眼中這卻是生鮮之物,尤其是狂熱信奉道教的嘉靖皇帝,為了早日長生,他下令各地進獻秘方和丹藥,各地官員為了巴結皇帝,更是到處搜刮煉丹方子進獻。
  • 比起強勢的嘉靖,「平庸」的隆慶可能更適合大明王朝
    嘉靖年間實行海禁,但並非沒有海上貿易。海禁限制了民間商業組織或個人出海貿易,卻也因此導致了沿海走私的猖獗,尤其是廣東、福建、浙江等地,走私貿易非常普遍。同時,官方也會扶持自己的機構進行貿易,比如廣東的牙行商幫,他們多是由朝廷或地方府衙委派商人(這些商人多是當地的豪強富戶)開設,負責監督商人活動,壟斷海上貿易,外國商人想和朝廷打交道,大抵都要通過這樣的機構。
  • 嘉靖皇帝,一位久居高位,但很變態的人
    嘉靖皇帝,大名鼎鼎得萬曆皇帝的父親。在明朝歷史上可謂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同萬曆皇帝一樣,也是十幾年不上朝。他將內閣的票擬制度運用到了極致,票擬也就是內閣大臣們事先看完奏摺擬好的建議。票擬然後送到皇帝那裡,皇帝進行批覆,稱為批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