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杖,即是在朝廷之上行杖打人,最早始於東漢明帝,亦有始於北周宣帝的說法,後於金朝、元朝普遍實施,至明代時,已經成為當朝特色。
明代時,第一個令廷杖揚名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當時明朝的開國元勳,永嘉侯朱亮祖父子於朝中作威作福,多行不法之事,被朱元璋下令鞭死。雖說朱亮祖父子罪有應得,但朱元璋下這一重手,可謂是開啟明朝廷杖大臣的先例,自此以後,明朝無數大臣在午門、朝廷之上被杖打,「挨板子,得名聲」之法遂即成為明朝風氣。
▲影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就是以欽天監監正周雲逸諫言朝廷,被東廠提刑太監馮保以廷杖杖死在午門外為開篇。
朱元璋之後,至永樂朝,明成祖朱棣廢廷杖不行,但於數十年後,明英宗時,英宗朱祁鎮又恢復廷杖制度。正德年間,明武宗時,廷杖更為盛行,權宦劉瑾用此威懾群臣,首創去衣行杖,為此,死於杖刑者不計其數。
不僅劉瑾愛用,武宗朱厚照也好用廷杖懲戒群臣,還一別之前一兩人受杖的規模,創出一百零七人同時受杖的紀錄。而後嘉靖繼正德,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又創新高,同時廷杖一百三十四人,杖死十六人,成為明朝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廷杖。
▲明朝廷杖多由廠衛行之,成化以前,凡廷杖者王去衣,用厚綿底衣,重毰迭帊,示辱而已,然猶臥床數月,而後得愈。正德初年,逆瑾(劉瑾)用事,惡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
嘉靖朝中的這場廷杖,是明朝」大禮議「的結局,也是嘉靖帝持握大明權柄的象徵。明武宗時,武宗朱厚照無子,在他暴斃於豹房之中後,張太后便與內閣首輔楊廷和商議,以近支皇室繼位,於是,武宗的堂弟,年僅十五歲的興王朱厚熜便被群臣立為新君,繼承皇位,是為明世宗,嘉靖帝。
▲興王朱祐杬,明世宗生父,其封地位於明朝三大府之一的承天府,死後諡號為」獻「,故稱」興獻王「。
張太后和楊廷和之所以選朱厚熜繼位,即是按朱元璋傳下的「皇明祖訓」中的」兄終弟及,倫序當立「為準則,楊廷和在自己所擬的《明武宗遺詔》中,就是以」興獻王長子,倫序當立,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嗣皇帝位「來布告天下。但是,這只是為名義而確定的說法,實際上,楊廷和和群臣有著另一種想法,那就是讓繼位的嘉靖帝,認明孝宗朱祐樘為皇父,張太后為母后,而改認自己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為皇叔父,生母興王妃蔣氏為皇叔母,以此令孝宗之嗣不絕。(孝宗兩子,一子早夭,一子就是明武宗,無子嗣,故這一脈當屬無後)
▲楊廷和,四朝老臣,歷仕憲宗、孝宗、武宗、世宗,於武宗時首任首輔一職,在朱厚熜未至京師時,總攬朝政三十七日,盡去武宗弊政。
以楊廷和為首,朝中群臣援引漢朝定陶恭王劉康(漢哀帝生父)和宋朝濮安懿王趙允讓(宋英宗生父)先例,以小宗入繼大宗為由,上書嘉靖帝,要其尊奉正統,以孝宗為皇考,張太后為母后。
楊廷和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嘉靖帝自幼聰慧,從小就在父親朱祐杬的指導下學習古籍,後父親身死,年僅十二歲的嘉靖就已經開始打理興王府中大小事宜。如今雖是少年登基,卻不是個仍由他人擺布的棋子。面對群臣的咄咄相逼,嘉靖帝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用群臣扶其繼位的《皇明祖訓》來反駁,聲稱自己是「繼統而非繼嗣」,雖然得登帝位,但是是以祖訓得位,並非因為是孝宗、武宗後嗣而登基,故此不會改認孝宗為父,要尊奉親生父母。
▲嘉靖帝繼位時,楊廷和安排禮部用太子的禮儀迎接嘉靖,由東華門入,居文華殿。但朱厚熜以「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拒絕,最終在郊外受箋,從大明門入,於奉天殿即位。
為皇統,群臣和嘉靖帝爭論不休,明朝史上著名的」大禮議「事件自此而始。嘉靖初年,雖有新科進士張璁上疏支持「繼統不繼嗣」之論,王守仁也「心喜其說」,但在當時,仍是以楊廷和為首的朝臣勢力為大。後嘉靖三年正月,楊廷和見自己和嘉靖帝意見相左,而嘉靖帝並無妥協之象,遂上疏請求致仕,而在此時,嘉靖帝也已經鞏固下皇權,就從楊廷和之議,令其致仕歸裡。
▲大禮議,始於明正德十六年,終於嘉靖三年,是明朝歷史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政治事件。
楊廷和雖去,但朝臣中仍是以尊孝宗為正統的意見為主,無奈之下,嘉靖帝只好於三月稱生父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母親為「本生母章聖皇太后」,尊封祖母邵氏(明憲宗貴妃)為壽安皇太后,孝宗皇后為「聖母昭聖慈壽皇太后」,明武宗皇后為莊肅皇后(孝靜毅皇后)。
尊號上雖有「本生」,但如若不需考慮群臣意見,又何須在親生父母尊號上加「本生」來證明?這次,實際上是嘉靖帝對群臣的低頭,雖然親生父母未曾改變,但在宗法上,嘉靖帝已經被過繼到孝宗名下,需要稱孝宗為「皇考」,張太后為「母后」。
▲嘉靖在位後期,迷信方士,常年不理政,但其在位初期,大禮議力挫群臣,重振朝綱,開創出嘉靖中興,故海瑞曾言:「天下何憂不治,萬事何憂不理,此在陛下一振作間而已」。
嘉靖帝的妥協只是暫時的,是為麻痺楊廷和及群臣之心,該年七月,嘉靖帝詔諭禮部,十四日為親生父母上冊文、祭告天地、宗廟、社稷,這就表示嘉靖帝還是要奉生父母為正統。此令一出,楊廷和之子、狀元楊慎,及何孟春、金獻民、徐文華等號召群臣,集結兩百餘位朝臣,在左順門跪請嘉靖帝改變旨意,楊慎義正言辭,號稱:「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堅守節操大義而死,就在今日。」
隨後,嘉靖帝命太監傳諭大臣退朝,但群臣仍是伏地不起,楊慎等人還撼門大哭,「聲震闕庭「,這樣一直持續至中午時分。群臣的行為,令嘉靖帝震怒,遂令錦衣衛逮捕為首者八人,下詔獄,並一一處置其後在左順門鬧事的官員。五品以下官員一百三十四人,下獄拷訊;四品以上官員八十六人,停職待罪。後又大興廷杖,將四品以上官員停俸,五品以下官員當廷杖責,一百三十四人於午門受杖,死者十六人。
此杖過後,嘉靖立威,持反對態度的官員紛紛緘口,這場為時三年的「大禮議」之爭,終以嘉靖帝的一場午門廷杖而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