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身會鬥群臣三年,嘉靖最後的決勝手竟然這樣簡單暴力?

2020-12-15 騰訊網

廷杖,即是在朝廷之上行杖打人,最早始於東漢明帝,亦有始於北周宣帝的說法,後於金朝、元朝普遍實施,至明代時,已經成為當朝特色。

明代時,第一個令廷杖揚名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當時明朝的開國元勳,永嘉侯朱亮祖父子於朝中作威作福,多行不法之事,被朱元璋下令鞭死。雖說朱亮祖父子罪有應得,但朱元璋下這一重手,可謂是開啟明朝廷杖大臣的先例,自此以後,明朝無數大臣在午門、朝廷之上被杖打,「挨板子,得名聲」之法遂即成為明朝風氣。

▲影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就是以欽天監監正周雲逸諫言朝廷,被東廠提刑太監馮保以廷杖杖死在午門外為開篇。

朱元璋之後,至永樂朝,明成祖朱棣廢廷杖不行,但於數十年後,明英宗時,英宗朱祁鎮又恢復廷杖制度。正德年間,明武宗時,廷杖更為盛行,權宦劉瑾用此威懾群臣,首創去衣行杖,為此,死於杖刑者不計其數。

不僅劉瑾愛用,武宗朱厚照也好用廷杖懲戒群臣,還一別之前一兩人受杖的規模,創出一百零七人同時受杖的紀錄。而後嘉靖繼正德,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又創新高,同時廷杖一百三十四人,杖死十六人,成為明朝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廷杖。

▲明朝廷杖多由廠衛行之,成化以前,凡廷杖者王去衣,用厚綿底衣,重毰迭帊,示辱而已,然猶臥床數月,而後得愈。正德初年,逆瑾(劉瑾)用事,惡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

嘉靖朝中的這場廷杖,是明朝」大禮議「的結局,也是嘉靖帝持握大明權柄的象徵。明武宗時,武宗朱厚照無子,在他暴斃於豹房之中後,張太后便與內閣首輔楊廷和商議,以近支皇室繼位,於是,武宗的堂弟,年僅十五歲的興王朱厚熜便被群臣立為新君,繼承皇位,是為明世宗,嘉靖帝。

▲興王朱祐杬,明世宗生父,其封地位於明朝三大府之一的承天府,死後諡號為」獻「,故稱」興獻王「。

張太后和楊廷和之所以選朱厚熜繼位,即是按朱元璋傳下的「皇明祖訓」中的」兄終弟及,倫序當立「為準則,楊廷和在自己所擬的《明武宗遺詔》中,就是以」興獻王長子,倫序當立,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嗣皇帝位「來布告天下。但是,這只是為名義而確定的說法,實際上,楊廷和和群臣有著另一種想法,那就是讓繼位的嘉靖帝,認明孝宗朱祐樘為皇父,張太后為母后,而改認自己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為皇叔父,生母興王妃蔣氏為皇叔母,以此令孝宗之嗣不絕。(孝宗兩子,一子早夭,一子就是明武宗,無子嗣,故這一脈當屬無後)

▲楊廷和,四朝老臣,歷仕憲宗、孝宗、武宗、世宗,於武宗時首任首輔一職,在朱厚熜未至京師時,總攬朝政三十七日,盡去武宗弊政。

以楊廷和為首,朝中群臣援引漢朝定陶恭王劉康(漢哀帝生父)和宋朝濮安懿王趙允讓(宋英宗生父)先例,以小宗入繼大宗為由,上書嘉靖帝,要其尊奉正統,以孝宗為皇考,張太后為母后。

楊廷和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嘉靖帝自幼聰慧,從小就在父親朱祐杬的指導下學習古籍,後父親身死,年僅十二歲的嘉靖就已經開始打理興王府中大小事宜。如今雖是少年登基,卻不是個仍由他人擺布的棋子。面對群臣的咄咄相逼,嘉靖帝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用群臣扶其繼位的《皇明祖訓》來反駁,聲稱自己是「繼統而非繼嗣」,雖然得登帝位,但是是以祖訓得位,並非因為是孝宗、武宗後嗣而登基,故此不會改認孝宗為父,要尊奉親生父母。

▲嘉靖帝繼位時,楊廷和安排禮部用太子的禮儀迎接嘉靖,由東華門入,居文華殿。但朱厚熜以「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拒絕,最終在郊外受箋,從大明門入,於奉天殿即位。

為皇統,群臣和嘉靖帝爭論不休,明朝史上著名的」大禮議「事件自此而始。嘉靖初年,雖有新科進士張璁上疏支持「繼統不繼嗣」之論,王守仁也「心喜其說」,但在當時,仍是以楊廷和為首的朝臣勢力為大。後嘉靖三年正月,楊廷和見自己和嘉靖帝意見相左,而嘉靖帝並無妥協之象,遂上疏請求致仕,而在此時,嘉靖帝也已經鞏固下皇權,就從楊廷和之議,令其致仕歸裡。

▲大禮議,始於明正德十六年,終於嘉靖三年,是明朝歷史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政治事件。

楊廷和雖去,但朝臣中仍是以尊孝宗為正統的意見為主,無奈之下,嘉靖帝只好於三月稱生父為「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母親為「本生母章聖皇太后」,尊封祖母邵氏(明憲宗貴妃)為壽安皇太后,孝宗皇后為「聖母昭聖慈壽皇太后」,明武宗皇后為莊肅皇后(孝靜毅皇后)。

尊號上雖有「本生」,但如若不需考慮群臣意見,又何須在親生父母尊號上加「本生」來證明?這次,實際上是嘉靖帝對群臣的低頭,雖然親生父母未曾改變,但在宗法上,嘉靖帝已經被過繼到孝宗名下,需要稱孝宗為「皇考」,張太后為「母后」。

▲嘉靖在位後期,迷信方士,常年不理政,但其在位初期,大禮議力挫群臣,重振朝綱,開創出嘉靖中興,故海瑞曾言:「天下何憂不治,萬事何憂不理,此在陛下一振作間而已」。

嘉靖帝的妥協只是暫時的,是為麻痺楊廷和及群臣之心,該年七月,嘉靖帝詔諭禮部,十四日為親生父母上冊文、祭告天地、宗廟、社稷,這就表示嘉靖帝還是要奉生父母為正統。此令一出,楊廷和之子、狀元楊慎,及何孟春、金獻民、徐文華等號召群臣,集結兩百餘位朝臣,在左順門跪請嘉靖帝改變旨意,楊慎義正言辭,號稱:「國家養士一百五十年,堅守節操大義而死,就在今日。」

隨後,嘉靖帝命太監傳諭大臣退朝,但群臣仍是伏地不起,楊慎等人還撼門大哭,「聲震闕庭「,這樣一直持續至中午時分。群臣的行為,令嘉靖帝震怒,遂令錦衣衛逮捕為首者八人,下詔獄,並一一處置其後在左順門鬧事的官員。五品以下官員一百三十四人,下獄拷訊;四品以上官員八十六人,停職待罪。後又大興廷杖,將四品以上官員停俸,五品以下官員當廷杖責,一百三十四人於午門受杖,死者十六人。

此杖過後,嘉靖立威,持反對態度的官員紛紛緘口,這場為時三年的「大禮議」之爭,終以嘉靖帝的一場午門廷杖而大獲全勝。

相關焦點

  • 明代三才子之首楊慎,和嘉靖皇帝鬥了一輩子,最後他的結局如何
    嘉靖三年,歷盡四朝風雨的首輔楊廷和終於對政治和官場徹底耗盡了心力,這位六十五歲的老人向皇帝提出辭職。因為朝局已定,加上在「大禮議」事件上的意見相悖,嘉靖帝也不再挽留,巴不得趕緊送走這位權傾天下的老首輔。對於楊廷和本人來說,早日離開這場暴雨中的漩渦也是好事,但血氣方剛的長子楊慎卻沒有體會到父親的輕鬆。
  • 嘉靖時期的文字獄,和歷朝歷代都很相似,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嘉靖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嘉靖時期的文字獄處於明朝整個文字獄的第二個高峰期,這段時期亦是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嘉靖時期的文字獄也呈現出其獨有的特點。下面列舉嘉靖時期較為有代表性的文字獄。一、「大禮儀」之獄「大禮儀」一般指明朝嘉靖年間爭議世宗本生父興獻王尊號的事件,因為其涉及朝廷禮法之大者,故名「大禮儀」。
  • 嘉靖年間第一鬼才,才華橫溢卻壞事做絕,結局讓人拍手稱快
    古人云:「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作為嚴嵩的獨生子,嚴世蕃不僅繼承了父親的智商,順便連陰險狡詐的品行也全部繼承,並且比他老子更過分。 嚴世蕃長相磕磣,史書如此描述:「短項肥體,眇一目。」個子不高,而且瞎了一隻眼,如果出身在普通家庭,連老婆都找不到,十有八九孤獨終老。
  • 嘉靖皇帝,一位久居高位,但很變態的人
    這樣其實大大減少了皇帝的工作量,而最後決定權又掌握在皇帝手中,這便是一個相對兩全其美的辦法,使大權不旁落,又不必那麼辛苦。但後世的事情證明,這樣的方法也是有其明顯的弊端的,比如,如果這些大臣將奏摺的意思全部按照自己的想法扭曲,那麼皇帝是無法知道下面發生了什麼事情,還有下面人真的是怎麼想的了。嘉靖皇帝並非先皇的皇子,是先皇的侄子,但皇膝下無子,無人繼承大統。
  • 大明王朝:嘉靖皇帝為何總是強調,「朕四季常服不過八套」?
    我們都知道,嘉靖皇帝玩弄群臣的秘密就在於「無為而治」——不管是軍國大事,還是黨爭內鬥,雖然所有的事情都要嘉靖皇帝首肯,但是他卻從來不會對手留下任何「把柄」。   那麼,當時嘉靖為什麼會說這麼一句話呢?
  • 嘉靖皇帝的奪權之路,第一槍就把矛頭指向了曾經的永樂大帝
    可是這嘉靖在剛成為皇帝不久,屁股還沒坐穩之際,竟然要追封他逝去的父親為皇帝,追封就算了,他還要把他父親的牌位放入皇家太廟,放入太廟就算了,可他竟然還要拿僅次於朱元璋的朱棣開刀,把朱棣的牌位撤下,換上他父親的牌位,以供永遠敬奉。是嘉靖皇帝智商有缺陷嗎?恰恰相反,他不是腦子有問題,而是腦子太好使了。
  • 「大禮儀之爭」:皇權與相權的最後較量!
    群臣苦於武宗的昏庸已久,只是宦官擅權,敢怒不敢言。楊廷和的一番作為令群臣看到了大明朝的希望。他們希望未來的天子可以重振朝剛,成為明王朝的中興之主。群臣哪裡會知道他們的翹首以望,可能等不來他們所期望的那樣。這位少年天子朱厚熜,作為大明王朝未來的掌舵人。別看他年僅十五歲,但因其父早逝,作為長子的他世襲其父的爵位己久。雖年紀輕輕卻十分的精幹。
  • 嘉靖皇帝登基30日
    很難想到,這樣的話竟然出自14歲少年之口。  之前他就贏了一把,這次說什麼也不能讓他再贏了,這時候張太后攛掇百官過來勸進,意思是您趕緊走吧,那個道路都是通往天下之主的大道,肯定是沒有人和您搶,走哪條道有那麼重要嗎?反正天下已經是您的了。大家都企圖用含糊其辭的言論,讓朱厚熜稀裡糊塗地就範。
  • 嗑藥、嗜欲的嘉靖皇帝是如何變態?以致宮女不惜一死也要屠龍弒君
    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卻有這麼一起「弒君」事件:它的執行者既不是武功高強的劍客,也不是力大無比的勇士,而是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宮女;她們所持的武器,既不是鋼刀,也不是匕首,而是一根臨時搓成的繩索。像這樣的一場頗具臨時起意意味的弒君事件,雖然充滿了荒誕的戲劇性,但是卻不得不值得我們深思:一個九五至尊的天子,究竟是有多麼的不堪?
  • 嘉靖年間被人稱為「鬼才」的嚴世蕃,究竟有多聰明?
    簡單來說,嚴世蕃脖子很短但是很粗,體型還非常肥胖,這也就算了,他還瞎了一隻眼睛,是個「獨眼龍」。三、荒淫無度到毫無人性。嚴世蕃被抄家時,有個查抄官在嚴世蕃的臥室看到床下堆積了不少白綾汗巾,他心中暗罵嚴世蕃鋪張浪費的同時,大概也是覺得丟棄太可惜,竟然想帶回家用。
  • 大明王朝1566,為何嚴嵩非得要和裕王鬥,嘉靖皇帝為何不制止?
    01不是嚴嵩非得要幹倒裕王,而是裕王必須要和嚴嵩鬥。嘉靖從16歲進京就開始與百官鬥,鬥倒了楊廷和,鬥倒了夏言,但是依然無法對擺脫文官集團對皇權的影響。必須要有一個與文官清流們對峙的權臣出來平衡勢力,嚴嵩就是不二的人選。嚴嵩算不算奸臣?肯定的,他都奸得名垂青史了。聰明睿智的嘉靖難道看不出來嚴嵩是奸臣嗎,他就是要用他的奸來與所謂的清流們朝中激鬥,嘉靖才能從中權衡左右,確保兩派都需要皇權的支持。
  • 《三年A班》最後一節課,痛斥網絡暴力,批判自以為是的正義
    從這一刻開始,他與29名人質學生展開了「最後的授課」,那就是查明數月前自殺的景山之死的真相。被教師擄為人質的29名學生,不得不面對自己掩蓋的、不願觸及的真相。為了讓世人意識到由SNS引起的暴力的存在,柊老師用假視頻三番兩次地改變局面,是為了讓大家意識到自己是如何被不確定的消息所擺布的。
  • 嘉靖:大明朝所有皇帝中,最會做皇帝,但也最不像皇帝的人
    「天上大羅天仙紫極長生聖智昭靈統元證應玉虛總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萬壽帝君」,估計歷史上有這麼多封號集於一身的就只有明朝嘉靖皇帝了,在我看來他是個合格的政治家,卻是個蹩腳的皇帝,為什麼這麼說呢?先說說,嘉靖為什麼是最會做皇帝的人吧?
  • 大明王朝:嘉靖為何會對徐階說,如果嚴嵩在就不會問這麼細?
    而最後還有六十萬兩的費用缺口,需要戶部尚書趙貞吉來填補,而趙貞吉對此也是滿口應下。簡簡單單的一項人事任命,嘉靖皇帝直接下旨就好了,為何還要大費周章的引用這段「絕對」的經典,甚至到了最後也只是點了一下而已,並沒有將話說透。其實,這就是嘉靖最為高明的地方。
  • 《德道經》由嘉靖「大禮議」事件看禮的負面性
    後皇太后令群臣勸進,朱厚熜由大明門入,隨即在奉天殿登基,詔曰:「奉皇兄遺命」。之後明世宗令群臣議定武宗諡號與生父的主祀及封號。楊廷和等大臣援引歷史典故,認為少年天子是由小宗入繼大宗,要以明孝宗(武宗父親)為皇考(父親),興獻王為「皇叔考興獻大王」,祭祀時對其親生父母要稱「侄皇帝」。文武群臣六十多人上奏此議,世宗堅決不接受。
  • 嘉靖很喜歡嚴嵩,卻為何要倒嚴?原因很簡單,嚴世蕃太不要臉
    但是,我們很多人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嚴嵩為非作歹的背後是有嘉靖在撐腰,可以說嘉靖是一個很會玩弄權術的人,嚴嵩終其一世都逃不過嘉靖的「五指山」,嘉靖把嚴嵩放在首輔的位置上只是需要一個背鍋俠而已,那麼嚴嵩究竟替嘉靖背了多少鍋呢?嘉靖為什麼如此重用嚴嵩?
  • 道合元始天尊,天生嘉靖皇帝:封神演義的起點,或許就在這篇青詞
    哪吒在九灣河先打死了巡海夜叉,繼而又打死三太子敖丙,在南天門上把龍王敖光打倒,一腳踏住後心,噼裡啪啦打了一二十拳,又將敖光朝服拉去半邊,露出鱗甲:古雲「龍怕揭鱗,虎怕抽筋」……哪吒用手連抓數把,抓下四、五十片鱗甲,鮮血淋漓,痛傷骨髓。敖光疼痛難忍,只叫「饒命」!堂堂的龍族帝王、皇權象徵,竟然被人錘到這步田地,實在讓人大呼爽快!
  • 歷史劇《大明王朝1566》嘉靖論人會根據環境形成不同心態
    嘉靖闡述人心因環境變化二變化嘉靖專注於修道,所以他對老子的思想可謂是專研。嘉靖論環境影響人心嘉靖並沒有刻意苛責臣子,雖然他非常清楚,下面的人乃至農民已經有了這樣的心態。嘉靖也是希望臣子可以深刻明白,自己去處理這樣的心態、社會現狀。
  • 海賊王:若非赤犬阻止,只身前往和之國的黃猿能有幾分勝算
    那麼若非赤犬薩卡斯基阻止,隻身帶隊前往和之國的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強者,如果隻身帶隊前往和之國卻依舊沒有幾分勝算。最後,結盟後的凱多大船團以及big mom雙海上皇帝組合,遠非黃猿一人能夠應對。例如黃猿帶隊討伐巴雷特的劇情中,黃猿也僅是坐山觀虎鬥,實力強如巴雷特最終也是雙拳難敵四手。所以,若非赤犬阻止,只身前往和之國的黃猿可能並不會直接參戰,而是繼續採取坐山觀虎鬥,繼而坐收漁翁之利的策略,也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可能增加勝算。PS:以上內容由「花兒般的美男子」原創首發,一個遊蕩於二次元世界的動漫探索者,喜歡就關注,更多精彩動漫資訊邀您分享!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