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看懂了,煩惱它自己就跑了

2020-12-15 芷蘭小時光

文/芷蘭

生命中有一些人與我們擦肩了,可是卻來不及遇見;有一些人遇見了,卻來不及與他相識;有一些人相識了,卻來不及與他熟悉;還有一些人漸漸熟悉了,卻還是要對他說再見。

或許,那些多數人認為十分重要的人和物,也只不過是生命中的浮光掠影。它就像秋天飄飄灑灑的樹葉,在肆無忌憚的綻放全身的美妙之後,總會有它默默嘆息著凋零的一天。

所以,身而為人的我們,需要淡定從容地接受生命中的各種突然的捨去與別離,如此才能心平氣和地去過完自己的後半生…

說到對人生的選擇和態度,突然想起了中國那一句很有智慧的俗語,說的是:「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具體講的是什麼?我們一句一句來解讀探尋。

上半句:五十不望人三不爭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到了50歲,年過半百,這已經是知天命的年紀了,同時它也是每個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這個年紀,無論是我們個人的體力也好,精力也好,還有智力也好,它都在慢慢地開始走下坡路的一個呈現方式了。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更得需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和狀態。努力去做到三不爭:不爭權力,不爭地位、不爭金錢。

望人:指的就是到了這個年紀了,就不要去跟周圍的人去爭了,比如說社會上的一些人;也不要再跟自己的子孫,也就是年輕一輩的人去爭那些你已經獲得的東西。因為沒有必要,爭不過反而鬧得一生戾氣,影響身心健康!

劃重點:古語裡的三,和現代生活不一樣,它不是一個具體的數字,它是一個整體的概述。就是代表有很多的意思。

所以上半句裡的三不爭,他並不說讓你只是只不爭這三樣東西,還有其他生活中的一些瑣事和小得失也不要再去奮力爭取。

也就是告訴我們,人一旦到了50歲知天命的年紀了,就應該漸漸地學會淡泊名利、看淡是非;選擇順其自然、隨遇而安、不強求便是最好的知足,也是最好的狀態,如此才能夠常樂無憂!

下半句:六十望棺三不有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應該都知道,包括現在很多農村依然這樣,人到了6、70歲的時候,他們都會給自己很坦然的準備百年歸世之時的後事,比如說自己的壽衣以及棺材等。

準備的理由便是:人年輕力壯活著的時候住的是一間房子,到了生老病死的時候,住的則是一口棺材。所以對這件事情都非常重視!

城裡的人,因為去世了都只能燒成骨灰,他們大多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選擇先去看好自己的墓地,並告訴後人以後他就要埋葬在某個地方。意思都是差不多,只是準備形式不一樣而已!

那麼,把棺材準備好了。放在自己的家屋子裡,每天都可以看見或者想著他。所以,在這個時候,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態,並習慣六十望棺三不有的淡定從容,即:

第一、不要有過度的恐懼

生老病死是生命賦予人類的自然規律,這是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的。

6、70歲的年紀,有一部分人已經開始接近生命的終點了,就得學會去接受並慢慢體會生死有命、隨他而去的狀態。

不要過度地產生恐懼,活在當下,該享受的就不要去過度拮据了,一輩子也只有那麼長,別太對自己過於苛刻!

第二、不要有過分的悲傷

我們人呢,它就是一個逐漸衰老、慢慢一點一點失去生命的過程。

我們要做的就是從內心坦然地去接受它的安排,然後在這個時間段裡,做好自己該做的、能做的每一件事這就已經很好了!

接受現實,開心活著這才是根本!

第三、不要有太多遺憾和牽掛

到了60歲的這個年紀,大部分的子女已經成家立業,孫子孫女都已經在茁壯成長了,結婚早的的子女孫子孫女都是成年人了。

有句老話說得好:「兒孫自有兒孫福。」所以,你也不要有太多的遺憾和牽掛,你該負的責任已經負責到位了,剩下的就留給子女他們自己去慢慢創造吧

劃重點:這裡的三。它也不是指三件具體的事不要再有,而是說很多事情你都可以慢慢學會放下、讓孩子們自己去打拼了。

並且,六十歲的年紀,它是我們看破紅塵,看透生死的開端。要學著有一種安穩的心理、安心地享受當下,享受每一天的狀態就可以了。

有精力、身體倍棒的老年人可以幫子女帶帶孩子什麼的,但是不要過多的插足小夫妻的生活,以免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矛盾滋生!

其實,還可以這麼活

說完上面的,這裡肯定會有人提出不同的觀點的。可能會說: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發展,我們的壽命也在不斷的延長,而且國內老人平均壽命也有70多歲了。

所以,五六十歲的時候來講,其實只能全是中老年人,不算是老年人,這種看破紅塵、看透人生的心態是不是為時過早了些!

放眼縱觀整個社會,很多人他們在五六十歲的時候,依然還處在一種年富力強、充滿活力的狀態之中的啊。該努力的時候就不應該放棄進步呢。

那麼,這種說法,是有道理我也表示贊同的。所以,我們也要與時俱進,發展的來看這句話其中的含義、也是能夠說得通的!

結語

人活一個心態,不管多大的年紀,保持良好心態的人,總能給人一種溫文儒雅、和藹可親的親切感呢!

所以,不管怎麼樣,這句話它告訴我們的那種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心態以及狀態,還是值得每一個老年人或者慢慢成為老年人的人去思考和實踐的。

你說是不是呢?

畢竟,我們終將遇見愛與辜負,還有那個未知的自己。

那麼,在這之前,希望你可以盡全力去做你想做的事、實現你的夢想;到了一定的年紀,能夠淡定從容的活著,如此便足矣!

文|結

免責申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生命的意義#

相關焦點

  • 農村老人常說「五十望人三不親」啥意思?「三不親」指什麼
    導讀: 人到五十歲是年過半百的人,是知天命的人了。農村老人常講,人到五十歲了,社會經歷有了,閱人無數了,也是該望人的時候了。俗話說「五十望人三不親」,這句話啥意思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這些聊天中信息比較雜,可能看到路過什麼人,看到什麼事就開始聊,突然有位老人看到一個中年人走過,老人輕輕的說,這個是誰誰,他被別人騙了好多錢,都五十多歲的人了,還不會望人,這位老人很是感慨。
  • 古人云「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子、財、人具體指啥?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同的年齡對應著不同的生活狀態,自然也會有不同的人生感悟。古人云「三十望子,四十望財,五十望人」,這裡的「望子、望財、望人」具體指什麼?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啥意思?答案來了
    茫茫人海中你是否有過迷惑,是否有過誘惑,是否感慨人生不公呢?人出生哇哇落地,說明生下來就是「哭」,而當我們開始長大,歡聲笑語中,開始對人生的思考。農村老人常對年輕人說「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新時代,你怎麼看待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
    而且對於不同年齡的人們需要做什麼事情,也是有一定的說法,比如:女子15歲要及,就是說女子到了15歲要盤發插笄,表示到了出家的年齡;男子20歲要加冠、束髮,表示成年,等等。這些都是根據人們的年齡,對人們的行為進行指導,今天這句: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也是具有這樣的指導作用,也許這就是所謂了什麼年齡做什麼事吧,另一方面也在提醒人們做事要趁早,莫等白了頭。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查閱資料時看到了這麼一句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當我看到這句俗語後,雖然對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仔細揣摩了老半天,但終究還是沒有能夠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只好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
  • 農村俗語『五十拜一,六十拜九,一百藏零』,啥意思,有啥講究?
    農村俗語流傳千年而不衰,自然有它真正存在的道理,有些俗語是關於農業生產,有的關於做人處事,有的卻是關于禁忌及忌諱,農村看似自由隨意,但實際有好多講究的事情,比如閏月給父母買紅衣服、出嫁回娘家夫妻不同床、大年初一不打掃垃圾等等,農村俗語『五十拜一,六十拜九,一百藏零』,又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所謂「四十不多欲」,是指人到四十歲時,是時候考慮下定心丸、弱化欲望的時候了。金錢、權力、榮譽和美貌都很吸引人,但現在是時候放手了。畢竟,雄心壯志是主觀的,身體能否支撐它是客觀的。古人說:「縱慾之樂,憂患隨焉。」四十歲時,身體開始衰退。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講的是什麼意思?
    1、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步,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這是農村普遍流行的一種民間俗言,許多農村人認為,這人啊,到了五十歲以後,經濟能力和承受能力都會下降,這時就不要同他有太多的金錢交往,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人到了六十歲花甲之年以後,由於社會閱歷和自身經驗的提升,說話往往會留七分,不會和人們太過交心,這時你說話就要注意,不要什麼都往外說,因為你們相談甚歡,也許只是表面現象;老人到了七十歲以後,如果到了親戚朋友家,主家不應該強留其住宿;以前農村都有勸飯的習俗
  • 有人笑稱:六十熊變成五十兇
    五十軍的三個步兵連向縮居在佛彌地的坦克營發起進攻。夜晚十點二十分鐘,英軍一輛裝甲戰防車從北面開來。五連的戰士們在距離公路五六米的地方架起機槍,組成火力網,見戰車一近,猛掃戰車。那裝甲車以為前方有洪水猛獸,駕駛員一轉方向盤,裝甲車躥下公路,闖進路面的稻草堆裡,一時間進退不得。
  • 農村老話「六十不借債,七十不留夜,八十不出門」什麼意思?
    農村的老話很多都是幾百年傳下來的警世格言,它不僅縕含著很深的文化意義,而且有很深的現實意義。「六十不借債,七十不留夜,八十不出門」,其實也不是完全「不準」,而是從另一個側面來約束老年人的行為,不該做的儘量的不能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 「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是什麼意思?古人的智慧真厲害
    俗語在農村非常流行,一直是大家口口相傳的形式,所以作為農民為人處世的一種標準,以及農耕的參考,裡面蘊含著中國農民世世代代的智慧,其中一些關於為人處世的俗語,也承擔了教育世人的作用,老人經常用一些俗語來闡述一些道理,這些話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其中的意思卻一點都不簡單,它是一種濃縮的精華,例如農村有句俗語叫做: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在蔣手下是「六十熊」,到解放軍變「五十兇」,變化為何如此之大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滇軍奉命支援魯南,堅守禹王山一線27個晝夜,血戰日軍,不丟陣地一毫。之後又轉戰「臺兒莊大捷」,作出重大貢獻。還參加「南昌會戰」、兩次「長沙會戰」和冬季反攻作戰,日軍進攻越南,滇軍返回雲南守衛邊疆不受侵犯,戰績卓越,立下不少戰功,在國民黨日地方軍中,是少有的主力軍,冼星海還專門譜寫了《六十軍軍歌》。
  • 《遮天》:荒天帝放逐九龍拉棺,為什麼不毀掉它?
    《遮天》中最神秘的東西,恐怕就是九龍拉棺了,當年荒天帝將之放逐到其他世界,為什麼不敢毀掉它呢?其中原因很是蹊蹺。關於九龍拉棺的來歷,本來也是個謎題,有人說它來自上蒼之上,是一種不祥的東西;也有人說它是混沌初開的源頭,龍拉銅棺划過的地方,天地便被分為兩部分。
  •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究竟多大才算老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八十為耄耋之年。我們的傳統認識六十歲應該是進入老年了,但是,實際年齡與心理年齡又有不同,有的人進入老年,還很有活力,像個年輕人,而有的人卻很顯老態。以前印象裡,說白鬍子老爺爺,一度以為有了鬍子就是老了,可很多年輕人卻有很多鬍子。
  • 「黑人抬棺」在GTA5中被人玩壞《夢想世界3D》三周年也有抬棺來襲
    在《和平精英》中,由於玩家能夠選擇黑人皮膚,並且自己可以DIY人物的裝扮,因此有不少玩家利用這一功能,幾乎還原了「黑人抬棺」的各種動作和玩法。可以看到在遊戲中幾個穿著西裝的黑衣男子,齊齊地抬著盒子開始尬舞。
  • 《鬼吹燈》系列《巫峽棺山》之「觀山太保」
    《巫峽棺山》是《鬼吹燈》系列的最後一部作品,也是小編覺得腦洞最大,最難理解的故事章節。讀了幾次,但也只是看懂一個左右。作者在摸金小隊的遠徵探險中,重點說明了有關《怒晴湘西》的觀山太保一門,不但介紹了盜墓江湖的過去,以及門派傳承,展開了整個篇章的故事。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原來出自《論語》?
    說的是治理國家的事情,估計是趙普喜歡研讀的部分,有哪些深刻道理,我們一起看一下。2.1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拱之。」譯文:孔子說:「治理國政用道德,就好比北極星安住本位,群星圍著它轉。」
  • 人過六十,少做三件事,餘生日子越過越好
    時光飛逝,一轉眼不少人已經年過六十。「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人過了六十歲,一下子就步入了人生的晚年。這個年齡段的人,都已經退休,開始過自己晚年的生活。人一旦閒下來,就開始回想過往的種種。
  • 九龍拉棺最終揭秘,起於棺終於棺,遮天三部曲真的要完結了
    若是那一劍,直接逆塑時間瀚海,不小心斬到了對岸,也不是沒有可能。 「還是說,其實這一切都早已結束了,我所看到的,都只是當年留下的痕跡,只是那些戰鬥烙印在歲月中的景象在蕩漾,在擴張?!」
  • 王陽明:「人到五十,人生過半」,學會對這3件事心狠
    王陽明,後人評價「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王陽明創立的心學,堪稱儒家在歷史長河中的新發展。孔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