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是啥意思?

2021-01-16 騰訊網

前兩天上網查閱資料時看到了這麼一句俗語:「五十不交友,六十不撿漏」。當我看到這句俗語後,雖然對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仔細揣摩了老半天,但終究還是沒有能夠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只好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

一、五十不交友

在過去,人們的壽命都普遍較短,1996年出版的《生命與災禍》第5期中刊登了林萬孝先生所撰寫的《我國歷代人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一文。在該篇文章中,林萬孝先生稱: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人們的壽命是普遍較短的,尤其是男子的壽命更短。在夏、商朝時期,男子的平均壽命為18歲;到了周朝和秦朝的時候,男子的平均壽命增加到了20歲;到了漢代的時候,男子的平均壽命也增加了兩歲,達到了22歲;到了清代的時候,男子的壽命有了較大的增長,平均壽命為35歲,就是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57年,我國人民(男女)的平均壽命也僅僅只有57歲。直到1985年之後,我國人民的平均壽命才有了較大提高,男子的平均壽命為66.96,女性的平均壽命為70.98歲。

就以1957年為例,50歲的男子已經成了耄耋老人,已經到了該安享晚年的時候了,是不需要再去創造什麼事業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沒必要再去四處結交朋友了。因為交朋友需要互相走動,需要有精神或物質上的付出,應該說也是一種負擔或負累,而對於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來說,是很難承受的。所以,民間才有了「五十不交友」的說法。

二、六十不撿漏

「撿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意思是去撿拾別人不要或遺忘的東西。後來,這個漢語詞彙用在了文物界,其意思是:在賣家不知情的情況下,自己花很少的錢去購買很值錢的古玩。

古玩又稱文物或古董,是古代人留下來的文化遺存物質,這些物質包括傳世品和地下出土品,常常被視為人類文明和歷史的縮影。

據稱,要想購買到具有一定收藏價值的古玩,自己需要有歷史學、方志學、金石學、博物學、鑑定學及科技史學等方面的知識,如果自己在這些方面的知識比較欠缺,那麼,自己就很難購買到真正具有收藏價值的古玩。

上面我們已經說了,古代人的壽命都比較短,真正能夠活到60歲的人應當屬於鳳毛麟角,而已經活過60歲的人恐怕也來日不多了。在年事漸長、來日不多的情況下,他再去購買一些古玩還有什麼意義呢?因為自己也「玩」不了多久了,所以,購買古玩對於6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已經幾無意義。如果說他將古玩當成財富留與子孫,但子孫也不一定懂得古玩的價值。因此,民間便有了「六十不撿漏」的說法。

當然,以上說法都是過去的說法,並不是現在的說法。現代人類的壽命都比較長,有些人甚至能夠活到100歲以上。因此,50歲或60歲的年齡並不是很大的年齡,該交友還需要交友;該撿漏還需要撿漏,畢竟還來日方長呢!

聽了老農的解釋後,我總算是弄明白了這句俗語所要表達的意思。由此看來,勞動人民的生存智慧還是蠻多的呢!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五十拜一,六十拜九,一百藏零』,啥意思,有啥講究?
    農村俗語流傳千年而不衰,自然有它真正存在的道理,有些俗語是關於農業生產,有的關於做人處事,有的卻是關于禁忌及忌諱,農村看似自由隨意,但實際有好多講究的事情,比如閏月給父母買紅衣服、出嫁回娘家夫妻不同床、大年初一不打掃垃圾等等,農村俗語『五十拜一,六十拜九,一百藏零』,又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講的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多多少少都流傳著一些富有特色的俗語,在不同的地方,這些俗語在句式和表達形式上略有不同,但表達的意思卻是相似的。它們在農村被一代一代的口口相傳,富有人生哲理,是我們祖先的重大發明。充滿了我們祖先的智慧,祖先們用「話粗理不粗」的俗語教會我們人際交往、為人處世、農耕經驗等。
  • 農村俗語「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是啥意思?老話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額擠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五不起房,六不遷居,七不出門」,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麼?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啥意思?答案來了
    農村老人常對年輕人說「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農村老人有豐富的生活經歷,他們用自己的人生經歷換來了就是這幾句話,萬變不離其中,十分精準,我們要理會其中的精髓,避免走彎路,讓我們的人生更加順利,更加精彩。
  • 新時代,你怎麼看待俗語: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
    這些都是根據人們的年齡,對人們的行為進行指導,今天這句:五十不建房,六十不栽樹,七十不做衣,也是具有這樣的指導作用,也許這就是所謂了什麼年齡做什麼事吧,另一方面也在提醒人們做事要趁早,莫等白了頭。這句話的意思從字面上來很好理解,就是說,如果你到了五十歲,就不要再建造新房子了,到了六十歲就不要再栽樹了,到了七十歲以後,就不要再做新衣服了。
  • 農村俗語:「五十親三人,如玩火自焚」,到底啥意思?
    民間流傳的俗語往往生動有趣,深受人們喜愛,因為其不僅涵蓋了老一輩人留下的智慧,還有各種生活經驗與告誡。告誡後輩千萬不要誤入歧途,謹記前任的教誨。 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五十親三人,如玩火自焚」,那麼到底如何理解呢?到底有沒有道理?
  • 農村俗語:「院內不栽松與柏,院外不栽桑與槐」是啥意思?
    對於父親的做法,李大哥著實有些不理解,他不知道父親為啥會反對他在院子中栽植松樹和柏樹,但他知道父親的脾氣不好,因此,也不想多問。於是,李大哥只好將栽樹的工作停了下來。父親走了以後,李大哥找來了王大爺進行傾訴。王大爺了解了情況後對李大哥說:你父親的做法是非常正確的。
  • 農村俗語「男對凸,女對凹;寧過窮,不娶生妻」,到底啥意思?
    文/豬友巴巴農村俗語「男對凸,女對凹;寧過窮,不娶生妻」,到底啥意思?俗語在農村,被廣為流傳,上到七旬老漢,下到孩提,都能說上幾句!對於這些流傳在農村的俗語來說,大多數與農事有關,講述的是「不違農時」,比如說「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比如說,「七月棗,八月梨,九月柿子滿大集」。當然,對於俗語來說,反映著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也比較拗口,沒有老人的點撥還不了解其中的道理,比如說,今天我們談論的這句俗語「男對凸,女對凹;寧過窮,不娶生妻」,到底是啥意思呢?
  • 農村有句俗語: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這是什麼意思?
    中國俗語文化和民俗文化一直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即俗語之中包含著祖先民俗的智慧,而民俗文化經過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演變又能夠為俗語寶庫之中增加新的元素。在過去農村老一輩之中一直盛傳說:遇到七十歲或者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來家中做客,不要讓他在家中過夜,遇到八十歲或者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來家中做客,吃飯的時候不要給他準備。那這裡面到底有什麼講究呢?七十不留宿的來歷中國民間有一句俗語說,五十歲活年年,六十歲活月月,七十歲活天天,八十歲活時時。
  • 農村俗語:「寧種『老鼠愁』,不種『冠蓋頭』」,是啥意思?
    在咱們農村,就有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寧種『老鼠愁』,不種『冠蓋頭』」。由此可見,許多農民朋友還是懂得法紀的。 「什麼?咱們農村還有這麼一句俗語?這句俗語所要表述的意思是什麼呢?」我不解地問。
  • 正值三九期間,農村俗語「三九不掛簾,明年倒春寒」,啥意思呢?
    導讀:正值三九期間,農村俗語「三九不掛簾,明年倒春寒」,啥意思呢?隨著小寒節氣的到來,天氣愈發地感到一天比一天的冷,尤其是小寒期間大範圍的寒潮來襲,多地的氣溫降低到了全年最低點。在筆者這裡的河北南端,氣溫降至到了零下十七度七,創下了近三十年來的最低氣溫。
  • 農村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六人莫坐烏龜席」啥意思?有啥道理?
    又到了一年農閒時,由於天氣越來越冷,農村中的農活基本上已經告一段落,農民沒有了繁瑣的農活,所以很多人都會趁此走親訪友。在走親訪友時,一桌豐盛的酒席在所難免,不過作為禮儀之邦的國家,酒席上的講究也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六人莫坐烏龜席」,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大雪不雪,小麥不結」,是啥意思?
    顧名思義,大雪節就是下雪的時候,農村關於大雪節的俗語非常多,「如小雪不見雪,大雪滿天飛。大學厚,小麥熟。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大雪三層定豐年」等等。從這些農村關於大雪的俗語看來,冬季必須要下雪。下雪對農業生產,對小麥都有非常大的好處。農村俗語「大雪不雪,小麥不結」,究竟又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樹,屋後不開窗」是啥意思?老話還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居住的房屋和環境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門前不栽樹,屋後不開窗」,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農村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呢?
    農村俗語「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有什麼道理呢?文/農夫也瘋狂問大家一個問題,生日當天是陪父母一起過,還是和朋友們出去嗨了呢?各位男同胞們有沒有留鬍子的愛好呢?今天農夫想和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就和這些相關:「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
  • 農村俗語「窮不賣看家狗,富不殺耕地牛」到底啥意思?有啥道理?
    而且這些通俗易懂,簡簡單單地幾個字,每字眼卻又蘊含著很多的哲學和道理的俗語。在農村流傳,給農民朋友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價值。而且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農村年齡稍大些的老人,他們在日常生活跟人交流的時候,一言不合就開始飆農村俗語,讓眾人啞口無聲。也正是因為這股力量讓我們國家屹立在世界東方幾千年不倒。這些俗語裡面基本覆蓋了生活方方面面。比如下面2句不知道大家小時候,在老家有沒有聽老人家說過。
  • 2021是寡婦年,農村俗語「寡年不婚嫁,無春不蓋房」啥意思?
    今天是2021年經過了一年的奮鬥,筆者本打算在明年把家裡的老房子進行翻蓋,因為這個房子是98年那年建起來的,經過了22年的洗禮,現在也確實破舊不堪了,但計劃沒有變化快,就在和家裡人商量明年要蓋房的時候,家裡人都一致的反對,一是浪費錢不說,第二個就是因為明年是「寡婦年」「無春年」,在農村一直有一個習俗,那就是「寡年不婚嫁,無春不蓋房
  • 2021辛丑寡婦年,農村俗語「寡婦遇牛,六人分餅」,啥意思?
    通過翻看日曆,大家可以知道,明年是辛丑年也就是牛年,辛丑是根據六十甲子的推算得出的,在六十甲子中是第36順位,而大家是否知道明年還是寡婦年呢嗎?下面筆者就帶大家了解下什麼是「寡婦年」。「寡婦年」是什麼意思?寡婦年在民間有很多種叫法,有的地區稱「啞年」「滑年」,有的地區稱「黑年」「盲年」,主要的意思就是在農曆的年月兩頭沒有立春的意思,這個年月在過去的時候被稱為「無春年」。
  • 明日大雪,農村俗語:「大雪不凍,驚蟄不開」,啥意思?準確嗎?
    導讀:明日大雪,農村俗語:「大雪不凍,驚蟄不開」,啥意思?準確嗎?在明天的0時10分,將會迎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大雪。大雪的到來,並非是會下起鵝毛大雪,而是預示著天氣的溫度將會更低。那麼這句俗語:大雪不凍,驚蟄不開,指的又是什麼意思呢?這句俗語也是多年的經驗累積,確實具有幾分道理的存在。
  • 農村俗語「燕子不入屠夫門」是啥意思?燕子真不去屠夫家築巢嗎?
    農村俗語「燕子不入屠夫門」,是一句古老的俗語,對現在的人來說比較難以理解。主要是現在農村的屠夫家裡都不窮,有的屠夫家裡還建了漂亮的小樓房,買了小車,過上了小康生活。屠夫,即民間從事殺豬的人,農村稱殺豬匠。舊時,農村屠夫與城鎮、集市以經營肉鋪為生的屠夫是有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