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被忽視的你,依然可以活出自我

2021-01-10 騰訊網

文/學乃身之寶

《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說到:「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家長都有過讓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誤。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視的父母對成長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冬冬是我的一個讀者,她就是一個童年被忽視的孩子,現在成人的她,雖然有工作,也成了家,但內心深處是空虛的,也是孤獨的。

她和我說,她是看著媽媽的眼淚長大的,從小特別害怕自己做不好,惹媽媽不開心,長大後,也特別在意外界的評價,這讓她很痛苦,因為她很難活出自我。

1.童年缺愛的人,會活在自我懷疑中

小時候被父母忽視的孩子,長大後內心是缺愛的。

因為撫養一個孩子成長為情感健康、可與他人形成健康連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作為燃料。而缺失這種必要的情感連接,孩子也許還會成功,但會感覺自己內心空虛,像缺失了什麼必要的東西,他們苦惱而掙扎,卻沒人看得到。

就像冬冬,小時候更多的是圍繞媽媽的感覺轉,自己總是先考慮媽媽的感受,而媽媽因為和重男輕女的婆婆關係不好,也很痛苦,總是和冬冬訴說自己的不容易。

所以,從小冬冬就理解媽媽是辛苦的,自己要聽話。

但是,太聽話的冬冬長大後,也忘記了自己的感受,無法尊重自己的感覺,這意味著在她心裡,自己是不重要的,進而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中。

時常自我懷疑的人,不僅習慣自我否定,還特別害怕失敗,也不會表達情感。

冬冬就是這樣的人。

她總擔心自己做不好妻子和媽媽,也害怕工作上有什麼問題,更重要的是,她內心的真實想法很難和親近的人說出來。因為她擔心自己給家人添麻煩,也害怕被家人否定。

我們看到,一個從小被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後極有可能無法認可自己。

2.內心缺愛的孩子,和父母的教育有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教育會長時間影響孩子。

那麼,什麼樣的父母會忽視孩子的情感呢?

《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介紹了12種類型的父母,包括自戀型、專制型、放縱型、離異/喪偶型、成癮型、抑鬱型、工作狂、照顧傷病家屬、成就/完美導向型、反社會型、孩子即父母和「都是為你好」型父母。

從字面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這12種父母在和孩子平時相處時的狀態,也可以想像出他們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對於冬冬來說,她父母就是抑鬱型的,特別是媽媽,因為爸爸基本不管她,而抑鬱型媽媽關注自己的時間比關注孩子的時間要多,她總是精力不振,悶悶不樂或易怒。

孩子不知道怎樣以積極的方式得到媽媽的關注,總是被忽視,或成為被傾訴的對象。

長此以往,被忽視的孩子會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進而內心缺愛,也會表現出不自信。

其實,對孩子影響更多的是「都是為你好」型父母,他們慣用的伎倆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目的是想控制孩子,讓孩子順從。

而這種只為滿足自己需求,忽視孩子需求的父母,就是在傷害孩子。

當然,這裡並不是要鼓勵孩子和父母對著幹,而是想說父母要看到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感受。

3.走出童年的不幸經歷,自信快樂地生活

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在其著作《原生家庭》中指出,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父母對自己現在生活的不良影響,我們討論原生家庭的目的不是要歸罪父母,而是看到問題的成因,這樣才能讓現在的生活幸福快樂。

她說:「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在有些家庭裡,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裡,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如果我們來自第二種家庭,現在需要的就是自己成長,也就是說,只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讓自己改變,生活困境才能夠擺脫。

就像冬冬,她要做的也是自我改變。

當時我給她的回覆是,先從敢於表達自己真實想法開始。她嘗試過後,說自己內心深處的否定感有所鬆動。

除了敢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外,我們還可以這樣改變自己:

其一,時常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是一種很好的自我成長的方式。正如蘇格拉底說的,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那麼未經反思的自己,也很難成長。

因為在自我覺察的過程中,我們會重新關注到自己童年被父母忽視的感受和情感,這樣我們就可以做好自我關懷。

自我關懷,意味著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會那麼在意他人的看法或評價,這樣就可以慢慢學會愛自己、做自己,以活出自己。

其二,學會應對失敗的能力。

懼怕失敗,是對自己不自信的表現。當我們認為失敗沒什麼,是正常時,就說明內心在變得強大。更重要的是,應對失敗的過程中,就是我們成長的過程。

也就是說,人的成長就是一個破自戀的過程。害怕失敗,其實就是要保護自己的自戀,但想要生活得更好,活出自我,就必須不斷破自戀,直到形成那個穩定的、有韌勁的自我。

寫在最後:

成長,終究是自己的事兒,我們不該把童年缺失的愛,作為自己不想努力的藉口,因為那是在推卸責任。

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但成人的我們可以盡力做好自己,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相對完美。

不要忘記,我們活著的意義,就是成為自己。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相關焦點

  • 童年被情感忽視的你,可以在深度關係中療愈
    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視的父母對成長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這裡說明一點,我並不是要給父母們「定罪」,而是想尋找問題的原因。那麼,情感忽視是怎麼造成的呢?核心是,父母沒有識別出孩子的情感需求,也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
  • 電影《天使愛美麗》:童年孤獨的你,依然可以活得「美麗」
    影片講述了一個從小被忽視的松子,長大後一直努力尋找愛,以填補內心的孤獨和自卑,但終究無果,過完被人嫌棄一生的故事。雖然影片中的松子被家暴過、被欺騙過,還坐過牢,但她依然熱愛生活,有著「百折不撓」的精神,可是,對於這個頑強的松子來說,仍是悲慘的一生。因為她不僅失去了自我,也沒得到真愛。
  • 豆瓣9.0神片《小丑》:懂得反抗,才能活出自我、找到自我價值
    02 反抗之後,活出自我的人全身在發光 電影的後半段,劇情又繼續展開。 小丑跟糟糕的工作說再見以後。小丑每隔一段時間就去就診的社會心理資訊所也因資助減少而關閉。他對醫生說,其實你從來都沒有聽我在說什麼,你從來不去關心我到底在想什麼。他不再需要每天都吃7種藥了。
  • 活出自我,擺脫束縛與控制
    在人人都叫囂「活出自我」的時代,大家都渴望活出自我。「活出自我」,提了很多年,雖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也不影響它是一個熱門話題。不可否認的事實:「我們的自我正在慢慢消逝,正在被按部就班、條條框框的生活所改變」平時,很多人只是看生活的現象,認為自己每天跟自己在一起,表面看到的就是自己,這只是外在的,是自己生活的影子,那麼內心那個真實的呢,有去覺察嗎?
  • 《閨蜜好美》嘉賓秦嵐分享美麗秘訣,多燕瘦帶領女性活出自我!
    40歲的她依然年輕靚麗。身材和皮膚的狀態不輸給20歲的小女生。那是什麼讓秦嵐風採依舊呢?下面為你揭曉答案!秦嵐從還珠格格中的知畫一角走入大眾的視角。那時的她很年輕,演技也過關,更有瓊瑤阿姨評價秦嵐一滴淚 天上一顆星,那個沒有美圖的年代,可以說是非常高的評價了。近兩年《延禧攻略》和《怪你過分美麗》的大熱,#秦嵐好美#. #秦嵐凍齡#等話題頻頻登上熱搜。
  • 童年的貧窮成為路遙一輩子生活在自我救贖與自我折磨中
    21歲的路遙被林虹表白,說「地裡的活我去幹,你只管在家待著!」路遙淪陷了,為了博她一笑,直接將一個重要招工的名額送給她,林虹臨走時,他用僅有的18元錢,給她做了一床被褥,可林虹一進城,就給了他一封絕交信!路遙的童年是悲慘的,父親在他8歲那年,就將他送給百裡之外的大伯家,即使是幾分錢一支的鉛筆,他也求而不得。
  • 小虎隊解散後陳志朋是怎麼越來越活出自我的?
    把你的心 我的心串一串串一株幸運草 串一個同心圓讓所有期待未來的呼喚趁青春做個伴歌聲依然熟悉,1988年小虎隊小虎隊一出手就是王炸於是陳志朋開始走另類路線,頻頻以誇張的造型,奇葩的槽點走入大眾的視野,逐漸在放飛自我的路上越走越遠,一方面是公司的要求,另一方面這樣做使自己重新得到了大眾的認知。
  • 微笑型抑鬱症是成年人標配,你必須活出自我,才能摘下微笑的面具
    你才能夠真正地活出自我。你一定要理清楚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你才能夠從中抽離出來!但這必須要與外在群體意識之間達成某種微妙的平衡,否則你就會從一個極端走到另外一個階段,這不是了凡心療愈意識療法所倡導的做法。
  • 活出自我的星座,天蠍座隨心所欲,水瓶座特立獨行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對生活的態度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從來不擅長如何活出自我,總是容易被別人所影響,對方的每一句話,都可以影響到自己的選擇。可是還有的人,本身就是特立獨行的存在,他們不管做任何事情,都是隨心所欲的狀態,下面一起看看十二星座當中,活出自我的星座都有哪一些。
  • 《工作細胞》:活得精彩,活出自我
    無論生活怎樣艱辛,想想你愛的和愛你的人。為了他們,也要勇敢的活下去,活得精彩,活出自我。正如這些細胞一樣:愛人(白細胞)保護你,時時陪伴。(紅細胞)如此天真,善良,值得你去呵護。軍人(t細胞們,還有帥氣的nk細胞小姐姐)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守護你,因為有他們才有我們國家的和平。警察(白細胞,巨噬細胞大姐姐)保持正義形象的同時,既要處理雞毛蒜皮的小事,又要抓捕不法分子,他們給了我們社會的安定。
  • 下周,欠自己良多,不欠你分毫,3星座不迎合討好,活出精彩自我
    直到撞到頭破血流,才明白這個世界上有些人,無論你再怎麼努力,都和你毫無關係,自作多情的下場就是自取其辱。於是,下周,欠自己良多,不欠你分毫,3星座不迎合討好,活出精彩自我。白羊座火象星座的白羊座,直來直往,總是風風火火,不會在意世俗的眼光。他們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生活是自己的,不是活給別人看的。
  • 岸見一郎: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你才能活出自己
    日本作家岸見一郎說:喪失自我的人是因為「總想要滿足他人的期待,或者擔心讓別人不高興,所以不敢自由表達自己的主張,最終不得不放棄了自我。」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喜歡迎合別人的人,或者自己也在不自覺這樣做。面對父母焦急的催促和同齡人的對比,便會在無形的壓力之下選擇忽視自己的內心感受,跟一個「適合」的對象結婚。很多人都對隨波逐流心有不甘,但又缺乏做自己的勇氣。倘若連你自己都不為活出自己的人生而堅持,那還有誰會為你爭取呢?短暫的人生裡,我們可以完全做自己的時間並不多。
  • 努力活出自我,讓自己的世界閃閃發光
    《只要滾燙的人生》:努力活出自我,讓自己的世界閃閃發光「只要好好過日子,就能期待好的日子。」每個人都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經歷許多人、事、物,得到了什麼也同樣失去什麼,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成長,開始懂得了裝換心情,開始懂得珍惜所有,開始懂得放下執念。
  • 梵谷:以孤獨的自我抗爭,活出「異鄉人」的最美姿態
    本文以加謬《異鄉人》中詮釋的思想精神為指引,深入解讀梵谷在冷漠荒唐的世界裡如何以孤獨的自我抗爭,活出「異鄉人」的最美姿態。從藝的道路也並不順暢,極具個性的表現筆觸和思想風格與當時的藝術主流背道而馳,畫作無人賞識,可以說得上一文不值;一生貧困潦倒,只售出一幅畫,僅值400法郎。長期依賴弟弟提奧的微薄資助,為得到畫布、油彩和畫具就日復一日地奔波勞碌。
  • 《我失去了身體》豆瓣評分8.1:跳出舒適區,活出自我
    ,而且我們還能通過斷手在尋找自我的旅程中,發現一個人只要勇於跳出自己的舒適區,一切皆有可能。尋找自我:手的回歸之路,也是靈魂的回歸之路我們活著就是為了自己而活,如果你連自己都不在意自己的生活了,那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人要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 《我失去了身體》豆瓣評分8.1:跳出舒適區,活出自我
    雖然電影《我失去了身體》一舉斬獲了無數大獎,一時風光無限,但這些都不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影片別出心裁的故事情節和風格詭異的敘事風格才是我們喜歡它的關鍵原因,這是一部只拍給成年人看的動畫片,心疼看懂它的你。現實中的你學會和自己的生活握手言和了嗎?還是你早已經跳出了舒適區,活成了自己夢想中的樣子?
  •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在於自我成長
    「這本書傳達出這樣的信念——無論時代如何困難、殘酷,都要活得像一個真正的人。」——宮崎駿《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是影響宮崎駿幾乎一生的小說,2017年,宮崎駿宣布正在製作一部電影,電影的名字就是這本書的書名。
  • 簡簡單單的活,快快樂樂的過,保持真實的自我,活出生命的本色
    給自己一個微笑,勇敢的去面對失敗與挫折,苦也好,酸也罷,簡簡單單的活,快快樂樂的過,保持真實的自我,活出生命的本色。02歲月濃淡總相宜,人生有味是清歡,用溫暖點亮心燈,讓生命在災難中堅強崛起,忍一忍,海闊天空,搏一搏,柳暗花明。熬過寒冬便是春,待到春暖花開時,美好款款自歸來。
  • 《哪吒之魔童降世》之活出自我
    我們現在經常崇尚獨特的個性和自己獨特的風格,雖然人人都說得活出自我,但是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剛出來的時候,火爆了整個網絡。日本宮崎駿拍攝的動畫片,釋義什麼叫經典的動畫電影,那就是經典就是不分國家,不分年齡,只要拿出來了,哪怕是你已經看過,你也會願意花這個時間再去看一遍。我們之所以期待,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經典的動畫電影。但是從大聖歸來上我們也看到了希望,中國1961就能夠拍出《大鬧天空》的經典動畫片,那現在就代表未來可期。
  • 活出自我須打破潛意識限制性信念的束縛,向潛意識植入正向的信念
    人應該做他喜歡的事情,當你沉浸享受在自己做的事情當中的時候,這個才是真正的自己,那是你真正的身份,這是活出自我的一個先決條件。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曾經的失敗耿耿於懷,失敗的想法在潛意識層面慢慢地滲透到你的潛意識,潛意識會把失敗看成意識層面的要求,這種心理在抑鬱症狀態下的人群身上體現非常的明顯,意識療法認為抑鬱症是頭腦被馴化的受害者思維模式,會在頭腦的意識層面尋找自己作為受害者的證據,那麼在潛意識層面表現出一個受害者的形象,這個形象會體現在你的行為方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