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說到:「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家長都有過讓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誤。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視的父母對成長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冬冬是我的一個讀者,她就是一個童年被忽視的孩子,現在成人的她,雖然有工作,也成了家,但內心深處是空虛的,也是孤獨的。
她和我說,她是看著媽媽的眼淚長大的,從小特別害怕自己做不好,惹媽媽不開心,長大後,也特別在意外界的評價,這讓她很痛苦,因為她很難活出自我。
1.童年缺愛的人,會活在自我懷疑中
小時候被父母忽視的孩子,長大後內心是缺愛的。
因為撫養一個孩子成長為情感健康、可與他人形成健康連接的成人,需要父母給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動、共情和持續的關注作為燃料。而缺失這種必要的情感連接,孩子也許還會成功,但會感覺自己內心空虛,像缺失了什麼必要的東西,他們苦惱而掙扎,卻沒人看得到。
就像冬冬,小時候更多的是圍繞媽媽的感覺轉,自己總是先考慮媽媽的感受,而媽媽因為和重男輕女的婆婆關係不好,也很痛苦,總是和冬冬訴說自己的不容易。
所以,從小冬冬就理解媽媽是辛苦的,自己要聽話。
但是,太聽話的冬冬長大後,也忘記了自己的感受,無法尊重自己的感覺,這意味著在她心裡,自己是不重要的,進而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中。
時常自我懷疑的人,不僅習慣自我否定,還特別害怕失敗,也不會表達情感。
冬冬就是這樣的人。
她總擔心自己做不好妻子和媽媽,也害怕工作上有什麼問題,更重要的是,她內心的真實想法很難和親近的人說出來。因為她擔心自己給家人添麻煩,也害怕被家人否定。
我們看到,一個從小被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後極有可能無法認可自己。
2.內心缺愛的孩子,和父母的教育有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教育會長時間影響孩子。
那麼,什麼樣的父母會忽視孩子的情感呢?
《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介紹了12種類型的父母,包括自戀型、專制型、放縱型、離異/喪偶型、成癮型、抑鬱型、工作狂、照顧傷病家屬、成就/完美導向型、反社會型、孩子即父母和「都是為你好」型父母。
從字面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這12種父母在和孩子平時相處時的狀態,也可以想像出他們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對於冬冬來說,她父母就是抑鬱型的,特別是媽媽,因為爸爸基本不管她,而抑鬱型媽媽關注自己的時間比關注孩子的時間要多,她總是精力不振,悶悶不樂或易怒。
孩子不知道怎樣以積極的方式得到媽媽的關注,總是被忽視,或成為被傾訴的對象。
長此以往,被忽視的孩子會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進而內心缺愛,也會表現出不自信。
其實,對孩子影響更多的是「都是為你好」型父母,他們慣用的伎倆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目的是想控制孩子,讓孩子順從。
而這種只為滿足自己需求,忽視孩子需求的父母,就是在傷害孩子。
當然,這裡並不是要鼓勵孩子和父母對著幹,而是想說父母要看到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感受。
3.走出童年的不幸經歷,自信快樂地生活
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在其著作《原生家庭》中指出,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父母對自己現在生活的不良影響,我們討論原生家庭的目的不是要歸罪父母,而是看到問題的成因,這樣才能讓現在的生活幸福快樂。
她說:「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在有些家庭裡,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裡,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如果我們來自第二種家庭,現在需要的就是自己成長,也就是說,只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讓自己改變,生活困境才能夠擺脫。
就像冬冬,她要做的也是自我改變。
當時我給她的回覆是,先從敢於表達自己真實想法開始。她嘗試過後,說自己內心深處的否定感有所鬆動。
除了敢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外,我們還可以這樣改變自己:
其一,時常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是一種很好的自我成長的方式。正如蘇格拉底說的,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那麼未經反思的自己,也很難成長。
因為在自我覺察的過程中,我們會重新關注到自己童年被父母忽視的感受和情感,這樣我們就可以做好自我關懷。
自我關懷,意味著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不會那麼在意他人的看法或評價,這樣就可以慢慢學會愛自己、做自己,以活出自己。
其二,學會應對失敗的能力。
懼怕失敗,是對自己不自信的表現。當我們認為失敗沒什麼,是正常時,就說明內心在變得強大。更重要的是,應對失敗的過程中,就是我們成長的過程。
也就是說,人的成長就是一個破自戀的過程。害怕失敗,其實就是要保護自己的自戀,但想要生活得更好,活出自我,就必須不斷破自戀,直到形成那個穩定的、有韌勁的自我。
寫在最後:
成長,終究是自己的事兒,我們不該把童年缺失的愛,作為自己不想努力的藉口,因為那是在推卸責任。
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但成人的我們可以盡力做好自己,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相對完美。
不要忘記,我們活著的意義,就是成為自己。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