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研究:概念認識與城市比較

2020-12-19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百度地圖慧眼 ,作者百度慧眼&北規院

百度地圖慧眼

慧眼依託百度地圖時空大數據,賦能多個行業應用場景,提供城市研究、商圈分析、人群熱力分布、人群洞察、目標人群識別、地塊價值分析等多重功能。

註:百度慧眼-北規院規劃大數據聯合實驗室針對城市實際服務管理人口形成系列研究成果並分期發布。本篇為系列報告的第1篇,旨在釐清研究概念,確定基礎性指標,並對國內大城市的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現狀形成基本認識。

研究背景

2020年5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 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提出「推動公共資源由按城市行政等級配置向按實際服務管理人口規模配置轉變」。2020年9月,《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要求「公共服務要針對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特徵和需求,完善服務功能」。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中,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率先提出相關要求:北京總體規劃提出,構建面向城市實際服務人口的服務管理全覆蓋體系,在常住人口2300萬人控制規模的基礎上,考慮城市實際服務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上海總體規劃提出,應對包括常住人口、半年以下暫住人口、跨市域通勤人口、短期遊客等在內的實際服務人口的需求,預留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的保障能力。建立完善關於城市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的研究框架,在當下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既有研究與概念辨析

國內關於城市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的既有研究主要利用大數據,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大城市為實證案例,對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的分布與活動特徵進行分析總結。例如,施澄等(2018)對杭州市的短期駐留人口空間活動特徵規律進行了挖掘,王德等(2019)分析了上海市實有人口的空間分布和流動性構成,伍毅敏等(2020)比較了常住居民與遊客、就醫者、商務訪客等北京典型短期訪客人群的時空分布特徵差異,並對各類公共設施提出了考慮實際服務管理人口需求的人口服務保障係數建議值。

當前,關於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的概念界定仍存在多種認識。在實際工作中,實有人口管理屬公安機關事權,重在加強人口登記管理,預防違法犯罪,主要以入戶調查為手段。例如,廣州市、南京市等就採用了實有人口信息採集的成果口徑,2020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廣州實際管理服務人口已經超過2200萬,南京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提出南京實有人口1031.22萬。在城市規劃語境下,部分既有文獻認為,實際服務管理人口應包括常住人口和本地居住6個月以下的「短期駐留人口」。基於此,有研究利用手機信令數據或百度等智能設備定位數據,將「區域內穩定駐留3天以上、半年以下」作為短期駐留人口的識別標準(陳洋等,2019;孫華燦等,2020)。

按照《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試行)》的定義,城市實際服務管理人口是指需要本市提供交通、市政、商業等城市基本服務以及行政管理的城市實有人口,除城市常住人口外,還包括出差、旅遊、就醫等短期停留人口。據此來看,只要是需要城市提供基本服務及行政管理的實有人口,都應納入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的範疇,入戶調查的手段尚不足以涵蓋全部實有人口,而「3天以上」作為分界線的限定意義也不大。例如,《2018年度北京城市體檢報告》發現,來京駐留時長5天以內的短期訪客以旅遊目的佔主導,5-10天訪客中以商務、就醫為主要目的的訪客佔比顯著提升(伍毅敏等,2020)。對於其他城市,可能亦有不同特徵。關於時長界定,在北京、深圳、杭州等地的研究中達成一致共識的是由於「停留3小時以下的過境人口」主要活動範圍限定在對外交通樞紐內部,與城市空間互動較少,在實際服務管理人口概念中不予考慮。

此外,「n天以上、半年以下」作為一個人口總規模統計數值,反映了城市在一段時期內的「累計服務人數」,其規劃實踐應用價值較小。在現實中,無論是醫院、文體場館等公共服務設施,還是交通、市政基礎設施,與城市實有人口的互動均是具有時空非均衡性的,工作日與節假日、旺季與淡季均存在差異。從維持城市日常有序運轉而言,城市規劃採用「日均」口徑的實際服務管理人口規模為城市服務設施供給(不包括基礎教育、養老等與長期居住特徵掛鈎的服務設施)提供規劃參考更具有實用性。其典型應用如:面向春運等出行高峰的人口出行需求測算交通設施的最大承載力;旅遊城市針對旅遊旺季的接待人口上限測算市政基礎設施所需承載力;根據日均實有人口規模測算突發疫情「封城」等緊急情況下所需的物資儲備量和調配量,制定城市公共安全應急預案等。

從數據獲取手段來看,目前大數據雖然存在缺失老人兒童、存在用戶重複統計、設備覆蓋率影響人口總規模計算結果等不足,但當前仍是對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特徵捕捉最及時、覆蓋最全面、較傳統手段具有突破性的。基於上述考慮,本研究團隊對「城市日均實際服務管理人口」指標算法提出以下建議:利用位置大數據識別區域內某月(建議可參考常住人口統計調查時點,選取11月)的日均實有人口數量,根據設備量和設備覆蓋率計算人口規模,不含停留時間3小時以內的短時過境人口。

城市對比與疫後觀察

基於以上「城市日均實際服務管理人口」指標概念,本研究團隊利用百度地圖慧眼大數據,選取全國部分人口規模較高的大城市,對其實際服務管理人口規模特徵及疫後恢復情況進行了分析。

1.全國和區域中心城市日常承載較多的短期駐留和短期到訪人口。

根據百度地圖大數據的人口測算結果,2019年全國範圍內城市的穩定居住人口規模(3個月口徑,相較半年口徑能更及時反映近期居住人口變化)排名、日均實際服務管理人口排名與傳統統計口徑的半年以上常住人口排名均有一定差異。

北京的排名變化,反映其實際服務管理人口中短期駐留和短期到訪的人口規模較大,這與北京作為國家行政管理和資源調控的中心、全國擁有跨國企業和大型企業總部最多的城市,所發揮的促進信息和資源匯聚交流的平臺作用是分不開的。廣州、深圳、蘇州、杭州、鄭州、西安的排名,也顯示了其較多承載區域性高等級服務職能的中心城市地位,在服務本地常住人口以外,還對新增外來人口具有較強吸引力,並承擔區域性的商務會展、旅遊、就醫等功能需求。東莞則表現出獨特的短期強吸引力、人口快速流動的城市發展模式。

從日均實際服務管理人口規模來看,達到3000萬以上量級的城市為北京、上海,2000萬以上量級的為廣州、重慶、深圳、成都4個城市,成都與其下一位的蘇州之間差距顯著,顯示了這6個超級都市在匯聚功能和「人氣」、服務全國和區域方面的「一線」地位,也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城市群及成渝經濟圈的宏觀格局一致。

2.大城市實際服務管理人口中穩定居民約佔90%,短期訪客約佔10%。

根據2019年11月的數據,大城市日均實際服務管理人口中,3個月口徑穩定居住人口的佔比普遍在90%左右,短期訪客的佔比約為10%。穩定居住人口與短期訪客對城市空間資源的利用和設施需求有顯著區別,未來在城市規劃中應有針對不同人群需求的精細化考慮。本系列後續報告將對此進行深入分析。

3.疫後製造業率先恢復,主要大城市穩定居住人口、短期訪客相繼恢復,城市活力依舊。

以2019年11月數據為基數,對比2020年5月、8月數據,可以看到大部分城市的實際服務管理人口規模已恢復到疫前的90%以上。實際服務管理人口規模恢復情況綜合反映了大城市常住人口節後回流、勞動力流入以及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對外交往功能的恢復情況,是城市活力的體現。

(1)2020年5月,城市實際服務管理人口恢復比例最高的為重慶、東莞、蘇州、杭州,這幾個城市均為製造業強市,反映製造業的復工復產進度較快。恢復速度較慢的是受疫情重點影響及管控要求較為嚴格的城市(武漢、北京),但人口也已恢復80%左右,顯示各大城市已實現主要功能恢復運轉,絕大部分生產生活活動可以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正常開展。

(2)8月與5月相比,大部分城市的穩定居住人口規模小幅上升,而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的恢復比例更高,反映跨城市的商務、旅遊等功能交流和人口短期流動逐漸恢復正常。與此同時,武漢則實現了居住人口規模的大幅度恢復。北京、廣州、深圳、鄭州、武漢等城市顯示出持續吸引新增人口或人口回流的「後勁」,同時也有重慶、天津等城市發生了人口的淨流出,顯示疫後本地勞動力有一個供需重新平衡的過程。

由於生產要素流通加速、交通技術進步、居民生活節奏加快和生活方式多樣化等因素,人口跨城市流動中的短期居住和短期到訪行為已經和外來人口長期定居一樣,成為城市中不可忽視的普遍現象。正如Martin等(2015)所說,「在現實中找不到一個時間是所有人都位於自己的常住地址的。」實際服務管理人口對於城市規劃有著越來越多的實踐應用意義。未來本研究團隊將繼續分享關於多源人口數據校核、不同人群畫像、設施服務保障係數等方面的專題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Yimin Wu, Liang Wang, Linghui Fan,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spatiotemporal mobility patterns among typical subgroups of the actual population with mobile phone data: A case study of Beijing. 2020, 100

[2]施澄,陳晨,鈕心毅.面向「實際服務人口」的特大城市空間規劃響應——以杭州市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18(04):41-48.

[3]王德,任熙元.日常流動視角下的上海市實有人口分布與流動性構成[J].城市規劃學刊,2019(02):36-43.

[4]陳洋,黃浦江,宗敏麗,陳星,王周楊. 存量背景下的上海實際服務人口空間分布特徵及影響因素研究[A].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重慶市人民政府.活力城鄉 美好人居——201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05城市規劃新技術應用)[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重慶市人民政府: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9:14.

[5]石曉冬.從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看城市人口服務管理[J].城市發展研究,2020,27(03):4-5.

[6]石曉冬,張曉莉,伍毅敏,王雅捷,文愛平.石曉冬:規劃讓城市更健康[J].北京規劃建設,2020(02):187-191.

[7] 伍毅敏,楊明,彭珂,等.北京城市體檢評估機制的若干創新探索與總結思考[J].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2020,12(1): 193-205.

來源:百度地圖慧眼

註明: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於分享,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後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原標題:《城市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研究:概念認識與城市比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人口流動與管理變革:新中國城市民族工作變遷管窺
    同時,將當時雜散居民族工作重點部署於城市、民族鄉和人口少的民族。5從概念上來看,城市民族工作此時仍然未從雜散居民族工作中完全分離出來成為相對獨立的工作領域。但是,在具體城市的工作實際中已在使用「城市民族工作」。如1986年,有報導稱上海提出「城市民族工作怎麼做更好」的問題;6同年,河北唐山則介紹了其是如何做城市民族工作的。
  • 「人口流動」背後的城市發展潛力研究
    但回歸現實,一個城市的房價水平和工作機會是成正比的,一線城市充足的工作機會背後是高不可攀的房價,這讓一部分外來人口開始把目光轉向其他城市。那除了一線城市,中國還有哪些城市最受青睞且未來最具發展潛力呢?本文通過研究各城市近五年常住人口變動情況,挖掘下一個「後起之秀」。
  • 迪威迅致力技術研究,提供智慧城市服務
    迪威迅致力技術研究,提供智慧城市服務 時間:2020-11-24 10:46:58 來源:益陽廣播電視在線 迪威迅在智慧城市領域早已研究多年,現已積累較多的技術經驗,也曾構建過多方位的服務。
  • 城市綜合實力評價的背景及內涵
    人口200—500萬城市有32個,人口總數為8648萬;與2009年比較,城市個數增加2個,人口總量增加503萬。人口100萬以上的城市共計125個,人口總數為29198萬;與2009年比較,城市個數增加2個,人口總量增長474萬。
  • 重構城市格局,TOD引導城市人口高效集聚
    與TOD相關的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城軌交通企業、城市發展運營商、諮詢研究機構以及媒體,都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到TOD線上線下研討培訓、海外考察、項目合作,乃至標準編制。更值得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城市對TOD的認知和推進已經從軌道交通投融資的壓力倒逼,上升到主動以TOD為抓手,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嶄新高度。
  • 大數據下的中國主要城市人口排名,與常住人口排名相差很大
    關於中國各城市的人口規模,有多個統計口徑,常見的有戶籍人口、常住人口、管理人口。其中常住人口為每年各市國民經濟統計公報中必須公布的數據。由於常住人口數據為抽樣統計數據,與實際居住人口會存在一定的偏差。且常住人口的統計基數是以每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數據為基礎,距離普查基準年份越遠,累加的偏差越大,因此人們對部分城市公布的常住人口數據會產生很大的質疑。事實上,每次人口普查後,不少城市的常住人口數據都會有大幅的調整。除了人口普查外,通過對大數據分析得出的城市管理人口數據往往更符合人們的觀感。如下圖是百度人口大數據得出的城市管理人口排名。
  • 共商人口研究「方法論」 百度地圖與成都規劃設計研究院達成人口大...
    百度地圖將為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提供覆蓋常住人口、實際管理服務人口、人口數量、人口結構等多維度數據,輔助其探索人口變化規律和人地關係,提升國土空間規劃人口專題研究的效率和科學性。作為時空大數據服務專家,百度地圖慧眼憑藉長期的行業積累及過硬的技術實力,已成為國土空間規劃研究的重要支撐。
  • 深圳大學賀彪:虛擬城市環境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底板|CCF-GAIR 2020
    智慧城市和信息化也有很大的關聯,信息化的本質是提升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效率,信息化是智慧城市的基礎,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級階段,這是我們的基本認識。目前來說在智慧城市建設領域,大規模、大場景的城市展示是比較多見的,規模很大,但效果不是特別好。大家更關注宏觀場景,但宏觀場景和逼真可視化並不矛盾,只是目前沒有人做這個事,這是比較重要的特徵。城市作業系統應該有海量多元數據的接入與管理能力。
  • 從特大城市治理入手,防範社會風險危機
    隨著城市人口的增長,與城市居民生活最為緊密相關的就業問題將會成為城市最突出的風險點。任何城市政策,以及突發性事件,如果引發了就業危機,就會導致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甚至可能引發城市危機。 二是公共服務供給能力與人口對公共服務的實際需求不相匹配。無論是教育,還是醫療等的服務能力,都與城市實際人口有較大的差距。
  • 城市天際線17W人口城市心得分享 城市攻略介紹
    導 讀 城市:天際線17W人口城市心得分享, 城市:天際線遊戲裡已經有很家建造出了相當規模的城市,而今天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城市:天際線17W人口城市心得分享
  • 幸福基業:共建幸福城市,做城市服務專家
    幸福基業,服務城市的先行者城市服務作為一種全新模式,通過政府與物業服務企業間形成「專業服務+智慧平臺+行政力量」相融合的市場化機制,對城市公共資源進行整體服務管理,即將原本分散的各項城市服務管理內容「打包」為一個整體項目,委託給物業服務企業進行系統化、專業化、體系化的服務管理,推動城市精細化服務,最終實現城市運行的良性循環。
  • 控不住的人口:從國際經驗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發展趨勢
    在實踐中,由於產業結構差異,經濟-人口比值高的地區並不一定人均收入都高,比如以能源、重工業等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城市可能呈現GDP份額和人均GDP高、但人均收入實際一般。而在以服務業為主導的城市,人均GDP與人均收入的相對排序往往比較一致。總的來看,工業發展需要集聚,所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人口大規模從鄉村向城市集聚。
  • 中國人口最多的副省級城市,四川成都,為何突破了1600萬?
    副省級城市和普通地級市一樣,都隸屬於各個省份管理。但是,副省級城市的行政級別,明顯比普通地級市高,這就意味著,在財政劃撥、城市規劃等諸多方面,擁有更大的自主權。例如河南省會鄭州、湖南省會長沙,一直謀取晉升為副省級城市。但截至目前,我國總計擁有15個副省級城市,分別是:瀋陽市、長春市、哈爾濱市、大連市、濟南市、青島市、西安市、成都市、武漢市、廣州市、深圳市、南京市、杭州市、寧波市、廈門市等等。
  • 從人口流動,初窺城市群時代
    再從近年我國人口增長來看,90%的新增人口均圍繞著都市圈進行,有人就有資金的流動。  這就是我國經濟發展正在經歷的重要階段——城市群聯動和都市圈輻射時代。在這個時代,人口成了必爭的戰略資源。  城市之間的人口戰爭  還記得今年2月份的"包郵搶人"事件嗎?
  • 逾百億訂單在手 僑銀環保發力萬億城市管理服務市場
    在此次發布會上,僑銀環保正式發布了「城市大管家」發展戰略,成為環衛行業內第一家推出「城市大管家」品牌的企業,直接面向城市服務萬億級市場。僑銀環保董事長兼總經理劉少雲指出,這是順應億萬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順應城市管理海量的剛性需求,順應自身業務基礎和實際發展趨勢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這一戰略決策是僑銀髮展戰略的又一次提升、優化和聚焦。
  • 建設實有人口服務管理平臺 讓公安服務無限延伸
    為迅速貫徹落實全市實有人口服務管理平臺2019年度工作總結會暨2020年工作部署會議精神,提升社會綜合治理水平,推動區域治理工作,南明公安集全警之力,齊抓共管,攻堅克難,有序推進實有人口平臺融入日常工作,服務轄區群眾更快捷更貼切。
  • 百度地圖2020Q3中國城市活力研究報告 以時空大數據展現城市活力
    轉眼間2020年已接近尾聲,在這一年中,百度地圖不僅服務於民眾的日常生活,還扮演著城市交通、消費、就業、旅遊等諸多方面的"晴雨表"。以百度地圖發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城市活力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為例。
  • 發改委:督促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取消落戶限制
    二、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 以深化改革戶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為路徑,打破阻礙勞動力自由流動的不合理壁壘,促進人力資源優化配置。 (一)督促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公安部、發展改革委、省級有關部門等負責) (四)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未落戶常住人口。出臺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提高居住證發證量和含金量,推動未落戶常住人口逐步享有與戶籍人口同等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運用信息化手段建設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平臺,加快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進度,完善基本醫療保險跨省異地就醫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制度,做好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方便人口流動。
  • 韓國十大城市排名:千萬人口級別的只有一個城市
    最近韓國大邱疫情嚴重,大邱這個城市之前只是聽過,沒什麼感覺。進而突發發現,對於相鄰的韓國,我們了解的並不多,印象中只有首爾(之前的漢城),釜山等城市耳熟能詳,再有就是旅遊的濟州島和新成立的世宗,其他就不太了解了。於是,浩然哥仔細研究了一下韓國的有關城市,分享給大家。
  • 我國人口結構變化及其交通影響研究
    如何應對未來人口結構下交通運輸需求的增長和多樣化帶來的挑戰成為交通發展的關鍵內容。為提前應對未來需求變化,促進交通發展與出行需求變化協同適應,研究人口結構變化及其對交通出行的影響非常有必要。本研究的主體是出行需求變化,因而重點從地域結構、年齡結構、家庭結構三個方面分析人口結構變化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