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從哪裡來的?」「我將向哪裡去?」童稚的提問不應只是得到搪塞的回答。如何以合適的形式展現生命中的重要環節,將會成為教育者和家長帶給孩子們的珍貴禮物。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諱言死亡話題,往往以「不吉利」予以迴避。而近日,江蘇常州一家幼兒園卻反其道而行之,帶著小朋友們為皮球蟲「辦葬禮」,對小朋友們開展了一場關於死亡的教育,園長稱:「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
↑小朋友在挖坑埋葬皮球蟲,圖據紫牛新聞。
中國傳統文化對死亡的態度比較複雜。一方面,傳統文化主張「死生亦大矣」,體現出了對「死亡」的重視。另一方面,又提出「未知生,焉知死」,不太願討論「死亡」。
「談死則兇」的態度,讓一些傳統的教育課程中缺少了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進而導致人們缺乏對死亡的正確認知,也引發了一些社會問題。尤其是如今節奏加快,成年人、未成年人都負擔著不小的壓力。此前有媒體報導,在英國,15~24歲的女孩最容易出現自殘和自殺的行為。而在美國,自殺成為導致兒童和青少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僅次於車禍。缺少死亡教育、不懂得尊重生命的意義、不能正確面對生活中的難題,可以說是青少年走向極端的原因之一。諸如「14歲男孩被母親扇巴掌後跳樓」「17歲少年被批評後跳橋」「35歲高管被辭退後跳樓」等事件,無不令人痛惜和同情。
事實上,每一個人都在不斷面臨死亡的話題,而越早開展死亡教育,越早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死亡觀,所取得的社會效益也就越好。因此,開展針對青少年的死亡教育的需求極為迫切,藉助死亡教育,讓孩子們儘早正確認識生與死的關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珍惜日常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要為常州這家幼兒園的行為點個讚。
不僅如此,對幼兒園兒童進行死亡教育,可以慢慢讓孩子了解到遇到問題時要求助家人,正確疏通情緒,珍惜和家人、朋友相處的每一天,而不僅僅是在成長中跌跌撞撞自己領悟。這種教育也讓兒童儘早建立從人身安全到心理健康、由內而外的自身安全保護機制。一次死亡教育,帶來的影響或許會伴隨每個孩子的一生。
我們也應注意到,死亡教育還應當有延續性和階段性。從幼兒園到大學,不同的階段面對的死亡觀念亦不同,因此,死亡教育也應該與生命的階段相適應。要分清教育時段,不能滯後,更不能用力太猛。比如,幼兒園以小小的皮球蟲為「課題對象」,而有的大學校園進行死亡教育時選擇體驗殯葬全過程,讓學生通過虛擬立遺囑等方式反思人生,從哲學角度進行反思。這樣的安排也更加符合不同年齡需求。
死亡教育對於每一個人的影響都是深遠的,更是嚴肅的。做好死亡教育的前提是充分的事先評估。通過合理地設置議題,教師認真引導,既能夠達到教育目的,又不至於對兒童造成心理陰影,真正幫助他們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對生活及生命的珍惜,這樣的「死亡教育」才能切實幫助到孩子們。
縱觀當下的基礎教育,不僅是死亡教育,「性教育」也往往對孩子諱莫如深。事實上,越早在孩子心中樹立正確的性別意識以及防範意識,越有利於孩子規避風險、健康成長。如何以合適的形式展現生命中的重要環節,將會成為教育者和家長帶給孩子們的珍貴禮物。
「我是從哪裡來的?」「我將向哪裡去?」童稚的提問不應只是得到搪塞的回答。生與死本來就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讓「死亡教育」真正走到陽光下,讓孩子在了解生命重要性的過程中,懂得珍惜生命,積極面對生活。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李念風
編輯 趙瑜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