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媽媽,死亡是什麼?就像奶奶一樣永遠都離開了嗎?媽媽你以後也會死掉嗎?媽媽,你和爸爸都不要死掉好不好"前不久,朋友家的源源因為奶奶的去世傷心不已,當朋友看著孩子原本亮堂的眼睛,漸漸的熄滅了。
可是媽媽面對孩子的哭泣,也做不到用善意的謊言來安慰,難道騙孩子說媽媽不會"死亡"?可能很多父母會呵斥孩子"去去去,不要說這些不吉利的話。"
還有很多父母不知道要怎麼回孩子,畢竟在中國對於死亡是很忌諱的,我們對於死亡是逃避的狀態。而孩子突然面對至親的死亡離去,陷入分離、悲傷和不解。
讓孩子害怕死亡,又對充滿了不好的臆想。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部關於死亡教育的電影——《尋夢環遊記》,從生命教育和兒童心理學的發展來看,它無疑是一部優秀的作品,補上了中國孩子最缺乏的"死亡教育"。
一、中國孩子最缺的"死亡教育",這部電影給補上了!
在影片中提到了人有三次的死亡:第一次,當你呼吸消逝,心臟不再跳動,宣告你在生物上的死亡;第二次是你下葬時,你失去了在這個世界的原體,在原有的人際關係中消散;第三次是當這個世界上最後記得你的人,忘記了你,這個時刻,你就是真正的死亡。
被人忘記才是真正的死亡,而當我們還愛著逝去的人,身體消失愛卻沒有離去。這才是死亡。
在《尋夢環遊記》中,給了我們談"死"色變的中國家庭一個很好的"死亡教育切入點",這是拍給所有人的動畫片。在墨西哥中的亡靈節不是灰暗恐怖的,而是迎接亡靈歸家的節日,沒有過分悲傷的氛圍,用金黃燦爛的萬壽菊鋪成一條路,將死者的遺像擺放在布滿萬壽菊和其生前最愛的食物,讓萬壽菊獨有的氣味和耀眼引導亡靈回家。
但在影片中想要順利走過花瓣橋,需要你還存在於人間的某些人的記憶中,沒有被遺忘,還被記著被愛著。而米格落入了亡靈世界遇到了曾曾祖父,曾曾祖父想讓他將自己的照片帶去人間供奉,來看曾祖母COCO最後一眼的故事,而COCO快因為老年痴呆忘記了父親。在回憶中,COCO也是個扎著羊角辮的小姑娘,那麼年輕活潑,也慢慢的老去變得健忘。
害怕遺忘,害怕真正的消亡。我們需要給孩子的"死亡教育"就是:"每個人的生命都很寶貴,只有一次,我們要珍惜每一天。但是死去的親人,只要我們祭拜他們,記得他們,愛著他們,他們會在亡靈世界活得好好的。他們也會在特殊節日來看看愛著的人。"
二、中國死亡教育的現狀和外國的有何不同?
"死亡教育?這是個什麼東西,怎麼整天就把這不吉利的詞掛在嘴邊。"在傳統的中國,我們很難去直面的坦然面對死亡,特別在對於孩子的教育中,"死亡"這個部分是空白的。網絡上有份調查報告顯示:將近63%的父母是很難接受學校開展關於死亡話題的活動,自己也是逃避和忽視。
刻意的逃避死亡會導致兩個極端的後果:一種是過度畏懼死亡,害怕別離;另一種則是漠視死亡和生命,還可能會做出傷害生命的事情。這兩種後果都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
我們要做的是像外國的死亡教育般,美國將"死亡教育"併入課程學習中,外國人對於關於死亡的節日、話題和活動都不是抱有悲傷陰暗的態度,而是用積極樂觀的態度來面對。就像不給糖就搗亂的萬聖節,鋪滿萬壽菊的亡靈節;這都是他們對於死亡的慶祝,懷念和坦然面對。死亡本就是個必經的過程,無須要忌諱,理智的對待認知死亡這堂課程。
消除孩子對於死亡的恐懼、焦慮和抗拒,重新認識生命和死亡別離,調整孩子健康的心態。也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更加珍惜活在當下的可貴,珍惜和愛的人在一起的每一天。
不要用成年人的死亡來教育孩子,像《尋夢環遊記》一般溫暖和緩的給孩子解釋死去的人去了哪裡,我們依舊還愛著他們。我們不怕死去,只是害怕被遺忘,所以要努力愛著他們呀!
三、父母應該如何給孩子進行死亡教育?讓孩子理解生死懂得愛!
1、留意並重視生活中的"教育契機"
如果我們單刀直入的給孩子講死亡,孩子缺乏生活經驗,我們得循序漸進。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認真的抓住每一次的教育契機,自然而然的引出死亡這個話題教育。
當孩子養的小烏龜、小鳥、小狗小貓等死亡時我們就要好好疏導孩子的情緒。這些寵物都是很特別的存在,它也是我們家庭中的一員,陪伴並愛著我們。教育孩子陪伴它們,感謝它們給我們帶來的歡聲笑語,在它逝去的時候也不要過度的悲傷,和它們好好的告別。和孩子一起安葬它們,用鮮花祭奠。讓孩子體驗死亡的教育,感謝並記得它們,這就足夠了。
如果有親人去世了,不必瞞著孩子,坦蕩的告訴孩子這就是死亡,但是我們的愛和記憶會讓親人在另一個世界過的更好。不怕忌諱,讓孩子可以去看看親人的最後一面,好好的告別,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愛,不留遺憾的再見無論是對逝者還是活著的人都是很好的選擇。
讓孩子認識到生命的重要性,尊重死亡,才能懂得生命的難能可貴。
2、死亡教育中的繪本不可少
當你束手無策的時候,這個時候就不要忘記了死亡教育的繪本,從專業的繪本中學習其方法和話題,引導幫助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再見了,艾瑪奶奶》這本繪本是黑白的,介紹了艾瑪奶奶和貓咪思達在她人生中最後一年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高齡的艾瑪奶奶依舊有尊嚴的生活著,哪怕在生命的末期也默默的散發出光和激情,那是生命的壯闊和美麗。
這個時候就可以打鐵趁熱告訴孩子,生老病死都是不可避免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用和平的心態去面對和度過。珍惜活著的每一天就是最好的禮物和教育。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而是以另外一種形式生活,依舊存在我們的心中。
3、給孩子繪製家庭圖譜
在《尋夢環遊記》中就有出現過逝去親人的照片,我們可以讓孩子畫畫家族樹譜,讓孩子理清關係,知道生命的在一輪迴的神奇。
可以將他們的照片和出生年日,關係依次畫出來,當然了,死去的親人們也需要死亡日期。不能缺少一個人,就像影片中埃克託,被誤會因為音樂拋棄了家人就被撕去了照片,被排除了出去。教會孩子寬容,可以選擇不原諒,但是不能遺忘,拋棄我們每一個家庭成員。
也讓孩子在相似的面容中感受生命的強大和美妙,本來是相隔那麼久遠的人,卻因為基因的延續變得那麼相似。
連白巖松都曾發言過我們中國就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保守,逃避和遮掩讓我們孩子無法獲取真正的死亡觀。看看《尋夢環遊記》,找到中國最缺失的死亡教育,和孩子積極面對生老病死吧!
我是黃小莉的育兒經驗,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