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環遊記》:如何從娃娃抓起,開展「死亡教育」

2020-08-06 楓薷擷知

《尋夢環遊記》是一部美國喜劇動畫片,豆瓣評分9.1。該片憑藉優美的旋律、跌宕的劇情和暖人的主題斬獲了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第75屆金球獎、第45屆動畫安妮獎等各大獎項。

影片中,熱愛音樂的米格爾不幸出生在一個視音樂為洪水猛獸的大家庭中,一家人只盼著他快快長大,好繼承家裡傳承了好幾代的製鞋產業。

一年一度的亡靈節即將來臨,每逢這一天,已故親人們的靈魂便可憑藉擺在祭壇上的照片返回現世和生者團圓。

由於一場意外,米格爾穿越到了奇幻的亡靈國度。在太陽升起之前,他必須得到一位親人的祝福,否則就會永遠留在這個世界。米格爾決定去尋找已故的歌神德拉庫斯,因為他很有可能是自己的曾曾祖父。途中,米格爾邂逅了落魄樂手埃克託,最終發現埃克託才是自己的曾曾祖父,是真正的大歌神。

《尋夢環遊記》:如何從娃娃抓起,開展「死亡教育」

2017年廣州試片會上,主持人現場透露:該片涉及亡靈題材,原本不符合引進標準。但在過審的時候,當場看哭了所有廣電審查人員,於是破例通過了。

感謝這次破例,讓我們有幸在溫情的畫面中直面死亡、正視死亡。通過「死亡」這一課,我們會更加珍惜有限的生命,也更珍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說,中國人談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今天,我要從三大方面來和大家探討「死亡教育」這個話題:一、什麼是死亡教育(What);二、重視死亡教育的現實意義(Why);三、如何針對4歲以上的孩子開展死亡教育(How)。

《尋夢環遊記》:如何從娃娃抓起,開展「死亡教育」

一、什麼是「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是一個探討生死關係的教學歷程。死亡教育的目的是幫助人們正確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希望借著對死亡課題的討論,使學習者更加珍惜生命、欣賞生命,並將這種態度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死亡教育最早源於美國。從1928年開始探索至今,美國的死亡教育內容已極為豐富多樣,不僅在各類學校開設專門課程,還出版關於死亡教育的手冊、小說、兒童繪本、音像製品等。

中國的死亡教育起步晚、實踐少。臺灣地區開始於1997年,目前已形成系統的教育體系;香港特區開始於1999年,逐步在大學推進「生命教育」活動;自2004年起,遼寧、上海、雲南等地相繼出臺了有關中小學實施生命教育的條例;2008年,廣東某高校又出版了第一本面向大眾的死亡教育課本。

雖然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就整體而言,「死亡教育」仍然是內地教育體系中相對薄弱的環節。

《尋夢環遊記》:如何從娃娃抓起,開展「死亡教育」

二、重視「死亡教育」的現實意義

死亡教育的不當或缺失,引發了一系列家庭和社會問題,也為我們敲響了重視死亡教育的警鐘。

01 「死亡教育」的缺失,讓部分青少年視生命如兒戲

據統計,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世界之首,這是一個非常讓人痛心的問題。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慨嘆——在中國,家長、老師普遍重視德育、智育和美育,往往會忽視對孩子們的死亡教育,導致有些未成年人易走極端,視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如兒戲,甚至釀出了一樁樁令人瞠目結舌的社會事件:

大連13歲男孩殘忍殺害10歲女孩,河南14歲女孩因為沒有手機上網課而喝藥輕生,山東泰安15歲男孩把73歲高齡的防疫人員活活打死,安徽壽縣某位中學生因為被老師沒收手機而賭氣跳樓至十級傷殘。

臺灣教育學博士張淑美在《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中說,「兒童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試想,如果上述青少年接受了恰當的死亡教育,那麼他們就能真正理解生命,理解人世間的愛,就能善待周遭、享受生活,而不至於以自己或他人的生命為賭注,一失足成千古恨,滿盤皆輸。

《尋夢環遊記》:如何從娃娃抓起,開展「死亡教育」

02 家長善意的謊言,給孩子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擾

喜馬拉雅FM課程《託德老師講兒童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案例:多多還在上二年級,姥姥生病去世了,媽媽安慰他說,別怕,姥姥只是睡著了。過了一段時間,多多養的寵物鼠死了,媽媽又隨口一說,老鼠是睡著了。這之後,多多開始拒絕睡覺,就算趕著他上了床也死活不肯閉上眼睛。最後,媽媽只好帶多多去醫院諮詢,多多才說,他不敢睡覺,是害怕像姥姥和寵物鼠那樣永遠都醒不過來。

案例中媽媽的回答是國內大部分家長都會採用的方式。他們擔心過早讓孩子接觸死亡的真相有些殘忍,因而編出各種「善意」的謊言,諸如姥姥睡著了、爺爺去摘星星了、媽媽去國外旅行了等等。

其實,這種刻意隱瞞,只會加深幼童對死亡的神秘感;對於大點兒的孩子而言,被隱瞞甚至會讓他們因沒能為至親送行而產生揮之不去的愧疚感。

有位朋友曾給我講過她的一段真實經歷:高考前夕,姥姥生病去世了,家裡人怕影響她高考,因而一直瞞著她。當她無意間從鄰居口中得知這一消息時,距離姥姥被火化已經有一個星期了。從小被姥姥帶大的她,精神瞬間崩潰,一個人逃課去外面溜達了很久,後來乾脆把自己鎖在家裡,任憑老師和親人怎麼勸都無濟於事。

自暴自棄的她當然沒有考上好大學,多年後談起這件事,她仍然覺得對姥姥充滿了歉意。她還說,如果當初能見上老人家最後一面,沒準兒她會向死而生、化悲痛為力量,然而這樁心願卻因爸媽「善意」的謊言成了永遠的遺憾。

《尋夢環遊記》:如何從娃娃抓起,開展「死亡教育」

03 好死不如賴活的觀念,降低了死亡質量、耗費了醫療資源

2015年經濟學人發布的《年度死亡質量指數》顯示,在全球80個國家的排名中,英國位列第1,中國位列第71,排名倒數第10。

國家癌症中心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有229.6萬人死於癌症。但這其中,極少數人能夠決定自己如何去死。有部豆瓣評分8.8的紀錄片《生命裡》,受訪護士感嘆說:「有時候病人們是在為家人而活,為了整個醫療環境而活,他們渾身插滿管子的時候,我們卻沒有徵詢過他們的意見。」

前央視主持人柴靜也曾在一次報導中說:「不管他的生命是否還有質量,不管是否還能夠享受空氣、陽光、食物、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只要我們有,只要我們能夠,只要我們經濟上允許,我們就要給他人工的呼吸、人工的心率、人工的生命。」

印度詩人泰戈爾有句名言,「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而中國也有一句俗語膾炙人口:好死不如賴活著。死亡教育缺失下的這種觀念,不僅降低了臨終人士的死亡質量,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本就有限的醫療資源的耗費。

根據一位從醫幾十年的老醫生測算,中國人一生的醫療費用,70%都用在最後3個月,其中又有70%花在了最後的28天上。

央視主持人白巖松也曾控訴:「這麼高的佔比,既有孝順,又有圍觀者施加的龐大的社會壓力。而圍觀者想要從這裡消失,需要解決的是對死亡的正確認識......一代又一代人,學歷越來越高,越來越有文化,如果不能在死亡這點上有高超的認識,學歷和知識又有什麼價值呢?」

《尋夢環遊記》:如何從娃娃抓起,開展「死亡教育」

三、如何開展「死亡教育」

中國人非常忌諱談論死亡。不光不談論,甚至偶爾想到這個詞,都會覺得晦氣、不吉利。

正如白巖松所說,其實每天都有走的人,人來人往。但平常生活中沒有人談論死亡,我們假裝不知道死亡這回事,仿佛不存在一樣。我們在世俗生活中有意識地陰暗化、邊緣化了整個身後事。死亡又有什麼不可談的呢?中國人談的多了,慢慢就會去了忌諱,慢慢就會尊重科學。

死亡教育不能太刻意,也不能被忽視。向孩子如實告知這世界的不完美,才是對他們最好的保護。前面提到,「兒童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那麼,家長或老師該如何對4歲以上的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呢?本文給出了3條可行性建議。

01 飼養生命周期更短的寵物

有一本書叫《溫暖消逝》,作者是兩位研究死亡長達40多年的社會學教授。書中,他們給讀者提了一個小建議:可以通過在家中養寵物,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死亡。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28%的美國大學生,第一次的死亡經歷都與寵物有關。寵物的生命周期一般都比較短,孩子可以經歷它們從生到死的全過程,這是幫助孩子上好死亡第一課的極好機會。

網上有個國外視頻被多次轉載:小朋友心愛的金魚去世了,他在親吻完金魚,進行了告別儀式後,決定讓小金魚回到大海的懷抱。當按下馬桶按鈕,看見金魚消失的那一刻,小朋友忍不住哭了起來!一條小金魚,讓孩子對死亡有了一定的認識。

還有一位留美醫學博士回憶了6歲兒子班裡的「死亡教育」課:孩子們集體養的小兔子「花生」死了,老師組織大家給它開一個追悼會。期間,師生一起為花生做了一本紀念冊,老師一邊翻相冊一邊對孩子們說:「花生的離世,讓有些同學很悲痛,另外一些同學卻表現得事不關己,這兩種情緒都是不對的。花生在生前給大家帶來了很多歡樂,離開後我們也應感激並肯定它曾經存在的價值。」

《尋夢環遊記》:如何從娃娃抓起,開展「死亡教育」

02 親子繪本共讀或主題觀影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觀看適合其年齡特點的主題動畫、電影、紀錄片等,看完之後再和孩子就劇情展開討論。

經典死亡題材的影視作品有:第90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尋夢環遊記》,第32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提名)《遺願清單》,豆瓣評分8.4的三集紀錄片《生命裡》等等。

除了影視資料,繪本也是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非常好的媒介。很多繪本故事不只適合小孩子,大人也能從中有所感悟。主題繪本共讀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閱讀理解能力,還能讓兩代人一起正確面對親人的離世,懂得珍惜每天的快樂時光。

推薦20本經典的「死亡話題」繪本故事(前10本尤其值得一讀),這些繪本中美麗的文字和清新的畫面也能給孩子們帶來沉靜的心態和溫馨的暖意:

《活了100萬次的貓》《永遠有多遠》《爺爺變成了幽靈》《再見了,艾瑪奶奶》《一片葉子落下來》《熊和山貓》《獾的禮物》《蘇菲的傑作:一隻蜘蛛的故事》《夏洛特的網》《天藍色的彼岸》

《祝你生日快樂》《我永遠愛你》《象老爹》《風到哪裡去了》《我等待……》《當鴨子遇見死神》《瓶子裡的心》《小傷疤》《爺爺有沒有穿西裝》《我的憂傷像一頭大象》

《尋夢環遊記》:如何從娃娃抓起,開展「死亡教育」

03 組織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

家長、老師可以組織青少年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如定期去敬老院陪護老人、偶爾去醫院探望臨終病人,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去參觀當地的死亡體驗館(如上海、瀋陽等地)。通過這些活動,孩子們可以在潛移默化、身體力行中,學會擁抱衰老、認識死亡、敬畏生命、「向死而生」。

日本有一家辛朋苑特別養護老人院。在這裡,幼兒園和老年院相鄰布局,兩者擁有公共的休息活動空間,老人可以和兒童一起做手工、唱歌、跳舞等。美國西雅圖也有一家類似的機構,叫代際學習中心,好萊塢製片人熱埃文.布裡格斯還在此拍下了一部5分鐘的紀錄片《現在完成時》。

在這樣的跨代交往中,老人可以消除遲暮之年的孤獨感,孩子們可以了解到人體正常老化的過程,從而更加珍惜時光、敬畏生命,也更珍視身邊的每一個人。

前文提到的留美媽媽還參加過學校組織的另外一次「死亡」活動:殯儀館廣場正中,躺著一口黑色棺材。在牧師的邀請下,她掙脫了孩子的手,在棺材裡躺了十幾秒鐘。當棺材蓋打開的那一剎那,兒子撲過來,緊緊抱著他,說:「媽媽,我保證,以後會更愛你,會更聽話!」

結語

受傳統文化影響,中國人談「死」色變、諱莫如深。中國的死亡教育和性教育一樣,都是不夠完備和完善的。當今社會,死亡教育的不當或缺失,引發了一些現實問題:

  • 死亡教育的缺失,讓部分青少年視生命如兒戲
  • 家長善意的謊言,給孩子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擾
  • 好死不如賴活的觀念,降低了死亡質量、耗費了醫療資源

通過本文,希望家長或老師及時採取措施,為孩子們補上缺失的「死亡教育」課:

  • 飼養生命周期更短的寵物
  • 親子繪本共讀或主題觀影
  • 組織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

1927年,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在其代表作《存在與時間》中首次提出了「向死而生」的概念,這是一種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

死亡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傳播消極避世的「喪」 文化,而是為了從娃娃抓起,讓整個社會更加科學、理性地對待死亡,更加珍惜生命、欣賞生命,讓所有人在接受「死亡教育」後都能活出態度、活出質量。


參考文獻:

  1. 《溫暖消逝:關於臨終、死亡與喪親關懷》,【美】麥可.R.雷明;喬治.E.迪金森
  2. 「追問生命尊嚴:醫學的使命與關懷」專題圓桌會議報告,白巖松
  3. 《超實用兒童心理學——兒童心理和行為背後的真相》,託德老師
  4. 《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中國臺灣】張淑美

相關焦點

  • 《尋夢環遊記》:中國孩子最缺的「死亡教育」,這部電影給補上了
    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部關於死亡教育的電影——《尋夢環遊記》,從生命教育和兒童心理學的發展來看,它無疑是一部優秀的作品,補上了中國孩子最缺乏的"死亡教育"。一、中國孩子最缺的"死亡教育",這部電影給補上了!
  • 《尋夢環遊記》直擊中國教育難題:「死亡教育」也可這麼溫馨上演
    《尋夢環遊記》是美國迪士尼在2017年上映的一部關於死亡題材的動畫電影,這部電影在中國上映之前還會擔心票房的問題,因為根據中國的傳統文化,"死亡"一直是一個敏感的詞彙。或許對於家長們來說,至今都有一個難題,就是如何要向孩子們提及"死亡"的問題。每當家裡有人去世的時候,家長們總是避諱著孩子,不願意和孩子講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家人的表情都如此的凝重。在面對孩子的逼問,家長們也無從解釋,因為他們從小也沒有接受過類似的"死亡的教育",不知道如何將這個沉重的概念去告訴孩子。
  • 《尋夢環遊記》:用死亡挖掘文化的深度
    電影《尋夢環遊記》不是一部直接的死亡敘事題材動畫,應該說音樂、夢想、親情的多樣化矛盾支配著影片的完整敘事,但是使該作品與同類題材商業片形成藝術價值區別的,就在於影片對特定文化語境下死亡的哲學語義、尤其是其社會性本質的反思。
  • 版圖教育從娃娃抓起
    版圖教育從娃娃抓起 2020-08-29 20: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尋夢環遊記》觀後感:面對「死亡」教育,中國家長別再保持緘默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尋夢環遊記》講述了一個名叫米格的小男孩為了追求音樂的夢想,進入亡靈世界之後遇到了落魄的亡靈樂手埃克拓,並開啟了一段奇妙冒險旅程的故事。
  • 《尋夢環遊記》:用死亡「逼問」生命的意義
    《尋夢環遊記》這部影片的故事,延續了皮克斯動畫一貫的故事套路,為了能夠讓故事更加接近墨西哥亡靈節的傳統,這個影片的創作團隊共計花費了6年的時間,在墨西哥當地,對亡靈節的傳統和墨西哥的歷史進行了詳細的考察。
  • 《尋夢環遊記》親情是一種傳承,當不再被忘記,死亡就不那麼可怕
    《尋夢環遊記》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第19部長片動畫電影,而且該作品是由迪士尼電影工作室與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聯合出品的,這種強強聯合確實給觀眾帶了完全不一樣的體驗。
  • 《尋夢環遊記》:向死而生,用死亡「追問」生命的意義
    《尋夢環遊記》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第19部動畫長片,由華特·迪士尼電影工作室、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聯合出品,李·昂克裡奇、阿德裡安.莫利納執導。《尋夢環遊記》本身是的基調是歡樂的,親情和音樂兩大重要元素給我們增添了很多的歡聲笑語,也給我們揭示了死亡的內核和深層含義。
  • 尋夢環遊記好看嗎講了什麼故事 尋夢環遊記豆瓣評分幾分
    電影尋夢環遊記好看 尋夢環遊記是生命之書的續集嗎 皮克斯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上映以來口碑票房一路高歌猛進,影片由安東尼·岡薩雷斯、班傑明·布拉特等擔任配音,那麼電影《尋夢環遊記》好看嗎,豆瓣評分多少?
  • 《尋夢環遊記》:打開「死亡之門」,解開生命「密碼」
    正因如此,死亡是許多人不願面對的話題,對死亡的迴避,也讓更多的人遠離了生命的真諦,進而荒廢了寶貴的年華。在2017年11月24日國內上映了皮克斯工作室創作的第19部動畫長片《尋夢環遊記》,這是一部敢於直面死亡,並從中找尋生命真諦的動畫作品。但是因為是一部兒童題材的作品,所以影片的創作者在影片中極度隱晦了關於死亡的呈現。
  • 豆瓣9.1《尋夢環遊記》|死亡,值得慶祝
    《玩具總動員1》《玩具總動員2》《怪獸電力公司》《海底總動員》《賽車總動員》《玩具總動員3》《恐龍當家》《尋夢環遊記》《玩具總動員4》。《尋夢環遊記》是一部能夠引發觀眾對死亡思考的電影,從死亡的視角看《尋夢環遊記》會有不同的感受。
  • 尋夢環遊記,一場盛大的死亡教育
    例如這部《尋夢環遊記》,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和第75屆金球獎最佳動畫長片,又名《墨西哥亡靈節》。影片講述了墨西哥小男孩米格在亡靈節期間的奇幻旅程,毫不意外,故事主線依然是夢想與親情。把老套的故事講出鮮活的感情,並精準戳中人們的軟肋,這就是小檯燈的本事。
  •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尋夢環遊記》
    《尋夢環遊記》是帶著觀眾邊了解墨西哥文化邊獎精彩絕倫的故事。跟著熱愛音樂的小男孩米格爾和落魄樂手埃克託在五彩斑斕的神秘世界開啟了一段精彩奇特的驚險旅程,觀眾們也從歡樂到了難過。到了最後,撕開尋夢的表層,親情的重要性逐漸顯露。《尋夢環遊記》不是一個單純的驚險故事,而是用了無數動人的細節,表達了一個簡單的道理:被家人牽掛和支持,是多麼幸福和重要的事。它就是一個立體的套盒,層層推進,把陳舊的親情主題詮釋出了新意和高度。
  • 《尋夢環遊記》 讓我們都看哭了
    在有10部電影、包括了6部進口電影上映的12月第一個周末,動畫電影《尋夢環遊記》迎來了票房爆發期,5億的票房悄悄把一眾新上映的中外電影遠遠甩在了身後。《尋夢環遊記》也成為朋友圈中的一個熱門話題,仔細一看,不論是小孩、年輕人還是中年人,看完過後幾乎都哭了。這部弄哭了中國觀眾的動畫片,是如何完成票房逆襲的?
  • 以《尋夢環遊記》為例:解析阿德勒的教育理念對小孩的現實意義
    《尋夢環遊記》是一部非常特殊,同時也賺盡觀眾眼淚的電影,但是它並沒有刻意煽情,而是用最柔和最歡樂的方式講述最深刻和感人至深的故事。很多人一講到這部電影最先想到的主題是——死亡教育,這個當然是這部電影在中國引起熱議且備受追捧的原因,因為我們國家的傳統對"死亡"這個概念的理解和圍繞的行為都和《尋夢環遊記》裡所要表達的不一樣。
  • 豆瓣9.1《尋夢環遊記》:真正的死亡,是被所愛的人遺忘
    《尋夢環遊記》:真正的死亡,是被所愛的人遺忘。豆瓣9.1《尋夢環遊記》:跨文化的情感共鳴,越生死的哲學視角「什麼是真正的死亡」,是影片的主題。生與死,一直是經典話題。《尋夢環遊記》從哲學層面給「真正的死亡」下了一個定義。影片中,第一次死亡是傳統意義的死亡。這其實是一種淺層的死亡,只是肉體消失。影片中真正意義的死亡,是被所愛的人遺忘。這時的死亡,才是徹底的、絕望的。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 《尋夢環遊記》說人有3次死亡,那電影市場呢?
    2018年印度影片《起跑線》正值清明檔期內上映,收穫2.1億票房成績,其中擇校問題、階級競爭進而滲透到教育本質的核心引起觀眾強烈共鳴。教育問題一直是全球範圍的剛需探討,不同國度下教育理念不盡相同,一樣的是教育終極目的的高度統一。特別是電影用藝術手段將眼光安置在教育實情面前,最好的教育是什麼?優渥的條件,廣泛的圈子還是正確的思想觀念引導?有時候看電影,也是在看預演的人生。
  • 科學教育如何從娃娃抓起?聽聽教育專家怎麼說
    科學教育如何從娃娃抓起?未來30年,我們需要怎樣的科技創新人才,當前的教育體系如何順應時代需求培養具有科學素養的人才?來自高校、中小學、科研院所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就未來科學教育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 《大魚海棠》和《尋夢環遊記》:相同的動畫外衣,迥異的死亡之旅
    由皮克斯動畫和迪士尼聯合出品的《尋夢環遊記》獲得了第90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和第75屆金球獎。電影以大膽創新的敘事手法,帶領觀眾遊歷亡靈界,闡述愛與遺忘的主題。無獨有偶,在我國也有一部動畫——《大魚海棠》,和《尋夢環遊記》有著同樣的「死亡之旅」,卻包含著截然不同關於「死亡」的理解,在東西方文化差異中,帶給觀眾更多的思考。
  • 《尋夢環遊記》會告訴你,死亡不是愛的終點,家人也比夢想更重要
    尋夢環遊記》的創作靈感,以親情與夢想為主題進行創作的、催人淚下的動畫電影。如果要用一部動畫電影來給孩子們直面死亡的故事,那《尋夢環遊記》《尋夢環遊記》以活潑、感人卻又輕鬆有趣的畫面,尋夢環遊記》,將生死童話化,卻又有對生命的敬畏和對死亡的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