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是我最最最愛的動畫片了。
小時候看過,上學時看過,工作以後還在看。很多人認為長大後還在看動畫片是很幼稚的,心理學上的「依戀理論」也將其視為尋求安全感的轉移性物件,但那又如何?
「長大」又沒有說明書作為參考,喜歡就是喜歡,何必躲躲藏藏?更何況,《千與千尋》本就適合所有年齡段的人觀看。
小時候是看個熱鬧,我也曾幻想成為千尋,來一次大冒險,經歷一段魔幻的人生,想和奇奇怪怪的幽靈來個照面,想體驗御風飛翔時的刺激。
而成年以後,我看到了其中蘊含的詩意,還發現一絲宮崎駿的小心思。
(一)
所謂詩意,並非李白筆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磅礴大氣,也、不是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的憂國憂民,也不是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悲壯豪邁。
而是《詩經》那般的樸素而悠揚。
《詩經》是民間智慧的結晶,它用大量筆墨描繪自然風光,記敘平民百姓生活,是一種古典而含蓄的美。
《千與千尋》亦是如此。
影片裡反覆出現,「流水」、「天空」、「森林」等自然意象。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人類是需要依賴自然而活。人類熱愛自然,尊重自然。
古代詩人從自然裡尋求靈感,現代人也需要從自然裡尋找慰藉。根據一項日本抑鬱症的研究,一個人每周和自然親密接觸兩個小時,就能在一定程度緩解抑鬱症。
在《千與千尋》的片頭,映入我們眼前的就是一片綠意盎然的森林,緊接出現飄著朵朵白雲的蔚藍天空,然後是一片寬闊清澈的江流。這仿佛讓我們置身一片世外桃源,只有自然的平和,沒有城市的喧囂。
影片最美的當屬千尋和無臉男登上列車那一幕。整個屏幕都是舒服的藍色,無暇,透明,讓人沉醉其中。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
(二)
影片諷刺商業給人類帶來的欲望。
「不努力工作就會變成豬。」在農業社會,人們講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每一份回報,都需要付出相應的努力。
但是在商業社會,出現了投機和套利這樣的行當。
湯婆婆掌管的浴池就展現了商業社會裡的千姿百態。無臉男揮灑著泥土變得假黃金出現時,所有生物都瘋狂了,他們紛紛拋下正在接待的客戶,一心一意服侍起無臉男。
當然最後他們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賠了夫人又折兵,看到黃金變成泥土,他們臉上露出的失望憤怒的表情,我不禁笑了起來。
這不就是當今社會的現狀嗎?不願努力,只靠運氣,是很難成功的。
(三)
此外,影片體現了對小人物的包容。
動畫片裡有三頭六臂,嘴硬心軟但在關鍵時刻總會出手相助的鍋爐爺爺,有刀子嘴豆腐心、會抱怨也會努力幹活的玲,有忘了初心後面又找回來的白龍,也有逐利也講義氣的洗澡工們,還有時而殘忍時而溫柔的湯婆婆。
宮崎駿筆下,他們有血有肉,仿佛真實存在,他用心刻畫這些角色,沒有做出狹隘的是非觀評判。
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有時也會像玲一樣抱怨工作,抱怨生活,但也會努力把事情做好;有時候我也會和洗澡工們一樣渴望「一夜暴富」;有時我也會像湯婆婆一樣不近人情;有時候我也會像白龍一樣忘了初心迷失自我……
從這麼溫柔的動畫片裡找到自己,再反省自己,其實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呢!
(四)
人類永遠能從詩裡感受溫情。
詩經之所以流傳至今,是因為它講述人類社會共同的情感,沒有用狹隘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限制人類。
宮崎駿是一個固執的老頭,他的作品大多是從孩子的視野看待這個世界。在他的筆下,孩童往往是打敗惡勢力成為英雄的主角,大人則是被利益蒙住眼睛的壞蛋。他不歌頌國家,他所有的動畫片裡,都是描述普世的情感。
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詩比歷史更真實。」
歷史是對客觀事件的記錄,也是統治者掌權的手段,是具有政治傾向的;詩記敘人類情感,這些有笑有淚,有苦有甜的感情是真實存在過的,而且,跨越千年,仍有共鳴。
《千與千尋》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我想,再過十年,二十年,我還是會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