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船——流失海外的中國古船模研究》 梁二平 張巖鑫 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20年11月出版
李福瑩(媒體人)
2012年元旦,《漂泊的船——流失海外的中國古船模研究》作者之一的梁二平,與曾經在中國海關工作過的深圳知名文化人陳悅成聯手進行一項文化考察時,無意中從陳悅成家庭藏書中「淘」到了一本中國海關總稅務司梅樂和的中國古船模畫冊,由此開啟了他尋訪流失海外的中國古船模的道路。
不久,梁二平與本書的另一位作者、好友張巖鑫博士聊起尋訪和複製中國古船模的想法,兩人一拍即合,計劃先在國內沿海尋訪業內人士,了解流失海外的中國古船模的情況,然後再到國外重要的海洋博物館考察,此項考察2018年更是入選了「流失海外的中國古船模研究」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存世中國古船模大多漂流海外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引以為傲的是造船技術,但那些船呢?除了蓬萊的、泉州的古船博物館有那麼一點點古船遺存外,別處連殘船也見不著了。幸好,濃縮古船身影的還有一個寶貝——古船模;可是又有幾個人見過存世的中國古船模呢?事實上存世的中國古船模大多已流失在海外。
從目前張巖鑫、梁二平了解到的情況看,中國古船模走向世界的渠道主要是參加當時興起的世界展覽會。1851年,當時的世界強國英國,首先在倫敦舉辦萬國工業產品大博覽會。1867年,大清總理衙門正式將世界博覽會事務承辦權交給了洋人執掌的大清海關總稅務司署。1873年起,大清海關第一次代表大清政府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籌備展品,參展奧匈帝國維也納國際博覽會,而到了1905年,大清海關總稅務司署最後一次代表中國政府參展。大清海關共承擔過8次組織中國船模赴世界展覽會展出的任務,中國船模成為中國參加國際博覽會的代表性展品。
在本書展開的研究中,兩位作者還發現幾次非世界博覽會和專業展會中的中國船模展示情況:
一是上世紀30年代,從中國運到英國的梅樂和個人收藏的中國古船模,展覽在倫敦科學博物館舉行。二是1940年,美國地理學教授斯賓塞博士夫婦,將私人收藏的四十多艘中國船模,帶回美國,進行私人展示。還有一次是,法國東方海軍藝術研究者艾蒂安·席高特,從中國收集和訂做的一批船模,計有20餘艘,全部帶到了歐洲。
中國船模已有幾千年歷史
上面提到的這十次出國展出的中國船模,由於歷史的原因,並沒有全都返回中國。兩位作者借「一帶一路」之東風,近幾年來,一直追尋漂泊海外的中國古船模,一路追尋到歐洲、澳大利亞,甚至美洲……在進行這一專項考察時,國內和國外的朋友都曾問他們,這些中國古船模對中國的文化有何意義?
他們告訴外國朋友,中國船模是中國舟船文化和航海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從河姆渡遺址出土七千年前的陶製船模,到廣東、廣西、湖南等地出土的漢代陶製、木製的船模,可以看出,早期船模無不承載著漁獵先民對於幸福生活的嚮往,以及對於神祗的膜拜和感恩。古代工匠為了造船更精確,在造船之前會先製作出微縮模型,而後按比例放大,再做成實體大船;從考古學的意義上講,也可以說古代船模再現了古老的中國造船技術,甚或古老的航行與貿易歷史,比如,船模表現的船尾舵,就清晰地反映了中國船舵的發明與演進。
同時,船模所表現海洋信仰,在宋代也達到了高峰,由福建興起的媽祖信仰,對古代船家可謂影響深遠。在新船下水出航前,船家通常會製作一艘同款船模供奉在媽祖廟內,據說這樣媽祖就會時刻關心此船的安全;在航海活動中遇到大風浪或生病災難,人們也會向媽祖祈禱許願;也會在平安脫險後到媽祖廟,通過送船模等活動來還願……散布在各地的媽祖廟,因此留下了一些古代的船模。
當然,船模的主要功能是為造大船服務。中國先民造船主要靠兩件東西,一個實物模型,二是紙本則例(即工程樣本),這兩樣東西在中國乃至世界造船史都極有價值。從兩位作者在中國沿海考察的情況看,除了近年來新製作的中國帆船模型以外,國內已經找不到按比例縮制的古帆船船模,諸多非遺傳承人手裡也沒有原版古船模。正因如此,才有了中國船模界對流失海外的中國古船模的一份關注與期盼。
舟船文化研究迎來發展機遇
回顧這些中國古船模的海外展示與研究,就會發現晚清至民國半個世紀間,自中國沿江沿海各口岸城市的中國古船模,高頻率地、成規模地、成系列地遊走於世界各主要城市;它們無論代表著中國官方,還是中國民間,中國古船模都是作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展品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們成為西方世界了解中國的獨特符號和文化塑影。毫無疑問,中國古代船模曾是一個現象級的西方課題,這個現象在當時出現,並非偶然,恰如它在今天受到的關注,也是歷史之必然。
關注這些古船模在海外的下落,不僅要藉此探究這些來自中國不同水域、命名獨特、功能豐富的船模在中國造船史上的位置,也希望藉助對這些古船模收集、整理與展示,能夠在一定成度上還原它們所承載的歷史、科技、經濟和文化的多方信息,為中國舟船文化提供研究樣本和學術支持,為未來舟船文化研究提供歷史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