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文牧野,大家想到的是什麼?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我不是藥神》的導演,人生首次處女作長片就獲得爆炸性的成功。
《藥神》當年到底有多牛呢?它是當之無愧的"爆款",豆瓣9.0,票房31億,拿下金像、金馬、金雞的"三金"多個獎項。文牧野導演不僅商業成績輝煌,同時還收穫了"金雞""金馬""金像"三個最佳導演大獎。
很多人感嘆於《藥神》裡平凡人的英雄主義,感受著無畏的勇敢,折服於文牧野對於現實的深刻描繪。但文牧野對於現實主義的"拿捏"早就貫穿在之前的學生作品裡了。他之前的四部短片,在題材上,都展現著他一貫的視角——聚焦現實土壤,展現邊緣普通人的困境。
《石頭》是說人與狗在困頓的現實中相互依偎一起生存下來。
《金蘭桂芹》拍兩個總在鬥嘴的老年閨蜜,在空巢生活中互相取暖。
《鬥爭》展現了維族少年在時代的發展下追求自我,想要融入城市的渴望,也展現了與傳統習俗、民族信仰之間的衝突等。
《安魂曲》裡的男人為了救自己的孩子,同意將剛剛死去的妻子與別人"冥婚"。
這幾部電影,雖說是短片,但其實已經能看到文導的才能了。尤其是故事中描繪的草根人民的病痛與,因窮困導致的被動選擇,都能從中看到《藥神》的影子。敘事上也做得不錯,鏡頭講究,氛圍有度,這一切都奠定了後期《藥神》的敘事基調。
文導對於現實的關照,在《藥神》上體現得十分透徹。《藥神》的現實意義不容質疑,在題材的選擇上切入了社會大多數人的痛點,它並未聚焦於個人,而是聚焦於社會,它並未在各種隱喻中徘徊,而是直面問題。
《藥神》故事取材於真實案例,發生在2015年,這也就是說電影的立項籌備幾乎是在事件發生之後就著手開始了。這可以說電影是對於社會事件的回應,是真正的現實主義,並非僅僅只是一個社會事件,所有的具體事件,都只是人類文明和人性的一個入口。
文牧野對於現實主義的刻畫是有天賦的,這是他做出《藥神》這樣的優秀爆款作品的一個前提。而他的天賦在學生時期就有體現。他一直都不避諱自己曾經是"最差的學生",在老師眼中無可救藥。高考時,文牧野的成績也很差,差點沒學上的他,最終成了一個三本學校的編導學生。好在他後來發憤圖強,考取了北京電影學院的研究生,師從田壯壯,才有了後來的故事!
中國不缺好導演,甚至這幾年冒出頭的青年導演也很多,但很少有人像文牧野這樣,"天生就應該當導演",一出手就是口碑票房俱佳的作品。天賦加努力,成就了今天的文牧野,希望未來他能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