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答
工程1.0與2.0的關鍵區別是什麼?
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提升工程1.0(以下簡稱「工程1.0「)的實施周期是從2014年至2017年;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簡稱」工程2.0「)的實施周期是2019年至2022年。為什麼在工程1.0之後,啟動工程2.0呢?難道僅僅是因為技術又向前發展了嗎?當然不是。
如果以考駕照來類比,工程1.0類似於科目2,考核的是行車的場地專項技能(如側方停車等);而2.0類似於科目3,考核的是在真實道路上行駛的能力(如靠邊停車等)。簡單地講,工程1.0主要是關注「教師在個人信息技術應用技能的提高」,而2.0關注的是「如何在教育教學實境有效應用信息技術」的問題,最終要看是否能將技術學以致用,並在學生學習和學校發展方面有所貢獻(如圖1所示)。
圖1 工程1.0與工程2.0的區別示意圖
因此,工程2.0的幾個重要原則都是和「學以致用」這一目的密切相關。
1.以校為本:強調整校推進,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必須是為了解決本校教育教學問題服務,並在本校的教研活動中依序開展;
2.基於課堂:強調教師的學習場所、學習方式、學習內容都是圍繞課堂內外開展,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活動應用技術、發展能力;
3.應用驅動:強調教師以真實的教學任務為驅動,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學習相關知識與技術,並開展實踐;
4.精準測評:強調體現精準性的校本應用考核,並且考核的指向一定是「能力」,重點通過微能力測評來實現面向教師個體和面向學校的校本應用考核。
就主要的核心線索而言,能力提升工程1.0與2.0的區別可以用表1來呈現。
表1 工程1.0與工程2.0的核心線索區別
問答
十六、學校管理者團隊培訓的設計要點是怎樣的?
1.培訓對象
學校管理團隊由校長、副校長、科室主任、技術骨幹、學科骨幹等3—5人組成,視學校規模大小、信息化教學環境等實際情況調整結構與人數。偏遠地區小規模學校,校長和負責組織學校校本研修活動的副校長或骨幹教師應參加管理團隊培訓。
2.培訓目標
通過培訓幫助學校管理團隊提高信息素養,提升整校推進提升工程2.0實施能力(學校信息化規劃設計能力、組織實施能力、評價推動能力等),指導研製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案和校本應用考核辦法,為管理團隊領導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創新提供保障。
3.培訓原則
堅持應用導向,圍繞學校信息化建設願景、應用與評估,聚焦整校推進、混合研修、應用考核等關鍵問題實施培訓,所用為所學。
實行任務驅動,以「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案、校本應用考核辦法」三個核心任務為驅動,設計相應培訓課程,開展行動學習,培訓結束時形成符合學校發展實際、具有可操作性、預期能實現的發展規劃、研修計劃與考核辦法,學以致用。
4.培訓內容
培訓內容突出核心能力,分「政策理解力、規劃設計力、教學創新力、總結提升」四個模塊,圍繞提升工程2.0政策理解、整校推進、研修組織、應用考核等主要內容以及三個核心成果的完成進行專題與活動設計。
附:案例
圖1 學校管理團隊培訓方案要點示例
問答
培訓團隊培訓的設計要點是怎樣的?
1.項目定位
培訓團隊培訓是整校推進能力提升工程2.0的重要著力點。要以區縣培訓者團隊為重點,按照「素質好、教學優、懂技術、會應用、善指導」的標準遴選組建。在省級專家團隊的引領下,提升信息技術應用指導和服務能力,逐步打造區縣為主的本土化信息技術應用支持服務團隊。
2.培訓目標
(1)領會能力提升工程2.0文件要求,明確培訓團隊的職責任務和要求,掌握能力提升工程2.0實施的有效路徑與策略。
(2)提升對整校推進和課堂教學應用的指導和評價能力。掌握不同應用環境和信息化教學模式下教師選學、能力點應用和考核的有效策略,明確指導工作重點與評價標準。
(3)理解區域能力提升工程2.0規劃和年度計劃,研製或完善區域校本研修指導方案與區域校本應用考核實施方案,並制定相應的工作計劃。
3.培訓原則
(1)實踐導向。培訓要與區域能力提升工程2.0推進緊密結合,圍繞指導工作任務要求,提升履行職責的素養和能力。
(2)任務驅動。要與本區域能力提升工程2.0管理團隊(項目辦)、省級專家團隊組成工作團隊,共同研製或完善本區域校本研修指導方案、區域校本應用考核實施方案和工作計劃。
(3)成果導向。圍繞指導學校發展規劃、校本研修、應用考核關鍵環節和課堂應用核心任務,發現、遴選、匯聚一批典型案例和優秀課例,為後續引領、指導、評價工作奠定基礎。
4.培訓內容
培訓團隊培訓著眼工作任務要求,明確「為什麼幹、幹什麼、怎麼幹、按什麼標準幹」。圍繞整校推進指導和學科應用指導核心任務,按照「理念提升、能力提升、經驗借鑑、成果產出」四個核心模塊設計系列培訓課程。
附案例:
圖2 培訓團隊培訓方案要點示例
問答
如何判斷學校現有的信息化環境?
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校本應用考核指南》中,提供的30個微能力點,成為各地開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的重要依據。
這30個微能力點是以「多媒體教學環境」、「混合學習環境」、「智慧學習環境」為三類分列的,那麼學校在選擇微能力點時,如何判斷自己學校所處的環境呢?下表應該可以幫助到教師們。
表2 不同信息化環境對應的關鍵軟、硬體特徵
問答
如何與信息化教學模式相匹配來選擇能力點?
為了幫助各個學校選擇自己適合的能力點,這裡提供幾種信息化教學模式,並為這些模式配置了相應的能力點範疇,供各個學校使用。
1.優化教學模式是借用了巴班斯基的最優化理論,在不改變當前學校裡以講授啟發為主的教學模式的前提下,利用信息技術支持具體教學環節的優化,從而達到最令人滿意的效果。適用信息化環境:多媒體教學環境。
2.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顛覆了傳統教學流程,將知識傳遞置於課前,課上時間主要用來更多的「以學定教」,開展互動、點評與分享。這種模式將學習知識的更多主動權交給學生,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適用信息化環境:混合學習環境。
3.項目學習模式是一種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在複雜、真實的生活情景中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問題分析與探究,通過製作作品來完成自己知識意義建構的教學模式。項目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來源於真實情景中的任務、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研究性學習、主題探究學習、STEM學習等,都可以歸在這一類。適用信息化環境:混合學習環境、智慧學習環境。
4.數據驅動教學(Data-driven Instruction)依託於網際網路和學習分析技術,是依靠著數據的採集、分析與利用而實施的、更多強調學生學習個性化的新型教學模式。適用信息化環境:智慧學習環境。
5.在線教學模式是師生處於物理分離的狀態下基於網際網路實施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與前面的各種模式有交叉(如:在線也可以開展項目學習),單設這種模式是為了方便有些學校準備將疫情期所產生的成果或教學感悟做進一步的提升。適用信息化環境:混合學習環境、智慧學習環境。
面對以上教學模式,建議可以採用如下的微能力點「套餐」供學校選擇。
表3 不同信息化教學模式對應的能力點建議
問答
二十、混合式校本研修應該如何組織?
依據《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進實施指南》要求,學校在「整校推進」過程中要以提高教師信息技術進行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評價等能力為目標,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校本研修完成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以下按每位教師完成50學時為例)。混合式校本研修組織實施建議如下:
第一:培訓團隊要加強對混合式校本研修的研究,引領指導學校探索線上線下混合研修新模式;
第二:學校管理團隊要基於本校實際情況,針對問題與需求,制定可提升、可檢測、可達成的目標任務及研修計劃;
第三:學校要立足「整體提升」,建立「骨幹引領、教學選學、團隊互助、學校指導」的研修共同體;
第四:學校指導教師選擇能力點時可以按照「學校目標—學校確定微能力點範圍教研組確定微能力點範圍教師選擇能力點」的流程進行(如圖3示例);
圖3 學校指導教師選擇能力點的流程示意
第五:學校可以按照「指導教師選擇能力點提出明確研修與考核要求組織教師線上(25學時)相應能力點課程學習,邊學邊實踐,開展線下(25學時)實戰操練式實踐應用教研活動教師提交能力點成果參加校本考核總結改進計劃」的流程,組織混合式校本研修(見圖1:混合式校本研修流程圖)。其中線下實踐應用25學時,包括提交能力點認證成果、參加學校組織的集體備課、研課磨課、成果展示等活動;
圖4 混合式校本研修流程圖
第六,培訓團隊要引領指導各校混合式校本研修,要突出一校一案、以校為本、立足崗位、邊學邊用、學為所用。市縣要建立實踐應用的激勵機制,展示教師應用能力,學校混合式校本研修的新模式。
問答
學前教育的能力提升工程2.0如何構建課程與能力點測評?
在學前教育中,信息技術的應用與中小學教育中有很大不同,主要體現以如下方面:信息技術支持幼兒園管理、通過微課程構建教研資源、信息技術推進家園共育、雲時代的個人知識管理、應用多媒體開展生動教學、技術支持的幼兒發展評價等等。基於此,建議為幼兒園直接壓縮微能力點範疇,請幼兒園的管理團隊直接在以下能力點中進行進一步選擇,避免信息冗餘。同時,選擇的學習課程應與這些能力點對應。
表3 適合學前教育選用的微能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