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耶穌的復活比受難意義更大?

2020-12-24 基督教資訊平臺

與耶穌的復活相比,在傳統教會的生活中,耶穌的受難可能更受信徒和教會的重視。但事實恰恰相反,在早期教會的信徒之中,耶穌的復活才是基督信仰的中心。正是因為耶穌的復活才讓大家聚到一起,才讓大家看到了希望。

耶穌的門徒相信耶穌的復活,也有一個過程。並不是一開始就相信的,因為在猶太傳統中是沒有復活觀念的。

耶穌的門徒之所以跟隨耶穌,是因為在他們看來,耶穌會帶來一場巨大的革命,而他們這些參與耶穌活動的,都能在耶穌勝利之後分得權力:那時,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同她兩個兒子上前來拜耶穌,求他一件事。耶穌說:「你要什麼呢?」她說:「願你叫我這兩個兒子在你國裡,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馬太福音 20:20-21 和合本)這幾乎是門徒心理的代表。

他們把跟隨耶穌看成一種投資,一種產業,或者一種賭博,就等耶穌將來勝利了可以分得什麼。

門徒的心理在今天的信徒中也有很普遍,有很多人信耶穌是為了從耶穌那裡得到好處,為了做著生意發財,或者酒駕平安等等,因此他們向耶穌要坐在左邊或者右邊的特權。

但等到耶穌被抓,受審判、被鞭打的時候,門徒們四下逃跑了。門徒害怕而逃跑就是因為,他們沒想到耶穌會被抓和釘十字架,當他們把跟隨耶穌的目標建立在現實利益之上時,那麼現實的打擊也必然帶來他們的動搖。

但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後,卻復活了。耶穌的復活本不在他們的預料之中,雖然耶穌在生前就和他們預言過自己的復活,但門徒們依然不信。

當他們發現耶穌的身體不見了,就到墓裡去看,結果看到耶穌真的不見,只剩下包裹身體的細麻布,他們的反應是什麼呢?他們相信了瑪利亞的話:「有人把主從墳墓裡挪了去,我們不知道放在哪裡。」(約翰福音 20:2 和合本)所以,看到耶穌不見了的門徒,就真以為有人把耶穌挪走了,於是兩個門徒回自己的住處去了。(約翰福音 20:10 和合本)

但耶穌確實復活了,只是這復活不再門徒的預料之中。可見耶穌的復活對於舊約傳統來說,是一種突破。

耶穌復活之後向門徒顯現,但門徒並不相信,也沒有想到這個與他們同行的人就是耶穌:正當那日,門徒中有兩個人往一個村子去;這村子名叫以馬忤斯,離耶路撒冷約有二十五裡。他們彼此談論所遇見的這一切事。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只是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他。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走路彼此談論的是什麼事呢?」他們就站住,臉上帶著愁容。(路加福音 24:13-17 和合本)

門徒們為什麼滿臉愁容?耶穌說:「什麼事呢?」他們說:「就是拿撒勒人耶穌的事。他是個先知,在神和眾百姓面前,說話行事都有大能。祭司長和我們的官府竟把他解去,定了死罪,釘在十字架上。但我們素來所盼望、要贖以色列民的就是他!不但如此,而且這事成就,現在已經三天了。再者,我們中間有幾個婦女使我們驚奇;她們清早到了墳墓那裡,不見他的身體,就回來告訴我們,說看見了天使顯現,說他活了。又有我們的幾個人往墳墓那裡去,所遇見的正如婦女們所說的,只是沒有看見他。」(路加福音 24:19-24 和合本)

從他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到,他們發愁是因為他們不相信耶穌的復活。是啊,耶穌說了他三天之後會復活,但現在已經三天了,卻不見了耶穌的身體,那他可能被人挪走了,那還怎麼復活呢。因此,他們發愁是因為耶穌的復活沒有兌現,甚至那是耶穌說的假話。因此他們不是為了耶穌沒有復活而發愁,而是為了自己期待的耶穌得勝之後的特權落空而失望。

也有的門徒,儘管耶穌向他們顯現,並且說了自己的身份,門徒仍然不信,這個時候耶穌就主動向他們展示自己的傷口: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猶太人,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肋旁指給他們看。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約翰福音 20:19-20 和合本)甚至多馬見了耶穌的傷口依然不信,還要用手去探視。

從門徒的行為可以看到,與耶穌的受難相比,相信耶穌的復活是件多麼困難的事。因為耶穌的受難是在他們眼前發生的,而耶穌的復活卻不是他們親眼所見,因此當耶穌走到他們面前的時候,他們也不會相信。

所以我們的信仰生活中,我們最容易動搖的還是對耶穌復活的信念,很多時候我們被耶穌的受難感動得淚流滿面,但對於耶穌的復活卻無動於衷。

耶穌的復活與受難相比意義更大。因為,耶穌的受難是黑暗權勢的暫時得勝,是耶穌按照舊約模式向上帝獻的祭。因此當耶穌復活的時候,也就意味著舊約模式的終結,耶穌的復活是耶穌的永遠得勝。

更重要的是,耶穌的復活宣示的是耶穌的得勝,對死亡的得勝——這才是給我們最大的希望。我們因為對耶穌的跟隨和信仰,也從耶穌那裡分享了勝利,也因此建立了希望和全新的人生。

但我們很多時候仍然像他的門徒一樣,忘記他的復活,而唯獨紀念他的受難。

現在疫情緩解,此刻我們更應該慶祝耶穌的復活,因為我們在至暗的時刻,正是耶穌的復活才給我們度過死亡幽谷的力量,才讓我們在黑暗裡看到光明。

相關焦點

  • 「基督的武器」:中世紀的耶穌受難圖像與符號化
    從古代晚期到近代早期,復活節的神學意義是每個大神學家都要討論的核心問題,復活節日子的測算甚至還成了正統與異端的劃分標誌。然而,在整個中世紀時期,大多數的基督徒甚至相當一部分神職人員都難以準確、全面地把握基督復活的深刻神學內涵,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的信仰。在中國,清明時節是追思的時候,而在西方中世紀歷史上也有類似的傳統。
  • 為什麼耶穌選擇第三天復活?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嗎?
    問:為什麼耶穌選擇第三天復活?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嗎?耶穌為什麼不是第四第五天?唐牧師答:如果耶穌選擇第四天,那你就會問,為什麼不第五六天;如果耶穌第五六天,你會問為什麼不第十天。我以前說耶穌生在伯利恆,有人問為什麼不生在新加坡,如果耶穌生在新加坡,那有人問為什麼不生在上海。這樣,耶穌要每個城市生一次才夠。討論這個事情是沒有意義的。《聖經》告訴我們,三是上帝的數目,四是人的數目;所以三重天,三個位格,從第三天裡復活,這都是上帝的數目。
  • 耶穌為了全人類的罪死在十字架上,今天就是受難節,我們應當紀念
    耶穌為了全人類的罪而死在十字架上,今天就是受難節,我們應當紀念耶穌為我們受死、埋葬、復活,升天並坐在天父上帝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再來),審判活人死人。【太二十七46】「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著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
  • 《納尼亞傳奇》:裹著童話糖衣的耶穌受難記,背叛只為土耳其糖
    聖經故事中最黑暗的部分,是耶穌被捕到被羞辱和折磨最後在十字架上身亡,但這也是《聖經》被視為最神聖的地方。但是如果把這部分的情節如實地拍攝,相信對於好萊塢來說也是一個挑戰,而據聞2004年上映的《耶穌受難記》電影引起很多人不適。耶穌被鞭打得血肉模糊以及手腳被釘上鐵釘的片段確實讓常人難以忍受。
  • 受難周·墳墓日靈修:思想耶穌的安葬
    主耶穌的身體在十字架上倍受痛苦,以致他呼喊:「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太27:46)而當耶穌犧牲之後,他的身體也先是被彼拉多所收去。當耶穌的門徒,亞利馬太的約瑟去求彼拉多,彼拉多才允準,使他可以將耶穌的身體領去。這體現了什麼?
  • 受難周:基督徒當怎樣默想主的受苦
    4月12日(本周日)是2020年的復活節,這周被稱為受難周。受難周是教會非常重要的節期,是紀念耶穌基督為了拯救世人,在十字架上受難,並且復活的偉大時刻。 2020年的受難周來的有點特殊,因著新冠疫情的影響,很多教會還沒有恢復實地聚會,弟兄姐妹只能自己在家度過。
  • 復活節系列推文——主耶穌受難前夕
    復活節---主耶穌受難前夕親愛的主內家人們大家好,受難周第五天,這一天被稱為「團契日」,又稱為「聖餐日」。這一日耶穌一直與門徒在一起,安慰鼓勵他們,直到被捕為止。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但我復活以後,要在你們以先往加利利去。彼得說,眾人雖然為你的緣故跌倒,我卻永不跌倒。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今夜雞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
  • 大火後一年,巴黎聖母院瓦礫中紀念耶穌受難,大主教呼求:主啊……
    巴黎大主教在巴黎聖母院的重建瓦礫堆中,主領耶穌受難紀念儀式。(圖/notredamedeparis Instagram擷圖)一年前(2019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遭受祝融之災,最近重建工程因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停擺。
  • 受難周第三日牧者分享講章「一件美事」
    有牧者專門在博客發表上了受難周第三天講章。這位牧者在講章中以馬利亞打碎玉瓶向主獻上珍貴的真哪噠香膏為主,分享了5個經典場面透露的屬靈意義。1、西門的感恩  聖經告訴我們,耶穌是在伯大尼的西門家裡赴筵。聖經特別強調,這位西門是長大麻瘋的,顯然他已經得到主的醫治。他不僅僅肉體的疾病得到痊癒,更得蒙主的拯救,成為神的兒女。
  • 受難節的紀念——耶穌的十字架是我的榮耀
    幾乎忘記受難節就是今天像每天一樣忙碌著瑣碎的事在一天的結尾 才想起做點什麼加以紀念總是忙碌著以為世上的事情都是重要的神的事情常被放在一邊信徒對信仰的敷衍 如同世人一樣蔓延沒有尊敬 沒有謹慎 沒有嚴肅每一天過得都是自己的心願在受難節的這一天 我該做什麼而一個教會在舉行聖餐
  • 【今日名曲】巴赫《馬太受難曲》
    這次演出之後,巴赫得以復甦,成立了巴赫學會,搜尋、整理並研究巴赫作品,至今,經研究發現的巴赫作品有一千多部,但仍有大量手稿沒有找到。在巴赫身後發生過多次戰爭與動亂,全部找到這些作品是完全不可能的。以受難曲來說,知道巴赫共寫過五部,現在存世的就只有《約翰受難曲》和《馬太受難曲》了。
  • 今天是受難周第四天,也稱靜修日,讓我們安靜思想主耶穌的愛!
    慈愛的天父,感謝你的恩典,讓我們在受難周的時候,再一次來到你的面前,向你獻上我們真誠的祈禱。主啊,現在是紀念你為我們受苦受難的時間,讓我們懷著謙卑的心,為自己的罪也為世人的罪,在你面前卑微、祈求!今天是受難周的第四天,在這一天裡,聖經上並沒有記載主耶穌做了什麼事情。所以,教會傳統普遍認為,這一天是主耶穌的「靜修日」。主耶穌從耶路撒冷退回到了住處,這一天在天父的面前安靜祈禱休息。是的,即使是在事工最關鍵的時刻,主耶穌也記得安靜在天父的面前。
  • 復活節講章:傳講基督復活的信息
    2、預備香料這群婦人來朝見受難的耶穌,她們還不知道耶穌已經復活了。她們來的時候,帶著香料而來。香料的一個用途,就是使死去的人的屍體可以得到很好的處理和保存。雖然耶穌受難,但這群婦人她們仍然願意為主付出。香料在當時是相對貴重的物品,她們願意拿出來,來朝見耶穌。
  • 十幅世界名畫帶你領略:耶穌從出生到受死、復活
    而在藝術世界裡,描述耶穌降生、受難等等相關的名畫或藝術品不計其數。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就是耶穌堅定的跟隨者。可以說西方藝術史可就是半部「耶穌形象史」,耶穌絕對是西方藝術史的主人公NO.1! 今天,讓我們透過西方藝術傑作,一起帶大家了解耶穌吧!
  • 巴赫巔峰巨作《馬太受難曲》解析
    1727年4月11日,一個普通的星期五,巴赫在託馬斯教堂上演了自己新譜寫的《馬太受難曲》,這是有史以來時間最長、規模最大、音樂手法最為複雜與豐富的一部受難曲,也是巴赫所有創作中篇幅最大的巨型作品——在華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問世之前,這部恢弘巨作的時間尺度和規模一直未被超越。然而,在巴赫指揮並首演了《馬太受難曲》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世人都忽視了它的存在。
  • 信仰耶穌的人為什麼周五不吃肉,教會中禁食的真正含義
    在基督教會中,一周的七天有不同的說法:我們說的星期四,他們稱瞻禮五,星期五即瞻禮六,星期天休息日是主日,他們把這一天定為主的日子,也稱為安息日,(主即是天主,是基督教會的天主教對耶穌基督的稱呼)。星期五這一天,耶穌被門徒出賣並被釘死的一天。後來信仰耶穌的基督徒們,為了紀念耶穌受難的這一天,他們今天有的選擇禁食,只吃一頓飯;有的只是不吃肉。在他們心裡,吃了肉也不算是犯錯,但如果為了愛耶穌而去禁食,卻是在天堂立了功勞。
  • 主耶穌當年下葬的墳墓究竟在哪?
    復活節的意義復活節是紀念耶穌基督復活的節日,在西方教會傳統裡,春分之後第一次滿月之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即為復活節。東方教會則規定,如果滿月恰逢星期日,則復活節再推遲一周。因此,節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
  • 基督受難對基督徒帶來的屬靈益處——除罪、成聖、得勝、身體復活
    電影耶穌受難記引言本文論述了耶穌時代的十字架,而後論述了耶穌的十字架與耶穌時代的十字架之間的區別,也就是耶穌十字架的獨特之處。可以說,十字架是羅馬人眼中最卑賤最可恥的死法,以至於羅馬人連十字架這個單詞都不提。而且為了表示羅馬人的優越性,十字架在法律上不允許用在羅馬人身上。羅馬人如果犯該死的罪,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處決,但是禁止用十字架這麼卑賤的方式羞辱的死亡。除了這些,十字架也代表著更代表著失敗。這種文化意義,對於桀驁不馴的叛亂分子,在文化上以致命的精神打擊。十字架代表著羅馬強權的勝利和羅馬敵人的徹底失敗。
  • 救贖的奧跡:主耶穌為什麼要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若3:16-17)在一次教友分享會上,我們談到一個話題:主耶穌為什麼要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其實,對於每個持有基督信仰的人來說 ,明認十字架上的耶穌是偉大救主是勿庸置疑的,這是基督信仰的核心所在,也是造物主的救贖奧跡。
  • 耶和華以勒丨亞伯拉罕在摩利亞山上獻以撒,預表耶穌基督的受難
    創世紀21章10節,對亞伯拉罕說:「你把這使女和她兒子趕出去,因為這使女的兒子不可與我的兒子以撒一同承受產業」(加拉太書4:30)。使徒保羅闡明了神奇妙的救恩「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加5:24]。肉體死了,那個在肉體中寄居的生命也死了。復活的主升天之後,照應許在五旬節差來了聖靈,教會肢體「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