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雲南的食物,廣為流傳的多半是米線、菌子、火腿、燒豆腐、汽鍋雞等等。然而,雲南還有一種迷之吃食,叫做餌塊。
很多朋友在雲南認識了餌塊,卻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
打開搜尋引擎,搜索「餌塊」,佔據前列的詞條基本都是「餌塊的做法」、「餌塊是什麼」、「餌塊是不是年糕」之類。
其實,餌塊的製作原材料是大米。雲南十八怪有一怪就叫做「米飯餅子燒餌塊」。
餌塊是雲南土著彝人的傳統食物,在昆明、麗江、騰衝一帶都非常受歡迎。舂餌塊,自古以來都是百姓家過年的頭等大事,世世代代已經傳承了數千年。
餌塊的製作方式與年糕非常相似。每到春節前,家家戶戶精心挑選有粘性的大米,認真淘洗後裝入木甑子蒸。但也不完全蒸熟,待六七分熟的時候便要放碓窩中舂搗。熟米舂成面狀後放在案板上搓成塊,餌塊便製作好了。
餌塊的另一迷思在於,它究竟是小吃、菜餚、還是主食?
餌塊的製作主要分為三類——塊、片、絲。
燒餌塊是街頭巷尾最為喜聞樂見的小吃。
將餌塊搓成長圓形的餅狀,放置炭火上烤至微黃,然後抹上各種醬料,再將餌塊摺疊,一份燒餌塊便製作完成了。熱乎乎的燒餌塊,口感糯糯的。濃鬱的米香味包裹著醬料的鹹辣,而那一絲米餅的焦香賦予了燒餌塊跳躍的靈魂。
炒餌塊,是將餌塊切成薄片,佐以西紅柿、小白菜、雞蛋等輔菜,熱油炒熟而成。在騰衝,炒餌塊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大救駕」。
傳說,清軍入滇時,明朝永曆皇帝被吳三桂的軍隊逼至騰衝一帶。眼看彈盡糧絕,幾度食不果腹。幸虧騰衝老百姓及時送上自家做的炒餌塊,永曆皇帝感慨地說「這可真是救了朕的大駕啊」。
如今的「大救駕」,是騰衝每家飯店菜單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白白的餌塊片,點綴著翠綠的青菜和粉嫩的西紅柿,與朱元璋的「翡翠白玉湯」有異曲同工之妙。
燒餌塊是小吃,「大救駕」是菜,煮餌絲便是名副其實的主食了。
所謂煮餌絲,其實就是把餌塊切成絲,像煮米線、煮麵條一樣煮成一碗,連湯一起吃。昆明人最愛小鍋餌絲。用小銅鍋入高湯,燒開後放餌絲、鮮肉沫、豌豆尖。大火燒著小銅鍋,食材們在鍋中滋滋作響。趁這時再舀上一勺酸菜,便可以上桌了。
煮餌絲對於雲南人來說,一日三餐都適合,百吃不厭。
如今,機器已經取代了古老的石碓,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吃到餌塊。然而,雲南人春節寧可不吃餃子,不可沒有餌塊的習俗一直傳承至今。
又是一年春來到,如果有雲南人送你餌塊,請一定記得,這是一份傳承了千年的祝福。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