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暨第三屆中國美術獎、進京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該展覽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集中展出全國13個分展區精心推舉的573件作品,其中37件為第三屆「中國美術獎」獲獎作品。5年一次的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是國家級權威性、綜合性美術大展,也是中國美術工作者創作的風向標,對於指導未來幾年的藝術創作有著深刻影響。
金獎 焦興濤《烈焰青春》雕塑
本屆展覽呈現出強烈的時代氣息,作品類型與藝術風格可謂百花齊放。美術家們通過對生活的細膩觀察,積極探索多種手法,精妙描繪出各民族、各行業的最新風貌。
緊隨時代
全國美展誕生於新中國成立之際,70年來始終與祖國同行、與時代同步。藝術家們用精心創作,記錄著時代發展步伐,啟迪人們心靈。
在展廳中,一幅幅展現時代發展新特徵的作品映入眼帘。畫面中,無論是磁懸浮列車、北關大道跨北運河橋梁設計、「智慧農業」等科技主題,還是快遞員、工人、消防員等城市奮鬥者形象,都紮根現實題材,反映了國家的成就與發展、社會的進步與變化。創作者們懷抱著對國家的情感與使命,深入現實,描繪出時代的精神與風貌。
銅獎 陳治、武欣 《尖峰食刻》中國畫
表現國家科技建設成就的作品不在少數,如王顧宇、王藝的《匠心築夢——建設中的天眼》、倪巍的《高城百尺樓》。少數民族題材、軍旅題材、百姓生活、典型人物、歷史題材等作品也豐富多彩,緊跟時代節奏。
其中,獲金獎的張烈、孔翠婷的藝術設計作品《「飛躍號」磁懸浮列車概念設計》,採取仿生學設計方法,從躍身擊浪的虎鯨和蓄勢待發的猛獸等速度型動物的運動姿態中汲取靈感,提取出具有速度感和力量感的特徵線條和造型語言。這些強勁有力的線條相互呼應又有著微妙變化。充盈著的張力和彈性,給人動感又不失優雅、風馳電掣又穩若磐石之感。線條之間的匯聚與衝突,又帶來曲面體塊之間的有機變化,形成雕塑般的韻律美。整體「飛躍」的姿態,象徵著我國飛速發展的科技力量。
平民視角
記者發現,展廳中,一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格外貼近日常生活。他們大多是堅守崗位、默默付出的勞動者,平凡卻可貴。內容是平常的生活流,細節表現得很真實。
王茹曦的油畫《春運之回家》描繪了兩名工人滿載行李返鄉的情景,鮮豔的色彩、綻放的煙火,表達了回家過年的喜悅。《都市蜜蜂》《烈焰青春》《陽光下的大橋澆築工》等作品展現了外賣配送員、消防員等城市建設者的樣貌,人物形象生動。陳治、武欣的銅獎作品《尖峰食刻》表現了用餐高峰時廚師們備菜的場景,注重造型張力和用線節奏,富有生活氣息。
金獎作品《使命》是一幅工筆重彩畫,採用豐碑式構圖,描繪了逆行的消防隊員們。畫中的反光條、消防員戴的頭盔,都是用銀箔燒制的,效果接近於消防員救火狀態下的人物形象。畫作中的消防員表情平靜、略帶疲倦。創作者李玉旺家住消防隊家屬宿舍,他解釋說:「我觀察到的消防員並不是熒幕上呈現的激情、誇張的樣子,他們經歷過多次的救災搶險,在完成救災後,他們是沉靜、堅毅和欣慰的精神面貌。」
金獎 李玉旺《使命》中國畫
創作者用心觀察,深入小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時,他們運用象徵手法表達寓意。李恩成的作品《芳華》描繪的是作者心中一片野蠻生長的、帶有野趣的野草地,象徵著各行各業的人們在不同時期的自我綻放,勞動者們是「最美的芳華」。
銀獎 李恩成 《芳華》中國畫
類型多元
本屆全國美展作品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粉畫、年畫、連環畫、插圖、漫畫、漆畫、綜合材料繪畫、雕塑、陶藝、實驗藝術、平面設計、裝幀設計、工業設計、環境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和工藝美術等門類,較為全面地展示了美術界5年來的創作風貌。
藝術家們大膽探索藝術創作表達的語言與手法,作品呈現出活潑、多元的風貌。
銀獎作品,石韻媛的《66段書寫》展現了北京城牆拆遷歷史的集體記憶,記錄了不同身份的親歷者和非親歷者的話語片段,是對城牆承載著的物質與精神的追憶。創作者邀請有著共同記憶的社區居民參與其中,用他們的口述歷史重構檔案。殘存的城牆經過自然侵蝕與後期修護,由上到下呈現出不同的顏色與肌理,密密麻麻堆砌起的文字成為了一種視覺符號。
銀獎 石韻媛 《66段書寫》 藝術設計
對新材料、新技法的探索與應用,拓寬了藝術創新空間,尤其在漆畫、陶藝、綜合材料等藝術門類中運用現代材料與現代工藝。比如,金獎作品、張玉惠漆畫《盛世花開》,多遍採用罩漆研磨的技法,同時融入現代繪畫技法元素,探索了漆性與繪畫性的融合統一。另一件金獎作品、徐強的藝術設計《鑄夢》,大膽選用新材料——不鏽鋼板,在其上進行手工鏨刻,並施以高溫、腐蝕等多種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