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2019年,由於《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片驚人的近五十億票房紀錄,將中國原創動漫創作帶回人們的視野。「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綜合畫種·動漫作品展」出色地承繼這一關注,選推出眾多新作品,全面展示近三十年來積蓄的中國動漫創作力量和思考,成為觀眾最期待的畫展之一。同時,由於綜合畫種和動漫創作的藝術特殊性,展覽中也呈現出一些問題,有待人們進一步思考和應對。
關鍵詞:中國動漫 原創 團隊 展示 綜合畫種
2019年9月7日,「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綜合畫種·動漫作品展」在廣東美術館開幕。該展區共徵集綜合畫種作品4784件,其中241件作品入選(包括年畫、漫畫、連環畫、插圖、書籍裝幀五個部分),在其中選出進京作品45件、獲獎提名作品11件;動漫部分,共徵集作品2449件(包括動畫1051部、漫畫1398件)。在入選的134件動漫作品中,選出進京作品15件,獲獎提名作品4件(動畫2部,漫畫2件)。其中,沈璐的連環畫作品《馬克思》、楊春的動畫作品《四季》獲得了本屆美展銀獎;李非的連環畫作品《我的姐姐》,史國娟、段劼、賈昆、史爽、曹大力、褚黎明、郝一璐、梁雪蓉、林美淇、張蕾、蘇大偉、高凌波、董玉波、李姝、趙冰瑤的《生生不息》,徐小鼎、董雪凌的書籍裝幀作品《阿彌陀經》獲得了銅獎。
2019年7月26日,隨著上映僅1小時29分票房即破億的驚人紀錄,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掀起了一股中國動畫熱潮,而其波及的速度、深度、廣度可能出乎大多數人想像——9月7日展布於大眾面前的「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綜合畫種·動漫作品展」是其中最響亮的回聲。雖已過去兩個多月,回顧那一天,我耳邊似乎仍聽到身旁那位姑娘的絮叨聲:「這是我最期待的畫展了!」輕快的語氣透露她欣悅的心情,也應和著廣東省美術館裡那一刻的熱鬧氛圍。
沈璐(黑龍江) 馬克思(局部) 連環畫 30×50釐米
這是9月7日當天開幕的第二個全國美展展事——「綜合畫種·動漫作品展」。它的開幕盛況回應了之前人們對它的期許與承諾。在2019年5月的「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展區申辦工作會」上,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裡表達了他所代表的美協領導對本屆「綜合畫種·動漫作品展」落戶廣州的期待,他認為廣州和以廣州為中心的粵港澳大灣區在動漫作品創作、人才培養、產業發展領域引領了全國風氣之先,有能力辦好這個展覽,向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華誕獻禮。在現場採訪中,主要承擔此次展事籌備工作的中國美協動漫藝委會副主任、廣州市動漫藝術家協會主席金城則承諾,「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綜合畫種·動漫作品展」雖然只是動漫進入全國美展的第二次,但工作團隊有信心為中國原創動漫帶來一場巨大變革,在動漫藝術創作、動漫學術方面引發強烈的化學反應,有效提升中國原創動漫的思想性、文學性和藝術性,發掘更多中華民族特色文化的動漫藝術,推動動漫藝術走向又一「高峰」。
圍繞著這一期許與承諾,有「動漫之都」稱號的廣州市啟動了它幾乎所有的力量:從全國徵集來七千餘件投稿,動漫部分稿件即達2449件,其中包括動畫1051部、漫畫1398件;從所有投稿中遴選出375件作品參展;在參展作品中擇選60件入圍進京展。巨量的數字可見中國當代綜合性繪畫和動漫創作成果之豐,亦彰顯出本次展事的全面與深入;同時,在數字背後有一個高效的團隊在運作——廣州市動漫藝術家協會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一樓展廳入口處兩個180英寸的超大屏幕自動播放兩部情節、畫風各異又同為自然讚歌的原創動漫《生生不息》和《四季》;展臺上,五十餘部ipad預裝好入選的動畫作品,供觀眾自主觀看;手繪作品貼牆排列;書籍裝幀實物展示。其間,最突出的是原創性獲得了保證,尤其是動漫板塊。
數月之前,2019年5月的「2019亞洲影視展·亞洲動畫」單元收錄了6部動畫電影,其中4部來自20世紀的中國水墨動畫電影,分別是《小蝌蚪找媽媽》(1960年)、《牧笛》(1963年)、《鹿鈴》(1982年)、《山水情》(1988年);另外兩部來自當代的作品是中國的《女他》(2018年)和來自日本的《穿越時空的少女》。由所列幾部動畫片的創作時間可見中國優秀動畫片創作斷層之久。而本屆展事中,《生生不息》《四季》《二十四節氣系列》等作品承繼早年由萬氏兄弟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開創的獨具中國美學精神的中國風動畫,以更強的敘事性為觀眾呈現新的中國故事。這些作品的湧現,意味著中國動漫在近三十年的蟄伏後有了新的發展,這期間所積蓄起來的力量,讓它衝破了單純娛樂性的作品範疇,肩負起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表達中國價值的責任和擔當,它們是中國動漫創作力量不負眾望的水到渠成,超越語言、年齡的隔閡,具有裡程碑意義。
楊春(江蘇) 四季(截圖) 動畫 4分31秒
伴隨著優秀作品同時出現的,必然是創作隊伍的精進和變化。動漫藝術有其特殊性,它的綜合性質註定它更需要團隊型合作力量。在「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綜合畫種·動漫作品展」展廳中,觀眾發現部分動漫作品的標籤上,在創作者一欄出現了動畫公司的名字,比如由蔡志忠團隊創作的《風起鳴沙·敦煌曲》的標籤上,作者欄裡有「深圳市騰訊動漫有限公司」字樣。此外,還有廣州漫友文化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分子互動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實際上,在已有專門的動漫獎事活動的情形下,全國美展所能涵括的只有動漫中作為藝術的形象設計、製作這一部分,它複合性的技術製作需要另外的舞臺評定。也正因此,廣州大學動畫系主任周鮚在接受採訪時客觀評價:「動漫很好地在『畫功』這個角度適應了美展機制。」同時,他亦讚譽:「此次美展的動畫部分技術超一流,鴻篇巨製與精工製作的作品很多。」這其中,人才的養成、積累成為關鍵。動漫「畫功」的出色與各方美術院校繪畫人才的培育分不開。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逐漸消聲之時,為國外動畫長片代工製作成為人才集聚、成長的重要方式:20世紀90年代初,在動畫還未成為大學院校招生專業之時,在廣州及周邊地區就因此吸納了眾多來自全國各地有繪畫功底的年輕人,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當下中國動漫創作的中堅力量;90年代中期,中央電視臺開始初涉動畫製作,北京成為中國動畫人新的集聚地,大專院校也逐步建立起動畫人才培養機制。中國動畫人就是這樣從動畫製作生產線中最簡單的畫像、填色起步,一步步積累起自己完成全部動畫製作的力量。動畫片《生生不息》創作團隊主創史國娟老師提供了另一樣式本土動畫人才的成長範式:早年大學學習中國畫的她,1984年大學畢業後進入長春電影製片廠工作,擔任美術片分廠動畫設計,導演過剪紙動畫片《脫險記》等;雖然現在重新回到吉林藝術學院從事國畫教學,深植於她內心的林區生活經驗、國畫技法及審美能力以及美術片創作經驗,化融一體成為創造的種子,生長為觸動人心的佳作《生生不息》。由美術院校擔當動畫人才培養的主要形式,使得即使受到技術性驅動的動漫越來越有與藝術分野的可能,但在美學層面上,動漫始終接受著專業性的、美學上的指導。毫無疑問,這正是藝術可堅守並發揮作用的部分。
李非(遼寧) 我的姐姐(截圖) 連環畫 40×50釐米
另一方面,考慮動漫藝術的技術獨特性和動態特性,美展機制或應開拓更靈活的展示機制。就目前看,集合了千餘部動漫作品的全國性展事,入選參展不足百部,最終能呈現給觀眾觀看的也就五六十部。如此大的淘汰率,相信並不全在於作品的質量高低,展示空間和時間有限是主要因素。且由於動漫作品演示的動態需要,如能將之投放於電視、網絡視頻等公共平臺,設定合理的播放周期,引入廣大觀眾的關注、審看和投票,無疑可以實現這一類型作品及相關展事的最大影響力和公共價值。筆者以為這是下一屆動漫展覽應該考慮的問題,當然與之相關的版權機制也應納入考量中。另一方面,優秀的中國動畫片還不應缺席大屏幕。9月6日晚舉辦的「第十六屆中國動漫金龍獎」頒獎活動中,除了《哪吒之魔童降世》獲得「最佳動畫長片獎金獎」「最佳動畫導演獎」「最佳動畫編劇獎」「最佳動畫配音獎」四個獎項外,還有《鏡誥卿年》奪得賽事最高獎「中國動漫大獎」,《23秒外》獲得最佳劇情漫畫獎金獎,《悠悠鐘聲》獲得最佳繪本漫畫獎金獎,《美麗中國》獲得最佳插畫獎金獎,曾入圍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的《衝破天際》獲得最佳短片獎金獎,經典玄幻小說改編動畫《鬥羅大陸精英賽》獲得最佳系列動畫獎金獎。它們及全國美展動漫展事中的優秀動畫作品都應該像《哪吒之魔童降世》一樣,出現在各大院線的大屏幕上,出現在中國向海外推廣的文藝作品中。2019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在希臘雅典開展的「從水墨中來——中國動漫希臘行」活動就將包括《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內的中國現當代經典動漫畫作品一百餘部帶到了歐洲。
回到本屆展場,另一個好的現象是,在近一個月的展覽期間,不斷有相關的主題性分享會和論壇活動在進行。如廣州大學動畫系主任周鮚主持的論壇「講座與對談:動漫藝術的融合與創新」,邀請的對談嘉賓為日本動漫協會會長月岡貞夫、現在上海教學的加拿大動漫業者肖恩·蒂林和金城;金城主持的美展導覽活動和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葉正華主持的「光陰的故事——新國風動畫展映分享會」等。這些針對不同層次觀眾的論壇、分享會活動,進一步強化了本屆展事的專業影響力,培育受眾的所有努力都將讓未來的動漫創作獲得更多更強大的支持力量。
徐小鼎、董雪凌(北京) 阿彌陀經(局部) 58.5×36釐米
雖然本屆展事動漫部分奪去了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逗留在綜合畫種手繪作品前的人亦不少。相對動漫區的熱鬧,綜合畫種部分豐富多樣的面貌另有一種靜態的「熱鬧」感,觀展氛圍也更像其他美術展事,沉靜而優雅。按照慣例,綜合畫種部分展品標籤只列「插圖」「連環畫」「年畫」「漫畫」「書籍裝幀」等品類名稱,而不標識其具體畫種或技法材料。如遼寧齊鑫創作的獲得進京展資格的《魯藝日記》是以版畫形式創作的插圖作品,在形式感和版刻味上很突出;廣東林小燕的動漫·漫畫作品《歲月靜好》似以紅藍原子筆繪就,繁複飽滿的視覺形象別具裝飾意味;新疆尤山的連環畫《天山之戀》為水彩畫。某種意義上,現在的標籤抹殺了作者在繪畫上表現出來的專業性,事實上也容易造成誤會,即混淆綜合畫種和綜合材料繪畫兩個概念:綜合畫種僅是各種畫種作品的匯合,綜合材料繪畫指示出每幅作品都具有的複合材料性質,顯然另有場域。
本次展事出現的另一個現象是創作題材比較集中,這在歷屆全國美展的多個展事中都曾發生。在這場展事中,重複可見的題材有西藏題材、絲路敦煌題材、鐵路建設題材、童年或懷舊題材。以絲路敦煌題材為例,不論內容主旨,僅題名中出現這兩個詞的作品就達12件;如加上內容相涉者,則數量更多。題材撞車現象年年有,不是一個暫時性的問題,但它的存在指示了創作的惰性或投機心理,關涉藝術家的創作意識和創作態度。同時也提示展事主辦者,應該運用恰宜的方式應對這種現象,擔負起學術方向引導的責任。
披時徜徉於展廳的觀眾的笑容喻示著對於「第十三屆全國美展綜合畫種·動漫作品展」的認可甚或滿意。而人們對於藝術的期待遠高於現實,循著當下的方向,我們期待五年後的下一場盛事!
徐翎 本刊欄目主持、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