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家長焦慮感越來越強,隨著社會競爭激烈程度的不斷增加,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們經常能夠聽到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之類的話,所以才會看到在大街小巷湧現出諸多的教育機構,因為市場有需求,而且需求量在持續增加。
強強的父母就為了孩子是否要提前學英語這件事情發生過多次的爭論,強強今年三歲,剛剛進入幼兒園學習階段。當知道強強的同學中有很多都在學英語時,強強的媽媽便也開始有些動心,想把孩子送去一起學。
可是爸爸就覺得完全沒有必要,他認為孩子的成長有它自身的規律,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應該按部就班。如果太過急於求成,反而有可能導致孩子不僅無法適應和接受,更是有可能會產生一定的牴觸心理。
究竟孩子什麼時候應該學英語,是不是越早學習越好呢?
這就要求家長對人們的大腦結構有一定的了解,因為有人會說學習語言是有關鍵期的,到底是不是如此,只有在了解孩子的大腦結構後才能得到一定的答案。
人們之所以有語言表達能力,是因為受到大腦內語言中樞的控制,大腦內有兩個主要的語言區域,一個是位於前腦的布諾卡氏區,另一個就是位於後腦的韋尼克區。
語言中樞分為4個部分,分別是聽覺性語言中樞,運動性語言中樞,視覺性語言中樞和書寫中樞。他們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同時對孩子語言能力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如果其中一個方面受損就會影響孩子的語言能力。
很多人認為孩子的說話時間是在一歲之後一歲半左右,其實當他們還是胎兒的時候就已經能夠辨別媽媽說話的方式。
在他們6個月的時候就已經進入了最初的詞彙學習階段,只是並沒有明顯的表現出來。
布諾卡氏區在孩子3~6歲的時候會最為活躍,所以這段時期被人們認為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期,也是敏感期。
如果家長能夠把握住孩子0~6歲,尤其是3~6歲這段時間,那麼孩子在學習語言方面就會事半功倍。
對於我們國家的孩子來說,中文自然是他們的第一語言,大部分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自然而然的學會。而英語則成為了他們的第二語言,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孩子在語言習得機制方面明顯不同於第一語言,更多時候只能用一種普通的分析方式去學習。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提出的"語言習得機制"核心內容便是孩子的語言習得能力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從他們出生後其實就已經存在,和學習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習得側重的是無意識的形成,而學習則是主要是有意識的學習。
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學好外語?
1、先學母語
孩子學習外語不可以操之過急,在孩子0~3歲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學習自己國家的語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母語。雖說大部分的孩子在母語的學習上沒有什麼太大的壓力,但是也需要父母加以引導,儘可能的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孩子母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聽說英語
當孩子三歲之後,如果父母真的想讓孩子儘早接觸外語,那麼此時便可以對孩子進行啟蒙的英語教育。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在父母看來孩子的接受能力很強,但是也要有一點耐心,先從英語的聽和說練習,對於難度比較大的閱讀和寫作部位可以適當緩一緩再接觸。
3、注意積累
和學習母語一樣,孩子在學習外語方面也應該注意詞彙量的積累,只有平時能夠每天都能夠接觸外語,比如堅持早讀的好習慣。那麼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擁有更多的詞彙量,而且在語感方面也會有所增加,這對英語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好的語感能夠讓孩子學起來更得心應手。
4、放鬆心情
孩子在最初接觸外語的時候,多少都會表現出一些不適應的感覺,有的孩子學起來會非常吃力,甚至想要打退堂鼓。這時父母的鼓勵顯得尤為重要,除了多給孩子一些稱讚和鼓勵之外,父母也要做到擺平心態,放鬆心情,多多培養孩子在學習方面的興趣,相信孩子的外語成績一定會有所提高。
學習本來就是辛苦的事情,學習外語當然更是如此。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朗讀背誦,相信日積月累之下,孩子的外語一定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