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出現是在漢朝,為何戰國時期有「紙上談兵」的典故?

2020-12-14 騰訊網

中華民族上千年的歷史文明,留存下來的資料典籍還是非常多的。不過,正是因為時間跨度太長,很多記錄,並不能查證它的真偽。同時,隨著人們越來越關注歷史,了解歷史,有很多的歷史事件是存在矛盾的。就比如,我們都知道「紙上談兵」的故事是關於戰國時期的趙括的,而「紙」是漢朝時期出現的東西,兩個不同時空的人和物,怎麼就有關係了呢?這其實是後人把兩者聯繫在了一起,其中有兩個誤區。

誤區一:「紙」最早出現並不是在東漢。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它們的發明凝結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同時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的造紙術,「紙」的出現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學習和書寫。在沒有紙的時代,人們將文字寫在竹簡或者是青銅器上面,不得不說這樣的文字載體非常的不方便,同時也不利於文化的傳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一直在嘗試著改進書寫載體,甚至為了便捷,將文字寫在布帛上面。

但是對於古代的普通人來說,吃飯穿衣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哪裡還有空閒的錢專門買布帛來寫字的呢?這個時候,富有智慧的勞動人民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他們將樹皮、魚網、麻布等價格低廉的東西打碎成漿,製成最初的「紙」。據史料記載,紙最早出現是在西漢時期,比蔡倫改進的「紙」要早出現近百年。東漢蔡倫不是發明者,而是改進者,「蔡倫紙」比以前的紙更加精緻,更加有利於書寫。

誤區二:「紙上談兵」一詞,在戰國時期並沒有出現。

紙上談兵這個詞,明確出現時是清朝雍正年間,這和紙上談兵的主人公——趙括,生活的年代,隔了好幾個世紀,完全沒有聯繫。那麼,這兩者是如何聯繫在了一起呢?說到這裡,我們就需要從「紙上談兵」的意思出發。

我們都知道紙上談兵的意思是:只注重理論,不注重實踐。而趙括的人生經歷就剛好符合這個成語的意思。戰國時期,秦國和趙國兩兵相見,兩個國家在幾次戰爭之後不分勝負。為了能夠儘快的結束戰爭,雙方都換上了自己國家的「能人」。秦國由白起做將領,趙國則選擇了趙括。當時的趙括並沒有上戰場的經驗,但是他的父親馬服君趙奢作戰經驗豐富。

而且趙括從小飽讀兵書,耳濡目染的他在軍事理論方面非常的有才能。正因為如此,趙國的統治者覺得他能夠勝任。不過,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趙括雖然軍事理論知識特別的豐富,但是真正到了戰場上,他就束手無策了。戰場上的腥風血雨瞬息萬變,根本不是理論知識能夠解決的,長平一戰最終讓沒有戰爭實踐的趙括身敗名裂。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沒有紙,為什麼會有「紙上談兵」這個典故?真相在這!
    「紙上談兵」這個典故想必大家都知道,很多人用這個詞來形容那些空談理論,沒有什麼實踐經驗的情況,但是這個典故是戰國時期的典故,很多細心的人們就發現「紙」這個東西是東漢才有的,而戰國在東漢之前,怎麼會在戰國時期出現「紙上談兵」這件事情了,那麼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這件事難道是假的嗎?且聽本文分解!
  • 戰國成語紙上談兵,那時紙還沒出現?古人有多少不能用的詞
    喜歡看古裝劇的小夥伴們,有沒有過和小宮一樣的好奇過,古代的人究竟是怎麼互相交談說話的呢?古人的用詞究竟是怎樣的呢?是像現在大家看到的古書一樣,全都是之乎者也嗎?今天小宮就去跟大家一探究竟吧。有個想寫古裝劇劇本的好朋友跟小宮聊天,告訴小宮自己想要做一個夏商周時期的劇本,朋友向小宮抱怨說,做夏商周時期的劇本是很難的。
  • 「紙上談兵」是出自趙括的典故?笑話,他那時候紙都未發明出來
    幾乎所有的《成語詞典》裡面,在解釋「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時候,都會說這是形容戰國時代趙括的詞語。並且很多書還會說,這個成語的出處也是在戰國時代。 不過,這可是一個謬誤,其實,人們對於趙括和「紙上談兵」這個成語,都存在著巨大的誤解,那麼,趙括和紙上談兵的真相是什麼?
  • 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不懂兵法?那為何白起與之較量還損失巨大?
    圖片來源於網絡:紙上談兵一、紙上談兵紙上談兵,指的是一個人對於某些工作只懂得理論,或者只會泛泛而談,但卻並不直接具備運作的能力。1、趙括可能沒見過紙紙上談兵,無論如何都不會是戰國時代的人對趙括的形容,因為在戰國時代,主要的書寫記錄工具是竹簡,這種情況甚至一直延續到漢朝的時候。
  • 邯鄲市曙光第二小學跟著成語遊邯鄲之八——紙上談兵
    為了能更好的弘揚與傳承傳統的經典文化,曙光第二小學在學校推出了【成語典故,薪火相傳】系列活動,並制定了跟著成語遊邯鄲系列校本課程,將學校的教育理念與邯鄲地方傳統文化完美融合在一起,在教書育人的同時也向學生們傳授和宣傳了邯鄲古典文化知識。
  • 春秋戰國頻頻出現的周天子是誰,為何這個稱謂貫穿了周朝800年?
    文|飛魚說史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壽命最長的並不是漢朝,而是周朝。從武王伐紂建立西周,到呂不韋為秦相滅掉東周,中間近800年,而在我們印象中壽命最長的漢朝也僅僅只有400餘年的歷史。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而周朝也分為西周和東周,至於東周和東漢為何還延續周和漢的國號,很簡單,這是因為這兩個王朝的開創者姓氏沒有改變,還是宗族王室的後代。
  • 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打仗為何很少沒有出現權臣篡位之事?
    但是,不少朝代也會出現一些權臣。這些大臣有時候權傾朝野,有時候將君主玩弄於股掌之中,還有一些完成了篡權,建立了新王朝。漢朝的權臣有霍光、王莽等。霍光掌握了皇帝廢立大權,但是並沒有篡權。王莽做為漢朝權臣,最終完成了篡權,建立新朝。權臣篡權的例子並不少,比如東漢之曹氏、曹魏之司馬氏、北周之楊氏等。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經常打仗,有沒有出現權臣篡位時間呢?
  • 漢初也曾有過思想解放,為何比起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對社會影響...
    春秋戰國結束後,短命的秦朝並未出現類似的思想解放,而下一個大一統朝代漢朝的初期也出現過思想解放,然而卻沒有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尤其是漢朝的朝堂勢力中,絕大多數都是和高祖共同起兵的豐沛勢力以及各地加入漢陣營的武裝力量,像酈食其那種純儒生屈指可數,這也導致了由學術領域興起的思想解放在社會金字塔的中上層無法激出漣漪。 二、為何漢初的思想解放參與人數相對較少?
  • 「紙上談兵」的趙括,為何有機會和戰神白起單挑?答:因為3個人
    大多數的人,可能對於春秋戰國的歷史不甚了解,但是大家對於「紙上談兵」的趙括,估計又都有所耳聞。現在我們也經常會用這個詞,來形容那些「嘴炮天下無敵,行動綿軟無力」之人,但是大家考慮過一個問題嗎?趙括如果真的只是「紙上談兵」,那麼趙國的君主為何會讓他和戰神白起去單挑呢?而且當時的「長平之戰」還關乎著國運。
  • 結婚對聯上,常寫「秦晉之好」,有何寓意?翻開典故,風雲詭譎
    在如今的山西、陝西大地上,結婚的對聯上,常常會寫「秦晉之好」的橫批,一看應該和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和晉國有一定的關係,究竟有何寓意呢?這個典故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文史君就來和大家聊聊。眾所周知,春秋戰國在我國歷史上共存在了400年。前200年稱作春秋時期,後200年成為戰國時期。
  • 春秋戰國時期,有種「眼睛文物」受追捧,專家認為它們非本地產
    可是這15000多件文物裡,有173顆形狀怪異的眼珠文物。專家們也不是第一次,從春秋與戰國時期的墓葬中找到這些樣式奇特,與同時期文物顯得格格不入的"眼珠子"。那麼,這種類似於眼睛的文物是本地產的嗎?又為何成為王公貴族們,爭相追捧的奢侈品呢?
  • 漢土,漢臣,漢朝的面積到底有多大?
    漢朝是中華歷史上,在秦朝之後的,第二個以中央集權為政權統治形式的大一統國家。大一統,首先從這三個字就可以知道,這領土面積肯定不小。漢朝時的疆域,相對於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它是吞併了多個並立的小國後而形成的國家,領土疆域肯定是空前強大。
  • 戰國時期標榜千秋的人物 戰無不勝的吳起為何沒列入戰國四名將?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戰國時期標榜千秋的人物 戰無不勝的吳起為何沒列入戰國四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一直都被人想當然地認為是戰國四大名將,一開始的時候我以為這是司馬遷排的,後來我發現司馬遷好像從來沒有過這種提法,於是我翻開《史記》,打算從中找到關於他們四個人   原標題:戰國時期標榜千秋的人物 戰無不勝的吳起為何沒列入戰國四名將?
  • 負荊請罪的典故很有名,為何老師不告訴你,廉頗和藺相如的結局?
    戰國末年,雖然秦國實力最強,但其他六個諸侯國也不簡單,尤其是齊國和趙國,假如六國擰成一股繩,始終採用橫縱的策略,秦國也束手無策。趙國一直是秦國的勁敵,趙武靈王在位時期,施行胡服騎射,沿陰山修築趙長城,隨手滅了中山國,一舉成為東方六國當中實力最強的諸侯國。
  • 戰國時期,秦趙是死敵,但趙國抵抗匈奴時,秦國卻主動出兵相助
    在我國古代歷史中,有很多亂戰的時期,其中春秋戰國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當時強大的晉國最終被歷史給淹沒。晉國當時通過「六卿制度」走上了崛起之路,但這個國家最終也因為這個制度而滅亡,晉國被韓趙魏瓜分,從這以後,中國也正式進入了戰國時期。
  • 裝備著當時世界上最精良的武器,漢朝為何有如此強大的國力
    而且讓現代人驚嘆的是這樣一名普通士兵使用的環首刀便可以達到如此高的品質,足見漢朝的科技水平之高,國力之雄厚。 公元73年的一天,由班超率領的東漢使團與匈奴的使團相繼出現在鄯善國的國都扜泥城。這兩個使團都希望鄯善國臣服自己,進而徵服對方。
  • 為何漢朝以後,遊牧民族越來越不好打了?真實原因歷史書上沒有
    為什麼自從漢朝以後,北方遊牧地區戰鬥力越來越強勢,這與鎧甲技術之間存在著微妙的聯繫。在秦朝以前,中原地區的國家戰亂不斷,但北方遊牧地區卻很少南下入侵,並不是他們不想而是不具備相應的作戰能力。漢朝時期的匈奴給其造成巨大的威懾。漢武帝不得不舉一國之力攻打匈奴,結果也是兩敗俱傷,漢朝勢力也受損。
  • 戰國時期,各國有多少兵力,帶甲百萬的楚國到底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戰國時期看起來諸侯們有那麼龐大數量的軍隊有兩個原因,第一,戰國時期根本就沒有進行過精確統計;第二,這是一個華夏持續最長的戰亂時代,全民皆兵。    一、戰國到底有多少兵?  越是久遠的歷史,其真相就越是模糊。而戰國時期,其實是數字很模糊的時代。做一這個問題沒法回答,因為從來沒有人精確的統計過。
  • 戰國百家爭鳴產生巨大影響,漢初的思想解放,卻只是部分人的狂歡
    春秋戰國結束後,短命的秦朝並未出現類似的思想解放,而下一個大一統朝代漢朝的初期也出現過思想解放,然而卻沒有造成比較大的影響。一、 漢惠帝時期,社會曾出現過小型思想解放漢高祖劉邦出身布衣,自幼未曾接觸過系統的教育,行為舉止比較粗俗,也養成了不尊重讀書人的習慣: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 古代常考戰例及典故
    戰國——長平之戰交戰雙方:秦國、趙國結果:趙國打敗,秦國殺害40萬趙國俘虜,中國古代最早、規模最大的殲滅戰。相關人物:白起、廉頗、趙括相關典故:紙上談兵。趙括改變了廉頗穩守計劃,大舉進攻。戰國——邯鄲之戰交戰雙方:秦國、趙國(趙魏楚聯軍)結果:秦國大敗相關典故:毛遂自薦。戰國後期,公元前259年,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 大敵當前,趙國形勢萬分危急。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去楚國求兵解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