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校史,發學校首篇Science的博士,近日發Nature

2020-12-27 學術世界

2010年10月5日,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因為在二維材料石墨烯方面的的貢獻獲獎。此後,石墨烯迅速成為科研界關注熱點。那一年,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大二學生楊倩,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也能加入諾貝爾獎得主安德烈·海姆團隊。

楊倩,圖源西南交大新聞網

7年後的2017年,那時的楊倩更不會想到,自己的名字也能刊印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和Nature Materials上,「Size Effect in Ion Transport through Angstrom-scale Slits」(離子在埃級別狹縫中傳輸的尺寸效應),對於母校更是意義重大。正如時任西南交大校長徐飛在大會上評價:「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事情」。這標誌著學校實現國際三大頂級期刊「零的突破」」。

2020年12月10日,西南交大博士畢業的楊倩(現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後)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發表了題為"Capillary condensation under atomic-scale confinement"的文章,研究報導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並對傳統開爾文公式進行了修正,使其能夠更好地描述亞納米尺度的毛細凝聚現象,為解開毛細凝聚這一百年謎題提供了方案。

這個打破西南交大校史,發學校首篇Science,近日又一作發Nature的漂亮的博士小姐姐又有著怎樣的科研之路與感悟?

01

「零的突破」載入西南交大史冊

據西南交通大學新聞網報導,2017年10月,楊倩參與的論文「Size Effect in Ion Transport through Angstrom-scale Slits」(離子在埃級別狹縫中傳輸的尺寸效應)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實現了西南交大「零的突破」。該研究由西南交大榮譽教授、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引領,並作通信作者。11月13日,Nature子刊Nature Materials又第一次出現了第一作者為交大人的文章,西南交大博士生楊倩,題為「Ultrathingraphene-based membrane with precise molecular sieving and ultrafast solventpermeation」的文章,發現了一種基於氧化石墨烯(GO)的高通量分子分離膜。楊倩介紹,兩項成果主要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國家石墨烯研究院(NGI)完成,研究長達兩年。正如時任該校黨委副書記、校長徐飛在西南交通大學國際化工作大會上所說,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事情」。這標誌著學校實現國際三大頂級期刊「零的突破」。

02

「熊貓女孩」坦言:

「博一博二時,科研不太有自信,羨慕別人發文章」

楊倩是西南交大2013屆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高分子方向)本科畢業生,以專業第一的成績保送為本校材料學院(材料先進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周祚萬教授的直博生,開展碳基納米材料研究。2015年1月22-24日,應周祚萬邀請,諾獎獲得者Andre Geim安德烈·海姆教授來到交大訪問,並受聘成為西南交大榮譽教授。就在安德烈·海姆教授訪問期間,學校提出希望派遣一位同學前往曼徹斯特大學進行聯合培養。楊倩由於出色的英文基礎與專業知識,順利拿到了這一資格,並獲得了國家留學基金委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當年9月,楊倩便前往曼徹斯特大學Andre Geim(安德烈·海姆)教授課題組進行聯合培養,開始了在英國的求學時光。

Andre Geim(安德烈·海姆)教授

「panda girl」!

當楊倩來到曼徹斯特大學的實驗室,她發現安德烈·海姆教授這樣親切地稱呼她,而同事們對這個名字似乎也很是熟悉。在後來與同事們的交流中,楊倩才得知,安德烈·海姆教授十分喜愛中國熊貓,在他在結束交大的訪問回國之後,曾多次向同事提及:在中國不僅見到了熊貓,而且還帶回來一個「熊貓女孩」。隨諾獎導師學習的過程中,楊倩深感導師思維的活躍以及思路的新穎獨到,「他對於科研的態度更多的是一種樂在其中,這個領域長時間的研究使得導師的思維更加獨到」。楊倩也感慨到,實驗室裡有頂尖的設備和優秀的團隊,特別是身邊的同事都很優秀,所有人都處於一種很自律的狀態,她也會不自覺的想要提高自己。

楊倩在英國求學時

楊倩在接受揚華研究生新聞中心採訪時坦言,以前博一博二時對於科研不太有自信,研究思路也不夠豐富。看到別人的文章時通常也只是羨慕,更不認為自己有能夠在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的機會。經過兩年在專業內頂級團隊的科研訓練,楊倩更加理解了科研所需要的態度與方法。

「國內、國外的實驗室沒有太大的區別,在硬體設備上或許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研究者的個人能力、科研精神、科研態度都是一樣的。真正好的研究者對於所在專業是非常熱愛和有追求的。」楊倩談到了安德烈·海姆教授,「Andre對於科研非常熱愛,這幾乎就是他的生活、休閒方式之一。不斷地挑戰自己、超越自己,並且和同行相互交流競爭,這是他的樂趣之所在。」

論文的發表令人欣喜,但前期的主要工作是耗時兩年反覆的實驗。楊倩說,通常做完一批樣品需要用到十幾臺設備,經過諸多嚴密的步驟,這個過程所花費的時間不等,「運氣好」的時候可以一兩個星期完成,然而這個過程常常會遇到很多其他因素使實驗的進度不定。

楊倩在揚華研究生新聞中心辦公室接受採訪

「製備石墨烯需要三五天,而且量也很少,實驗期間如出現樣品汙染等問題,整個實驗就得重頭再來。有次做了大概一個星期,發現了樣品汙染的問題,然後整個實驗便白費了」

在英國曼切斯特大學的實驗室裡有頂尖的設備和優秀的團隊,這些條件為前沿研究成果的萌芽創造了條件。「頂尖設備能實現頂尖想法,同樣重要的是,團隊的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工作非常投入,彼此之間相互激勵感染。同時,團隊成員們也常常交流討論,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樣,過硬的專業知識積累極其重要,只有對基礎知識較為熟悉,才可以與文獻積累碰撞出創新的火花。」楊倩談著她眼中頂級學術論文產生所需的要素。

她堅信,沒有誰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完成一件偉大的事情,驚天動地之力往往非常人所能及,大部分的普通人,經常感到做科研的壓力很大,但只要一步一腳印,在自己的心明白大的方向是對的,學著不斷修正自己的方法和研究思路,不斷堅持和努力,就能發現世界的多樣性,創造屬於我們生活的更好可能性。

03

幸運的背後:

「導師周祚萬教授鼓勵與引導十分關鍵

有人也許會說,她英語好、成績好,幸運地拿到了跟隨諾獎導師學習的機會,然後順理成章地發表了高水平論文。「幸運女神」似乎始終伴隨著楊倩。真是這樣嗎?其實,機會總是眷顧著有準備的人,而楊倩正是那個有準備的人,而機會則是來自於學校、來自於導師周祚萬教授。

周祚萬教授

當談及與石墨烯的緣分時,楊倩認為,周祚萬的鼓勵與引導十分關鍵。在大三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專業課上,楊倩第一次見到周祚萬教授,聽他介紹了高分子材料最前沿理論以及相關科研進展方面的信息。「周老師的教導使我更加理解材料,材料的各種可能性、潛在應用也深深吸引了我,從那時開始覺得,自己以後可能會去做這個東西。」同時,教學中,周祚萬注重學生理解,引導大家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科研的創新。本就有著良好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意識的楊倩也因此更加沉浸於科研之樂。在大三之後,楊倩積極參加學校的SRTP訓練項目以及學科競賽,並進入課題組。「在接觸一些實驗基礎訓練之後,我了解了實驗的基本操作以及規範,知道了怎麼去查文獻以及從中找到自己的思路。此外,和實驗室的師兄師姐進行交流,讓我對科研產生了更清楚的認識,也養成了對科研的態度。」隨著科研取得一些成績,楊倩對於科研更有興趣了,研究方向也漸漸延伸到石墨烯等材料前沿熱點問題。

本科畢業之際,楊倩以專業第一的成績成功保研,順利拿到浙江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可是,思前想後,出於對於交大實驗室的熟悉以及對於成都這座城市的習慣,楊倩毅然放棄浙大的機會,選擇繼續留在交大,成為周祚萬的直博生,開展碳基納米材料研究。

對於愛徒,周祚萬用「有方法、刻苦」來形容她。他指出,楊倩在讀博之初,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英語能力和專業競爭力,在課餘時間苦練英語,經過半年的努力,她的英語不僅滿足專業學習要求,而且也能與同行業的外籍友人無障礙交流。

04

一作再發Nature

破解「百年謎題」

據西南交大官微報導,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發表了楊倩(現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後)為第一作者的文章「Capillary condensation under atomic-scale confinement」,報導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並對傳統開爾文公式進行了修正,使其能夠更好地描述亞納米尺度的毛細凝聚現象,為解開毛細凝聚這一百年謎題提供了方案。西南交通大學前沿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先進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周祚萬為該文章的共同作者。

毛細凝聚,是我們從教科書中學到的自然現象,通常在接觸表面或多孔材料中發生,在我們生活中處處存在,會影響包括摩擦、吸附、潤滑、腐蝕等在內的諸多重要性質,也在微加工技術、醫藥、食品加工等許多工業技術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就連小孩子們在沙灘上玩耍堆砌的沙堡,也離不開毛細凝聚。毛細凝聚現象通常由開爾文方程進行科學描述,該方程提出距今已有150餘年,能很好地解釋在大於10 nm通道中的毛細凝聚現象,這個寬度只有人頭髮絲的千分之一。然而若想要毛細凝聚發生在環境溼度條件(通常是相對溼度30-50%) 下,通常需要更小(<1 nm) 的通道尺寸,而這個尺寸跟水分子自身大小(大約0.3 nm)相當。在這種情況下,自發凝聚的通道中便只能容納幾層水分子,顯然宏觀開爾文方程不能繼續用於闡述該尺寸下的毛細凝聚現象。實際上,在該尺度下開爾文方程甚至不再具有意義,例如當只有幾層水分子存在時,我們無法定義水半月板的曲率半徑這一開爾文方程中的重要參數。但長期以來,用於驗證開爾文方程適用性的體系受限於表面粗糙度等實驗問題難以建立,因此,即使開爾文方程的適用性雖並未得到完全證明,卻依然在被大家廣泛使用。

來自曼徹斯特的研究者們通過長時間的努力,採用具有原子級別光滑表面的雲母和石墨二維晶體,通過將具有一定原子層數的二維晶體堆疊在兩層晶體間,得到了具有原子級別光滑表面的納米通道,最小的通道只有1個原子層高度,只能容納一層水分子。該工作證明即使在這樣最小的通道裡,開爾文方程依舊適用。這是一個很意外的結果,甚至和我們的認知相違背,因為在這麼小的維度裡,連水分子的結構都是離散的層狀結構。「這對我來說很意外,我們期望的是傳統理論失效」本文的第一作者楊倩博士說到,「但這個有著百年歷史的方程居然依舊成立」;她提到,開爾文方程這種良好的適用性,也同樣是偶然的。在發生毛細凝聚的納米通道中通常會產生超過1000個大氣壓的負壓,超過深海海底的壓力,如此巨大的壓力可以使通道發生埃 (1埃 = 0.1 nm) 級別的尺寸調整,而這就能夠使通道只容納整數層水分子。正是由於這樣的細微調整,使得開爾文方程具有了在該尺度下的廣泛適用性。

「好的理論通常都有這樣的特性,能在適用範圍外依舊合理」,文章通信作者、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西南交大榮譽教授A. K. Geim博士說到,「開爾文勳爵是偉大的科學家,有許多重大發現,但即使他看到這樣的結果可能也會感到驚奇,畢竟他最早的實驗是建立在毫米級別尺度下的。但實際上,他也曾預言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的工作能同時證明開爾文既是正確,也是不正確的」。

04

寄語學弟學妹

在接受揚華研究生新聞中心採訪時,當楊倩被問到有什麼學習建議可以給研究生師弟師妹們分享時,她認為有三點非常重要首先,要紮實地打牢理論基礎,掌握好最基礎的知識點,這些積累會對以後做科研起到很大的幫助。其次,要做一些看似「無用」但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在未來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每一份努力都會有回報。再者,就是要自我激勵,對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有所規劃,提高效率。

楊倩在揚華研究生新聞中心辦公室接受採訪

論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978-1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8/6362/51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mat5025

版權聲明

本文由科研大匠綜合自西南交大新聞網、官微、揚華研究生新聞中心,僅用於學術分享。

相關焦點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士畢業,在美國布蘭代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自1997年起在史丹福大學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神經生物學課程,並組建實驗室研究神經通路的發育和功能。駱利群在發育神經科學研究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對於突觸分枝以建立和維持神經迴路領域的研究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論文大灌水,我只服南郵教授,三年半時間發表300篇IEEE論文
    比如前幾天,北京大學發表的兩篇nature:5月22日出版的《Science》,刊發北京大學電子系2篇論文,分別是:張志勇-彭練矛《用於高性能電子器件的定向高密度半導體碳納米管陣列》和 孫偉《核酸引導的高性能碳納米管電晶體的製備》。
  • Science+Nature丨「那些花兒」——溶酶體內的胺基酸
    近日,Science刊發了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Anne-Claude Gingras實驗室的研究成果:The GATOR–Rag GTPase pathway inhibits mTORC1 activation by lysosome-derived
  • 手握《nature》第一作者,放棄清華北大,選擇華科大讀博是因為他
    選擇華科大——因為他2020年申請考核制博士由於疫情等原因,很多本應該出國留學深造的碩士都扎堆國內名校,造成2020年各大名校申請考核制博士名額競爭也非常的激烈,甚至非常罕見地出現一位以第一作者發表《nature》的碩士申請者,瞬間讓該名蘇州大學碩士畢業生馬瑋良成為網絡熱點
  • 盤點2019年材料領域的37篇《Science》:電子科技大學、哈工大實現零的突破!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gi/doi/10.1126/science.aav19376 電子科大首篇《Science》!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6/6464/47510 西工大又發《Science》!2019年第4篇了!國際上首次利用三種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協同吸附,實現了在四組份混合氣體條件下,一步分離製備高純度乙烯。
  • 女博士連發Science、Nature,顏值堪比神仙姐姐
    近日,西南交通大學博士畢業的楊倩(現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後)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發表了題為"Capillary condensation under atomic-scale confinement"
  • 登上Nature 封面!「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
    3 月 12 日,這篇論文登上了當期《自然》雜誌封面。Nature News 和 Science News 也報導了該研究。研究團隊表示,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這一成果無疑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Nature力薦:諾獎得主寫給博士研究生的四條箴言,顏寧:寫的真好
    國際著名生物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顏寧看到後,在其科學網博客上感嘆道: 「竟然是第一次看到這篇11年前的短文,寫的真好。轉帖在這裡。」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26/n6965/full/426389a.html 以下為《Four golden lessons》的中文譯文/英文原文: golden lessons1:
  • 「專訪」病毒研究連登Nature、Science,饒子和院士團隊有何秘訣
    饒子和院士 | 受訪者供圖作為兩篇文章的通訊作者之一,饒子和院士在接受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上海中心專訪時表示,冠狀病毒主蛋白酶、RNA饒子和院士告訴我們,早在2003年「非典」暴發之後,他便果斷促成多方合作,組成了一支富有戰鬥力的「SARS研究小組」,僅一個月就在世界上解析了首個SARS病毒蛋白質(主蛋白酶)的三維空間結構,為抗SARS藥物研發提供了關鍵結構依據。
  • 學校發的銀行卡改輸什麼密碼
    每逢開學季新生們就會有不少疑問,怎麼去學校?學校好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學校發的銀行卡,按說明書上的方法輸入密碼,顯示密碼錯誤。這是我們改怎麼解決呢?學校發的銀行卡怎麼用不了,明明按說明輸的密碼為什麼還是顯示密碼錯誤?這是不少同學的疑問。
  • 2020年9月4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在這篇論文中,他們描述了他們對兩種魚類的遺傳研究,以及他們了解到的保守的再生反應性增強子在讓魚類再生尾巴部分中發揮的作用。正如這些研究人員所指出的那樣,一些物種能夠再生失去的身體部分。例如,蜥蜴可以重新長出失去的尾巴,而許多其他動物,包括大多數哺乳動物,則不能再生出受損的身體部位。儘管進行了大量研究,但科學家們一直無法解釋這一點。
  • 中國團隊 Nature 新冠論文被指圖片造假,又是科研「P圖」?
    然而 5 月 12 日,著名國際「學術打假人」——前史丹福大學助理研究員 Elisabeth Bik 博士在 PubPeer 和其 Twitter 上質疑該 Nature 論文不端,存在圖片內容重疊問題。
  • 玩個遊戲我能就發Nature了?
    是不是沒有發Nature的機會了?」不不不,其實你只要下載個程序,就能開啟宏大的科研探索。如今,很多科學實驗會產生海量數據,而分析這些數據需要大量算力。一些研究者就想讓大眾參與數據分析的過程。說白了,就是蹭一下群眾們的CPU。
  • 一個老師兩名學生,麗水最小學校撤併,有76年建校史
    「大洋學校校長王加堯說:「我們一直想留住這個歷史悠久的學校,為了讓幾個學生感受到教育公平,政府每年要投入近50萬元來培養這幾個學生,但,學校終究是沒留住,這裡留下了我們美好的回憶,我們會記住這裡。」如今的教學點的前身正是木慄鄉小學,1944年木慄小學建校,至今已有76年建校史。一個又一個山區的孩子在木慄小學接受教育後走出大山。1997年,木慄小學學生人數達到了300多人,這是建校史上的學生人數峰值。
  • Nature、Science 連發:890 萬年歷史的...
    近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小行星探測器、吉尼斯紀錄認定的「世界首架從小行星帶回物質的探測器」「隼鳥號」(Hayabusa)的後繼探測器「隼鳥 2 號」(Hayabusa 2)傳回照片,再次助力人類對地球起源、演化進程的認知。
  • 廬江礬山中學徵集校史相關材料的公告
    全校師生員工、在校工作過的老同志、廣大校友及社會各界人士:    為真實、全面地展示廬江礬山中學的光榮歷程和發展成就,發揮校史育人的積極作用,學校將聘請孫文光教授、朱鶴年主編主持編寫礬山中學校史。現面向全校師生員工、在學校工作過的老同志、廣大校友以及所有關心支持礬山中學建設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徵集校史資料。
  • 川美第一本校史竟藏在這裡
    近日,本報記者走進喜瑪拉雅藝術書店,聽劉景活細數他收藏的與川美有關的珍寶,聆聽這些文物蘊藏的川美記憶。▲劉景活珍藏的川美50周年慶校史。10月21日,在喜瑪拉雅藝術書店內,劉景活向記者展示了鎮館之寶——《西南人民藝術學院歡送第二期專修科學員畢業合影》。
  • 讀博士有什麼實用價值嗎?
    這些年身邊有無數個人討論過這個問題,其中兩個經常被人提及和討論的問題就是:1)讀博士研究的東西真的有什麼實用價值嗎?2)如果發不了CNS,只能發一些一般的期刊文章,這種行為和灌水有什麼區別,有價值嗎?不但發CNS無望,甚至可能做得再好也只能是發一個影響因子小於5的期刊。他總是覺得自己做的研究對行業看上去沒什麼用處。3)身邊轉行做短平快行業(計算機,金融,中介)的同學C回憶起博士生涯總是覺得博士研究很苦很難,賺的也不多,很難混出頭,做的研究也不像計算機金融開公司那樣好吹牛,總而言之幸福感不高。
  • ...川普一天發200條推特,打破個人紀錄;東莞房價猛漲?官方回應
    2丨川普一天發200條推特,打破個人紀錄據新京報「我們」視頻,6月6日,美媒Mediaite稱川普在6月5日單日發布了200條推特,其中37條為原創文,剩下的為轉發和引用。平均7分12秒發一條,打破他此前單日發142條推特的紀錄。他同時打破了單周發推紀錄:468條;以及一小時內發推數紀錄:79條。3丨東莞二手房漲幅全國第一?
  • 被拒13次,博士五年未發論文是什麼體驗?美國計算機Top10大學博士...
    然而,現實是,並不是所有博士生涯都是一帆風順。能想像博士第五年還沒有發paper,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嗎?最近,知乎上一位叫做「少十七」的博主,便對這個問題做了回答。量子位經授權,對這篇知乎回答做了整理,與大家一起分享。博士第五年還沒有發paper是一種什麼體驗?先給大家看一下我讀博五年間收到的13封拒稿信,估計馬上還會有兩封,供大家學習一下拒稿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