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離婚後爺爺是否有探望孫子的權利,法律對探望權如何規定的?

2020-12-22 法妞問答

探望權,又稱見面交往權,是指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親或母親一方享有的與未成年子女探望、聯繫、會面、交往、短期共同生活的權利。但是,夫妻離婚後爺爺是否有探望孫子的權利,法律對探望權如何規定的?

網友諮詢:老翁的兒子翁某取了個外地兒媳張某,在孫子小翁還未滿周歲時夫婦就外出打工,雙方只在過年時會回家,平時也沒有什麼生活費寄給老翁,孫子小翁一直由老翁夫婦撫養6年之久,直到小翁開始讀書時才被翁某及張某二人接走,僅在過年時老翁才能看見自己的孫子小翁。兩年後翁某與張某感情不和要求離婚,孫子小翁被兒媳張某送到娘家生活。翁某與張某達成離婚協議,孫子小翁隨母親張某共同生活,翁某每月承擔小翁撫養費每月600元至小孩獨立生活時止;翁某有權探望兒子小翁,張某應予以必要的協助。後翁某一直在外務工未回家,老翁在翁某離婚後長達三年未曾見孫子小翁一面,多次希望接孫子小翁回家或外出探望孫子遭到拒絕後,氣急之下老翁夫婦將張某起訴至法院,要求探望孫子小翁,張某應提供必要的協助。

北京百倫(天津)律師事務所李方律師解答:

老翁夫婦撫養孫子小翁長達6年之久,雖沒有老翁夫婦有探望權的法律規定,也沒有明確的禁止性規定。根據法無禁止即可為之原理,既然法律對隔輩探望無具體規定,基於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公序良俗,爺爺要求探望孫子的請求應予以支持,且與爺爺對孫子在父母無撫養能力下的撫養義務相對等。

依《婚姻法》38條的字面理解來看,本案的老翁無權行使探望權。但現行的《婚姻法》、《民法總則》及其相關法律法規,對父母離婚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對孫子女或外孫子女是否享有探望權都沒有明確的禁止或允許的規定。從民法理論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原理來理解,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對孫子女或外孫子女應享有探望權。

李方律師解析:

離婚時雙方對子女探望不能達成協議的,由人民法院在處理離婚案件時一併判決。一般在不影響子女的學習、嚴重改變子女生活規律的前提下,確定一段時間內,間接扶養方可與子女單獨交流。如果人民法院已經作出的離婚判決沒有涉及子女探望權的,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12月27日起施行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第24條提供了法律救濟的途徑:「當事人就探望權問題單獨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間接扶養方在行使探望權時,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有協助的義務。如果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不履行協助探望的義務,或者是採取各種手段,阻礙另一方實現探望權,那麼有探望權的一方可通過向人民法院起訴,實現自己的探望權。對拒不執行有關探望子女的判決或者裁定的,人民法院可對有協助義務的個人和單位採取拘留、罰款等強制措施。

相關焦點

  • 也談《外祖父母是否享有探望權?》
    對外祖父母是否具有探望權現在既無法律規定,也無相關司法解釋規定,因此,在未經監護人同意的情況下,外祖父母無權探望,劉先生夫婦在未經過李先生同意的情況下,當然沒有探望外孫女的權利。第二種意見認為,劉先生夫婦對外孫女有探望權。因為法律必須體現人性和人情,《婚姻法》更應如此。
  • 法官看《精英律師》:電視劇中的這些法律知識「乾貨」,你收到了嗎?
    劇中出現的每一場案例,都似曾相識:比如如何定義工傷;離異夫妻如何處理孩子的探視權;如何處理家庭財產糾紛;如何維護智慧財產權;對「無良」父母的贍養問題…… 這樣一系列深入人心的案例,都會引發我們的聯想。下面我就從法官的視角,帶你重溫其中的一個關於孩子探視權的案例,並探尋其背後的法律常識「乾貨」。
  • 【收藏】法院對婚姻家庭糾紛案件51個相關法律問題裁判意見!
    如果夫妻雙方均不符合收養條件或願意撫養的夫妻一方不符合收養條件,而符合收養條件的夫妻另一方不願意撫養或夫妻雙方均不願意繼續撫養未成年人的,人民法院應中止離婚訴訟,參照《民法總則》第二十七條、第三十二條的規定為未成年人指定監護人後,再恢復離婚案件的審理。 16、祖父母、外祖父母主張隔代探望權應如何處理?
  • 夫妻通過離婚調解書轉移資產,債權人如何保護自己的權利?
    就這樣,趙友嵐知道了怕連累了自己和孩子,就要求與張海濤離婚。後在法院主持下調解達成離婚協議,將雙方唯一的共同共有的住房給了趙友嵐。法院製作了調解書送達。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劉淑串得知此事後,認為這樣她的債權實現就沒了指望。經諮詢律師,劉淑串向法院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爭議焦點】劉淑串是否有權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
  • 離婚後,女方不允許男方探望孩子,男方拒絕支付撫養費
    他四歲時父母協議離婚,他和母親住在一起蔡某。根據父母的離婚協議,小蔣由女方負責,男方每月支付1800元,每月月底轉入女方帳戶。十多年來,老蔣只交了4.32萬元的維修費,其餘的都沒交。原因是這個女人拒絕鍛鍊探望權,所以他停止支付生活費。現在這個女人身體不好,沒有經濟能力來源。
  • 夫妻倆不在一個地方如何離婚?異地離婚的起訴方式是什麼?
    離婚是指夫妻雙方通過協議或訴訟的方式解除婚姻關係,終止夫妻間權利和義務的法律行為。按照我國《婚姻法》的規定,如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應準予離婚。 夫妻「感情確已破裂」是判決離婚的法定條件。解除婚姻關係。後專指通過法律手續解除夫妻關係。那麼,夫妻倆不在一個地方如何離婚?
  • 夫妻沒有感情後如何快速離婚
    委託訴訟代理人:胡奎,武勝縣樂善法律服務所法律工作者。原告張某某與被告王某某離婚糾紛一案,本院於2018年3月2日立案後,依法適用簡易程序,於2018年3月28日組織原、被告進行了調解。婚後共同生活期間,雙方常因生活瑣事發生糾紛,致夫妻關係不睦。被告王某某現患有精神類疾病。2018年3月2日,原告以雙方夫妻感情已徹底破裂為由訴訟來院,要求與被告離婚。
  • 法院收到當事人離婚申請,一般需要重點審查哪些內容呢?
    可是對於每天都會接到數十起離婚起訴狀的法院而言,離婚似乎並不罕見。相比於離婚案件的當事人,法院無法像他們一樣對婚姻中的雞毛蒜皮都如數家珍。一個優秀的法官,拿到離婚案件後往往會聚焦夫妻感情、子女撫養、財產分割這三個板塊。儘量挽回尚有餘地的婚姻,儘快幫助水深火熱的當事人解脫,不故意拖延,不過分輕率。
  • 婚內出軌離婚時就會被判淨身出戶?民法典裡有啥規定
    法官介紹,首先,夫妻有結婚的自由,也有離婚的自由,在婚姻生活中夫妻之間有互相忠實的義務,也有互相扶養和共同撫養子女的義務。在離婚訴訟中,法院會全面考慮照顧子女、女方和無過錯方權益的原則,而不是獨立對待。事實上,子女是婚姻關係破裂後最大的受害方,法院在財產分割時優先考慮照顧子女利益的原則,在此基礎上考慮女方和無過錯方權益。
  • 我國法律對於婚姻自主權的規定有哪些?
    公民有權決定自己的婚姻,不管是結婚還是離婚,他人無權利幹涉,這是婚姻自主權的體現。那麼我國法律對於婚姻自主權的規定有哪些?接下來由小編帶您了解。我國實行的是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每個人都有權力決定自己的婚姻,侵害婚姻自主權的行為會受到法律的處罰。那麼我國法律對於婚姻自主權的規定有哪些?婚姻自主權有哪些內容?接下來由小編帶您了解,希望能給您提供幫助。
  • 婚姻法:2020年如何規定離婚財產分割?
    #離婚財產分割#依據我國婚姻法的規定,夫妻感情破裂要離婚的,需要處理的問題包括共同財產分割,共同債務承擔、子女撫養權歸屬等,那麼2020婚姻法離婚財產如何分割?一、2020婚姻法規定離婚財產如何分割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離婚財產分割是屬於民事行為,可以由男女雙方共同協商,如果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判決。
  • 夫妻約定財產權屬寫保證書有法律效力[圖]
    同樣有婚姻問題困擾的網友「邱先生」則是諮詢婚後保證書效力問題。「我與張女士經人介紹認識結婚,有一次我們吵架,張女士要求我寫下保證書,內容為:二人結婚後,因男方原因導致雙方離婚的,則男方自願將婚前房屋及其他財產的一半給女方。請問:該保證書是否有效?」
  • 民法典裡各年齡段法律權利義務對照表來了!
    一對夫妻已經有子女,可以再收養孩子嗎? 答: 若符合條件,只有一名子女的收養人只能收養一名子女,若收養孤兒則不受是否有子女的限制。答: 《民法典》第一千零九條規定,從事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的,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不得危害人體健康,不得違背倫理道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37. 一對夫妻為瑣事吵架,兩人都提出離婚,於是一起到民政局辦理,如何避免衝動離婚?
  • 不堪重負的「假面夫妻」,如何應對「離婚冷靜期」?
    前款規定期限屆滿後三十日內,雙方應當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發給離婚證;未申請的,視為撤回離婚登記申請。《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七條也就是說,過去人們想離婚,只需要夫妻之間雙方自願都同意,兩人往民政局當場把手續一辦,這婚就離成了。
  • 夫妻一方犯罪坐牢,另一方起訴離婚法院會判離嗎?婚姻法這麼規定
    離婚案件的起訴,是指婚姻關係的一方向人民法院提出依法解除與對方婚姻關係的請求。起訴一方當事人就是原告,被訴的一方當事人就是被告,訴訟開始後,當事人依法享有訴訟權利,承擔訴訟義務。李某老公因為搶劫罪被判刑7年,她想和他離婚。他們結婚以來,他已經入獄了2次了。他從來不照顧家庭,不在監獄的時候就整天和一幫虎朋狗友打牌喝酒,她已經沒有辦法忍受了。
  • 施蕾 王嘉興:婦女財產權利保護視角下的夫妻財產制度演進
    在具體的法律適用層面,社會對於夫妻財產制度是否恰當始終存在爭論,比如對於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與處理,比如夫妻財產貢獻的衡量尺度,再比如夫妻之間損害賠償的必要與否,立法上的結果並不足以平息社會上的爭論,該局面對於婚姻家庭制度的安定及社會公平感的鞏固皆為不利,實有必要從制度與價值層面進行剖析,以溯源求真。「制度創新需要積累,法治建設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筆者認為,任何脫離具體歷史條件的論述都是偏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