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肆虐下的「生之嚮往」

2020-12-24 華西都市報

黑死病肆虐下的「生之嚮往」

薄伽丘著《十日談》吹響文藝復興號角

佛羅倫斯。

看本文視頻掃二維碼

薄伽丘。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陳甘露
  1341年,28歲的喬萬尼·薄伽丘回到了佛羅倫斯。
  眼下有些陌生的家鄉讓人欣喜——全新的市政大廳,紅磚白牆非常氣派。市政廣場旁,工匠們正在挖低阿達·裡科爾索街的地基。為的是不久的將來,在這條大街上的任何方向,都能看到聖母百花大教堂。
  但薄伽丘並不知道,有生之年竟看不到這座雄偉教堂的封頂之日。
  1341年的佛羅倫斯,就像28歲的薄伽丘,處在最好的時代。燒磚工廠晝夜轟鳴,羊毛商人帶來最好的織品,暴發的銀行家滿身裘皮,建築師、文學家、藝術家,在財富和新興委託人的庇護下,紛紛來到了佛羅倫斯。
  誰也不曾想到,6年之後,這裡變成了最壞的時代——一場饑荒讓佛羅倫斯四千人死亡。而這僅僅是「死神來了」的序幕——1348年春 ,黑死病暴發了。

黑死病奪去佛羅倫斯4/5人口

  「無論是醫學知識還是藥物力量,在治療瘟疫方面都毫無作用,染病之人幾乎無人生還。病人一般都在症狀初現的三天內死去,沒有發熱或其他情況出現。染病的人會將疾病傳染給健康的人,並且疫情之嚴重與日俱增,如同火上澆油一般。」作為義大利著名詩人和作家,薄伽丘記錄下了看到的一幕。
  關於這場瘟疫的起源,說法很多,可以確定的是,1347年秋,義大利最先感觸到這場瘟疫。12艘船的船隊從熱那亞來到西西里島,不僅滿載印度的香料,還帶回了亞洲黑鼠和黑死病病菌。在12個月的時間裡,佛羅倫斯城中4/5的人口、超過10萬人死去。數據顯示,在1348年到1350年間,2500萬歐洲人死於黑死病。更可怕的是,瘟疫跟隨歐洲人逃亡的腳步,蔓延到北非、西亞。十四世紀四五十年代,黑死病造成的全世界死亡人數高達7500萬。
  1355年,黑死病暴發已經整整8年。佛羅倫斯市政廳旁的聖母百花大教堂,由於內部遭受風吹雨淋,破敗不堪。那條挖低了的地基早已無人問津。

瘟疫讓人看到生之嚮往

  1327年4月,23歲的彼特拉克來到阿文尼翁。當他走進聖克萊爾教堂,碰到了一生所愛——20歲的蘿拉、一位騎士的妻子。彼特拉克立刻陷入瘋狂的單相思中,這位桂冠詩人寫下了千古名句《愛的矛盾》。
  彼特拉克終身未娶,希望等來和蘿拉的愛情。沒想到,等來的卻是噩耗。1348年,蘿拉因黑死病去世。僅僅三日內,彼特拉克的朋友帕加尼努斯及全家人都進了墳墓。
  1349年,瘟疫暫時離開佛羅倫斯,彼特拉克遇到了薄伽丘。兩位「人文之父」就這樣歷史性地相遇。他們一起聊天、一起喝酒,一起追憶這場瘟疫帶走的朋友、愛情,以及佛羅倫斯的榮光。在這場瘟疫中存活下來的他們開始反思,是再去追尋宗教的復活和天堂,還是盡力將這脆弱的此生過好?反思之下,彼特拉克辭去了教皇秘書職務,來到了剛剛成立的佛羅倫斯大學。
  他和薄伽丘合作資助了一位希臘人,他們將《荷馬史詩》翻譯成了拉丁文,這本書的翻譯被視作「回到古羅馬去」的文藝復興精神的開端。

《十日談》寫盡人性的複雜

  除了詩人和藝術家、文學家,越來越多的人在這場災難後感受到了生命的重要性,從對死亡的恐懼到生之嚮往的喜悅。另一方面,不少存活下來的人感受到了宗教的無力,加上教士人數銳減,處於統治階級的宗教集團遭遇重創。
  黑死病倖存者們開始反思生命,他們注意到了人性的力量。帶起這股反思潮流的人就是薄伽丘。
  在佛羅倫斯大學期間,薄伽丘創作了《十日談》。故事的背景是7位名媛和3位紳士,為了躲避黑死病在1348年佛羅倫斯「隔離期」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一共十天,湊齊了100個小故事。這些故事中有對教士階級的無情嘲諷,有對道貌岸然婚姻的鞭笞,也有對男女不平等的控訴。
  薄伽丘通過自己在黑死病期間的所見所聞,以及一個富商私生子的成長心路,寫出了當時義大利生活的市井氣,也寫盡了人性的複雜。或虛偽、或炙熱、或忠誠、或貪婪,有美好的有罪惡的,沒有宗教的光環,沒有對悲苦的壓抑,這就是人,脆弱的人。
  這本故事匯,一出版就震驚了義大利,顛覆了處於中世紀的人們的三觀。這本書被譽為「人曲」,吹響了文藝復興的號角。

拉丁文衰弱,各國語言興起

  黑死病激發人們對生命的反思。這場席捲歐洲、史無前例的大瘟疫在客觀方面成就了文藝復興的基礎。
  在中世紀,拉丁語是國際通用語言,也是唯一正式傳授的語言,承擔起了歐洲文脈。
  然而,瘟疫不分貴賤地奪去了數千萬歐洲人的生命,包括教士和教師這些掌握知識的人。據統計,劍橋大學40位教授死了16位、牛津大學3萬學生只剩6000人。教師數量銳減,在基礎教學方面,拉丁語的缺口更大,「城裡、村子裡或家裡,幾乎找不到人來教小孩子基本的語法知識。」
  最終,越來越多的大學被迫放棄了拉丁語教學。1385年,英格蘭所有文法學校的學生開始改學英語。這為後來莎士比亞用英語「改寫」世界文學史著奠定了基礎。
  1353年薄伽丘出版的《十日談》就是用佛羅倫斯方言寫成,不僅文筆俏皮、辛辣,也讓更多不懂拉丁文的讀者可以讀懂這本書。這股勢頭之下,更多的文學家、歷史學家直接用本國語言寫作,或者把經典的拉丁文作品翻譯成本國語言。
  政治上、文學上、學術上,拉丁文的衰弱也動搖了宗教的禁錮。各國語言的興起,得以讓歐洲各國都擁有繁興的文藝,更多的人接受本國語言的文化教育,從而真正改變了歐洲的人文世界。

反思:瘟疫後的道德鬆動

  這場從1348年持續到1353年的黑死病改變了歐洲的格局,鬆動了歐洲封建統治的基石,吹響了文藝復興的號角,也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
  瘟疫結束後,很多家境優越的義大利人變得懶散放蕩,追求及時行樂。窮人則無意勞作。「瘟疫讓人們不再那麼誠實正直,道德標準降低了」。
  所幸的是,《十日談》沒有美化人性,薄伽丘直接暴露了人性陰暗的一面,讓更多的人在看過、笑過之後有一些反思。文藝復興階段的許多作品,用接近真實的顏色、成熟的透視法還原了世俗世界,有叛徒猶大、有虔誠的報喜三博士、有勇猛的大衛,讓人們看到人性的複雜和美好。這是文藝復興對瘟疫後道德標準鬆動作出的一個回應。
  很快,沉浸在宴席上喝酒享樂的人揮霍完了錢財,另一群賣著羊毛積累原始財富的勤勞人開始成為新世界的主宰——1433年9月的一個清晨,一個清瘦男人走上了通往佛羅倫斯市政廳的臺階。這個人就是柯西莫·德·美第奇。在這位超級富翁的資助下,3年後的3月25日,一條華道延綿300多米,直接通向聖母百花大教堂。
  在饑荒和黑死病之後,歷時140年修建而成的大教堂宏偉地矗立在佛羅倫斯,成為這座城市不朽的標誌。即便在20公裡之外,人們都可以看到它奇蹟般的穹頂,這是人類的奇工巧匠,也是對這一段從瘟疫肆虐到「生之嚮往」的文藝繁興的歷史紀念。

參考文獻:

  1、《黑死病1348—1348:大災難、大死亡與大蕭條》【英】弗朗西斯·艾丹·加斯凱 華文出版社
  2、《瘟疫年紀事》【英】丹尼爾·笛福 上海譯文出版社
  3、《槍炮、病菌與鋼鐵》【美】賈雷德·戴蒙德 上海譯文出版社
  4、《甲骨文叢書:美第奇家族的興衰》【英】克裡斯託佛·希伯特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甲骨文叢書:布魯斯萊斯基的穹頂: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傳奇》【加】羅斯·金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6、《十日談》【意】喬萬尼·薄伽丘中國友誼出版社
  7、《中世紀的秋天》【荷】赫伊津哈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8、《圖解歐洲藝術史:14世紀(修訂版)》【意】桑德拉·巴拉利北京聯合出版社
  9、《中世紀的人們》【英】艾琳·帕瓦 上海三聯書店
  10、百度百科:喬萬尼·薄伽丘
  11、百度百科: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

相關焦點

  • 疫情籠罩下的歐洲——中世紀黑死病
    隨著新冠病毒在歐美的肆虐,全球感染人數不斷增多,全球疫情的拐點遲遲不肯到來。不知歐洲各國人民在居家隔離之際,是否會回憶起曾經席捲整個歐羅巴,致使歐洲人口銳減三分之二的黑死病。黑死病肆虐期間的醫生防護裝備黑死病,是曾經肆虐歐洲的鼠疫的代稱,因患者的症狀之一是皮膚之上會出現許多的黑斑,因此這一特殊瘟疫也被人們稱作「黑死病」。
  • 中世紀黑死病中的逆行者:神秘而「邪惡」的鳥嘴面具下聖潔的靈魂
    在很多劇作中,鳥嘴面具就是代表邪惡的符號,是為人所不喜的,但是追根溯源,鳥嘴面具在誕生之初卻是善良和奉獻的化身。在那個死亡陰影籠罩下的中世紀歐洲,鳥嘴面具就是穿梭於黑暗中的"幽靈",人們畏懼著它的到來,卻又渴望得到它的救贖,邪惡與聖潔,都只在一念之間。
  • 肆虐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差點毀滅整個歐洲
    在黑死病 14世紀是眾所周知的。當歷史學家討論「鼠疫」時,他們通常是指由鼠疫耶爾森氏菌引起的鼠疫流行。OleJrgenBenedictow在他的著作《 1346-1353年的黑死病:完整的歷史》(Boydell出版社,2018年)中估計,歐洲人口中有50-60%死於黑死病,這一比例甚至比黑死病還要高。人們經常提到的「三分之一」的歐洲人死於這種疾病。
  • 比戰爭更可怕的瘟疫——黑死病究竟是怎麼回事?
    這種在最嚴重的疫區中國武漢的死亡率在4%左右的病毒足以讓生活在和平陽光下的人們驚恐萬分。在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這種傳染病已經逐漸得到控制,人們有望在春暖花開之時迎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的日子。可是,古代人民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有一種肆虐300年,死亡近兩億人的黑死病曾經讓整個歐洲籠罩在惡魔的黑色陰影裡。
  • 黑死病與文藝復興大師
    達·文西在筆記中畫下了日食時的場景。圖源:「歐洲文藝復興大師」書系之《達·文西》也正是在此期間,達·文西創作了《巖間聖母》。此前以聖母子為題材的作品,其背景或是祭壇,或是室內空間,或是空曠的室外。《巖間聖母》圖源:「歐洲文藝復興大師」書系之《達·文西》同一時期,達·文西還畫下一系列風格怪異的寓言式草圖。
  • 科學網—黑死病與義大利文藝復興
    在這次大瘟疫中,以國家而論,義大利和法國受災最為嚴重;以城市論,最為慘重的則為佛羅倫斯——全城半數以上居民因此喪生(黑死病故而也稱「佛羅倫斯瘟疫」)——正如薄伽丘在《十日談》開篇所描繪的那樣,「每天,甚至每小時,都有大批的屍體運到全市的教堂去,教堂的墳地再也容納不下了……等墳地全葬滿了,只好在周圍掘起又長又闊的深坑,把後來的屍體幾百個幾百個葬下去」。
  • 數千萬人死亡,教會自身難保,黑死病改變了中世紀歐洲的歷史走向
    這也是每當一場大規模的瘟疫爆發之時,經常會造成數萬、數十萬,乃至數百千萬人走向生命終點的重要原因。的確,由於早期社會人們對於自然界萬事萬物的認識,尚處於模糊階段,這一點在近代自然科學誕生之前最為明顯。即便是在科學技術、醫療技術如此發達,人類對於自然界、微生物界的認識如此清晰之際,病毒的肆虐卻依然沒有能夠因為人類的進化與進步而停止。在中世紀的西歐世界當中,將近七個世紀之前,就已經出現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疾病災難,在西歐大陸上肆虐不止。
  • 黑死病是怎樣改變人類社會的
    一三四七年歐洲地中海西西里港口,爆發於中世紀後期的鼠疫細菌從這裡登陸入侵,並在歐洲肆虐了四年,奪去了當時歐洲兩千五百萬人的生命,歐洲人口損失三分之一以上。很多重災區如佛羅倫斯百分之八十的人感染鼠疫死亡,一些小的村鎮人口幾乎絕跡。這種疾病沒有所謂的易感人群,無論男女老少,窮人、富人、黑死病都毫無偏袒地被收割著生命。
  • 黑死病與鳥嘴面具
    中世紀,鼠疫曾肆虐歐洲,使其人口嚴重銳減,某些地區減員率甚至超過了60%,黑死病所之處簡直寸草不生,歐洲人的平均壽命下降了二十歲。大規模的鼠疫在肆虐了幾百年後終於過去,鼠疫過後,鳥嘴面具從醫生的臉上消失了,醫生們恢復了正常的形象。廢棄的鳥嘴面具死亡是西方文化界永恆的主題,可以藉此點明生命的脆弱與寶貴,解釋很多哲學思想,如無常與失去。鳥嘴醫生與死亡在非常長的時間裡都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繫,就像中國人使用的成語一樣深入人心。
  • 中世紀的威尼斯如何處理黑死病?用四種方法保護了城市
    在歐洲肆虐的黑死病就在威尼斯人惶惶不可終日,懷疑一切的時候,黑死病馬不停蹄地散播到了整個歐洲。正如黑死病當年跟隨商人從卡法來到義大利,此時它又繼續沿著歐洲的貿易路線前進,從威尼斯、熱那亞傳到了中歐、西歐和北歐,甚至遠至冰島。在這場瘟疫肆虐的前十年中,歐洲喪失了一半的人口,數百萬人喪命。
  • 中世紀夢魘——鼠疫「黑死病」竟然對歐洲文明發展產生如此大影響
    其爆發後蔓延以及死亡人數之多的原因在於首先中世紀的歐洲人一旦的病無論病情其治療方法大多時候都是放血,這也就造成了醫療手段單一加之人們一貫的治療思想影響,為黑死病的大規模傳播提供了條件,人們的愚昧加之醫療水品低下其爆發以及蔓延之快可見一斑。其次對比人類文明驕傲的羅馬時代歐洲其城市規劃已經由獨立的下水道排水系統以及廁所變成了汙穢物遍地衛生意識嚴重退步的中世紀歐洲,這種不衛生也加重了黑死病的傳播。
  • 黑死病的爆發伴隨莊園經濟的解體,農奴的主體權利如何得到發展?
    因為黑死病打破了原有的格局,所以這種改變才會逐步產生。一、黑死病給歐洲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加速了莊園制度和農奴制度的瓦解。由於黑死病,大量勞動力消失,在另一方面,黑死病反而提高了還活著的那部分農奴的主體權利的享有程度。
  • 全民免疫,歐洲黑死病消失的原因之一
    高傲的人類以萬物之靈長自居,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主人,但在大自然的懲罰面前,人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渺小。在歐洲,無論哪一場規模浩大的戰爭都無法和哪一次劫難相提並論,以至於直到今天,歐洲的人們談及那場可怕的浩劫都為之變色。那場前所未有,至今讓人心有餘悸的災難就是駭人聽聞的黑死病。
  • 中世紀歐洲黑死病中的聖戰士——鳥嘴醫生
    更要命的是該病症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在人群當中蔓延,等到人們意識到瘟疫已經到來之時,已然錯過了最佳防治期,於是困擾歐洲四百年之久的「黑死病」就此爆發。從醫學角度來說,黑死病的直接誘因是跳蚤身上攜帶的鼠疫桿菌所致,這種跳蚤學名稱為「印鼠客蚤」,專門寄生在歐洲當地的黑家鼠身上。
  • 黑死病:歐洲人的銘心之痛
    這些人骨大多來自於14世紀中葉——席捲歐洲的黑死病在幾年時間內奪走了約2500萬人(將近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一半)性命。作為人類歷史上最恐怖、殺傷力最大的瘟疫之一,黑死病在歐洲留下深深的印記。在奧地利維也納格拉本大街中央,在捷克克魯姆洛夫小鎮廣場,都矗立著黑死病紀念柱,銘刻那段至暗歷史。往事不堪回首。
  • 從達·文西的理想城到博斯的貓頭鷹,黑死病如何影響了文藝復興大師?
    達·文西在筆記中畫下了日食時的場景。圖源:「歐洲文藝復興大師」書系之《達·文西》也正是在此期間,達·文西創作了《巖間聖母》。《巖間聖母》圖源:「歐洲文藝復興大師」書系之《達·文西》同一時期,達·文西還畫下一系列風格怪異的寓言式草圖。
  • 黑死病—歐洲人諱莫如深的傷痛
    貓,被滅乾淨了,生態平衡被打破,老鼠的天敵被人為消滅後,迅速突破了生態極限,從生態學生物學角度看,黑死病在歐洲的流行,是不可避免的。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在十三世紀歐洲黑死病大爆發之前,歐洲就存在瘟疫,同樣之後,類似的瘟疫也依然存在。黑死病,在歐洲肆虐了整整六七百年,直到顯微鏡與抗生素的出現,歐洲算是擺脫了黑死病的陰影。
  • 黑死病時期鳥嘴醫生重現英國,新冠病毒疫情真的會徹底失控?
    熟悉歐洲歷史的人都很清楚,這套裝束是中世紀黑死病爆發時期,所謂鳥嘴醫生的標準裝束。黑死病14到17世紀肆虐歐洲兩百多年,是歷史上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反覆爆發,導致當時全球約7500萬人死亡,約30%到60%的歐洲人喪命。
  • 17世紀歐洲黑死病爆發,這個英國小村莊的壯舉對後世影響深遠
    (埃姆村位於德比郡(Derby)東北部,謝菲爾德是距離其最近的大城市)時間撥回到1687年的英國,這一年44歲的數學教授艾薩克·牛頓發表了他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這本書發表的前後,他的好友——天文學家埃德蒙·哈雷記錄下了他和牛頓的對話,牛頓告訴他,事實上這本書中主要的內容,是他在22歲到24歲時因無所事事所以才思考研究得出來的
  • 1347,死神降臨:黑死病時代的歐洲
    1347年以來爆發的黑死病,更是被視為中世紀晚期社會治理與意識形態走向最終崩潰的重要標誌。黑死病的創傷記憶《格林童話》本是格林兄弟收集的德意志地區自中世以來的若干民間傳說,由於黑死病在歐洲肆虐時間特別長、造成的危害特別大,在民眾中形成了創傷性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