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事情會讓人覺得世界仿佛陷在了奇異博士與多瑪姆無限重複循環的時間閉環中,無論幾年過去都還是那個樣?
對股市的群情澎湃算一個。
四年過去了,每逢我國股市出現大動向,90後的身影依然準時出現在新聞報導中。
從懵懂不經世事的大學生長到了不太好意思自稱「年輕人」的年紀,他們卻還是一往無前地充當著「開戶主力軍」的角色。
最近A股帶來的狂熱勢頭有目共睹,給人的觀感不亞於當年語文課本裡的雄心壯志:
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而我,一定舉於這一把子的股市。
但也有些人(據觀察以80後為主),就像一尊心已經石化的佛像一般不為所動。
他們要麼是經歷過大起大落,進入了古希臘哲學狀態,用隱秘的傷口和晦澀的態度勸阻後來者: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要麼早已認清自己的能力與本性,連第一次都從來懶得下河。
每當人們對股市出現明顯的狂熱與明顯的冷漠之分裂,我都忍不住回想起十幾年前和表哥圍著一臺還帶後屁股的臺式機,玩《大富翁4》的那個下午。
那時我完全不懂,錢為什麼不小心一點花,為什麼不好好地存在銀行裡?
他為什麼那麼愛炒股,為什麼每回合都要研究股票的走勢,為什麼每個公司的董事長他都要當?
如果時代的眼淚有形狀,那一定是《大富翁4》的模樣
直到我因為交不起過路費破產game over,而他身為本小區巴菲特獲得勝利的那一刻,我好像才模糊地明白了些什麼——
人們對於財富之理解和追求的分岔路,可能從當年玩《大富翁》的時候就開始了。
《大富翁》,一個70多年前被美國人發明的桌遊,一個90年代被引進中國、還曾被臺灣大宇公司做成了經典電腦遊戲的大IP,我願這麼形容它對於一代國人的理財教學意義:
如果你期待孩子像個金牛座一樣在錢財上充滿智慧,胎教遊戲不妨玩它。
玩過這版本的,孩子可能都快高考了
在國人尚不覺得理財也是一門學問的時候,一批年輕人對「錢生錢」的理解就是在這野路子上長起來的。
你永遠不會知道,有多少看似在股市裡運籌帷幄的90後,那點半吊子股票知識其實是從22年前發行的《大富翁4》裡學來的。
也永遠難以分清,當有人聲稱自己有「多年炒股經驗」,頭頭世道地分析美股熔斷、預測創業板走勢的時候,嘴裡說的到底是不是自己當年在遊戲裡花了四個小時炒股、融資、圈地,最終打敗電腦的光輝歷史。
對於如今的有些後浪來說,這種紙上談兵的學習方式可能太古典了:學炒股,不是分分鐘上手實操的事情嗎?
但中浪必須說句公道話:像我們這種家庭條件,當年能在《大富翁》裡能做到炒股不賠錢,都夠開香檳慶祝了。
不瞞你說,我在遊戲裡看到股票變綠都會心裡咯噔一下
投資、增值、壟斷與反壟斷……不管《大富翁》發展出多少個版本,吸引著人們(不惜感情破裂)也總愛玩它的財富競爭內核卻永遠不變。
如果「大富翁如何致勝」是一門學問,那玩家們積累下來的經驗,起碼已經能分二十幾個學術流派了。
對於每個年級尚輕就試圖在裡面搏成世界首富的人來說,最容易摸到的捷徑莫過於炒股。
因為,你可能無法在遊戲裡買到心儀的地,老是錯過蓋高樓收房租的時機,可是股票市場卻永遠像伊甸園的蘋果一樣高高懸掛在那裡。
上帝(遊戲裡的銀行)甚至還相當大方地借你錢讓你去炒。
由此,人生的分水嶺徐徐拉開。
有人說,「我就是玩了大富翁,才覺得炒股挺簡單的……」
雖然,它非常能暴露一個新手對股票的基本理解是否還停留在:
「紅色的哎,漲了漲了,快買!」
「綠了,跌了跌了,千萬不能買……」
的水平。
但是,在遊戲裡炒股畢竟比生活中簡單太多了。
能讓人狂妄地認為「炒就完事兒了」,是因為遊戲畢竟是有著一定概率設置的程序。股票再跌,也總會有漲上去的一天,甚至有人研究出了諸如「在美國地圖上可口可樂是後期漲得最快的股票」的偏門秘籍。
當然,更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一種叫「紅卡」的道具,可以肆意操縱自己持股的股票一路飄紅。
在這個基礎上,《大富翁》十級學者們還在實踐中琢磨出了無數種能實現財務自由、無人能敵的攻略。
有人認為配資搞股票是最划算的,有人當上董事長之後盡情地花別人的錢融自己的資(還沒利息)。
有人大搞地產,有人只搞股票完全不搞地產,操縱房奴(誤)於無形之間。
總之,幾乎每一個大談《大富翁》致富經的人都會讓你感覺,致富的根本經濟原理已經盡在掌握。
要說《大富翁》系列玩出來的道理和現實有沒有對照,那還真的有不少。
尤其是發行於1998年的《大富翁4》,後來之所以總被稱為「神預言」遊戲,因為它早在那時候就差把幾個大字打在屏幕正中央:
「有條件的快在北京買房。」
玩過就知道,如果誰能在北京地段買下一條街並蓋了一溜房子,等到後期通貨膨脹到達一定程度,這裡將準時上演「誰踩誰被巨額過路費坑死」的恐怖故事。
幾乎每個《大富翁》系列裡,也都藏著關於土地和房產有多重要的知識點。
玩個幾次,任是對經濟一竅不通的人也會發現,在土地上蓋房子永遠是只賺不賠的好買賣。
比這還爽的,就是擁有公共事業的收費權。
還能比這更爽的,那就只有搞壟斷了。
道理都明白,可是哪怕是在遊戲裡,擊潰這種「天下我有」的膨脹感也容易得很。
真正老謀深算的《大富翁》玩家,從來不敢一腦門子狂熱把自己的錢全都扔進股市或者地產,讓自己手上一點錢都沒有。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會不會一腳踩進別人的「死亡一條街」,或者只是突然被人嫁禍,或者只是被命運大錘砸中要「多繳稅」。
都沒有到資不抵債那一步,只是因為現金流斷裂,就必須宣告破產。
這可能是《大富翁》裡最悽慘的人間悲劇——你望著自己帳上明明還有七八位數的資產不知所措,也不知道經歷了這一切後究竟是誰贏了。
冷靜下來想想會發現,這遊戲固然最真實之處在於「有錢的只會更容易變有錢,沒錢的只會繼續沒錢」,相當的資本主義。
但更真實的是,它設置的那些看似毫無規律的buff和的debuff,可能才是人生「起起落落落落落落」的精髓:
每個玩家都知道手持「紅卡」才是最讓人安心的炒股方式,可是紅卡到底掌握在誰手裡呢?
每個玩家都實施過把對手炸進醫院、送進監獄的骯髒手段,完全不受自己控制的命運降臨下來,才發現自己好像擁有再多也無能為力。
玩遊戲的時候,老有那麼些拉不下面子的人不敢把隨機實時的懲罰落到女朋友身上。
殊不知現實的生活裡「窮神」和「衰神」的降臨可能比遊戲裡還不講情面,人也永遠不會有機會獲得想走幾步走幾步、想停哪裡停哪裡的神奇道具,永遠不可能擁有最讓人覬覦的渴望感。
當然,人生和遊戲最最不同的從一開始就決定了:
哪有那麼多人,踏上地圖的第一步就手握能夠買下不止一塊地、一棟樓的本金,又哪有那麼多人從一開始就擁有在投資領域「錢生錢」的資本。
公認最經典的《大富翁4》之所以當年在內地那麼火,除了電腦和單機遊戲正在家庭中普及,或許還因為經濟大發展的90年代中後期,本身就是個充滿了挑戰和未知之刺激的時代。
當年在遊戲裡財富積累的快感可能沒啥感覺或早已被淡忘,但如果現在還在堅持玩《大富翁》類遊戲,很可能擁有一種非常賽博朋克的體驗:
在遊戲裡買哪支股票哪支就漲停,秒賺七八十萬,還有二十多處房產天天收租;
現實中只敢花2000塊錢買基金,每天戰戰兢兢查看行情,月底還要交3000塊房租。
在真正的人生地圖上被爆錘後才明白,經典角色錢夫人那句餘音繞梁的「今夜做夢也會笑」,真的只是在遊戲裡才能輕易辦到的事情。
P.S. 轉發這個大財神,立刻趕走身上的窮神和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