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牙齦肥大症發病率高,多是藥物不良反應,臨床治療方法多樣

2020-12-05 牛醫生健康科普

導語:藥物性牙齦肥大(drug-induced gingival enlar-gement,DIGE)是指長期服用某些藥物而引起的牙齦纖維性增生體積增大,是藥物的不良反應之一。常見的藥物主要有三大類∶抗癲癇藥物、鈣通道阻滯劑、免疫抑制劑。

使用不同藥物治療的患者,DIGE的發生率不同:抗癲癇藥物苯妥英鈉治療患者DIGE發生率約為70%,其他的抗癲癇藥物約30%,鈣通道阻滯劑硝苯地平治療患者的發生率30%,地爾硫卓約30%,維拉帕米約20%,免疫抑制劑環孢素A((cyclosporin A,CsA)為50%~80%病率如此高的疾病,怎可忽視,不妨一起深入了解一下它的內容。

01DIGE病情發展變化的簡要介紹,患者多是特定人群,不妨參考

DIGE常發生於口腔衛生較差的患者,一般發生於使用相關藥物1~3個月之後。DIGE在初始階段表現為齦乳頭無痛、球狀增生,並延伸到牙齦邊緣;此後病情逐漸發展,增生的牙齦互相融合,覆蓋大部分牙冠

DIGE一般只出現在牙齒存在的部位,以上下前牙區為重。如果將病變區的牙齒拔除,牙齦增生也隨之消失。在佩戴義齒的患者中,也有因口服苯妥英鈉造成黏膜增生的病例報導。

02DIGE是一種多因素疾病,其具體機制尚未明確,本文對這幾方面發病機制進行總結

近年來有關DIGE病因學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炎症、Wnt/B-catenin信號通路、上皮間充質轉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整合素、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等方面,本文對這幾方面進行總結。

1、炎症

炎症微環境能夠誘導牙齦特異性間充質幹細胞(gingival tissue-specific mesenchymal stemcells,GMSCs)向促纖維化表型分化。在炎症細胞因子的影響下,GMSCs增殖率升高,而成骨和成脂分化潛能受到抑制

牙齦成纖維細胞負責牙齦組織細胞外基質中膠原蛋白和糖胺聚糖的合成和轉化。炎症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6 (interleukin-6,IL-6)以成纖維細胞為靶點,通過增加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因子((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ase,TIMP)來促進結締組織增殖,最終導致

2、纖維化

有學者通過檢測反應者(服用鈣通旗阻滯劑致DIGE的患者)、無反應者(服用相關藥物而未出現DIGE的患者)和未服用相關藥物患者的牙周狀況,發現無反應者的牙周炎症較反應者明顯減輕,提示牙周炎症可能與DIGE的發生發展有關。動物實驗也證明炎症在CsA誘導的牙齦增生中有重要作用

3、Wnt/B-catenin信號通路

在細胞質中,當出現Wnt信號時,Wnt蛋白和Fz蛋白結合,激活Dv1蛋白,導致細胞核內B-catenin大量積聚,激活Wnt信號的相關靶基因轉錄,最終導致細胞的增殖和轉移9。大量研究證實Wnt/B-catenin信號通路與多種纖維化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繫。

特發性纖維化肺組織的支氣管及肺泡上皮中,Wnt的表達明顯上升1 10];正常肝組織中,3-catenin含量極低,而在高度纖維化的肝組織中,可以觀察到大量的B-catenin。

並且其水平隨纖維化組織學分級的升高而升高;對比正常牙齦,未服用硝苯地平及其他藥物的高血壓患者的增生牙齦、服用硝苯地平後引發DIGE患者的牙齦組織,結果發現,DIGE患者牙齦組織中的Wnt1、B-catenin水平明顯高於另外兩組,提示牙周炎可能與DIGE的發生有關係

4、 EMT

EMT是指細胞分化過程中上皮細胞失去細胞間的聯繫,表達間充質細胞特性的現象。轉化生長因子-B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1,TGF-β1))可通過E盒結合鋅指蛋白(zinc-finger E-boxbinding homeobox,ZEB)等多種轉錄因子誘導EMT的發生。

動物驗表明,在CsA誘導的DIGE中會發生EMT,且EMT過程與TGF-B1、ZEB1和ZEB2表達增加以及E-鈣黏蛋白表達降低有關。體外細胞實驗也證實了這一觀點。Slug是EMT的主要調節因子。

有學者通過對比健康牙齦組織和CsA誘導的增生牙齦,發現後者SlugmRNA和蛋白質的表達均增加,推測EMT也可以通過Slug途徑來導致牙齦增生

03DIGE的臨床治療方法多樣,主要包括非手術治療及手術治療,以下介紹兩種治療手段

非手術治療的方法有牙周基礎治療(包括菌斑控制、齦上潔治、齦下刮治、根面平整術等)以及藥物治療(包括調整藥物劑量、更換口服藥物等)。手術治療主要有牙齦切除術、雷射切除術和翻瓣術等。接下來,以下是對牙周基礎治療和藥物治療的詳細介紹:

1、牙周基礎治療

DIGE的治療涉及多個學科,醫生應首先考慮牙周基礎治療,徹底清除患者口腔內的感染物質,包括潔治、刮治、根面平整、維護良好的口腔衛生及專業隨訪。牙周基礎治療的目的主要是通過減少牙周致病菌來減輕、控制牙周組織的炎症。

因為服用CsA或者他克莫司免疫抑制劑而致牙齦增生的器官移植患者,經過完善的齦上潔治、齦下刮治及根面平整治療,並嚴格依從口腔衛生保持措施,在治療後定期複查時可見療效顯著,各項牙周炎症指標均得到明顯改善

臨床治療中,需要強調口腔衛生及患者依從性的重要性。對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如果能保持理想的口腔衛,進行專業的指導,即使長期服用鈣通道阻滯劑,大多數情況下,牙齦能維持健康的狀態

2、藥物治療

在維護良好口腔衛生的基礎上,口腔醫生應與內科醫生合作,評估患者情況,考慮停藥或換藥。Sam等12⒆1報導了1例口腔衛生狀況良好的患者,因服用硝苯地平致牙齦增生,在更換藥物之後,症狀得到緩解;提示對這類患者,更換藥物可能是有效的治療方法。

如果更換藥物,需要追蹤觀察6~12個月以評估牙齦增生的緩解程度,再決定是否需要進行其他治療。停藥或減少藥物劑量會改善臨床症狀,但在臨床上並不總是可行的,特別是對器官移植患者,因此還需要積極尋找其他的方法。

結語:綜上所述,炎症、Wnt信號通路、EMT、整合素、MMP與DIGE關係密切,但這些影響因素如何導致牙齦增生,各影響因素之間是否存在交叉作用,如何將對致病機制的研究轉向治療,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

牙周基礎治療是DIGE的經典療法,輔助療法呈現出廣闊的前景,但應用於臨床仍需更多研究來探討其療效。任何單一療法均有其局限性,臨床中應重視多種方法的聯合應用,以改善臨床症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相關焦點

  • 腫瘤免疫治療不良反應及處理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目前在肺癌用的比較多,數據相對來說比較成熟,那麼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良反應以及我們的處理經驗。首先,對於患者來說,最關心的問題是出現的某個症狀到底是不是免疫治療的不良反應呢,它有多嚴重呢,需要停免疫治療嗎?
  • 我國重症肌無力發病率首次發布及初始藥物選擇和維持期治療情況研究
    但由於重症肌無力臨床表現和治療的異質性很大,目前缺乏高級別的循證醫學證據表明哪些藥物可以作為全身型重症肌無力的一線療法。儘管臨床上通常選擇糖皮質激素和硫唑嘌呤作為最常用的治療方案,但仍有較多患者療效欠佳。
  • 10類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大全
    目前,抗菌藥物幾百種,使用過程中至少要記住以下常見的或嚴重的不良反應。 一、青黴素類 1.過敏反應:可發生過敏性休克(Ⅰ型變態反應)和血清病型反應(Ⅲ型變態反應)。其它過敏反應尚有溶血性貧血(Ⅱ型變態反應)、藥疹、接觸性皮炎、間質性腎炎、哮喘發作等。
  • 結核病治療方法多,需要防止耐藥性出現,同時了解檢查很重要
    導語:結核病是危及人類健康的一種主要疾病根據相應的報導,主要包括了肺結核骨結核以及胃腸道結核,全球的發病率大約在1040萬人,而有104萬兒童會發病。同時我國是全球最主要的結核病發病地區之一,所以進行相應的藥物治療就非常的重要,而且是很多人都並不知道相應藥物究竟該如何更好的治療。
  • 服用心腦血管藥物需要注意哪些不良藥物相互作用呢?
    那麼,心腦血管慢病患者在服用一些常見心腦血管疾病藥物時,需要注意哪些可能發生的藥物不良相互作用呢?(1)他汀類藥物是目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常用的一類重要調脂藥,阿託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均主要由CYP3A4酶代謝,易與其他藥物或食物產生相互作用。伊曲康唑是臨床常用抗真菌藥物,伊曲康唑及其主要代謝產物均為CYP3A4抑制劑。
  • PD-1免疫治療,中國癌症患者不良反應與級別
    以PD-1為代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在腫瘤治療裡大顯身手,通過調動人體免疫系統來殺滅腫瘤,患者有望可以達到較長的生存期。 但是任何藥物都有另一面——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那麼,中國腫瘤病人在使用PD-1治療時容易出現哪些不良反應,都是什麼級別?
  • 能引起血管炎的藥物有哪些?|你「藥」知道
    01DIV概述皮膚血管炎是DIV的最常見表現,約佔藥物性皮膚不良反應的10%-20%。少數長期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發生全身性藥物誘導症候群,受累器官包括肺、腎、中樞神經系統和肝。其它與血管炎發生相關的藥物有肼苯噠嗪、抗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藥物、柳氮磺吡啶、D-青黴胺和米諾環素;然而大多數證據僅限於病例報告。隨著生物製劑的臨床應用增加,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其毒性,包括DIV。
  • 勃起障礙治療,吃他達拉非後會傷身嗎?口服方法簡單,不良反應小
    (6)食欲不振吃點沒胃口,不想吃,厭食症,甚至噁心、嘔吐,也是腎病的一種常見症狀,有些人總是去消化系或肝病科,看看是否有胃病或肝病,看不出胃病和肝病,不管怎麼說,都忘了看腎科醫生,結果就是推遲治療。勃起障礙治療,20歲陽痿吃他達拉非後會不會傷身?
  • 磷酸氯喹治療新冠肺炎,切不可忽視不良反應!患心臟疾病者禁用!
    2月21日,湖北省衛健委下發《關於嚴密觀察磷酸氯喹使用不良反應的通知》。通知提及,根據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通報,該藥在成人中的致死劑量為2~4克(g),而且是急性致死。湖北要求各定點醫療機構在使用該藥物過程中需進行嚴密觀察。
  • 《自然-醫學》:讓藥物更安全,基因檢測方法預測藥物肝損傷風險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根據《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誌新上線的一篇文章,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多基因風險評分」系統,可以顯示一種藥物(包括批准的藥物和實驗性藥物)在什麼時候會有引起藥物性肝損傷(drug-induced
  • 肝硬化低鈉血症的治療|臨床實戰
    肝硬化低鈉血症的定義 由於嚴重肝病所致機體體液平衡紊亂,臨床上肝硬化(特別是失代償期患者)常常出現低鈉血症,提示預後不良。肝硬化低鈉血症通常是指血鈉濃度<130 mmol/L,按這一標準,其發病率為21.6%。
  • 結核病防治:談談藥物性肝損傷
    目前,我國藥物性肝損傷的年發病率約達到23.8/10萬,遠超西方國家,其中抗結核藥物性肝損傷是常見原因之一,已經成為抗結核治療過程中最為多見、危害最大的藥物不良反應。今天,小編帶大家認識一下藥物性肝損傷,談談其易感人群以及抗結核藥物引起的肝損傷該如何處理。01什麼是藥物性肝損傷?
  • 治療新冠肺炎的靈丹妙藥,或許就在這些臨床試驗藥物中!
    2020年4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全世界都在急切地尋找方法來減緩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並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截至4月6日,COVID-19療法或疫苗的200多項臨床試驗正在進行或正在招募患者。隨著美國(乃至全球)病例數量的激增,新的病例每天都在增加。
  • 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候選創新藥物Etrasimod 3期臨床試驗開始患者招募
    (Nasdaq: ARNA)合作研發的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候選創新藥物Etrasimod (APD334)的隨機、安慰劑對照、雙盲、國際多中心3期臨床試驗正在中國招募患者。 炎症性腸病是一種特發性腸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發病多在青壯年,發病機制至今未明。
  • 痛風最佳的治療藥物-非布司他
    一、非布司他目前治療痛風最好的藥物仍然是非布司他,該藥的印度仿製藥性價比非常高,我們往期文章也有過介紹。常見副作用:最常見不良反應為肝功能異常,發生率低於7%,另外是噁心、關節痛、皮疹,發生率低於2%。這說明人體對非布司他有良好的耐受性,藥品安全性高。建議通過正規渠道獲取治療方案,您可以持續關注我們。
  • 川崎病危害小孩的健康,小兒科醫生:男孩多注意,發病率比較大
    目前沒有針對川崎病的具體實驗室診斷方法。2、診斷依據當前,美國心臟協會的診斷標準通常用於臨床診斷。組織病理學檢查是診斷的重要依據,但由於病變的分段分布,皮膚和肌肉活檢的陽性率不高。使用阿司匹林後,可能會發生胃腸道反應,例如噁心,嘔吐,腹痛和腹瀉。飯後服用藥物可以減少胃腸道反應。它也可能導致出血。家長應注意孩子的大便是否發暗,牙齦出血,皮膚紫癜等,如有異常,應及時就醫。
  • 十大類抗菌藥物不良反應匯總!|頭孢菌素|雙硫侖樣|氯黴素|-健康界
    抗菌藥物,是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的藥物,包括各種抗生素、磺胺類、咪唑類、硝基咪唑類、喹諾酮類等化學合成藥物。目前,抗菌藥物幾百種,使用過程中至少要記住以下常見的或嚴重的不良反應。
  • 瑞舒伐他汀:隨著劑量的增加,不良反應無明顯變化!
    研究發現,LDL-C水平與ASCVD的發病率與致死致殘率也密切相關。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LDL)是致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基本因素。因此,當前臨床治療血脂異常均以降低LDL-C為主要療效指標。關於瑞舒伐他汀可有效降低LDL-C緩解高膽固醇血症症狀的研究報導已有很多,且瑞舒伐他汀較其他汀類藥物對高膽固醇血症的療效顯著。
  • 痙攣性假性硬化發病率極為罕見,百萬分之一的發病率,治療很困難
    導語:痙攣性假性硬化又被稱為克羅伊茨費爾特-雅各布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該病在全球的發病率僅為1~2/1000000,患者大多都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雖然這類疾病的發病率不高,但它卻異常的可怕
  • 新型冠狀病毒藥物治療之「阿比多爾」
    文丨陳麗竹自2019年12月武漢暴新型冠狀病毒以來,醫務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多日奮戰以求尋到合適的治療藥物。阿比多爾也在諸多報導中被提及。3.藥物相互作用阿比多爾平均血漿蛋白結合率為89.2%-91.6%,臨床聯合用藥時,應謹防與其他藥物競爭結合血漿蛋白,導致藥物濃度異常升高,出現藥效增強甚至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1]。臨床上常見的血漿蛋白結合率高的藥物有鎮靜、抗癲癇及抗精神病藥物如多慮平、地西泮、氯氮平,抗凝藥物華法林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