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青年"馮驥才:作家、畫家、領讀人

2020-11-27 中國經濟網

  在當代作家裡,馮驥才堪稱「奇才」。

  他以寫小說見長,筆下人物凝練傳神,著筆畫意活潑幽默,箇中情理耐人回味,是當之無愧的小說高手。至今,他出版各類作品250多種。

  他畫技精湛,曾辦過23次畫展,被評論界稱為「現代文人畫的代表」。

  在創作盛年,他又從文學創作轉身,致力保護城市歷史、搶救民間文化,被譽為「中國古村落保護第一人」。

  從作家、畫家,到非遺文化保護人,他如同一個「斜槓青年」,身份一直在變換。近日,他又添了一個新身份——「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領讀人,並通過抖音分享了自己的新作長篇小說《藝術家們》的內容和寫作感悟。

  喜歡被書「埋起來」的感覺

  馮驥才曾說:「我所有的人生經歷和收穫,都離不開文學和書籍的滋養。」

  屠格涅夫的《初戀》是他讀的第一本外國文學,那時他才20來歲。這本書帶來的新鮮體驗,讓他開始如饑似渴的閱讀外國名著,並一發不可收。

  在眾多外國作家中,契訶夫對馮驥才的影響較大,他的文字也受其影響,比如善用短句,白描的手法,充滿節奏感的語言。在馮驥才看來,契訶夫擁有一顆悲憫之心,而這對作家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上世紀70年代,剛開始寫作的時候,馮驥才住在不到10平米的房子裡。整個房間只有一張全家人吃飯的桌子,吃飯後收起碗筷,他才能在桌上讀書、寫作、繪畫。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書房,在那個時候是一種奢望。

  但是他從來沒有因此放棄讀書和寫作,反而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小說、散文和繪畫作品。小說《義和拳》《鋪花的歧路》《啊!》《雕花菸斗》《雪夜來客》《神鞭》,包括我們熟知的散文《挑山工》,都是他在那段時期的代表作。

  走進馮驥才現在的書房,會讓你不由一驚。房中除了門窗,只要是有牆壁的地方,都被造成書架,由地而起,連至屋頂。他說,自己喜歡這種被書「埋起來」的感覺。

  至於這些年總共讀了多少書,他自己也無從查起了。

  真正的書,在田野,在社會,在人心

  除了當代作家的身份,馮驥才被更多的人熟知,還因為他從事的民間文化搶救工作。

  1991年,革命文學團體南社的舊址迷樓,將被拆除。得知消息的馮驥才,心痛至極,從沒賣過自己畫的他,果斷決定賣畫保樓。正值寫作盛年的馮驥,自此從文學創作中抽身,轉向到中國民間文化保護的工作中。

  2001年,時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的馮驥才提出,要對960萬平方公裡56個民族的民間文化遺產進行全方位梳理,並記錄歸檔,推動相關保護工作。可他僅拿到30萬元的費用,還面臨著人力短缺的等問題,難度可想而知。

  然而這些困難並沒有動搖他的決心。沒錢,就賣畫,儘管對自己的作品萬般不舍;缺人,就「把書桌搬到田野上」,身先士卒帶領專家跑遍田間地頭。他自己帶的研究生,有不少都是那時田野調查的主力。

  在此過程中,馮驥才率領團隊為木版年畫、剪紙、唐卡編輯整理了大量文化檔案。此後,還製作了兩個超大型資料庫:一是中國木版年畫資料庫,包含「中國木版年畫普查保護工程」歷時十年對全國44個年畫產地進行普查所得的全部圖文資料和研究成果;二是與漢王合作,將中國民協幾十年來調查採集的史詩、神話、故事、諺語、歌謠等口頭文學遺產錄入資料庫,第一期錄入8億8千700萬字。

  為傳統文化保護而奔走的20年間,雖然讀書和寫作的量少了,但在馮驥才看來,自己得到的,遠比失去的要多。

  他始終覺得,自己閱讀了那些文化遺產的書、生活的書、老百姓的書、生命的書,這才是對歷史、文化和生命的立體解讀。而真正的書,不只在書房裡,更在田野、在社會、在人心。

  人們閱讀習慣發生變化,作家也要考慮改變

  在馮驥才看來,讀書的目的,無外乎四種:工具性閱讀、求知、消遣和心靈生活。

  而心靈生活,是他所推崇的,因為人需要比較純粹的、精神的、情感的生活,需要思考的、審美的生活,否則人生就會了無生趣。此外,閱讀還要追隨自己的性情,並且多讀經典,就像進入一個風景區一樣,每個人的入口不一樣,但是這個景區裡會有引導。

  除了讀書,馮驥才還有一個愛好,那就是「收藏」。不同於別人收藏古董,他收藏的都是對自己人生有意義的東西,有熱心讀者的來信,好友贈送的書畫,泰山挑山工送給自己的扁擔……這些別人看著不起眼的東西,他卻視若珍寶,一如多年來對民間文化的守護。

  「我好像歲數大了,上樓梯有點困難了,在書房的時間就多。在書房一坐,這小說它就找我來了。"近年來,小說《俗世奇人全本》《單筒望遠鏡》《藝術家們》等先後出版,也讓世人看到這位七旬作家豐沛不竭的創作力。

  新作長篇小說《藝術家們》講述了畫家楚雲天、羅潛、洛夫從心靈交匯到逐漸離散的過程,折射了近五十年來的社會和思想變遷。國內文學作品中較少關注藝術家群體,該書第一次全面呈現了他們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因此一經問世,就受到了極大關注。

  出於職業的原因,馮驥才對各種變化都較為敏感。通過幾十年的寫作和與讀者的交流,馮驥才覺得,人們的閱讀習慣如果已經發生變化,這就需要作家去思考,要用怎樣的一種藝術力量,把純文學的陣地守住,並做出調整與變通。

  他表示,入駐抖音是一項自我突破,希望藉助這個平臺,和喜歡文學的朋友展開交流,並通過分享自己的讀書經歷和人生感悟,讓更多的人愛上文學,愛上閱讀。

(責任編輯:馮虎)

相關焦點

  • 馮驥才加入抖音DOU來讀書「領讀人」計劃
    在當代作家裡,馮驥才堪稱「奇才」。他以寫小說見長,筆下人物凝練傳神,著筆畫意活潑幽默,箇中情理耐人回味,是當之無愧的小說高手。至今,他出版各類作品250多種。他畫技精湛,曾辦過23次畫展,被評論界稱為「現代文人畫的代表」。
  • 作家馮驥才與畫家馮驥才相遇長篇《藝術家們》
    本報訊 近日,著名作家、畫家、文化學者馮驥才的最新長篇小說《藝術家們》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藝術家們》是馮驥才醞釀數十年的心血之作,融入了作家對繪畫、文學、音樂等多種藝術門類的獨特體悟與思索,用鋼筆和畫筆「兩支筆」描繪出激蕩動人的藝術人生。
  • 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斜槓青年具體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斜槓青年?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聽說過斜槓青年,可是究竟什麼是斜槓青年呢?比如說你正職是一個銷售,然後還在額外時間寫自己公眾號的文章,那你就可以說你的職業是:銷售/自媒體編輯,中間那條斜槓就是這個詞彙的來源。
  • 馮驥才長篇小說《藝術家們》:凝聚五十年藝術人生感悟的澎湃之作
    著名作家、畫家、文化學者馮驥才在其最新長篇小說中這樣描述他眼中的「藝術家們」。 近日,著名作家、畫家、文化學者馮驥才的最新長篇小說《藝術家們》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藝術家們》以幾位青年藝術家的生活和事業為軸,展開了國內半個多世紀以來藝術家們的生活故事和創作歷程,也呈現了同時期國內藝術事業、社會環境的發展與變遷。 這部長篇小說是馮驥才先生醞釀數十年的心血之作。
  • 凝聚五十載藝術人生感悟 馮驥才推出長篇小說《藝術家們》
    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中新網北京10月28日電 (記者應妮)著名作家、畫家、文化學者馮驥才的最新長篇小說《藝術家們》日前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藝術家們》以幾位青年藝術家的生活和事業為軸,展開了國內半個多世紀以來藝術家們的生活故事和創作歷程,也呈現了同時期國內藝術事業、社會環境的發展與變遷。可以說,作家馮驥才和畫家馮驥才在這部《藝術家們》中相遇了。
  • 文藝青年、斜槓青年、佛系青年……你最適合哪個稱呼?
    恰逢青年節,本期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一些和青年有關的英文表達。 文藝青年的定義也基於此,凡是有一定文化藝術基礎,喜歡文化藝術的青年人都可納入這個範疇。 單純表示別人有藝術天賦,可以用artistic。此外,還可以用一些現有的表達,比如 Renaissance man就指 「多才多藝的人」,literati指 「文學修養很高的人」。 雖然沒有直接對應,但是內在的含義已經體現清楚了。
  • 網絡流行語科普 斜杠人生、斜槓是什麼意思?
    網絡流行語科普 斜杠人生、斜槓是什麼意思?時間:2020-11-18 20:04   來源:網絡流行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網絡流行語科普 斜杠人生、斜槓是什麼意思? 斜杠人生,指的是一種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是一種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的生活方式。
  • 從青年時代打好基礎,為了成為斜槓中年而努力
    畢竟要寫斜槓青年,我還是先百度了一下:斜槓青年來源於英文Slash,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Marci Albonher 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指的是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選擇擁有多重職業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例如:記者/演員/攝影師,斜槓便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 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了解一下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斜槓青年是什麼意思?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了解一下 什麼是斜槓青年? 現在斜槓青年這個詞越來越火了,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聽說過斜槓青年, 可是究竟什麼是斜槓青年呢?
  • 華訊投資:斜槓青年人生沒有退費環節,認真對待未來的自己
    據了解,大部分認為的斜槓青年其實是從國外傳過來的,是一個人在介紹自己的時候有很多身份,比如說:"我是林安,我是一個自由撰稿人,然後斜槓自媒體人,斜槓視頻博主,斜槓播客主播,不同的身份之間沒有直接的關係,所以要用斜槓把他們給區分開來
  • 在線等,請回答 | 斜槓青年用英語怎麼說?
    當保守、狹隘的單一職業領域再不能適應這個多元化社會的各類需求,Slash(斜槓)一詞,就應運而生了。這個概念最早由作家 Marci Alboher 在其《One Person/Multiple Careers: A New Model For Work Life Success》一書中提出。什麼是Slash?
  • 萬字整理:左手自由職業,右手斜槓青年
    這個概念最早是2007年來自紐約時報的一個專欄作家—馬奇埃爾博爾的一個概念,他提出: 斜槓青年是一個倡導職業多元化、體驗多元化和生活多元化的一個群體。 最早在2010年的一個調查中說,美國已經近1/3的勞動者不再局限於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他們開始有多重身份、多重職業。
  • 鐘樓裡的「斜槓青年」魯迅,電影迷、木刻師、作家…
    8個月時間如此之短,以至於這段往事常常被人忽略。但其實,這是一段不應該也不能夠被遺忘的時光。他是魯迅性格及其精神的折射,也是魯迅思想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對他之後的人生有著不同凡響的意義。中山大學的大忙人「他的一舉一動都是青年的話題中心」1927年1月,魯迅從廈門大學辭職,受中山大學之邀來到廣州,擔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任教期間他便居住在如今的鐘樓二樓,鐘樓在當時是中山大學的辦公樓,且只有教授級別的人才能住在此處。
  • 那些攜手頤蓮一起奔跑的斜槓青年們
    從「斜槓青年」近些年來的大行其道就可窺見一二。網絡上提及的「斜槓青年」,指那些幹過各種不同工作,有許多亮麗頭銜的人。他們不僅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還是健身教練、紋身師、漫畫家、rapper 等職業,他們多才多藝,涉獵廣泛。   當斜槓青年邂逅頤蓮,將會上演怎樣一出職場變形記?
  • 維克多·雨果:一位實打實的斜槓青年
    維克多·雨果維克多·雨果是法國傑出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畫家/社會活動家……你不知道的是,雨果還是個不折不扣的斜槓青年04畫家雨果還是一位高產的畫家,他用繪畫來調劑寫作。當時的畫家德拉克洛瓦在寫給雨果的信中寫道:如果您決心當畫家而非作家,成就會高過這個世紀全部藝術家。
  • 「國民女友」子望完美演繹斜槓青年的生活態度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如今的年輕人已經不滿足單一職業和身份的束縛,而是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我們往往稱呼這類人為「斜槓青年」。有一位網絡紅人更是「斜槓青年」中的佼佼者,沒錯,她就是被網友們稱為「國民女友」的子望。除了被人們常知的自媒體博主這一身份以外,子望同時也是一名演員和作家,並且在不同領域都小有建樹。
  • 我校馮驥才教授獲得第四屆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之公共建設力獎
    新舊更替太快的時代,精神家園安在,文化人何以自處?二十多年前,名滿天下的作家馮驥才先生,大聲疾呼搶救天津老城,從此,他的名字便與中國民間文化遺產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從老城到傳統村落,從手工藝、民俗到非遺,他發起的搶救工程遍布大江南北。大規模非遺普查,非遺保護數據中心,民間文化基金會,文學藝術研究院,他不僅身體力行,還善於組織聚力,為中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為民間文化遺產編冊著書,推動健全法律制度,研究普及保護傳承。
  • 來讀馮驥才的這部新作
    作為職業評論者,我這些年的關注重點集中於20-40歲這個年齡區間的作家的作品,所以讀到《藝術家們》這樣前輩作家的新作時,能強烈地感到馮驥才先生這代作家與前述作家群體在語言、手法、風格上的代際差異。馮先生這代作家會在文本中凸顯鮮明的作家主體形象,他們往往會貼著人物寫,把自己的理想、熱情、訴求投注於其中。而現在的青年作家大抵不會採取這樣的寫法,他們通常會與描寫對象保持著某種相對疏離、淡漠的距離感,甚至會排斥前輩作家這種手法和風格。在我看來,這種代際差異並不涉及手法高下、風格優劣等價值等級問題,而是源於時代氛圍的更迭,以及不同代際的作家在整體上對人與時代關係理解的不同。
  • 高考在即·話未來,紅人裝激發「斜槓青年」釋放更多潛能
    每年大四畢業季,去看看那些「病急亂投醫」的簡歷,去看看那些有人拿到offer而有人仿佛大夢初醒、茫然無措,去看看那些不停折騰被群嘲,但能迅速融入社會的人……夢想仿佛四處逃竄,理想似要重新定位。 這是象牙塔的最後一站,你將面臨比高考更複雜的選擇。斜槓青年成趨勢 能看到外面的世界,這也許是高考給予所有人最公平的一次機會。
  • 華山論劍|為什麼越來越多的斜槓青年選擇馬自達CX-4?
    「斜槓」(「/」),是最早由美國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在《一個人/多重職業》一書中提出的概念,用以指代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人。而在國內,「斜槓」已經成為年輕群體的一種流行風尚與生活態度,甚至是一種標榜自我的身份標識。在不同角色和職業間無縫切換的背後,藏著的是斜槓青年對條框與束縛的不屑,是對自我與選擇的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