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馮驥才與畫家馮驥才相遇長篇《藝術家們》

2020-11-27 光明數字報

    本報訊 近日,著名作家、畫家、文化學者馮驥才的最新長篇小說《藝術家們》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藝術家們》是馮驥才醞釀數十年的心血之作,融入了作家對繪畫、文學、音樂等多種藝術門類的獨特體悟與思索,用鋼筆和畫筆「兩支筆」描繪出激蕩動人的藝術人生。一經出版,就獲得李陀、趙麗宏、程德培等諸多作家、學者的讚譽。

    這部長篇小說以幾位青年藝術家的生活和事業為軸,展開了最近半個多世紀以來藝術家們的生活故事和創作歷程,也呈現了同時期藝術事業、社會環境的發展與變遷。展現五十多年文藝發展歷程中的豐富和複雜的同時,也鮮明地流露出作家的理想主義情懷。這種「發自心靈」的情懷貫穿始終,讓讀者在享受藝術之美的同時被小說家的真誠和執著所感動。

    《藝術家們》塑造了國內作品中少有的藝術家形象,也第一次全面呈現了他們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生活狀態和精神世界,種種生活情境、創作困境、情感經歷、商海博弈等,都是首次呈現於讀者面前。就個人經歷與精神追求而言,這部小說是凝聚馮驥才五十多年藝術生涯的澎湃之作,也是他表達個人美學理想、展現藝術心得感悟的心血之作。他在自序裡寫道:「我一直想用兩支筆寫這本小說,我的話並非故弄玄虛。這兩支筆,一支是鋼筆,一支是畫筆。我想用鋼筆來寫一群畫家非凡的追求與迥然不同的命運;我想用畫筆來寫唯畫家們才具有的感知。」

    《藝術家們》是集中展現馮驥才浪漫主義追求的作品。從人物、情節到語言,自始至終流露著浪漫主義的氣質,楚雲天、隋意、洛夫、羅潛等人的內心世界,在馮驥才的筆下呈現出多姿而蓬勃的面貌。他們才華橫溢、朝氣蓬勃,熱烈地抒發著自己對理想世界的追求。馮驥才用浪漫的語言,融入唯美的繪畫感,不斷追尋、捍衛著「美」的存在。可以說,作家馮驥才和畫家馮驥才在這部《藝術家們》中相遇了。       (夏琪)

相關焦點

  • 凝聚五十載藝術人生感悟 馮驥才推出長篇小說《藝術家們》
    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中新網北京10月28日電 (記者應妮)著名作家、畫家、文化學者馮驥才的最新長篇小說《藝術家們》日前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藝術家們》以幾位青年藝術家的生活和事業為軸,展開了國內半個多世紀以來藝術家們的生活故事和創作歷程,也呈現了同時期國內藝術事業、社會環境的發展與變遷。可以說,作家馮驥才和畫家馮驥才在這部《藝術家們》中相遇了。
  • 「斜槓青年"馮驥才:作家、畫家、領讀人
    從作家、畫家,到非遺文化保護人,他如同一個「斜槓青年」,身份一直在變換。近日,他又添了一個新身份——「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領讀人,並通過抖音分享了自己的新作長篇小說《藝術家們》的內容和寫作感悟。  在眾多外國作家中,契訶夫對馮驥才的影響較大,他的文字也受其影響,比如善用短句,白描的手法,充滿節奏感的語言。在馮驥才看來,契訶夫擁有一顆悲憫之心,而這對作家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上世紀70年代,剛開始寫作的時候,馮驥才住在不到10平米的房子裡。
  • 馮驥才長篇小說《藝術家們》:凝聚五十年藝術人生感悟的澎湃之作
    著名作家、畫家、文化學者馮驥才在其最新長篇小說中這樣描述他眼中的「藝術家們」。 近日,著名作家、畫家、文化學者馮驥才的最新長篇小說《藝術家們》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藝術家們》以幾位青年藝術家的生活和事業為軸,展開了國內半個多世紀以來藝術家們的生活故事和創作歷程,也呈現了同時期國內藝術事業、社會環境的發展與變遷。 這部長篇小說是馮驥才先生醞釀數十年的心血之作。
  • 馮驥才加入抖音DOU來讀書「領讀人」計劃
    從作家、畫家,到非遺文化保護人,他如同一個「斜槓青年」,身份一直在變換。近日,他又添了一個新身份——「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領讀人,並通過抖音分享了自己的新作長篇小說《藝術家們》的內容和寫作感悟。在眾多外國作家中,契訶夫對馮驥才的影響較大,他的文字也受其影響,比如善用短句,白描的手法,充滿節奏感的語言。在馮驥才看來,契訶夫擁有一顆悲憫之心,而這對作家來說,才是最重要的。上世紀70年代,剛開始寫作的時候,馮驥才住在不到10平米的房子裡。
  • 來讀馮驥才的這部新作
    作為職業評論者,我這些年的關注重點集中於20-40歲這個年齡區間的作家的作品,所以讀到《藝術家們》這樣前輩作家的新作時,能強烈地感到馮驥才先生這代作家與前述作家群體在語言、手法、風格上的代際差異。《藝術家們》 馮驥才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藝術家們》在以下兩方面也令我印象深刻——一是小說人物的職業身份與重建世界總體性的可能性之間的張力關係。
  • 一支畫筆,一支鋼筆,為藝術家們畫像
    日前,著名作家、畫家、文化學者馮驥才的長篇小說《藝術家們》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作品以幾位青年藝術家的人生經歷為軸,向人們展示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藝術家群體的生活故事和創作歷程,是一代人的「生命史、心靈史、藝術追求史」。
  • 我校馮驥才教授獲得第四屆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之公共建設力獎
    新舊更替太快的時代,精神家園安在,文化人何以自處?二十多年前,名滿天下的作家馮驥才先生,大聲疾呼搶救天津老城,從此,他的名字便與中國民間文化遺產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從老城到傳統村落,從手工藝、民俗到非遺,他發起的搶救工程遍布大江南北。大規模非遺普查,非遺保護數據中心,民間文化基金會,文學藝術研究院,他不僅身體力行,還善於組織聚力,為中國傳統村落立檔調查,為民間文化遺產編冊著書,推動健全法律制度,研究普及保護傳承。
  • 馮驥才:「藝術的本質是在任何地方都讓美成為勝利者」
    讓文藝成為一種生活訪作家馮驥才:「藝術的本質是在任何地方都讓美成為勝利者」■教鶴然 李英俊文藝報:您的新作馮驥才: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每個作家的性格和趣味都不一樣,每個人的書房都是不一樣的,不同書房帶給寫作者的感覺自然也各不相同。我特別希望作家們能寫一寫自己的書房,哪怕不寫一本書,就寫一點散文,寫寫自己獨特的感受。前兩天,我跟一個朋友談起這本書的時候聊起了作家李敖,李敖的書房特別大,有五六個房間那麼大。
  • 夜讀丨馮驥才:珍珠鳥
    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今晚分享給您馮驥才的散文《珍珠鳥》。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放在一個簡易的竹條編的籠子裡,籠內還有一卷乾草,那是小鳥舒適又溫暖的巢。我聽別人說,這是一種怕人的鳥。我把它掛在窗前。那兒還有一盆異常茂盛的法國吊蘭。
  • 李陀:我的朋友「馮·唐·吉訶德」——馮驥才印象
    這很像是在說馮驥才。1和馮驥才比較熟的朋友,都叫他大馮,他年輕時候是籃球運動員,身高近兩米,手當然比一般人手長,可是,他插手和自己無關的事太多,不是一般的多,而是多到有點離譜。很多人都讀過他的小說,特別是近年出版的《俗世奇人》,賣了六百多萬冊!
  • 馮驥才新作《書房一世界》之《義大利小本子·拆信刀·風鈴》
    書評人綠茶畫的馮驥才「心居」一景馮驥才先生可謂是「書世奇人」,他的書房有多處,我只去過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這處,這裡存有他十幾萬種藏書,分布在不同的空間,供學生們閱讀。去年參加馮驥才「記述文化五十年」研討會,得以見識馮先生在學院裡的各種寶貝和大量藏書。我畫的這幅只是他眾多書房中一個小小的角落。
  • 馮驥才的書房:去到這裡寫作,都是因為心言難抑,非寫不可
    馮驥才 文學報書房,作為一個異常獨特的物質空間與純粹自我的心靈天地,處處折射出作者隱秘的精神世界。讀懂一間書房,往往就讀懂了一位作家——我兀坐在書城中,忘記了塵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
  • 原央視名嘴王志新作《質疑的力量》(12卷)出版,馮驥才作序!
    上次是他的妻子朱迅作序,這次是著名作家馮驥才作序。王志集30年媒體生涯的心血之作,王志「質疑式」訪談的經典作品——《質疑的力量》(12卷)《質疑逼近真相》《採訪的秘密》《採訪課》正式出版。近二十年王志的長篇人物訪談多達千餘,各類新聞人物泛及社會方方面面。由於他採用這種獨特的方式,觸及深刻,從而給這一時期的中國社會留下了一個飽滿又鮮活的橫斷面。無論從社會學還是傳播學的意義上說,這都是一筆文獻性的財產,都有研究價值,值得重視。因作序言。
  • 《北京文學》評出2019年度優秀作品莫言王蒙馮驥才等作家作品入選
    獲獎作品中,中篇小說有尤鳳偉《遺忘》、陶純《前程似錦》、楊少衡《暗自顫抖》、孫頻《天體之詩》、孫睿《鬥地主》;短篇小說有喬葉《頭條故事》、莫言《餃子歌》、劉慶邦《葉落桃園》、王蒙《郵事》、馮驥才《木佛》;報告文學有楊黎光《英雄和他背後的英雄——「鋼鐵戰士」麥賢得的人生之路》、陳啟文《穿越共和盆地》、陳應松《一個人的森林》、周建新《騰籠換鳥——中國首家央企子公司破產重整紀事》、長江《明月村的
  • 馮驥才《三寸金蓮》:從小腳出發,探查封建文化背後的意識牢籠
    馮驥才先生的作品更是其中翹楚,尤其是講述封建小腳文化的《三寸金蓮》最讓我驚豔與欽佩。前者讓人覺得馮驥才是在宣揚這種腐朽文化,後者使故事冗餘慵長抓不住重點。但在我看來這兩點和其口語化的語言是這部作品最大的特點,三者從不同維度抨擊了扭曲的纏足文化。
  • 馮驥才:小雨入端午
    文丨馮驥才今日進入端午假日,醒來很早,起身坐在我的「心居」,身閒氣舒意定神足。那時代母親們在家都做針線,各色絲線家家都有,關鍵看誰配色好,想法出奇。我的班上有一個女生,叫徐又芳——那時的孩子名字都是三個字,大概與家族的字輩有關。記得她高個子,短髮,衣著很舊,據說她家裡窮,家裡沒有好看的絲線,就從地上拾別人扔的線頭來纏。可是她心細手巧,雖然拾的線頭很短,但纏出的粽子反而色彩十分複雜和豐富,斑斕又精細,超過了所有的人。
  • 85歲老爺子寫給年輕人的智慧,忍不住反覆閱讀,馮驥才:文壇奇人
    有人形容他是「中國歷來的文化部長中最會說話,最會寫文章,最會寫小說的作家。」父輩們提起他也會不由的讚嘆:王蒙這人,是個智者。伍爾芙說過,作家在30歲之前最好不要出書。如果按照這個不合理的標準的話,中國再也找不出另一個比王蒙更適合出書的人了。他獨特的經歷沾染了太多我們無法觸及的歷史,他特殊的魅力感染了幾十年的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