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錢的自動駕駛:2019年巨頭投入160億美元,卻頻頻翻車出事故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文 | 韋航

10月11日晚,百度官方微博宣布,百度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在北京全面開放,似乎科幻電影中的無人車夢想正在走進現實。

但從第二天的各家媒體報導中,目前百度的無人駕駛體驗還是在幾個固定的點之間運營,對於普通乘客而言,該功能類似擺渡車,並不能提供類似真人出租司機的駕駛體驗。

對於廣大的司機來說,失業問題暫時不會出現,百度的無人駕駛也才剛剛上路。

自2009 年穀歌率先啟動自動駕駛項目以來,目前自動駕駛領域已覆蓋整車廠、Tier1、科技巨頭、自動駕駛公司和出行公司等眾多玩家。

然而,經過了過去幾年的快速發展,商業化進度不及預期,自動駕駛的落地似乎依舊遙不可及。因此,資本市場對於自動駕駛的追逐逐漸趨於理性,尤其是隨著Waymo估值的縮水,資本重新審視這一市場估值,導致許多公司融資困難。

儘管如此,大洋彼岸的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卻表示,下周二將發布限量版全自動駕駛的測試版本提供給專業的測試人員。

此前,谷歌旗下的自動駕駛公司Waymo於上周四宣布,該公司在美國鳳凰城郊區向公眾開放完全無人駕駛叫車服務。

無人車正在來襲,但自動駕駛或者說智能駕駛,真有發展潛力麼?

智能駕駛的由來

在中國,過去10多年,汽車快速普及並常年保持著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的規模。

巨大的汽車保有量,給社會帶來了多方面挑戰。

根據中國汽車研究院《中國自動駕駛安全讀本》描述,在中國人為原因導致的交通事故率佔比90%;因為交通擁堵北京人平均經濟成本在4013.31元/年;中國物流費用在GDP中的比重達到 14.6%,遠超歐美國家,效率低下。

而智能駕駛是指汽車通過搭載先行的傳感器、控制器、執行器、通訊模塊等設備實現協助駕駛員對車輛的操控,甚至完全代替駕駛員實現無人駕駛的功能。

高等級的智能駕駛是智能交通體系的一部分,通過 V2X(車聯網)技術汽車能夠 道路信息、交通信號、其他車輛等周圍環境聯接為一體,形成「人、車、路」高效 運行的交通體系。

而在智能汽車內部,各種類型的傳感器代替了人的眼睛與耳朵,感知著汽車周圍情況;強大算力的控制器代替了人的大腦,決策著車輛行駛路線;響應靈敏的執行器代替了人的手腳,執行著智能大腦的命令。

被「代替」的駕駛員則通過全新的人機互動環境,享受著智能的體驗與服務。這是智能駕駛的願景,也是定義各個子功能的發展目標。

當前行業普遍遵循SAE協會定義的智能駕駛等級,其中 L2 級以下的智能駕駛通常被成為 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其最大的特點是系統只是在特定場景下給駕駛員提供協助,車輛行駛決策權在駕駛員,對應駕駛員需要承擔所有的責任與後果。

而在L4 及以上的智能駕駛因為是汽車主導著駕駛行為,責任主體為汽車生產或者汽車服務商。

對於L3級別的智能駕駛,因為其只能在特定條件下代替人,並且在系統失效的時候需要人及時接管車輛,在實際應用中的可操作性及責任界定問題在行業內外存在較大爭議。

儘管從技術角度,L3級別智能駕駛是技術發展的必經階段。

在智能駕駛的演化路徑上,Waymo、百度等高科技公司直接針對 L4 級別的智能駕駛進行研發,L4級別的智能駕駛也常被稱為無人駕駛或者全自動駕駛。谷歌 Waymo 從 2009 年就開了相關研究,其利用在AI算法領域的優勢通過樣車收集數據不斷迭代自動駕駛功能。

2019年,著名諮詢公司 Gartner 在其報告中認為 L4 級別自動駕駛技術全面成熟,還需要10年以上。

在商用車領域,L1/L2 級別的智能駕駛有望在法規、市場、技術的驅動下快速滲透。針對 L3/L4 級別的智能駕駛,更有可能在特定場景下實現商業應用,例如高速公路的長途幹線物流,低速運行的封閉園區環境。

特定場景下有可能降低技術開發的難度,同時對應的商業價值更加明確,有利於實現技術迭代與大規模商業化落地。

燒錢的自動駕駛

2016 年底 Alphabet 宣布將自動駕駛項目 Waymo 獨立為子公司,估值一度超過1000億美元,Cruise、Argo AI、Aurora 等自動駕駛初創公司因此也受到了資本市場追逐。

對於自動駕駛,打車巨頭Uber也下過血本,在Uber無人計程車的偉大願景中:其目標是2019年75000輛自動駕駛汽車上路,2022年在13個城市開展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

從2015年2月Uber開始組建自動駕駛研發部門,每個月燒錢2000萬美元,截止2019年,Uber就已經燒了9.6億美元了。

2019年全球自動駕駛前10大玩家,在自動駕駛領域研發投資超過160億美元,Waymo、Cruise, Uber 作為自動駕駛技術領頭羊,研發投入超過20億美元。

即使有谷歌加持,Waymo仍面臨巨額研發投入帶來的資金壓力。

目前,Waymo在該領域投入最大、積累數據最多、應用最全面。從技術角度分析,針對 L4 級別的智能駕駛雖然已經有了很多進步,但是其還只是處於試驗研究階段。面對情況複雜的開放道路,技術成熟度還未達到全面商業化運營的要求。

Waymo也是燒錢大戶。從2009年到2015年底就已經花費了11億美元,現在的燒錢速度是大約每年10億美元。

Uber自動駕駛事故發生後,主要玩家紛紛調整自動駕駛商用化時間表。沃爾沃原計劃在 2017年推出100輛自動駕駛的SUV,後延期至2021年;

Cruise 公司推遲了2019年底 推出無人駕駛計程車的計劃;福特CEO承認公司2021 年推出全自動駕駛汽車計劃可能有所推遲。

由於自動駕駛商業化進度不及預期,資本開始重新審視估值,Waymo今年首次尋求外部融資,估值僅300億美元,較高點時期縮水 70%。

行業承壓之下,抱團取暖也成了唯一的一條路。

技術層面,2020年L3級別車型進入集中量產階段,L4/L5級自動駕駛由於商業天花板更高, 再加上疫情衝擊,主要企業L4/L5車型量產計劃均有推遲。

Waymo是當前估值最高的自動駕駛企業,DMW各項數據和專利創新能力方面均保持行業領先。

自2016 年從谷歌獨立以來,Waymo卻不斷和傳統車企達成戰略合作。

不同車企與Waymo的聯盟,均是單向而非整體大聯盟,並且 Waymo 在技術研發方面較為封閉,聯盟車企承擔角色多為硬體供應商。

比如雷諾、日產分別負責 Waymo 的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在歐洲、日本落地,FCA、捷豹路虎負責向 Waymo 提供搭載自動駕駛技術的車輛,但都不參與研發進程。

在商用車領域,因為面向高速的幹線物流運輸市場規模巨大,據行業專家預估將超過7000億元。同時,高速場景多為固定且較為封閉的路線,路況較城市道路路況簡單,對自動駕駛算法要求較低。

初創企業可以一邊通過提供貨運服務實現商業化,一邊做測試快速拿到數據,降低公司成本。

頭部商用車企業紛紛採取合作,甚至直接收購的方式進行布局,以期望更快的實現自動駕駛在產品上的搭載。

另一個特點是場景方(例如 G7、滿幫等)的積極推動,與頭部商用車企業、智能駕駛公司共同組成了商業化聯盟推動技術發展。

顯而易見,自動駕駛進入同盟時代,行業協同格局初顯。

頻出安全事故的自動駕駛

在一個理想的世界中,自動駕駛汽車將全知全能。車輛將有能力進行觀察、通信和計算,並最終準確判斷道路上的任何危險,並及時採取措施避免所有風險發生。

然而,自動駕駛開發商、監管者以及普通民眾均必須面對一個亟待回答的問題:要多安全,才夠安全?

自動駕駛系統儘管擁有遠高於人類司機的安全期望值,但「絕對安全」與零事故仍是難以企及。

2018年3月18日夜間,49歲的Elaine Herzberg推著她的自行車穿越亞利桑那州的一條馬路,被Uber無人駕駛測試車撞傷,最終不治身亡,成為首起自動駕駛致死案件。

2019年3 月1日,美國佛羅裡達州發生了一起特斯拉 Model 3 車禍,有關機構在本周四公布了事件的細節:據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介紹,當時一輛以 110Km/h 的速度行駛的特斯拉 Model 3 與一輛半掛式卡車相撞,特斯拉轎車的車頂被整個削去。

在事故發生之前 10 秒鐘,特斯拉的駕駛員開啟了Autopilot系統,而在相撞前8秒鐘,特斯拉未檢測到司機的雙手在方向盤上。

這次事故導致了特斯拉Model 3駕駛員的死亡,自動駕駛似乎並不安全。

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IHS)於6月4日發布的研究中,對5000起發生在美國的交通事故進行了分析,該機構認為,自動駕駛汽車很可能只能避免那些由司機的感知錯誤或操控能力喪失所導致的事故。

據美國交通部門的數據,人類開車平均每35.7萬英裡遭遇一次或大或小的事故,而Waymo在2019年的加州路測成績是每1.32萬英裡,就需要一次人工幹預。粗略地算,截至2019年底,Waymo自動駕駛系統的可靠程度大約為人類司機的1/27。

有人調侃,在當前「人工智障」的大環境下,自動導航自動駕駛早用早超生,誰用誰投胎。

同時,電車難題是自動駕駛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目前主流方案為通過算法解決。

汽車自主行為是一系列複雜的評估和決策過程的自然結果,無法為我們作出正確的道德選擇,人們也無法對自動駕駛汽車完全信任,自動駕駛汽車製造商如何擔責也是一個問題。

一輛電車失控了,它會撞到一個被困在鐵軌上的五口之家。幸運的是,你剛好站在一個控制杆旁邊,這個控制杆可以讓車轉向到另一條軌道上,而那裡只有一個人。

無論一輛車有多少的感應器和計算單元,它都無法通過計算解決一個道德難題。

超越「強制」與「個人」二分的制動力學算法,通過技術化的框架規避了倫理性選擇,是目前較為有前景的自動駕駛電車難題的倫理算法。

完全自動駕駛普及的時候,法律法規肯定會改動,目前的交通設施應該也會調整。當下而言,現在的自動駕駛歸根結底都是輔助駕駛,不能脫離人的控制。

對此,編輯部的缽叔認為,廠商不能吹牛吹太狠,要不然會誤導駕駛員。駕駛員自己該如何操作,心裡必須有底線。如果是自動駕駛技術不過關,那就得提供技術的廠商擔責了。

相關焦點

  • 40億美元!Uber賣掉自動駕駛業務,初創公司Aurora接手
    來源:證券時報·創業資本匯自動駕駛是眾多車企和科技企業發力的方向,美國網約車巨頭Uber也不例外。不過,這條道路並不好走,事故不斷加之燒錢嚴重,Uber選擇將自動駕駛的資產「大甩賣」。2017年3月,Uber一輛用於自動駕駛測試的汽車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發生車禍,但沒有造成人員傷亡。Uber 因此暫停了自動駕駛汽車路測項目。2018年3月,一名美國婦女在步行過馬路時與一輛Uber自動駕駛計程車發生意外,這是全球已知的首例自動駕駛命案。同年,Uber涉嫌竊取Alphabet自動駕駛部門Waymo的商業機密而被起訴。Uber選擇庭外解決糾紛,向Waymo賠付2.45億美元的股票。
  • 無人駕駛計程車穩了,優步卻在燒錢大戰中倒下
    但這場漫長的技術競賽也證明,玩自動駕駛真的太燒錢了,今天的技術研發要燒錢,明天的商業變現更要燒錢,一個又一個公司倒在這場燒錢大戰中,而在疫情衝擊下,就連優步這樣的出行巨頭,也終於玩不轉了。2019年春,ATG還獲得了軟銀、豐田和電裝共計10億美元的投資,並從優步中拆分出來,但隨著Waymo、Motional等競爭對手的無人駕駛計程車紛紛上路,優步的自動駕駛技術已讓投資方喪失信心。
  • 自動駕駛2020:失落、破冰以及「奇點時刻」
    除了技術問題外,自動駕駛業務帶來的虧損也讓Uber捏一把汗。Uber在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中表示,其自動駕駛部門ATG實際營收僅為2500萬美元,2020年前三季度累計虧損達3.03億美元。事實證明,自動駕駛的比拼極其燒錢。
  • 太燒錢?優步剝離自動駕駛業務,還倒貼了4億美元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9日電 據華爾街日報中文網9日消息,優步達成了出售命運多舛的自動駕駛汽車項目的交易,但這更像是一宗付錢給競爭對手來接手該項目的交易。這顯示出投資者對自動駕駛汽車項目的興趣不高。據悉,這家網約車巨頭周一晚間表示,自動駕駛部門ATG將被初創公司Aurora Innovation Inc。收購,後者的員工人數大約是ATG的一半。但這並不是一宗普通的收購交易,因為Aurora不會付錢。不僅如此,作為該交易的一部分,Aurora將從優步獲得4億美元的額外資金。
  • 開啟黃金新10年:2019年全球自動駕駛10大事件
    10 年的發展時間,對於這樣一個規模超 10 萬億美元的龐大產業來說,並不算長,但我們已經取得了不錯的進展,少數普通民眾開始選擇自動駕駛車輛出行。過去的 2019 年,所有自動駕駛企業依然在「燒錢」,小一點的公司一年燒掉幾千萬美元;巨頭們則是一年燒 10 億美金起步。
  • 自動駕駛2019年:小敗局和小幸運,開啟下一個黃金十年
    10 年的發展時間,對於這樣一個規模超 10 萬億美元的龐大產業來說,並不算長,但我們已經取得了不錯的進展,少數普通民眾開始選擇自動駕駛車輛出行。過去的 2019 年,所有自動駕駛企業依然在「燒錢」。小一點的公司一年燒掉幾千萬美元;巨頭們則是一年燒 10 億美金起步。但也有一些公司找到了造血途徑,開始在這個尚新的產業掘金。
  • 40億美元甩賣自動駕駛業務後,Uber 再出售飛行計程車業務
    【新智元導讀】據外媒報導,美東時間12月7日,共享出行巨頭Uber宣布將自動駕駛技術部門Uber ATG出售給了同行業初創公司Aurora Innovation;緊接著第二天,Uber又把飛行計程車業務Uber Elevate賣給了加州一家開發全電動垂直起降客機的公司Joby Aviation. Uber方面稱,出售業務是為了專注於自動叫車和飛行計程車業務。
  • Uber賣掉自動駕駛業務意味著什麼?
    在這個持續燒錢、持續融資的領域,雖然軟銀、豐田、電裝向ATG投資10億美元,但是似乎還是沒辦法加速推進的部署自動駕駛車輛來縮短和Waymo的差距。(一)Uber為什麼要賣?The information裡面有一篇文章《Money Pit: Self-Driving Cars』 $16 Billion Cash Burn》很有意思,這裡面涉及主要企業在自動駕駛方面的投入。排名前三的是Waymo、Cruise和Uber。從根本上來看,在2018年3月自動駕駛汽車發生撞死行人的事件後,讓Uber自動駕駛發展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 Uber自動駕駛大潰敗:5年將燒光25億美元,團隊還在內訌
    該公司在2015年斥巨資招募了卡耐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的五十多名研究人員組建了的自動駕駛團隊,次年就將自動駕駛測試車開上公開道路。隨後又斥資6.8億美元(約合46億人民幣)收購自動駕駛卡車公司Otto,自動駕駛團隊規模在巔峰時期也將近1500人。
  • 自動駕駛100億美元的蛇吞象,併購締造全球規模第一團隊
    在併購發生前,Aurora最新一輪發生在2019年2月,估值超過25億美元獲得紅杉資本、亞馬遜、殼牌等公司高達5.3億美元的B輪融資,創下自動駕駛初創公司單輪融資記錄。而Uber ATG在2019年4月,獲得軟銀、電裝和豐田共計10億美元的投資,估值72.5億美元。單純從交易雙方的估值來看,這是一起蛇吞象式的併購。
  • Uber賣掉自動駕駛業務意味著什麼?|朱校長專欄
    在這個持續燒錢、持續融資的領域,雖然軟銀、豐田、電裝向ATG投資10億美元,但是似乎還是沒辦法加速推進的部署自動駕駛車輛來縮短和Waymo的差距。 (一)Uber為什麼要賣?從根本上來看,在2018年3月自動駕駛汽車發生撞死行人的事件後,讓Uber自動駕駛發展受到了很多的限制。而之後在疫情影響下,Uber一方面面臨更大規模的虧損,也在疫情比較嚴重的時候停止了測試車輛的運行。從管理層面,CEO Dara Khosrowshahi的策略是要把一直在持續虧損的業務出售,在疫情下讓公司能夠運營在一個相對比較好的現金流狀態中,而之前更看不到邊際的「空中計程車項」目也被賣掉了。
  • 特斯拉「自動駕駛技術」事故頻發,高科技怎麼了?
    特斯拉是電動汽車中的豪華品牌,高科技的象徵,特斯拉在營銷方面持續強化「自動駕駛」、提速快、最安全等概念標籤。特斯拉官方網站宣稱,相比人類駕駛,自動駕駛的安全性至少是其平均水平的兩倍。可事實呢,很殘酷,特斯拉引以為傲的「自動駕駛」功能頻頻出現問題,特斯拉正陷入一場信任危機。
  • 「大甩賣」自動駕駛業務 Uber重回老本行
    ATG是Uber旗下的自動駕駛子公司,成立於2015年,團隊規模在1000人左右。在獲得豐田、軟銀領投的10億美元後,ATG估值曾達到72.5億美元。而此次交易對ATG的估值僅為40億美元,縮水近一半,Uber這筆生意似乎並不划算。北京商報記者聯繫Uber進行採訪,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 自動駕駛元年快到了,Uber卻熬不到曙光出現
    自動駕駛未來前景廣闊,不久前發布的《2020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榜單》上,排名第一的就是自動駕駛企業Waymo。但自動駕駛也是一個超級燒錢的領域,很多企業布局時間長,投入高,而目前還未有公司實現盈利,這些註定了押注自動駕駛的公司現金流會一旦出現問題,將直接影響技術研發。
  • 盤點國際製藥巨頭研發投入 羅氏去年投入123億美元登頂全球
    2019年FDA共批准48個新藥,其中包括其中包括強生原始研發的成人抗治療性抑鬱症聯合藥物艾氯胺酮(Spravato)和賽諾根製藥(Seragon Pharmaceuticals)原始研發的列腺癌藥物ARN-509(被強生以10億美元收購後命名為「Erleada」)在這一年獲批上市,而在2014年將賽諾根公司收入麾下的羅氏(Roche)旗下的PD-L1抑制劑Tecentriq
  • 滴滴自動駕駛獲得超5億美元融資;京東集團宣布1億美元戰略投資國美...
    Gemini Trust 2018年推出獨立的數字貨幣App,三星2019年推出區塊鏈錢包。經過此次合作,Gemini Trust的App將與三星Galaxy S20系列和Galaxy Z Flip手機的區塊鏈錢包進行整合。
  • 如何看待矽谷自動駕駛獨角獸Cruise、Zoox紛紛裁員?
    同樣在這個月,也就是 2020 年的 5 月,美國另外一家 L4 級別的自動駕駛的標杆企業,曾經創下獨立初創公司單輪融資最高紀錄的Zoox,他們單輪的融了 5.3 億美元,也被媒體報導,正在尋求被收購。
  • Zoox傳賣身,自動駕駛大冒險要落幕了
    千萬美元的A輪融資,據傳中國網際網路巨頭騰訊也參與其中; 2018年7月,Zoox宣布獲得5億美元的B輪融資,由辦公協作公司Atlassian的聯合創始人Michael Cannon-Brookes以及春華資本領投。
  • Uber出售自動駕駛部門,收購方沒出1分錢,還被倒貼4億美元
    在這筆交易之前,Aurora的估值為72.5億美元,而在收購Uber自動駕駛部門後,Aurora的估值達將到100億美元。然而作為收購方的Aurora不僅沒有花1分錢,而且還獲得了Uber 4億美元的投資。因為Aurora是用股份來進行的交易。Uber經過這一系列操作之後,將獲得Aurora公司26%的股份。
  • 無人駕駛成新風口,未來網約車無需司機招手即停
    無人駕駛還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就會獲得豐厚的獎勵,用不好無疑就是自斷雙臂,最典型的就是Uber和特斯拉。2018年Uber的自動駕駛汽車發生了一起重大車禍,造成一死一傷。這起事件引發了鋪天蓋地的輿論給Uber造成了不小的影響,2020年Uber Q3季度的財報顯示累計虧損達3.03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