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在「三融三促」勞動教育中綻放青春光彩
「我的工作無差錯,我的崗位請放心。這句話說出來容易,但要做到卻不簡單。」近日,全國首批「大國工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首席裝配鉗工高級技師顧秋亮走進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親自指導學生實訓,分享職業生涯感悟。在該校,大國工匠和勞動模範進校園、進課堂已成為常態化開展的勞動教育活動。
近年來,無錫商院創新構建「三融三促」勞動教育培養體系,將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素質教育相融合,促進學生核心技能、職業素養與綜合素能的養成,探索實踐高職院校勞動教育新路徑,切實提升勞動教育育人實效。
融專業教育,促核心技能養成
無錫商院堅持立德樹人、五育並舉,制定《勞動教育實施方案》,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以課程教育為依託,強化勞動教育與新商科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同向發力。
根據各年級學生成長特點,學校開發滿足不同學段不同對象的系列勞動課程,構建進階式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一年級以通識教育公共課、職業生涯規劃課等為依託,通過開展職業勞動體驗,引導學生科學認識勞動;二年級著眼職業技能養成、數位化生存等,通過數位化專項勞動、職業技能大賽等,提高學生專業勞動能力;三年級圍繞職場勞動,通過學徒見習、頂崗實習等,提升學生社會適應和職業勞動能力。
此外,依託獲批成立的全國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研究中心,無錫商院深入開展勞動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將勞動教育與專業建設有機結合,在融入思政課元素的基礎上,著力打造「惠山泥人製作」等系列勞動教育特色精品課程,不斷豐富勞動教育教學資源。同時為了提升勞動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學校以數位化勞動教育管理評價系統建設為抓手,制定評價標準,建立激勵機制,全面客觀記錄校內外勞動過程和結果,做到勞動教育管理、科學評價的信息化。
融校園文化,促職業素養養成
今年6月,學校首個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桃李園正式啟動。桃李園裡種滿了各種果樹,能夠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果樹的種植與養護活動,體驗勞動之美,共享收穫喜悅。
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勞動內在需求和動力,無錫商院將勞動教育融於校園文化建設,不斷豐富勞動教育活動形式和活動載體,內化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讓勞動教育在校園裡「紮根發芽」。
學校精心打造大國工匠廊,展示古代工匠和新時代大國工匠的奮鬥事跡,讓學生近距離感受他們身上體現出的工匠精神。建立能夠滿足多樣化勞動實踐需求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充分利用校園各種宣傳陣地和平臺,大力宣傳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典型人物和事跡,在校園內營造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校園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同時,學校建立選聘勞模工匠擔任大學生勞動實踐導師或兼職輔導員制度,組織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我心中的大師名匠」等系列勞動文化宣傳教育活動,讓學生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勞模工匠、觀摩精湛匠藝、聆聽勞動故事、感受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學習勞模工匠勤奮學習、勤於鑽研、勤勉敬業的精神,並逐漸沉澱為良好的校園風尚。
融素質教育,促綜合素能養成
在今年學生返校複課期間,無錫商院將勞動教育課作為返校首日必修課之一,在全校範圍內開展了一場宿舍內務整理勞動實踐活動。活動的開展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勞動意識,引導學生認識到只有從身邊事做起,齊動手、共參與,才能匯聚強大力量。
學校將勞動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以實踐育人為抓手,通過分類開展日常生活勞動、專業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等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推動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促進學生綜合素能養成。日常生活勞動實踐結合校園生活,通過組織學生開展綠化養護、校園衛生等勞動鍛鍊,培養學生掌握日常生活勞動技能,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專業生產勞動實踐結合專業特色和專業教學實際,打造「專業實訓+勞動實踐」「創新創業+勞動實踐」,積累職業經驗,提升就業創業能力;服務性勞動實踐以校院兩級團學組織為主體,開設「菜單式」志願勞動項目,加強學生公益性勞動意識。
特別是,學校推行商院學子「十項技能」打卡計劃,即:烹製一道菜、泡開一壺茶、熨燙一件衣、學系一款領結或絲巾、培育一盆植物、彩繪惠山泥人、更換空調濾芯、開辦一個網店、開展一次校園保潔、參與一次志願服務,全面點燃學生崇尚勞動、熱愛勞動、創造性勞動的熱情。
隨著勞動教育的深入推進,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將繼續探索具有新商科特色的勞動教育實踐之路,充分彰顯勞動教育育人價值,讓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綻放青春光彩。
(葉東 力莎 孫德偉)(葉東 力莎 孫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