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義軍四起,危機壓向秦廷,秦朝的軍隊都幹嘛去了

2020-12-22 飄葉飛逸揚古今

秦始皇一掃六合統一中原後,為維護秦王朝江山、鞏固大一統的政權,將秦國主力兵力進行了精心部署:北面的上郡駐軍30萬,關中精銳部隊15萬,南徵嶺南大軍50萬。後來這些部隊起到了什麼作用,結局又如何。

1、北面駐軍30

由皇長子扶蘇為監軍、將軍蒙恬為主帥領軍30萬人駐守上郡,以抵禦匈奴的入侵。將軍蒙恬從西起隴西的臨洮,東至遼東修築起長城,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憑藉萬裡長城地形、天險,有力地遏制了匈奴的南進。蒙恬曾駐守邊關十餘年,威震匈奴。使得匈奴不敢來犯,包括秦朝末年中原大亂時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胡亥奪位後,下詔賜死扶蘇、蒙恬,兵權移交給時任副將的王離。

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王離帶出20萬救援,這位「將三代」已無先輩王翦王賁那般大將之材,先是在成武被劉邦軍擊敗,後在巨鹿被項羽擊潰,全軍殲滅,王離被俘。

2、關中守備15萬精銳,其中5萬精銳騎兵,10萬精銳步兵。

公元前207年九月,秦丞相趙高逼殺秦二世胡亥,立子嬰為秦王。十月,在以趙高為首的賣國求榮主降派的引路下,劉邦約法三章率兵和平入關,在位僅四十六天的秦三世子嬰投降劉邦,秦朝滅亡。

一個多月後,項羽率領大軍進入鹹陽後,殺死子嬰 ,縱火焚燒秦皇宮,然後開始了大屠殺。守衛鹹陽的這15萬精銳部隊沒人領導,頓失戰鬥力,如同一片散沙,也隨之被屠被降,或丟下武器脫掉軍裝散入民間。秦皇嬴政精心打造的15萬精銳部隊一點作用沒起就這樣沒了。秦始皇泉下若知,會不會怒掀棺槨蓋,起身痛罵無能的子孫呢……

這裡特別提一下秦將章邯。秦二世殘暴的統治使得秦國財匱力盡,民不聊生。終於激起了苦難民眾的反抗,陳勝吳廣率先在荊地大澤鄉揭竿而起,各地紛紛響應起兵造反,並相互聯合起來向秦廷進軍。

秦二世胡亥大為震驚,召集群臣商議。時任掌管皇室徵收山海地澤收入和管理皇室手工業製造的文官少府章邯,毅然請命領兵。此時朝中已無能人,胡亥在無奈中又抱著一絲希望的心情之下,同意章邯為主將,出兵剿滅叛軍。

然而秦二世胡亥為自保,不準動用守護皇庭的15萬精銳一兵一卒。窘迫的章邯想到了關押在驪山的刑徒,於是奏請秦二世胡亥大赦天下,將七十萬刑徒釋放,歸章邯使用。

驪山刑徒是因觸犯嚴苛的秦律,被押解到驪山出勞役修建秦始皇陵,一輩子出不來,常年吃苦已是向死的犯人。在章邯承諾如果戰場上立功還能有一絲生的希望之下,於是紛紛奮勇要求入編。

被章邯挑選出來的這些精壯刑犯,由於長期受著嚴格的看押管理,已被迫養成一切作息聽指揮的習慣,平日又幹著超強的勞動,個個體格強壯,加之有著豐富管理經驗的秦宮廷高管--章邯的領導,配備上精良裝備後,刑徒軍很快形成一支戰鬥力極強的秦朝主力隊伍。

章邯臨危受命,靠臨時組織起的驪山囚徒,一敗周文數十萬大軍,再破齊楚之聯軍,在定陶擊破楚軍統帥項梁,項梁自殺。章邯屢戰屢勝,成為秦朝的軍事支柱,秦王朝最後一員大將。

明代著名學者胡應麟評價章邯為「白起之亞」。清未著名歷史學家蔡東藩:「蓋章邯為秦之驍將,邯不敗,即秦不亡」。保衛秦王朝還有一隻秦始皇到死都想不到的「軍隊」,躺在棺槨裡的秦始皇總算有些寬慰了。

然而名將章邯戰場上有膽有謀,智勇雙全,卻抵不過趙高的一張嘴,在趙高的挑撥下失去朝廷的信任,恐被誅殺,加上楚兵在項羽帶領下日趨強盛,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擊退章邯、生擒王離。內外憂患夾擊之下,章邯選擇了向項羽投降。二十餘萬秦降卒竟皆被楚軍坑殺。

章邯為自保也為留住二十餘萬秦兵的性命投降項羽,卻被項羽騙來全數坑殺,為此常常愧疚不已,成為心中的痛。公元前205年六月,劉邦率領漢軍用計水淹廢丘,城破,章邯遂拔劍自刎,算是以這種方式向死去的二十餘萬秦兵謝罪吧。

3、平定嶺南地區派遣徵討大軍50萬。

大秦帝國統一了六國後,為把管轄範圍推到南海邊上,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把目光放到了南邊的嶺南之地。嶺南,相當於現在廣東、廣西及海南全境。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國尉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50萬大軍向嶺南進軍,秦軍兵分5路分別佔領了湖南、江西和廣西地區的五個關嶺,史稱「秦戍五嶺」,從而打通了通往嶺南的進軍道路。

秦軍很快打下廣東地區,幾乎沒有遇到多大的阻力。然而進入廣西地區後遭遇到處於鼎盛時期的西甌、駱越兩大方國兇悍頑強的抵抗。廣西原始森林密布,自然環境惡劣,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秦軍士兵多為北人,很不適應廣西白天炎熱晚間低溫冷的氣候,又有蛇蠍蚊蟲困擾,直接影響了秦軍的戰鬥力。

公元前214年,秦將屠睢率10萬秦軍深入密林,遭遇埋伏,被西甌軍首領桀駿夜襲,秦軍「伏屍流血數十萬」。主將屠睢身中毒箭,毒發墜馬而亡。

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囂為主將,繼續和趙佗一起率領大軍平定越地,同時人工運河--靈渠的開鑿成功,為秦軍解決了後勤供給問題。任囂和趙佗率領秦兵再次發動對西甌駱越部落的進攻,英勇善戰的西甌駱越部落人民,終因力量對比懸殊和武器優劣的差異而失敗。經過長達數年的「秦甌戰爭」,嶺南各部落終臣服大秦帝國。

秦始皇接著在嶺南設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囂被委任為南海郡尉,委任趙佗為龍川縣令。為了鞏固政權及緩和中原人與當地越人的矛盾,趙佗採取讓越人參加政權管理、尊從越人習俗、鼓勵與越人通婚、因地制宜以越人自治的"和輯百越"民族政策,穩了腳跟,在以後長達九十多年的時間裡,都沒有出現當地人反叛的舉動。

公元前208年,中原局勢混亂的信息不斷傳來。任囂突然病重,喚來趙佗共同商議是否出兵救援。考慮到當今皇帝昏庸、宦官當道殘害忠良,且歷經十數年的艱辛才在嶺南穩住腳跟,撤兵必將前功盡棄。因此決定切斷嶺南與中原交通要道,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擁兵自守,靜觀局勢。

公元前219年起,至秦朝滅亡,屠睢、趙佗率領的50萬大軍與嶺南各部落,在數年間經歷了三場大型「秦甌戰爭」及多次小型戰爭,士卒數量消耗不少,秦王朝那邊焦頭爛額自顧不暇,補充給這邊的兵源也應該不多,因此估計剩下20餘萬。這剩餘的秦國士兵,在任囂趙佗出於當前局勢的考慮,就再也沒回到中原,留在了嶺南。

任囂去世後,公元前203年趙佗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自立為王。92年後於公元前111年,南越國歸順漢朝。

相關焦點

  • 秦朝滅亡時,南北兩支秦軍在幹嘛?一個被項羽滅,一個自立門戶
    當初蒙恬率30萬大軍北上,「暴師於外十餘年」,所需的物資都是由王朝提供。如果秦朝被推翻,繼任的王朝可能乖乖地向前朝留下的大軍提供糧餉嗎? 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秦王朝就是秦軍的皮,沒有皮,秦軍怎麼活下去??
  • 怎麼客觀地去評價秦朝軍隊的實力?
    這一場戰爭之所以取得勝利,除去秦始皇及其手下的謀略之外,更大的依靠就是秦國的軍隊,這支被六國稱為虎狼之師的軍隊,才是秦國稱霸天下的關鍵原因。那麼這支虎狼之師到底有多厲害呢?要知道古代軍隊打仗可沒有現在這麼先進的武器,什麼槍呀炮的,在戰國時期可都還沒有。那時候軍隊打仗全靠士兵們奮勇衝殺,配合弓箭戰馬等,才能取得勝利,那麼秦國軍隊是否都具備這些?
  • 六國被滅後,後人都向秦復仇,秦滅亡後秦人怎麼不向漢復仇?
    戰國末年,秦始皇氣吞八荒,橫掃六合,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俗話說:「治亂世,用重典」,六國剛剛統一,很多地方的百姓對秦還沒有歸屬感,所以秦始皇制定了嚴苛的刑法。也因此,六國王室貴族都妄圖復闢故國,其中以楚國舊貴族實力最為強大。
  • 秦朝滅亡時老秦人的正規軍在幹什麼?
    這裡我們要先分析下,那些幾十萬人的正規軍都在幹嘛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不滿於現狀,劍鋒直指大漠、草原地區,於是便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進攻匈奴,奪取河套,在攻下這些地區後,就讓大軍就地駐紮,而後這支軍隊命名為「九原秦軍」。
  • 秦帝國之殤|曾經令秦國走向富強的政策,為何卻令秦朝二世而亡?
    當時丞相李斯指出,如果繼續採用分封制的話,那麼在幾代之後,秦朝必定會因為諸侯王之間血緣關係的變淺而發生戰亂,因此採用郡縣制才是"去兵"的根本,而秦始皇也採納了他的建議。而國家的政令法規,都有小吏負責講解,民間百姓也不需要自己理解,因此可以暫時放棄教育天下百姓,讓他們失去對於政策的判斷力。只有這樣,他們才不會了解過去的歷史和政治發展,便不能對秦朝的政策進行非議: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令到滿三十日弗去,黥為城旦。
  • 鹹陽衛戍軍秦朝精銳之師
    秦國早期並不強大,《管子·小匡》稱:「(桓公)西徵,攘白狄之地,至於西河……西服流沙西虞,而秦戎始從。」但是秦人勇悍尚武,幾位國君都好學,能夠吸納華夏文化,秦襄公時秦國改變了「附庸」的地位,開始崛起。秦襄公整軍經武,秦軍的實力得以迅速增長。
  • 秦朝亡於貴族叛亂?陳勝吳廣是秦朝的「士大夫」
    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學界通過對出土的秦簡研究,基本上對秦代政治制度和社會運行有了一個比較準確的認知,這其實就包括對引發了秦帝國覆滅的陳勝、吳廣身份的新的解讀。 傳統觀點認為陳勝與吳廣是「平民」,主要依據是《史記·陳涉世家》裡「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這句話,認為都給人做僱農了,那麼陳勝肯定是平民百姓無疑。
  • 如果異形出現在古代,當時軍隊能戰勝嗎-秦朝篇
    本文我們主要探討秦朝時期的軍隊,之後的朝代以及其他文明我們以後再講,覺得不錯的別忘了轉發評論點讚關注一波喲!首先,我們要了解下秦朝時期我朝都有哪些兵種,大一統後的秦朝軍隊,主要分為輕車(車兵)、材官(步兵)、騎士(騎兵)、樓船(水兵)四個基本兵種。
  • 秦末天下大亂秦朝危在旦夕,戍守百越的50萬秦軍為什麼不回師救援
    隨後雖然陳勝、吳廣紛紛戰死,但是反秦的浪潮卻被他們給徹底的激了起來,各地農民斬木揭竿紛紛參加起義,繼續不斷地衝擊秦的統治。此時六國紛紛復國,秦朝危在旦夕,離覆滅只有一步之遙。當時較大的農民起義軍、各路諸侯有:1.
  • 李斯的一生,便是一部秦王朝的興衰史
    李斯作為秦朝的丞相,他親自見證了秦王朝的崛起和衰弱,他的人生軌跡,便是一部秦王朝的興衰史。 拜師荀子,決定將秦國作為自己展示才華的舞臺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李斯辭了工作後,便以平民的身份遊歷諸侯之間。後來,他聽聞儒學大師荀子正在楚國蘭陵縣開設私塾,招募學生。 李斯聽聞後,欣然前往,好向這位名動六國的大師「荀卿」學習治國理政之術。
  • 如果秦始皇還在世,項羽和劉邦能推翻秦朝嗎?
    秦朝到了秦二世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大亂,劉邦和項羽最終推翻了秦朝,經過楚漢戰爭後,劉邦建立了漢朝。但我們細心想一想,秦末的農民起義和舊貴族反秦都是發生在秦始皇死之後的秦二世時期的。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秦始皇不死,劉邦和項羽能否推翻秦朝呢?我覺得肯定是不能的。
  • 假設歷史如果秦始皇不死,秦會不會二世而亡
    秦始皇掃清寰宇,統一七國,為中華民族的大統一開了個極好的頭,對中華民族的貢獻古往今來無人出其右,但是秦朝卻二世而亡,很多人感到惋惜,如果秦始皇不是死在外巡的路上,能夠再活幾十年,像南越的趙佗將軍一樣,秦還會二世而亡嗎?下面我們來分析分析。
  • 秦滅六國都知道,但是為什麼說秦滅了兩次楚?
    秦王政在消滅了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後開始親政,隨後便著手制定了秦滅六國的計劃,秦國在先後滅掉了韓趙魏,中間除了滅趙其他基本是摧枯拉朽,與此同時順帶把燕國的國都也給打下了此時燕王出逃,北方的四國基本已經滅亡,隨後秦國便開始了滅楚之戰。
  • 秦為什麼能滅了六國?秦朝天下大統,但六國忠孝仁禮義卻被保留
    這起源於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得後人傳承改善,直到清朝雍正時期以設立軍機處為名,將封建君主集權高度集中,加強皇權,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秦滅六國,開啟了大一統的華夏大陸帝國,也稱之為「秦朝統一之戰」。從公元前230年開始,前前後後花了十年,籠絡燕國和齊國,穩住魏國和楚國,率先拿下韓國趙國,實行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 強秦大軍不再,秦人眼裡大漢即是秦
    但是「秦」又是中國最短命的王朝之一,一統天下的時間只有十幾年,在始皇帝死了之後,秦朝馬上被農民起義和六國貴族推翻了。 秦朝如此短命,在古代一直認為是因為「殘暴不仁」以及「窮兵黷武」,畢竟秦始皇修陵墓和長城,就徵發了幾十萬勞動力。但是根據現代歷史學的研究,秦朝的短命其實不是因為這些書面上的原因,其根本是因為沒能拔起六國貴族的根基,導致六國貴族的反撲。
  • 為什麼秦朝未能如秦始皇所願,長遠傳世下去?
    在高壓下,反對秦朝的勢力形不成大氣候,往往用暗殺的手段對付秦始皇。漢高祖劉邦的主要謀士張良早年出身韓國貴族之家,祖父和父親都擔任過韓國丞相,到張良這輩時韓國被秦國滅掉了,他失去了繼承豪門的機會,便心懷仇恨反秦。張良計劃刺殺秦始皇,找了一個大力士,準備了一個120斤的大鐵錘,埋伏在秦始皇巡行的路上。
  • 阿房宮,「天下第一宮」的燦爛與虛空|阿房宮|虛空|秦朝|阿房宮遺址...
    「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鹹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鈎心鬥角……」唐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將阿房宮的規模、結構,以及建築內外的人物活動描述得細緻入微。
  • 為秦朝打天下的四大兵團兩支全軍覆沒,兩支被其他勢力吞併
    素有虎狼之師的秦軍功不可沒,商鞅變法以來,原本就民風彪悍的老秦人通過軍事制度的加持,讓大秦帝國變成了一個恐怖而精密的戰爭機器。值得嘆息的是,大秦帝國橫空出世,可是轉眼又灰飛煙滅,秦國軍隊在秦始皇統治時期達到百萬之多,而奇怪的是這些百萬之師竟然沒能抵擋住起義軍的進攻。眼睜睜地看著辛辛苦苦建立的帝國滅亡,在歷史橫空消失,這些百萬之師去了哪裡?
  • 秦末中原戰火紛飛,嶺南五十萬秦軍為何至始至終都沒有回師北救
    另外派任囂率領五十萬大軍去嶺南開荒,那時候嶺南地區還是蠻荒之地,還沒有納入秦朝的版圖。秦二世在李斯趙高幫助下,矯詔賜死了長公子扶蘇和大將軍蒙恬順利成為大秦帝國的第二位皇帝。不過秦二世昏聵,貪圖享樂,為了建好阿房宮更是對百姓橫徵暴斂,百姓苦不堪言,紛紛揭竿起義。中原戰火四起,在嶺南的這五十萬秦軍,卻至始至終都沒有回師北救,不免讓人好奇。
  • 如果同時期羅馬和秦朝發生戰爭誰會贏?
    羅馬弩炮第二,羅馬軍隊建設水平極高羅馬軍隊常備軍規模不比秦朝少,而且基本都是職業化軍人,羅平時非常重視平時的訓練。素質較之秦朝的徵兵制和寓兵於農強的不是一丁半點。職業化軍人最大的優勢就是訓練充足,素質過硬。秦朝的軍隊職業軍人數量是遠少於羅馬,一般都是戰時臨時徵召的,典型就是大澤鄉起義的九百農民,原本是要去戍邊的。臨時徵召的農民,雖然在軍功爵的誘惑下能爆發戰鬥力,但是畢竟是業餘,相比較職業軍人,劣勢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