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沒有出現在新院士名單上,一位名叫廖福龍的研究員透露,屠呦呦曾多次參選院士,但都沒有當選。屠呦呦的一再"失敗"引發了巨大爭議。
除了諾貝爾獎,屠呦呦還獲得了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最高科技獎,但院士的名字一直沒到,為什麼?
屠呦呦已經80多歲了,她的年齡是院士評審過程中的短板。根據最新的院士增選規則,院士候選人僅由院士和學術組織推薦,本人申請無效,年齡不得超過65歲。
這一次,屠呦呦不再排隊,但大門並沒有關閉,65歲以上的研究人員仍有機會當選。那麼對於65歲以上的院士候選人,則需要具備以下條件:必須有6名或6名以上院士作為推薦人,且推薦人中至少有4名院士與被推薦人同屬一個學部;此外,70歲以上的候選人只有一次被提名的機會。
也就是說,屠呦呦的年齡不利於院士的評選。此外,要得到同行的推薦,屠呦呦自己的成績也必須得到圈內人士的認可。這既包括科研成果,也包括人際關係的處理。
在人際關係方面,據屠呦呦的同事李連達說,屠呦呦不善於溝通。不管是領導還是朋友,如果不同意她說的話,塗總會立即反對,並給出自己的意見。我們都應該明白,不管這樣做是對是錯,都容易得罪人。
除了人際交往,屠呦呦在科研方面的成就也頗受爭議。
屠呦呦因研發青蒿素而聞名,在最初的瘧疾藥物奎寧失效之前,瘧疾再次成為人類最難攻克的疾病之一。而青蒿素的問世對於人類來說,無異於出現了救命稻草,自然,屠呦呦也被捧上了神壇。
然而,在學術界,很多學者並不認為屠呦呦是青蒿素的開發者,在他們眼中,青蒿素的研發是包括屠呦呦在內的所有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屠呦呦的獨家冠名是不恰當、不公平的。
年,屠呦呦仍未獲得諾貝爾獎,但媒體已經稱她為"中國最接近諾貝爾獎的人"但這引起了屠呦呦同行們的一些不滿,因為她不是參與青蒿素研發(523項目)地名研究人員中的帶頭人,年,《京華時報》報導了一則匿名"曝光"。
該匿名人士對青蒿素的研發是知情的,其認為,在青蒿素的研發中,屠呦呦並不是第一個發現青蒿提取物具有抗瘧作用的人,也不是第一個分離出抗瘧有效物質的人,屠呦呦並沒有指導整個科研團隊,因此屠呦的榮譽應該屬於所有研究人員。
此外,"523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張建方強調,青蒿素的成功問世,有賴於全體科研人員的努力,參與項目的6家單位都沒有能力單獨完成青蒿素的研發。如此看來,把屠呦呦放在領獎臺上顯然是不合理的。
據說,屠呦呦在眾多同行的中風評價中並不出色,她曾以自己的名義提交獎項,有人說她還試圖以權力控制人,但事實如何不得而知。
如何授勳成為爭議話題,只有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圈內人難免會不高興,而屠呦呦本人也不懂得如何交流,因此被排除在外也就不足為奇。
能不能入選是一回事,屠呦呦本人是否有意願入選是另一回事,據了解,屠呦呦對於院士的頭銜並沒有太大興趣。
屠呦呦團隊的一位成員曾說,"屠呦呦教授沒有這樣的考慮,也不會申請",如果屠呦呦沒有選院士的打算,在學界同行的大力推薦下,她也不會當選。因為推薦人選需要提交多項證明材料,而這些材料大多需要從屠呦呦那裡獲得。
此外,屠呦呦的諾獎獲獎感言強調了團隊的貢獻,並未提及個人,而她在屠呦呦獲得諾獎後的表現,也反映了她對獲獎的態度。
在得知自己獲獎後,屠呦呦一直不願接受採訪,即使在採訪中,屠呦呦也一再強調科研成果屬於集體,她不願談及自己的個人貢獻。"我愛她,支持她,"屠呦呦的妻子說,她指的是屠呦呦離開女兒去研究青蒿素。"當時很多人都是這樣,她從來沒有想過要得到這樣的榮譽。"
楊瀾還採訪了屠呦呦,當被問到為什麼不當院士時,她在回答中暗示,如果一味追求院士頭銜,就會本末倒置,難以靜心做科研。
她用幽默的方式回應了外界的質疑,還直接表明:"我長壽的秘訣就是沒有當選中國院士,所以我還能多活幾年。"中國中醫科學院院士張伯禮評價屠呦呦是一個比較低調的人,雖然已經獲獎,但她心裡還惦記著青蒿素。
青蒿素解決了瘧疾的問題,但屠呦呦希望繼續尋找青蒿素能夠治療的其他疾病。來自塗老師團隊的楊瀾說:"我覺得塗老師整天想的就是青蒿素,怎麼把它繼續做下去,把它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屠呦呦經常拒絕出席活動或接受採訪。正如她所說,"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屠呦呦本人並沒有參選院士的打算,對此的質疑在她看來可能是一場鬧劇。
屠呦呦是否當選院士不應該成為焦點,因為院士的名號不是為了讓誰獲得更多的利益,更多的是對一個有良心的科學家的肯定,而無視科研成果去追求私人問題更是可笑。屠呦呦本人肯定為青蒿素的研發做出了貢獻,這是毋庸置疑的,但與屠呦呦一起工作的科研人員也應該得到尊重和肯定,他們的力量同樣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