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當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科院院士為何這麼難?

2020-12-19 仁生筆跡

獲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沒有出現在新院士名單上,一位名叫廖福龍的研究員透露,屠呦呦曾多次參選院士,但都沒有當選。屠呦呦的一再"失敗"引發了巨大爭議。

除了諾貝爾獎,屠呦呦還獲得了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最高科技獎,但院士的名字一直沒到,為什麼?

屠呦呦已經80多歲了,她的年齡是院士評審過程中的短板。根據最新的院士增選規則,院士候選人僅由院士和學術組織推薦,本人申請無效,年齡不得超過65歲。

這一次,屠呦呦不再排隊,但大門並沒有關閉,65歲以上的研究人員仍有機會當選。那麼對於65歲以上的院士候選人,則需要具備以下條件:必須有6名或6名以上院士作為推薦人,且推薦人中至少有4名院士與被推薦人同屬一個學部;此外,70歲以上的候選人只有一次被提名的機會。

也就是說,屠呦呦的年齡不利於院士的評選。此外,要得到同行的推薦,屠呦呦自己的成績也必須得到圈內人士的認可。這既包括科研成果,也包括人際關係的處理。

在人際關係方面,據屠呦呦的同事李連達說,屠呦呦不善於溝通。不管是領導還是朋友,如果不同意她說的話,塗總會立即反對,並給出自己的意見。我們都應該明白,不管這樣做是對是錯,都容易得罪人。

除了人際交往,屠呦呦在科研方面的成就也頗受爭議。

屠呦呦因研發青蒿素而聞名,在最初的瘧疾藥物奎寧失效之前,瘧疾再次成為人類最難攻克的疾病之一。而青蒿素的問世對於人類來說,無異於出現了救命稻草,自然,屠呦呦也被捧上了神壇。

然而,在學術界,很多學者並不認為屠呦呦是青蒿素的開發者,在他們眼中,青蒿素的研發是包括屠呦呦在內的所有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屠呦呦的獨家冠名是不恰當、不公平的。

年,屠呦呦仍未獲得諾貝爾獎,但媒體已經稱她為"中國最接近諾貝爾獎的人"但這引起了屠呦呦同行們的一些不滿,因為她不是參與青蒿素研發(523項目)地名研究人員中的帶頭人,年,《京華時報》報導了一則匿名"曝光"。

該匿名人士對青蒿素的研發是知情的,其認為,在青蒿素的研發中,屠呦呦並不是第一個發現青蒿提取物具有抗瘧作用的人,也不是第一個分離出抗瘧有效物質的人,屠呦呦並沒有指導整個科研團隊,因此屠呦的榮譽應該屬於所有研究人員。

此外,"523項目"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張建方強調,青蒿素的成功問世,有賴於全體科研人員的努力,參與項目的6家單位都沒有能力單獨完成青蒿素的研發。如此看來,把屠呦呦放在領獎臺上顯然是不合理的。

據說,屠呦呦在眾多同行的中風評價中並不出色,她曾以自己的名義提交獎項,有人說她還試圖以權力控制人,但事實如何不得而知。

如何授勳成為爭議話題,只有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圈內人難免會不高興,而屠呦呦本人也不懂得如何交流,因此被排除在外也就不足為奇。

能不能入選是一回事,屠呦呦本人是否有意願入選是另一回事,據了解,屠呦呦對於院士的頭銜並沒有太大興趣。

屠呦呦團隊的一位成員曾說,"屠呦呦教授沒有這樣的考慮,也不會申請",如果屠呦呦沒有選院士的打算,在學界同行的大力推薦下,她也不會當選。因為推薦人選需要提交多項證明材料,而這些材料大多需要從屠呦呦那裡獲得。

此外,屠呦呦的諾獎獲獎感言強調了團隊的貢獻,並未提及個人,而她在屠呦呦獲得諾獎後的表現,也反映了她對獲獎的態度。

在得知自己獲獎後,屠呦呦一直不願接受採訪,即使在採訪中,屠呦呦也一再強調科研成果屬於集體,她不願談及自己的個人貢獻。"我愛她,支持她,"屠呦呦的妻子說,她指的是屠呦呦離開女兒去研究青蒿素。"當時很多人都是這樣,她從來沒有想過要得到這樣的榮譽。"

楊瀾還採訪了屠呦呦,當被問到為什麼不當院士時,她在回答中暗示,如果一味追求院士頭銜,就會本末倒置,難以靜心做科研。

她用幽默的方式回應了外界的質疑,還直接表明:"我長壽的秘訣就是沒有當選中國院士,所以我還能多活幾年。"中國中醫科學院院士張伯禮評價屠呦呦是一個比較低調的人,雖然已經獲獎,但她心裡還惦記著青蒿素。

青蒿素解決了瘧疾的問題,但屠呦呦希望繼續尋找青蒿素能夠治療的其他疾病。來自塗老師團隊的楊瀾說:"我覺得塗老師整天想的就是青蒿素,怎麼把它繼續做下去,把它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屠呦呦經常拒絕出席活動或接受採訪。正如她所說,"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屠呦呦本人並沒有參選院士的打算,對此的質疑在她看來可能是一場鬧劇。

屠呦呦是否當選院士不應該成為焦點,因為院士的名號不是為了讓誰獲得更多的利益,更多的是對一個有良心的科學家的肯定,而無視科研成果去追求私人問題更是可笑。屠呦呦本人肯定為青蒿素的研發做出了貢獻,這是毋庸置疑的,但與屠呦呦一起工作的科研人員也應該得到尊重和肯定,他們的力量同樣偉大。

相關焦點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貢獻卓著,卻為何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首先明確一點,袁隆平是院士,但他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而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時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雖然中科院的影響力比較大,但是工程院也毫不遜色,一個人能夠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就已經十分了不起了,為什麼我要這麼說呢?請看下文。
  • 4次落選中國院士,如今卻成美國院士,而她這樣說
    然而,我國有這樣一位半導體領域的開拓者,她曾帶著中國,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無到有走向亞洲第一,可她先後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卻都遭到了落選,能力不夠?成就不夠?幾十年的付出,她也換來耀眼的成就:在男性科學家為主導的材料學領域,很難想像,她一女兒身,以不屬於男性的毅力和努力,成為我國半導體方面的領頭人!1970年左右,國外研究出了分子束外延設備,在半導體領域、晶片製造方面,這是一項十分尖端的技術設備系統。
  • 作為清華年輕的教授,顏寧去了美國工作,真的是這位院士在選舉中
    關於顏寧最熱門的話題是「顏寧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負氣而走」,真的是這樣嗎?現在我帶你好好了解一下。02顏寧出生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的一個農村家庭,她可以算是我的故鄉。她從小學習成績就很好,她更喜歡自然科學,尤其是生物學。後來,年僅19歲的顏寧進入清華大學生物系學習,即使在清華學生面前,她也很出色。
  • 隆回七江人王赤,新當選中科院院士!
    (文/王龍琪 來源:愛上邵陽)11月8日,一則《2019年新晉60位中國科學院院士,邵陽佔3個》的消息,經筆者在愛上邵陽新聞客戶端轉發後,刷爆了朋友圈,引來無數點讚,大家為邵陽一次有3位科學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感到由衷地高興。
  • 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的區別以及級別待遇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那麼院士是什麼級別幹部的待遇呢?1院士的級別待遇院士沒有行政級別,只是享受的工作待遇(包括醫療保健、乘車等)相當於副部級。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資深院士稱號。
  • 屠呦呦獲最高科技獎 成女性且非院士獲此殊榮第一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超導專家趙忠賢和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獲得最高科技獎。法晚記者(微信ID:fzwb_52165216)注意到,今年86歲的屠呦呦是自最高科技獎設立已來首位女性獲得此殊榮,也是首位非院士獲此殊榮的專家,也就是說,27位榮膺國家最高科技獎科學家中,除屠呦呦外,其餘26位均出自院士。
  • 科學VS工程院院士,誰含金量高?高福中科院院士,鍾南山工程院士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方面,最高學歷為博士,與世界接軌,在學術榮譽上,應該是院士最高了,因為院士稱號是終身的,能評上院士說明在各自的領域裡面都有很強的實力,對於科技方面有重大和突出的貢獻,大家在評價大學的時候,都是以這所高校有多少院士作為一個衡量標準,那麼中科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浙江大學瞄準數學,從中科院引進最年輕院士,目標直指北大復旦
    1999浙大數學系應用數學專業畢業後,孫斌勇於2001年進入香港科技大學,師從勵建書院士學習李群表示論,並於2004年取得博士學位,2005年起入職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而目前浙大數學學院的院長正是自己的恩師勵建書院士,勵院士是浙江杭州人,曾擔任上海交大數學系系主任。
  • 祝賀:西安交通大學郭烈錦院士當選世界科學院院士!
    12月15日,世界科學院(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發布消息,35位科學家當選新科院士,其中中國科學家7人。其中包括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郭烈錦。祝賀郭院士!
  • 中科院最良心外籍院士:日本諾獎獲得者,為中國培養13位頂級人才
    中科院最良心外籍院士:日本諾獎獲得者,為中國培養13位頂級人才中國科學院有一個特殊群體——外籍院士,可能大家有和我一樣的疑問:什麼樣的科學家能入選中科院外籍院士?這些外籍院士能為中國做什麼?先說第一個問題,能入選中科院外籍院士的科學家,首先要有頂級的科研實力,比如獲得諾獎等含金量極高的國際科研大獎,再則要有良好的國際聲譽。而且想要入選,競爭非常激烈,以照片裡的美國著名工程學家麥可·霍夫曼為例,他申請中科院外籍院士時,同時競爭的有600多名世界頂級科學家。因為清華教授提名推薦,加上層層篩選才當選。
  • 饒毅:中國這2人可以獲得諾獎,卻都不是院士
    或許很多研究學術的人,都愛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曾經他就實名舉報過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中等三位學者學術不端,而且還在選取中科院院士而未能獲獎時,稱自己以後不會再參加院士的評選。饒毅就是這樣,他一直不普通,一直在大眾的視野裡。
  • 袁隆平為什麼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首先,中國科學院院士不是會寫論文就能當選的,更不是只看學歷高低,正如錢學森先生既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難道你能說錢老也是只會搞理論的人?袁隆平沒有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這個話題,之所以會存在這麼大的爭議,我認為根本還是在於以下兩點:第一,很多人不知道中國工程院的成立背景,所以單方面認為只要在某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便能同時成為科學院和工程院的雙院士身份。
  • 2020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名單出爐,裴健,芮勇,朱佩英當選,華人近三成
    今天,加拿大工程院公布了最新當選的院士名單,共 50 名院士和 2 名外籍院士,其中近三成為華人,包括我們所熟知的裴健、芮勇等計算機領域的著名研究者。本次新增的院士名單包括 50 名院士和 2 名外籍院士。受到疫情影響,這一次的選舉通過視頻會議的方式舉行,本年度的頒獎典禮也推遲到了 2021 年的 6 月,與 2021 年度當選院士的頒獎儀式同期舉行。加拿大工程院成立於 1987 年,是一個獨立、自治的非盈利組織。
  • 他官至副國級,海歸博士,42歲的中科院院士,勵志典型,今年67歲
    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衛生部部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的陳竺,是海歸博士和中科院當年最年輕的院士,現在67歲的他擔任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等職,被稱為「從赤腳醫生到政界要人」。
  • 給小麥玉米辣椒黃瓜等「裝晶片」,我們該記住這23位育種院士
    這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水稻高產夢。1999年10月26日,中科院發現的一顆小行星正式命名為「袁隆平星」,袁隆平也成了我國育種界最亮的那顆星。同船歸國的還有趙忠堯、鄧稼先等,後來共出了12位院士。鮑文奎突破了小麥和黑麥合體育種的世界性難題,後來與蔡旭一批入選中科院院士。1955年中科院首批學部委員中,37歲的趙洪璋尤為引人注目。
  • 美國國家科學院新增146位院士 曹曉風當選NAS外籍院士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宣布了最新當選的120名院士及26名外籍院士名單,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方面的傑出成就。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表觀遺傳學家曹曉風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追憶揭西籍中科院院士曾毅院士:勤勞儒雅 和藹可親
    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從1973年開始研究EB病毒與鼻咽癌的關係,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學診斷方法,已在國內廣泛應用,使鼻咽癌的早期診斷率從20%-30%提高到80%-90%。在國際上首次證明在促癌物TPA和丁酸的協同作用下,EB病毒感染的人胎鼻咽部黏膜組織在裸鼠能誘發人鼻咽癌,這是EB病毒誘發人鼻咽癌的直接證據。
  • 衡陽縣老鄉、中國工程院院士聶建國當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近日日本工程院第35次理事會通過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衡陽縣金蘭鎮人聶建國當選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是此次增選中唯一一位外籍院士成立於1987年的日本工程院(The Engineering在此之前,共有16位國際知名專家教授入選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聶建國,1958年出生於湖南省衡陽縣金蘭鎮,是衡陽縣第四中學74級傑出校友,1994年於清華大學土木系土木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出站留校任教至今。歷任清華大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所長,現任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安全與耐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未來城鎮與基礎設施研究院院長。
  • 中科院副院長等12位院士專家:守護論文質量,捍衛學風道德
    新華社北京11月29日消息,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高鴻鈞院士等12位院士專家,近日聯合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等倡議。中科院近日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會議,會上發布了題為《不忘職業初心耕耘科技期刊事業》的倡議書。
  • 中科院增選院士向交叉學科傾斜,全國高校已...
    中科院2021年增選73名院士中,除了數學院士增加外,另一個關注點就是交叉學科領域受到主席團重點關注。 從2017年至2021年三屆中科院院士每年增選的6個新興與交叉學科來看,共計18個學科,其中化學生物學、環境科學和能源科學這3個學科每年都有,每年有3個學科各不相同,其中由數學物理學部推薦的分別是數理與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