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說「劉邦小時候沒讀過書,他和父母都沒名字」,是認真的嗎

2021-01-15 覃仕勇講史

元曲作家睢景臣寫有一出名叫《高祖還鄉》的套曲。該曲以通過一個熟悉漢高祖劉邦底細的鄉民的口吻,以遊戲的筆墨將劉邦「威加海內兮歸故鄉」之舉漫畫式地寫成一場滑稽可笑的鬧劇,活畫出了劉邦微賤時期的醜惡行徑,從而剝下封建帝王的神聖面具,還其欺壓百姓的真面目,且看他的詼諧潑辣、生動活潑的行文手法:

那大漢下的車,眾人施禮數,那大漢覷得人如無物。眾鄉老展腳舒腰拜,那大漢挪身著手扶。猛可裡抬頭覷,覷多時認得,險氣破我胸脯。你身須姓劉,你妻須姓呂,把你兩家兒根腳從頭數:你本身做亭長耽幾杯酒,你丈人教村學讀幾卷書。曾在俺莊東住,也曾與我餵牛切草,拽壩扶鋤。春採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麥無重數。換田契強秤了麻三稈,還酒債偷量了豆幾斛,有甚糊突處。明標著冊歷,見放著文書。少我的錢差發內旋撥還,欠我的粟稅糧中私準除。只通劉三誰肯把你揪扯住,憑甚麼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

這最後的一句「憑甚麼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尤其生動傳神,讓人讀了連呼痛快。

可是,細一琢磨,不對啊。

這「漢高祖」可不是劉邦的名字啊,而且,在劉邦的有生之年,是不應該出現這個稱呼的!

「漢高祖」是劉邦的廟號。所謂廟號,就是皇帝死了以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

而且,說劉邦的名字是「劉三」也不準確啊。

試想想,睢景臣生活在元代,對劉邦的名字就不甚瞭然,甚至還鬧了個大烏龍,在劉邦未死之前就直呼他為「漢高祖」,那麼,生活在現代的人,尤其是普通人,在這個問題上更是茫然無知了。

比如說,在電視劇《楚漢傳奇》中,說劉邦在發跡之前名字是劉季,後來打敗雍齒,佔領了沛縣,成了沛縣的主人,稱為沛公。蕭何於是跟他說,你現在已經是沛公了,不能總讓別人叫你的小名劉季劉季的。又說,當年在洛水邊諸侯們朝拜周天子,有人寫了首詩,其中有一句叫「天子萬年,安家定邦」,這個邦字很好,可以用來作名字,於是劉季改名為劉邦。

劇情這樣編造,簡直是一派胡言。

不過,編劇蹩腳就蹩腳一點吧,畢竟不是專業史學家。

但廈門大學歷史教授易中天居然也在這個問題上鬧出過笑話。

易中天先生2006年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漢代風雲人物》時,談論到劉邦,就說劉邦小時候沒讀過書,他和父母都沒有名字,他父親叫劉大叔,母親叫劉大媽,又說他小名叫劉季,即位後易名劉邦。他大哥、二哥分別叫劉伯即劉大、劉仲即劉二,而劉三則不見其人,劉邦叫劉季即劉小。

易中天先生此說,估計是受到了東漢學者項岱的影響,因為,項岱就認為:「高祖小字季,即位易名邦,後因諱邦不諱季,所以季布猶稱姓也。」

其實,項岱距離劉邦生活的年代也已經過去兩三百年,其所說不過是自己的主觀臆想而已。真實的情況到底怎麼樣呢?一查《史記》便知。

司馬遷距離劉邦生活的年代七十多年,掌握的史料既多,又去劉邦故鄉沛縣豐邑查訪過,更具備史家的實錄精神,《史記》可信度最高。

且看《史記》中關於劉邦和家人姓名的幾條記載:

一、《史記.高祖本紀》:「高祖,姓劉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劉媼。」這條記載沒提劉邦的名,但交待了他姓劉,字季。

在古代,所謂的「名字」指代了兩個概念,一個是「名」,另一個就是「字」, 「名」和「字」是分開的。通常,嬰兒出生三個月後就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時舉行冠禮(結髮加冠)就取字。比如大家普遍熟悉的諸葛亮,「亮」就是他的名,「孔明」就是他的字。古人在相互交往中,出於尊重對方,只稱其字,一般不直呼其名;而在向別人提到自己時,只說名,不表字。這既是蕭何等人都呼劉邦為劉季而不呼劉邦的原因,也是項岱所說的「諱邦不諱季」的原因。

司馬遷單交待劉邦的字沒提劉邦的名,就是出於避諱的需要。

二、《史記.楚元王世家》:「楚元王劉交者,高祖(劉邦)之同母少弟也,字遊。高祖兄弟四人。長兄伯早卒,封其子信為羹頡侯。而王次兄仲於代」。這條記載告訴我們,劉邦一共有四兄弟,大哥字伯,二哥字仲,四弟字遊。有意思的是,到了這兒,劉邦四兄弟的字都交待出來了,還特別點明了四弟劉遊的名:交。

從這兒,就可以看得出易中天犯了兩個常識性的錯誤。第一個是他認為「伯仲叔季」在古代就指代一二三四,所以自作聰明地把「劉伯」翻譯成「劉大」、「劉仲」翻譯成「劉二」、「劉季」翻譯為「劉小」。 第二個,他竟然說劉三不見其人,豈不知劉邦就是在家裡排行老三的劉三!

那麼,能不能把「劉伯」翻譯成「劉大」、「劉仲」翻譯成「劉二」、「劉季」翻譯為「劉小」呢?答案是不能。「伯仲叔季」確實是兄弟系列的泛稱,比如說三國的孫策孫權哥倆,他們的字就分別叫「伯符」、「仲謀」,分出了老大、老二,但古人單用「伯仲叔季」作字,也是很正常的事,比如千古名相管夷吾,他的字為仲;管仲的好朋友鮑牙,字叔;縱橫家範雎,字叔;和劉邦同時代的農民起義領袖吳廣,字叔;漢初三大名將之一的彭越,字仲;漢文帝時的諍臣張釋之,字季。

三、《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盧綰者,豐人也,與高祖(劉邦)同裡。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裡中人持羊酒賀兩家。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這則記載則告訴了我們,劉邦讀過書,和盧綰是同學。

《史記》之外,班固的《漢書》和荀悅的《漢紀》也補足了劉邦和家人姓名的信息。

《漢紀》記:「漢高祖諱邦,字季。」明確交待了劉邦的名和字。

《漢書》記:「匈奴攻代,代王喜棄國。」結合上面《史記.楚元王世家》中提到的「王次兄仲於代」一句,我們就知道劉邦二哥劉仲的名原來叫做劉喜。

所以,易中天說「劉邦小時候沒讀過書,他和父母都沒有名字」的說法可笑的,是錯誤的。

你不能因為史書沒有直接交待,就斷言人家沒有名字嘛。

何況,劉邦二哥名喜字仲,四弟名交字遊,都有名有字,不可能到劉邦這兒就成了有字沒名啊。

行文至此,筆者其實想說的一句話就是,人們之所以搞不清楚劉邦的名字來由,甚至認為他早年有字沒名,都是因為古代書籍中「避諱」一事惹的禍。因為「避諱」,搞得很多東西都神神秘秘的,讓人一頭霧水。在古代帝王,尤其是開國帝王中,對「避諱」一事看得比較開的人,倒是民間故事中「忌諱」最多的朱元璋,在民間傳說中,把朱元璋描述成一個忌諱人家說「豬」(朱)字,不準談論「光」、「亮」、「和尚」一類詞語。其實根本不是這樣。朱元璋小時候的賤名、發跡後的名、字,都可以在史書上查得清清楚楚,而且,朱元璋本人對自己曾經出家為僧的事並沒有刻意藏著掖著,倒是象李世民、趙匡胤這些人,他們的字你們查去,查得出算你厲害。

相關焦點

  • 書架上那些沒讀過的書有什麼用?
    一個朋友來家裡玩,看著我滿書架的書,問出了那個經典問題:「這些書你都看過嗎?」對這個問題的問答就像腦筋急轉彎。「沒看過」,「那你擺著幹嘛?擺樣子?」,「廢話,看過了我還留著它幹嘛」。當然也不能說全看過,我怕那哥們叫個搬家公司的車,連書架都給我搬走。也是,都看過了還留著幹嘛。話說回來,我可以斷言每個人的書架上都有沒讀過的書,而且藏書量越大這個比例會越高。那問題是這些沒讀過的書,除了擺樣子還會有其他用途嗎?這就要說到知識焦慮。
  • 劉邦作為一個沒文化的「流氓」,為何能駕馭比自己厲害的人?
    劉邦稱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蹟,因為根據《史記》記載,劉邦是卷帙浩繁的中華歷史上第一位沒有文化的開基帝王,也是第一位以平民身份登上最高權力寶座的「流氓皇帝」,為什麼他能化腐朽為神奇呢?草根「文盲」皇帝說劉邦沒文化,主要是因為他沒有讀過多少書,雖然認得幾個字,但是卻不是像歷史上其他皇帝那樣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甚至連基本的修養都沒有。在秦朝末年,他作為一個「小公務員」每天不務正業,不事產業,整日價吊兒郎當,和一幫狐朋狗友廝混在一起,甚至他的老父親劉老太公為此曾多次唾罵他是個「無賴」。
  • 60後小時候都讀什麼書?盤點40年前讀過的書籍和報刊,感慨萬千
    60後小時候都讀什麼書和報刊?我的思緒進入塵封的記憶,不妨盤點一下記憶中印象最深刻、40年前曾經讀過的一些書籍。至今珍藏在手裡的已經很少了。我感恩那個年代的純淨、純真、純粹,沒有花花世界,沒有心煩意亂,有的,唯一有的,就是讀讀書。
  • 易中天稱乾隆王八蛋,60年沒幹一件好事 滿清後裔投訴其侮辱祖先
    而且,易中天老師因為這一句隨性點評,攤上事了,人家要告他。原來易中天在一個演講視頻中,講到中國近代的衰落,也許是當時的中國錯過大航海,錯失現代化而痛惜,一激動,脫口而出:「乾隆統治中國六十多年,我個人認為,沒幹什麼好事。」緊接著易老師就爆了一個粗口:「乾隆就是一個王八蛋,我不知道為什麼還有人要歌頌他。」
  • 易中天稱乾隆在位60年沒幹好事,被乾隆後代舉報,可笑嗎?
    易中天,文學與歷史類資深學家,曾為央視節目《百家講壇》「開壇論道」的學者。而近日,受邀參加經濟學家年會活動的易中天,卻語出驚人道:乾隆在位60年,我個人認為沒幹什麼好事,他是一個王八蛋,不知道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歌頌他。易中天的這番言論瞬間引起爆炸性熱議,各有爭論,褒貶不一。
  • 都說劉邦是「流氓皇帝」,他到底流氓在哪裡?
    流氓劉邦之好酒《史記》記載,年輕時的劉邦就有大報復,不屑於做小事,個人認為劉邦是典型的好吃懶做,只是後來受到環境逼迫和潛力激發,才逐漸改變街頭混混的角色。即便如此,劉邦也是值得敬佩的傳奇人物。據推算,劉邦在二十歲時擔任著泗水亭長的官職,若說是官職,這是秦朝正兒八經的官,只是最低一等的官職。劉邦的日常是帶著一幫不務正業的年輕人到處瞎逛,對外宣稱是治安巡查。
  • 彭越和酈食其,劉邦創業初期的左膀右臂,都有怎樣的結局?
    蘇秦憑著三寸不爛之舌遊說諸侯,掛六國相印率出徵秦國,他還不是被張儀擊敗了。縱橫家大多出身低賤,最典型的要數蘇秦。當初蘇秦第一次出去遊說諸侯失敗後,回到家後老婆看到他都不想煮飯給他吃,就是自己的親生父母及兄嫂,對他也是愛理不理。
  • 尊龍:「我沒有家,沒有父母,沒讀過書,沒有童年。」
    遭遇暴力、生活拮据的童年,養成了尊龍乖張的性格,卻沒有奪走他感恩的心。對於童年匱乏的飲食,他是感恩的:「「我小時候每天吃麵團,沒有肉吃,沒有營養。但我現在很感激,正因為這樣,我的血很乾淨,沒有脂肪沒有油,牙也很好,因為小時候沒有吃糖。」
  • 這2種孩子小時候看似「聰明」,長大多半沒出息,父母別瞎高興了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每個父母也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聰明、有出息的。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們就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和培養,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培養出一個優秀、成功、有出息的孩子。這也就是為什麼說3-6歲是培養孩子良好性格和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家長在這個時期如果沒有抓住機會好好培養,那麼孩子一旦養成不好的性格和習慣,將來以後是很不好改正的,基本上就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假聰明」你發現了嗎?
  • 劉邦還沒發跡前,曹氏就給他生出了兒子,可為何劉邦卻娶了呂雉?
    哪料正這時,呂公一家搬來,劉邦前去赴宴巧遇了呂雉。劉邦來了個英雄救美,帶著樊噲、周勃等一彪兄弟打跑了呂太公一家的仇人,由此被呂雉看中,兩人成婚。歷史上果真如此嗎?已經無從知曉了。但在《史記》 中卻有這樣一句,讓人細思極恐的話:呂太后者,高祖微時妃也!注意這個「妃」字,顯然這就代表著「側室」。即,呂雉,是劉邦未發跡之前的側室!那麼劉邦的正室是誰?根本沒說。
  • 董卿說:所有讀過的書都不會白讀。推薦你應該讀哪些方面的書?
    董卿說,所有的讀過的書都不會白讀,它總在某一個場合能派上用場。深以為然。如果不是一年100本的閱讀量,如果不是感興趣的領域的書想儘可能地多看,就不至於有現在這樣可以快速地寫出東西來。今天分享對人影響最大的一些書籍:一、成功學。
  • 漢高祖劉邦:被稱為一個超級大混混,他的童年生活是什麼樣的?
    實際上它就不是改名,應該說自己給自己取了個名字,因為他以前就沒有一個正經名字,劉寄他老爹就沒有個正經名字,老娘就更不用說了,窮苦人家嗎,哪有個正經名字?劉寄最後當了開國皇帝,他老爹的名字都無從考證,就叫劉太公,什麼意思?就是老劉頭、劉大爺的意思,媽媽就叫劉老就是劉大媽的意思。
  • 劉邦稱帝之後的名字叫做劉季? 漢高祖劉邦的改名之謎揭秘
    漢高祖劉邦的改名之謎揭秘 古時候人們給孩子取名字,並不像今天的很多父母這樣,翻遍各種書籍,在網上查找各種資料,只為了給孩子取一個好的名字。古時候很多底層家庭,最重要的是能夠養活自己,所以對於孩子的名字也不甚在意,   原標題:劉邦稱帝之後的名字叫做劉季?
  • 作家易中天:我擅長把握閱讀節奏感,我至今仍然認為魯迅很好 | 書房
    2006 年他在中央電視臺講三國歷史,電視節目還沒結束,30 多家出版社已準備搶奪書稿。那兩年,傳言說易中天一年的收入超過 2000 萬。2007 年,他就登上了中國作家富豪榜。香港馬路上的一對老夫妻都能喊出易中天的名字。沒有哪位作家比易中天更適合電視。他身上缺少作家的自戀,講稿恨不得把書面語全部剔除。他的湖北口音就像打扮歷史的最後一道工序,強化了「聽說書」的快感。
  • 韓寒、易中天明星作者加持,果麥要把版權生意做上市?
    2002年,少年成名的韓寒已經輟學兩年,還沒當上賽車手。而彼時的路金波已經用筆名「李尋歡」在當時的網文圈子裡頗有名氣,與寧財神和邢育森被並稱為「網絡文學三駕馬車」。 第一次見面,路金波是為了用5000塊錢跟韓寒買下他小說的漫畫改編權,他們在北京的一家寵物店外面碰面,韓寒在車上跟路金波籤了合同,並開車載了路金波一程。當時,路金波對韓寒的第一印象是「他開車技術真好」。
  • 為什麼劉邦沒殺幾個功臣,總有人說劉邦殺功臣呢?
    嚴格地說,劉邦那不叫殺功臣,叫繼續平定天下。秦朝末年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歷史上從來沒有經歷過那種情況。所以那時候打下江山後,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政權?怎樣來確定新政權的秩序?大家心裡都不明白。為什麼劉邦沒殺幾個功臣,總有人說劉邦殺功臣呢?
  • 劉邦出身貧寒遊手好閒,四十歲還一事無成?真實的劉邦可不是這樣
    按照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駕崩於公元前195年的待定說法,他活了六十二歲,而蕭何、曹參、王陵都比他大,也就是說三人起碼都在62-70歲之間,按照古人壽命長短、宰相執政年紀來看,於情於理非常不靠譜,難道劉邦會選一個隨時可能去世的老人執一國?這是不可能的。那麼只有一種情況,就是劉邦去世時是53歲。
  • 都說劉邦是「流氓皇帝」,為何歷史卻選擇了劉邦?
    彼時,所有人都認為劉邦胸無大志,事實上並非如此,否則他也不會見到秦始皇的出巡車隊而發出「大丈夫當如此也」的感嘆了。相較於項羽的鋒芒畢露,劉邦反而更懂得隱忍,即使素懷大志,但在時機未到的情況下,卻始終能夠做到引而不發。
  • 沒完了!黃健翔回擊學者,易中天說:中國教育不見得比足球有希望
    「國足球員跑不過清華男生」之後,北大學者王小東更是吐槽「國足拿世界盃也比不過清華北大」,將此事的輿論再度引爆,足球名嘴黃健翔也再次發聲,並且轉載了「學者派」易中天的看法,易中天曾說過:中國教育不見得比中國足球更有希望。
  • 從不給人推薦書單的易中天,破天荒推薦一類書:中國孩子應該多讀
    易中天有個怪癖,從來不給人推薦書單。他甚至寫了一篇文章叫《青年必讀書單質疑》。在文章裡他說導師們雖然推薦書單固然出於好心,但往往他們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學術水平,或者體現書單的學術分量,甚至是為了不背上「貽誤青年」的名聲,推薦的書單十有八九都是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