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 生活 | 自然
NOVEMBER
28.2019
赫拉克利說:「人的一生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
我們的生活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每天,我們都可以用新的心情踏入這條充滿變化的河流,去感受它的流動。是的,我們的教育就產生於這條河流之中。於是,我們無比堅定地把教育的目光投向了平凡的生活。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在這條河流中尋找令孩子們歡呼雀躍並心潮澎湃的東西。
康十幼一直致力於建立一種「回歸自然、回歸生活、回歸傳統、回歸兒童」的生命課程探索模式。我們希望把與美好童年相關的所有要素,都給予我們的孩子——那些自然而然生長起來的,質樸而又親切的美好。
自然的、樸素的、深耕於中國文化土壤,回歸與還原兒童本真的生活,可愛的康十幼正試著向所有人回答:讓教育引領生命的走向。
中國人常說「十年磨一劍」,這三年來我們夜以繼日、不舍晝夜地只做了一件事情——追隨 兒童的生命。也正因如此,我們回到了童年、回到了自然、回到了純淨,回到了最初的美好。我們希望通過對兒童的專業解讀來構建出一個可以延展的教育人生,它基於現實又超越現實,從存在中走來又高於存在,從生活中生長又超越生活本身,從平凡生活的河流中,拾取美好的星光,並用關照心靈的方式,通過生命課程,來影響兒童,予自己以希望。
這三年來我們對環境與材料、教師的管理,以及生命課程的建構與實施有了許多更深入的思考和踐行,以下就是我們對於自己本心的真實記錄,分享給一直行走在探尋路上的同行們。
教育不能離開美
更要與自然社會融為一體
人應該在自然和真善美的環境中學習成長
要為孩子們建構一個美的外在與內在的環境
教育不是知識的灌輸
而是生命與生命的對接
是喚醒
以下是5個關於康十幼的小秘密
每個小心思都有被你需要的理由
更是我們解讀兒童的
初衷
/
講述你關心的問題
/
環境與材料,
是幼兒園課程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在自然和傳統中去發現美 學習美 感受美
我們始終認為,教育不能離開美,人應該在自然和真善美的環境中學習成長,對孩子美的啟發,包含的不僅僅是美本身,更多的是關於對愛、善意和智慧的啟發。這是一直以來康十幼在環境建設和材料投放過程中所秉承的文化理念。
所以康十幼一直主張要為孩子們建構一個美的外在與內在相結合的環境,環境的建設和同樣作為環境一部分的「人」的建設,是我們課程體系中重要的組成,教育不該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應該是喚醒,美好的環境會起到「喚醒」孩子們的作用,所以在園所環境建設過程中,我們的首要任務是給孩子創設一個「有準備」的環境。
有準備的環境就是:美的環境、有秩序的環境、自主的環境、豐富的環境。
關於
環境中的 「秩序」 和 「美」
秩序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有序的環境是熟悉的、可控的、可把握可預知的,它讓孩子覺得安心,從容和自在。反之,一個秩序不斷被破壞,不穩定的環境,在其中的孩子也會呈現出煩躁、焦慮、不穩定的狀態,最終會破壞兒童的安全感,這對於他們的心理成長是不利的。所以我們要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包括時間安排的有序、材料擺放的有序、活動內容有序等。
環境中色彩是否協調?裝飾是否有品位?教具和容器的材質是否有質感?屋子裡的桌椅板凳床、牆面和頂面、門和窗、衛生間的瓷磚等等是否協調?是否有比較統一的風格?教室和戶外播放的音樂音量是否過大?是否嘈雜?是否優美,都是環境中要解決的問題。環境中的人也是教育內容的一部分,人的穿著舉止、言語行為、品德修養都是孩子的環境。
魯道夫·斯坦納說「所有的教育其實都是自我教育,孩子將在環境中教育他自己。身為成人,我們只是環境的一部分,我們必須儘可能讓自己成為最好的環境。因此孩子可以教育他自己,協調他自己的命運。」
所以,對孩子美學教育的第一步,是孩子所處的環境的品味和品質,是環境中人的言行舉止和修養。得體的衣著、文明優雅的舉止、良好的道德,以及內在的仁愛、謙虛、毅力、求實、利他等等,都是兒童成長當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營養。
關於
環境中幼兒的 「自主性」
我們除考慮環境的安全、美好、溫暖、適合、功能性外,重點考慮能否讓孩子們在環境中進行自我探索、自我學習,能否通過環境喚醒孩子的精神世界,令他們專注、自律,學習照顧自己、服務他人。
我們給予孩子們使用的生活設施、工具、材料都是適合孩子的身體和力量的,這樣「自助式」的環境能讓孩子慢慢形成自主的行為,他們會像小主人那樣,在本能的驅使下自主的使用這個環境,進行自我完善。其次是教師的觀念,教師相信孩子,允許他們自己做決定,讓他們承擔力所能及的工作和任務,支持孩子,給他們提供嘗試的機會,允許孩子犯錯。在幼兒園的生活中,孩子們會以主人的姿態對待自己所處的環境,在享有這個空間的同時,也承擔著照顧這個環境的義務。
關於
環境和材料的「豐富性」
孩子的發展速度是非常驚人的,我們的環境必須是一個能夠持續滿足孩子探索要求的環境,材料要適合,要足夠豐富,有深度、層次性,而且要涵蓋廣泛,能夠滿足這個階段孩子的需求,在我們的課程實施與管理中,對環境和材料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哪些需要替換,哪些需要增加難度,哪些方面需要引進新的教具、新的工作,我們都有明確的規定,要帶領老師們進行反覆的研究。豐富的環境準備不是一勞永逸的,恰恰相反,它每時每刻都可能需要調整,這是一項常年的、不間斷的工作。
這些年來,我們的園長一直在身體力行的倡導,要站在兒童視角與兒童立場上去做環境建設。那什麼才是兒童的視角與兒童的立場呢?如果不能夠理解它,我們所建設的環境就無法承載孩子們的成長,如果我們失去了這樣的精神主旨,即使再多的經費投入也無法建設出真正適合於孩子們成長的精神家園。
許多來參觀我們園所的人會直觀的認為我們之所以有這樣的環境大概是因為資金充足,但我們想告訴大家,我們就是用和大家一樣的那些有限的經費,以一份對生命的感同身受和敬畏,以虔誠和謙卑,在自然和傳統中汲取養分,小心翼翼的追尋孩子的感覺和視角,嘗試想像和體會兒童世界裡的美好,又謹慎的將這份承載了我們成人美好心意的禮物予以兒童。這也是我們幾年來在環境建設過程中所經歷的心路歷程。
孩子們渴望和環境、和他人建立起深度的聯結;
他們想讓自己的身體和精神遊弋在自然、樸素、輕鬆的環境中;
他們是真正的老師,這樣的他們,不需要徒有其表的豔麗和豪華。
我們要做的就是理解他們。
對教育與兒童的認知,
將決定我們做教育的走向。
我們的老師們一直行走在真善美的路上
十幼從建設初到現在三年的時間裡,經歷了研究和解決環境材料的問題、觀念的問題(價值觀、教育觀、兒童觀)、專業行為規範的問題(秩序、流程和標準)、解讀和支持兒童的問題這樣幾個階段。
在解決環境和材料問題的過程中,我們重點關注環境功能性實用性的研究和調整;環境的裝飾、布局和美化的研究;環境中材料適宜性、層次性、豐富性以及呈現方式的研究等。
在解決教師觀念的過程中,我們首先確立園所公正和平等、愛和尊重、專業和敬業、精進和突破、終身學習的園所文化和價值取向,這個階段我們主要研究建立以「職能、制度、流程、標準」為基本元素的管理體系,從專業導向和職業道德等方面確立基本的專業規範要求。引領教師的價值觀,規範教師的行為,解決在課程實施中操作流程與標準、秩序與質量等專業的問題。
今天十幼的老師們正走在觀察和傾聽兒童、研究和解讀兒童,喚醒和支持兒童的探索之路上,但同時也正在被兒童的生命喚醒和引領,體悟到教育不是灌輸知識,是生命與生命的對接,是喚醒,喚醒孩子與生俱來的內在智慧,教師的專業修煉歸根到底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自我修煉,對兒童的認知也是對生命完整性、豐富性、獨特性的認知。
與此同時,十幼的課程管理也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對兒童行為的觀察、分析解讀與支持,對環境與材料適宜性的研究與改進、對兒童學習行為與學習品質的研究與幹預等問題是我們現階段教師培養和課程管理的重點目標。
十幼在實施教育的同時也是在推行一種觀念和價值取向,十幼的家長們因孩子而開始的自省和圓滿自我,正是我們教育令人欣慰的地方。
我們邀請來自臺灣的熊桂芬老師為全園教師做培訓
很多人都非常的好奇,康十幼的教師們源源不斷的工作動力從何而來?我們想要告訴大家的是:因為我們是一個擁有理想和對生命有期待的團隊。
康十幼的老師們秉持了怎樣的教育價值觀?他們是如何尋找到自己的教育價值觀的?教師們的教育價值觀對我們的課程以及課程中的兒童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在我們的生命課程裡,我們一直強調,要以生活為載體,以自然的、樸素的、深耕於中國文化土壤,回歸與還原兒童本真的生活教育為教育本身。
對於老師們來說,實施生命課程是需要用心靈參與其中的,這也是一種自我生命的建設和完滿過程。生命自身本來就有一種不斷向上的追求,一種終其一生實現自我的力量。當老師們自身的這種力量被喚醒,她就將帶領著孩子們去探尋生命中更深遠的美好與意義。
喚醒教師的生命——這就是我們康十幼管理和文化的力量。
我們邀請來自美國的愛麗斯園長為全園教師做培訓
什麼是真正的教育?喚醒
喚醒孩子內在的創造力和生命力
喚醒孩子與生俱來的愛和智慧
智慧不是教出來的
這需要教師對兒童和教育有通達的認知和思考
如果這種認知和思考被障礙了
只在技術層面尋求方法和突破
是捨本逐末,難以突破
教師專業的修煉,歸根到底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修煉
對兒童的認知也是對生命完整性、豐富性、獨特性的認知
教育是生命對生命的滋養
是生命與生命的對接
是一片不動聲色,卻一應俱全的沃土
終究會養育出飽滿的果實
——苗永豔園長
在這三年裡,我們的每一位老師都經歷了無數次時光的打磨,很多東西都在無聲無息的改變,但內心卻有一樣東西從未改變過,那就是眼裡有兒童。與孩子們一起走在探尋真善美的教育路途上,康十幼的老師們正在將生命推至到一個美且豐盈的層面。
以上是康十幼老師們不同階段的模樣
在真實的生活裡探尋教育,康十幼生命課程的探索之路。
「一日生活皆課程「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
生命課程的內容基於生活,以自然和傳統為養分,以「培養真、善、美、自由協調發展,建構身體、社會、情感、認知、道德幾方面發展和諧平衡的完整生命個體」為目標。課程內容和實施途徑都著眼於「照顧」好孩子的心靈,尊重生命的完整性、自主創造性和豐富多樣性,為孩子提供完整的生活體驗,在日復一日真實的生活中,孩子們進行探索自己,探索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宇宙自然的關係,學習、生活和工作,完成生命內在成長的建構,實現生命的和諧和善美。
在康十幼的教室裡常會看見這樣的情景,孩子在擦洗自己的小桌子、擦地板、在飯桌上為大家擺好餐具和食物。午睡前會自己去鋪好床鋪,再把脫下來的衣服疊整齊放在小凳子上.....有時她要在同一個地方擦拭很久,有時她會在做清潔時弄髒自己的衣服,但當她看到自己打掃乾淨的教室,她的內心有了小小的喜悅和滿足。
蒙特梭利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完善需要約3年的時間,在這三年裡,他們自由的使用身體和小手,不斷完善大腦與身體的配合能力,當孩子的動作愈趨熟練,控制愈趨完美,他就能更好的照顧自己融入社會 ,為孩子走向曠闊無垠的社會大舞臺打下生命基礎。之後,在孩子身上慢慢凸顯的照顧環境的能力,將會指引他們成為眼中有他人,心中有大愛的高尚靈魂擁有者。
(我們的生命課程從課程目標、內容、課程實施與管理、課程評價等幾個方面建構,體系繁複龐大,在此不做具體呈現,只對我們課程架構與實施的理念和文化做些許碎片說明。)
Step1. 生活課程內容的小碎片
生活禮儀是社會行為的基本要求。引導孩子將生活禮儀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如打招呼、門的開關、感謝和道歉、咳嗽、打噴嚏;如何參與和觀看別人工作、如何打斷別人說話、如何取拿危險物品等,這些都是學習的範圍。孩子在此時期所養成的習慣,將決定孩子將來是否能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其社會生活是否能得心應手。
動作協調。透過工作區域投放抓、倒、擠、舀、敲、夾、轉、剪、刺等工作,幫助孩子發展精細動作和手眼協調,再配合感官的運用與互動,達到動作協調。
照顧自己。幫助孩子脫離對成人的依賴,邁向獨立。我們需順應孩子的節奏,不厭其煩的示範正確的動作,使孩子藉由練習達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孩子們必須先學會照顧自己。通過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自己穿脫衣服、整理床鋪、洗衣物、縫補、剪指甲等工作、培養自我照顧的能力。
照顧環境和服務他人。我們為孩子們準備了除灰塵、擦拭、清洗的工具,讓孩子們參與到掃地、刷桌子、擦鏡子、洗面池等工作中,孩子們在一日生活的過程中和老師一起準備食物、布置環境、照顧和服務他人,這個過程能夠幫助孩子在真實世界中重整秩序,讓孩子藉由實際的操作,建立肢體控制的能力,進而肯定自我,生發出自信。
Step2. 運動課程碎片說明
孩子們在運動和遊戲的過程中,身體和感官充分的與環境和材料互動,通過走、跑、跳、攀爬、懸垂、平衡、投擲等運動和遊戲,發展他們的動作和身體。同時發展如力量、耐力、意志力等內在品質。
運動遊戲的過程中也有交往互動、合作探索,所以也會促進孩子們的社交、語言、創造力的發展。
所有這些發展都是為孩子們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在做準備,在進入小學後孩子們能不能夠坐得住,有沒有好的學習品質,如秩序感、專注力、協調性等都依賴於在七歲前孩子的身體有沒有得到充分的運動,包括進入小學孩子的書寫能力,也和運動及身體動作的發展密切相關。所以,我們希望通過改善環境和材料,最大限度的支持幼兒。
我們教育的發展得益於,
黨和政府的關心,
教育當局的引領,
社會各界的支持,
也得益於你的認同......
一起感受、 一起發現、 一起思考、 一起探尋
2019年4月,康巴什區委書記楊雲、區委常委政府副區長田生華、副區長柴繼亮、副區長王小平,部分機關單位主要負責人一行對我園辦園情況進行調研,現場辦公為園所解決困難。
2019年8月,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委副書記政府區長李冬、區政協主席阿拉騰敖日格樂、康巴什區教體局局長張燕陪同內蒙古自治區廳級老幹部來我園考察調研。
2019年8月,康巴什區政府副區長王小平在康巴什區教體局局長張燕的陪同下調研指導我園垃圾分類工作。
2019年10月,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金武在康巴什區委副書記政府區長李冬、副區長王小平的陪同下對我園垃圾分類開展情況進行調研。
2019年11月區內蒙古電視臺駐鄂爾多斯站站長李剛在區委宣傳部部長韓佔泉陪同下,調研我園辦園情況。
2019年11月鄂爾多斯市財政局局長王瑞在區委書記楊雲的陪同下,調研我園育人環境建設情況。
2019年11月鄂爾多斯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於新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蘇翠芳等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委員,市教育體育局局長高懷京,直屬各學校校長;各旗區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教育體育局局長、德育辦主任,校園長代表等一行對我園「文化育人」工作進行調研。
640
2019年11月鄂爾多斯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王雪峰在康巴什區教體局副局長李美榮的陪同下,調研我園「文化育人」工作。
11月20日,康十幼作為全市立德樹人現場會的參觀現場,接待了200多位來自全市各級各部門領導及全市校園長代表。他們將目光投向教育的現場,大家一起去感受、去發現、去思考、去探尋……
參觀康十幼的環境與材料的構建,可以思考環境為兒童成長帶來了怎樣的力量;
參觀一日生活和課程實施,可以發現兒童是如何學習的,生活之於兒童有怎樣的意義;
通過觀察老師的教育行為,與老師交流溝通,可以發現是怎樣一份文化自覺在支持著我們的教育管理。
一所幼兒園的文化建設,園長就是它的源頭。來到康十幼的每一位新老師都有自己的個性,但是我們的園長總是風輕雲淡地說,帶領和培養我們的老師們吧,讓她們都成長為幼兒園需要的樣子。作為這個園所的靈魂,她在用很大的心量去支持和等待每一位教師的成長,是的,你總能在她的眼裡看到希望的光。
只有三歲的康十幼在學前教育的探索之路上才剛剛起步,但我們的教育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在2019年一年時間裡,我們粗略統計,共接待來自各地的幼兒園和教育團隊來園參觀學習三十多家,接待近千人次。這份認同讓我們更欣慰,也更堅定。
我們相信正是因為這份對教育的美好追求,讓我們一直在辛勞中依然感受到內心的熱愛與滿足,並讓更多人因為我們對教育的這份執著而備受鼓舞。
所以,當每一位志同道合的友人來到康十幼,就像進入一個舒適溫暖的家,孩子們遊戲的院落充滿了自然野趣,生活學習的教室溫暖寧靜,教師們謙和有禮,園所裡自由開放、整潔有序,這裡的一草一木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點一滴用心意營建的送給孩子們的生命禮物。
感謝兒童,
讓我們回歸童年,重返精神故鄉。
童年是人的根基與核心 在這裡我們尋回安寧與撫慰
童年是一種植物性力量,它會在我們的身心中持續一生,我們在其中感受到來自於它的源源不斷的力量。佛朗索瓦·密特朗說:「兒童時的所有」是「我人格中最純粹最清晰的那部分」,「我從童年裡汲取了最多的養料」。
英國心理學家霍爾提出「復演說」認為,兒童代表著我們人類的史前階段,代表著我們生命的早期。
在康十幼的小院裡有兩個小池塘,孩子們特別喜歡在小池塘那裡玩,夏天孩子們會在池塘裡捉水螳螂,冬天孩子們就會在上面去溜冰玩。這很容易讓我們想起人類生命的早期,都是逐水而居。
童年的世界是純淨的神奇年代。我們成人若要進入這一年代,就必須像孩子們一樣熱愛生活。
時光像河流一樣,仍在靜靜的流淌,時而急湍,時而安靜……如同我們經歷的每一天平凡的生活一般。
我想當很多年後,孩子們可能會忘了這裡,可是他們生命中奠基的那些寶貴的東西一定會讓他們的生命熠熠生輝,而這份來自於心靈的滋養,恰是我們這裡每一位教師創造的。
「教育其實是一種自省,在完成自身生命圓滿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橋,踩著這座橋, 你回到了你自己,在實現孩子的圓滿之中,你必圓滿你自己。」
END
兒童是成人之父
我希望在我的一生裡
每天都懷著對兒童天然的虔敬
——英國湖畔詩人 威廉·華茲華斯
這就是康十幼的秘密
獻給同行的你們
並與之共勉
[責任編輯:姚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