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古老黎村看便文

2021-01-12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郭暢 通訊員 陳歡歡

  日前,國家民委命名717個村寨為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海南共有11個特色村寨榜上有名。而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一地,就有3個村落獲此美譽——紅毛鎮的什寒村、什運鄉的便文村和番道村。

  到海南看美麗鄉村,「山景」也是一個關鍵詞。雖已是盛夏,被大山環抱的便文村,卻依然透著一股沁人心脾的涼意,讓人神清氣爽。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便文村,一個聞名遐邇的革命老區村,它見證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的成立,是紅色愛國主義教育旅遊基地。繞山而行,山泉流淌,水聲潺潺;夢裡梯田,稻穗搖曳,綠意盎然。

  坐落在鸚哥嶺半山腰

  最美便文村藏於深閨

  清晨,從瓊中縣城出發,沿著海榆中線一路向西,會路過瓊中什統黑村,在村口,木質的路標寫著「瓊中全域旅遊國家步道系統——番文國家步道」(番道村—便文村),地圖顯示,最靠近鸚哥嶺自然保護的村莊便是便文村。

  五彩路標,秀美梯田、織錦姑娘、兇猛山豬……沿途村莊充滿小驚喜,熱情邀請遠方人做客。

  沿著蜿蜒小路繼續前行,便抵達山高水寒、背靠鸚哥嶺、面向五指山的革命老區——便文村。雲捲雲舒,青山蔥翠,什運鄉便文村坐落在鸚哥嶺半山腰,海拔700米左右。

  這裡山高坡陡,人煙稀少,是一塊難得的熱帶雨林風貌「處女地」,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奇特的雨林景觀。穿過狹窄的村道,遠道而來的行者可以看見梯田在陽光下肆意地綠著,看到道路旁的溪澗,緩緩流過的清泉,鸚哥嶺腳下的瓊崖縱隊司令部舊址和山谷裡漂亮的露營地。

  你來,便忘不了便文村秀美的梯田,沐浴在陽光下的群山,顯得分外青翠。盤旋曲折的田埂,宛如一條條凌空的天梯。近幾年,隨著村民們改稻種桑新發展,天梯的景色也隨之變幻,一半稻一半桑,繪出一幅四季多彩畫卷。

  春天引水灌溉的時候,梯田猶如鑲嵌在群山之間的一塊塊明鏡,光影澹澹,同時,也是桑葚成熟的季節,飽滿多汁的果實,令人垂涎欲滴;夏天時,梯田中的禾苗和桑葉滋長,綠意盈階,油油密密。桑葉,也在為「蠶寶吐絲」孕育力量。

  到了秋天,一半是金黃色成熟稻子,一半仍是綠意盎然的排排桑樹,金黃色與綠色的漸變色景致,隨風舞動,仿若少女的裙擺;冬天,廣袤土地上的光溜溜的根莖,是四季輪迴的寫照,新希望來年還將如期而至。

  紅色革命熱土

  瓊縱根據地

  便文村位於什運鄉西部,境內屬山地,什運河水系貫穿村寨。轄有5個自然村,共有138戶682人,村內黎族人民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村子裡,有兩塊顯眼的景觀石,上面的刻字分別介紹了便文村不同時代的「身份」。一塊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一塊是「廣東省瓊崖遊擊隊獨立縱隊首次代表大會會址」。

  當這裡是一片紅色熱土。便文村曾是瓊崖縱隊孤島奮戰的根據地,也是瓊崖區中共黨政軍領導機關駐地。70年前,瓊崖縱隊首次代表大會就在村裡的大榕樹下召開,經過一個多月的會議商討,中共中央軍委指示,將瓊崖獨立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

  「那時便文村人跡罕至,只有兩條崎嶇小路通往山上。」瓊中黨史縣誌辦公室退休幹部謝晉頎說,恰恰是險峻高山,庇佑了瓊崖革命在此吹響從自衛轉向反攻的號角。

  2008年,什運鄉政府以便文村「瓊崖遊擊隊獨立縱隊根據地遺址」為依託,以國際旅遊島建設為契機,建立了「瓊崖縱隊首次代表大會紀念館」,將便文村打造成了紅色旅遊愛國教育基地,每年七一、國慶節,大批新老黨員來到這裡緬懷先烈,傳承革命精神。

  站在紀念館前,放眼望去,崎嶇山路,懸崖峭壁,叢林綠野,令人不禁聯想革命先烈當年的艱辛不易。

  經過「天為被,地為床」的抗戰史,歲月變遷,人們的生活幸福指數不斷上升,從上世紀50年代的茅草房到1970年代的水泥瓦房,如今,便文村紅瓦白牆的新式民居,充滿黎族風情。

  黎族同胞熱情好客

  黎家美食美景一路相伴

  沿村行走,菠蘿蜜樹碩果纍纍,青芒果掛在樹頭惹人惦念,村道兩旁的黃皮已然成熟。正當你躊躇不前,不知找誰購買時,過路村民會熱情地說,「想吃便摘,我們村多著哩!」

  「這裡黎族同胞淳樸好客,與沒有被修飾過的自然風光一樣,讓人難忘。」來自遼寧的遊客王先生說,便文村能洗淨自己內心的煩憂。

  在山裡,下點小雨才是最愜意的享受。朦朧的遠山,籠罩著一層輕紗,影影綽綽,在縹緲的雲煙中忽遠忽近,若即若離,就像是幾筆淡墨,抹在藍色的天邊。

  不知是哪裡傳來的黎歌,悠遠的歌聲似乎傳遞著大山無比寬厚的深情。一股涼風襲面而來,溼潤地打在臉頰,仿佛夾帶著溪流,夾帶著清泉,夾帶著絲絲縷縷的纏綿,在耳邊,在心際輕柔地飄浮著。

  賞過山景、梯田、漫水橋的遊人,是不是想在便文留宿一晚?村中的民宿是村民自主經營的,環境衛生卻不比高檔酒店差。近兩年,政府出資改造了4家民宿。站在民宿樓上的觀景臺,藍天映襯下的群山,若隱若現。

  村中的農家樂店主和民宿主人,都是黎族同胞,炊煙嫋嫋,飄香的飯菜,讓人食指大動。味道鮮美的鸚哥嶺山溪魚茶、能跑會飛的山野土雞、香醇醉人的山蘭米酒等特色黎族美食,待人品嘗。

  便文村原生態休閒露營基地,以原生態為理念,讓人們告別都市的喧譁,回到自然的懷抱。在大山的懷抱中,夜色漸濃,滿天的繁星更加明亮,小小的帳篷坐落在半山腰上,讓人恍如遨遊在宇宙星空。

  印象中這種情景只出現在童年的世界裡,那仿佛是一幅美妙的夢境。這麼多的星星,這麼些年不知道它們都躲藏到哪裡去了,在今夜全都又入了眼中,走進心裡。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北黎古村:瓦礫裡埋藏的輝煌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一豪 特約記者 高智  瓊島西岸,東方市郊,沿北黎河入海口上溯2公裡,有地名「北黎」,荒宅遍布,車馬稀疏。然而,這番蕭條景象卻難掩曾經繁華,一座座百年騎樓見證了往日的榮光,一塊塊殘磚斷瓦訴說著歷史的變遷。
  • 海南日報數字報-東方北黎村:滄桑騎樓 老村記憶
    到達北黎村並不難,從八所鎮的鬧市區往市郊約莫走上5公裡,隨著導航提示,沿著一條寬闊的水泥路深入,當看到路兩旁有陳舊斑駁的騎樓時,村子就到了。  北黎村的騎樓如歲月老人屹立在街路兩旁。沿街走去,老樓比比皆是。據考證,清道光年間,文昌、瓊山、臨高和四更等地有些人或捕魚或經商,陸續聚居此處,落籍北黎村。到了民國時期,這裡逐漸發展為市墟。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據《瓊東縣誌》記載,聚奎塔為明代萬曆二十七年(1599)瓊東知縣盧章興建,屬於風水塔。據傳在建塔期間的一個夜晚,盧章夢見青衣人站在塔頂念道:「奎塔插天連甲第」,夢醒後便給塔命名為「聚奎塔」。  無獨有偶,在福建省的邵武和平古鎮,同樣有一座古塔叫做聚奎塔,該塔為六角五層高塔,始建於1621年。
  • 海南日報數字報-山蘭稻奏響黎家豐收曲
    ■ 本報記者 曾毓慧 賈磊  「美不過黎族三月三,甜不過黎家糯山蘭。」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岸鹽田古 盛夏鹽情長
    文\圖 本刊特約撰稿 羅林濤  編者按  日照充沛、海水優良的海南島
  • 海南日報數字報-森林客棧 講述動聽海南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郭暢  在剛剛結束的2016年中國國際飯店業大會暨第三屆絲綢之路美食節上,海南森林客棧連鎖酒店榮獲全國十佳客棧民宿品牌。  民宿,近幾年被投資界譽為「下一個投資的風口」。
  • 海南日報數字報-衣被天下 金銀為飾
    文\本刊特約撰稿 張意薇  海南島地暖水澤,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使其自古以來在審美意趣上與中原腹地多有不同
  • 海南日報數字報-平和之心閱古器之美
    文\海南日報記者 尤夢瑜 實習生 馬思思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前幾年,以鑑定文物真假為主的一批「鑑寶」節目製造了一波收視熱潮,不僅吸引了圈內藏友們的眼球,也讓文物古董收藏吸睛「出圈」,可謂風生水起。
  • 海南日報數字報-「猿」來如此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它在中國是一種傳統而純粹的象徵,既代表詩家或哲人超凡脫俗的理想,又充當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神秘紐帶。」
  • 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 海南日報數字報-吉祥物帶貨海南文化
    文\海南日報記者 趙優  毛絨公仔、冰箱貼、手機屏保、聯名借記銀行卡、運動項目造型……自2020年第六屆亞洲沙灘運動會
  • 快看!海南日報整版探訪瓊中鄉野山林好去處↓↓↓
    2020年6月10日海南日報015版面圖▲雨林研學探索自然奧秘茂密的森林層層疊疊鋪於巍峨的大山之上,在瓊中,最不缺的就是蔥蘢綠意。單單一個「綠」字,卻又不足以道盡林中景致與風韻。沿盤山公路一寸寸往上,盤根錯節的古老樹種遮天蔽日,青皮的墨綠、母生的翠綠與油楠的嫩綠層層鋪染,潮溼的雨林氣息也隨之撲面而來。
  • 海南日報數字報-貓科小猛獸大贏家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人類的祖先馴化了不少野生動物,家貓便是其中之一。然而,並非所有的貓科動物都能馴化,譬如獅、虎、豹等大型猛獸,即使是體型沒那麼碩大的豹貓,人類也都未能搞定。
  • 海南日報數字報-長田村有了長遠致富路
    11月14日,站在東方市天安鄉長田村百香果種植基地外,省人大常委會機關派駐長田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怡遠告訴海南日報記者。  長田村地處偏遠,是「十三五」建檔立卡深度貧困村,全村共236戶1003人。2016年4月,該村被確定為省人大常委會機關定點幫扶村。從第一批駐村扶貧幹部進村,省人大常委會機關就把打贏長田村脫貧攻堅戰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抓,一套圍繞著「長效脫貧」的工作機制迅速建立起來。
  • 海南日報數字報-赤膽忠心 浴血瓊西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林曉君 賈磊 特約記者 劉釗  海南省民族博物館中收藏著眾多承載革命歷史的紅色文物。這些文物勾起了人們對炮火連天的戰爭歲月的回憶。其中,一個背帶殘缺的舊公文包尤其引人注目。「這是開國少將馬白山生前使用過的公文包。」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省民族文化「七個一」暨五指山採風活動舉行
    省民宗委聯合海南日報邀請省內知名作家詩人、攝影師及少數民族音樂家走進五指山,深入體驗少數民族風情,創作關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優秀作品。  採風團成員有孔見、黃宏地、崽崽、蔡葩、畢光明、牧之、孫子斌、阿西、王卓森、王海雪、曾曉華、林紓、楊菊香等知名作家、詩人。  採風團先後到五指山市黎峒文化園、水滿鄉茶園、水滿村委會、海南民族博物館等地採風。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個艄公的 渡口
    文\海南日報記者 趙優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如今,往來於東郊椰林灣海港碼頭和清瀾環球碼頭,一切都是那麼熟悉,但一切都已不同。68歲的船主朱興仍迎著海風,在渡口繼續他的生計。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史上的「花木蘭」們
    事實上,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巾幗英雄並不少見,海南也不例外。從「撫定珠崖」的冼夫人到統領三十六峒的王二娘,從智勇雙全的劉秋菊到威震敵膽的「紅色娘子軍」,海南女性譜寫了一代又一代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雄傳奇。
  • 海南日報數字報-布藝手作:巧手慧心慢生活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手錶、縫紉機、自行車曾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老百姓結婚時的「三大件」。那時候,很多人的衣服都是媽媽手作的,一把剪刀、一臺縫紉機,「嗒嗒嗒」的聲音裡藏著很多人的童年時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禮讓家風直追上古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通訊員 吳群  「……及我祖唐大司徒壺邱公讓田園第宅於諸昆季以入瓊,為吳之鼻祖……」文昌市鋪前鎮中臺村是吳姓聚落,一位村民手中保存著一卷光緒八年(1882年)手抄的《家牒》,為其中一家的譜牒,而非一族的宗譜,頁張雖然不多,但是字跡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