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應城市郎君鎮楊大村香蓮基地裡,人頭攢動。「每天銷售量2000公斤以上,銷售收入近3萬元。」村支部書記楊洪發說。
楊大村地處丘陵地帶,全村的耕地面積1255畝,「田少人多」現象明顯。同時,由於地勢高,部分農田生產條件相對滯後。
2017年以來,該村對200畝低產田進行科學調整,並與市場開展對接,鼓勵村民種植以香蓮為主的高效農作物。
「依託鎮裡的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村裡分期分批對種植戶進行技術培訓,解決技術難題。」楊洪發介紹,技術問題解決了,產出的蓮蓬香甜可口,也吸引了農民參與種植,種植戶由過去的幾戶發展到現在的28戶。
今年50歲的楊雪祥是楊大村種植戶之一。今年,他拿出家中3畝農田調整種植香蓮,起早貪黑奔忙,待結算時,他十分高興:「種水稻每畝田的生產成本有六七百元,而種香蓮的生產成本只要三四百元,而產出的經濟效益是種水稻的6倍以上!」
據統計,從今年7月上旬到9月下旬,楊大村已累計銷售蓮蓬近10萬公斤,實現銷售收入12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