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6日晚,一場4.9級地震突襲而來,應城大地為之一顫,波及楊嶺、陳河、黃灘等多個鄉鎮。雖無人員傷亡,但全市11個鄉鎮5166戶農房不同程度受損,其中C級危房219戶,D級危房120戶。
災情十萬火急,重建時不我待。應城市委、市政府聞令而動、科學處置,各項重建工作火速開展。然而,僅僅三個星期之後,一場更為危險、波及面更廣的新冠肺炎疫情侵襲應城。
面對地震、疫情的「雙重大考」,用全部的力氣,以必勝的信念與之戰鬥,是應城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68萬人民毅然應對、全力迎擊的唯一選擇。一場轟轟烈烈的戰「疫」就此全面打響,地震災後重建工作隨之按下「暫停鍵」。
為了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
把遭受的損失補回來、
把落下的進度趕回來,
在疫情防控持續向好的有利形勢下,
近來,應城市只爭朝夕擂進度,
及時重啟災後重建工作,
以受損房屋重建修繕為重點的
各地建設齊頭並進,如火如荼。
保資金,困難家庭有底氣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資金籌措,是災後重建的基礎保障。
地震發生後,僅四天之內,應城市便出臺了《12·26地震災害受損農村居民住房恢復重建實施方案》,方案從精準識別受災類別、認定救助對象、落實申報審批程序,到救助標準、資金保障等都做了詳細規定,易於理解,便於操作。
按照「突出重點、分類救助」的原則,應城市將房屋重建救助對象分為三類,一類對象主要包括分散供養的五保戶、孤兒戶;二類對象主要包括低保戶、困難優撫對象家庭,家庭成員中患大病或因災重大傷病導致生活特別困難的家庭;三類對象主要包括除一、二類對象以外的其它住房恢復重建存在困難的家庭。
▲陳河鎮谷楊村曾少平家的危房修繕得整齊敞亮
好鋼用在刀刃上,救助受災困難群眾,讓有限的救助資金髮揮最大的效益,是應城市制定政策的重要考量。對此,方案明確規定,對受災前已經另外建有新住房或購買有住房的、有子女且子女經濟條件較好的受損住房戶,不納入救助對象範圍。
「符合救助政策的,經鑑定為C級的危房戶,根據一二三類分類對象,所需修繕資金超過4000元以上的,給予每戶2000元至4000元不等的修繕資金;經鑑定為D級的危房戶,根據一二三類分類對象及家庭人口數,給予每戶1.5萬元至4萬元不等的重建資金。」應城市應急管理局局長徐華平介紹救助資金發放政策時表示。
救助對象、標準明確了,救助資金跟上來。應城市鼎力支持各地災後重建,將救助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市財政及時撥付760萬元抗災救助資金,其中126.7萬元恢復重建啟動資金,春節前下撥到楊嶺、陳河、湯池、義和、黃灘、田店、天鵝、郎君、楊河、城北、四裡棚等11個鄉鎮。
「這個新房子有70平米,地震災害救助資金給21000元,危房改造補助給30000元,我自己只需再添萬把塊錢,就把房子蓋起來了,很快就能住進去,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啊。」4月5日,在陳河鎮炮竹村,正在忙碌的戶主陳雙清心情舒暢地聊著說。
這是應城市災後重建的一幕掠影。本次地震災害主要表現為房屋受損,其中又以陳河鎮受災最為嚴重。應城市核定符合救助條件的C級、D級危房重建修繕戶共有158戶,僅陳河鎮就佔了100戶。災情嚴重,陳河鎮從一開始就把災後重建掛在心上,抓在手上。
「重建資金不能坐等上級下撥,我們鎮也積極想辦法,採取『鎮裡撥一點,工作隊扶一點,村裡幫一點,親朋好友助一點』等多種方式籌措到40多萬元,再加上市裡劃撥的60多萬元救助資金,100多萬元資金能夠有力支持重建工作。」談及災後重建資金如何籌措時,陳河鎮鎮長宋毅熟稔地說。
同時,為了確保救助資金用在實處,全市統一按重建或修繕工程進度撥款,農戶與鎮籤訂承諾書,開工時先撥付一半資金到戶,工程完工,經鄉鎮、市住建部門驗收合格後,再撥付另一半。
▲楊嶺鎮潘集社區雷華蘭與鎮、村籤訂危房修繕承諾書
「疫」後復工復產,解決受災群眾住房是大事,片刻不能再耽擱。趁著天氣晴好,受損房屋重建修繕工作正在快速穩步推進。目前,符合救助政策的158家危房戶,已重建修繕完工91戶,正在施工34戶,其餘的也將馬上啟動。5月底前,全市災後重建工作將全部完成。
保質量,專業技術強支撐
工程質量,百年大計。
災後重建伊始,應城市住建局就出臺了操作性強的《災後重建房屋質量安全施工技術細則》,第一時間聘請有資質的中介機構鑑定出339戶C級、D級危房。再經過戶報、村評、鎮審、市定等各環節,158戶受損房屋為唯一住房的困難家庭符合發放救助資金政策。
楊嶺鎮楊嶺居委會賀德華家的房屋嚴重受損,需要重建。按照政策規定的救助標準,只能給予70平米兩居室的救助支持,但他有一兒一女,兒女年齡也都十幾歲了,若是建造兩居室,一家四口又不便居住。對此,楊嶺鎮決定按80平米三室給予其設計支持,但救助資金標準嚴格按照70平米的政策規定執行,給予其災後重建救助資金21000元。
▲楊嶺鎮楊嶺居委會賀德華家的重建房基本完工
適當靈活實際是對民生最大的支持,對基層困難群眾最大的溫暖。
正是考慮各種實際情況,應城市住建部門提供9種不同類型的重建施工圖紙供受災群眾參考使用。同時,派出5名專業技術人員分片區進行修繕指導,給予在戶型、結構、成本核算等方面的技術支持。
「地震後,我家的三層樓房多處炸裂,成了危房,在技術員的指導下,拆掉了最上面一層,內部添加了壘牆,外部也添加了受力支撐。不光有人給免費指導,還有補助資金2000元,政策好得很,房屋結實了住著也踏實。」陳河鎮南街村68歲的老漢趙柴榮說起話來中氣十足。
▲陳河鎮南街村趙柴榮家的危房已加固修繕一新
「我們派出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主要就是從受力角度對房屋結構安全進行技術分析,並提出合理化的改造維修方案,確保修繕後的房屋安全質量過得硬。」應城市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檢測站站長郭志軍說。
保穩定,解決困難快又準
地震來襲,正值寒冬,禦寒物資救助必不可少。
應城市應急管理局第一時間便向省應急管理廳申請了4000件棉衣棉被等物資,迅速將救災物資發放到生活困難的受災群眾。
此外,應城市還迅速下撥310萬元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到各鄉鎮,對因災生活困難的群眾和其他生活困難群眾一併給予救助。
「我們鎮核定生活困難群眾260多戶,已按公開規範流程審定,全部將16萬元生活救助資金發放到位。」黃灘鎮黨委書記祁亞雄說。
▲黃灘鎮給地震受災群眾、生活困難群眾發放救助金
地震受災,房屋受損,雖沒有人員傷亡,但仍不能掉以輕心。當時正值寒冬,受損嚴重的房屋不宜再住人,應城市各受災鄉鎮迅速動員危房戶趕緊有序撤離。
「我們主要通過引導危房戶投親靠友、藉助本村村民閒置空房或村集體房屋等方式,將D級危房戶全部搬出撤離,並設置警戒線、張貼警示標誌,春節前均已妥善轉移安置。」楊嶺鎮黨委書記周軍說。
災後重建,維修改造佔大頭,原址重建一部分,還有一小部分受災群眾有異地選址新建的需求。陳河鎮對於異地選址重建的農戶,安排鎮國土所技術人員免費選址勘測,邀請市級專業技術人員給予指導,全方位保證新建房屋安全。同時還檢查督導施工人員佩戴口罩等,做到抗疫、施工「兩手抓、兩不誤」,確保社會穩定大局。
群眾生命大於天,須臾不可馬虎。
在保安全保穩定保發展上,
應城市、鎮、村三級
努力交出地震應急處置和災後重建高分答卷。
來源:湖北日報、應城市政府網
編輯:徐勤
責編:餘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