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1999年開街以來最大規模升級的南京路步行街,即將迎來國慶假期大客流的考驗,能否時刻保持這張上海「名片」的乾淨整潔是一道難題。
記者今天從上海市綠化市容局了解到,一批保潔機器近期已投放到南京路步行街,提升道路保潔效率的同時,也為整條街道增添了一道別致的科技風景。
高科技吸盤還路面「本色」
9月14日9時45分,南京路步行街東拓段的大丸百貨門口,上海欣誼環境衛生服務有限公司南京路步行街保潔班組的劉春豔通過手機叫來一臺手推坦能磨地機。
「這個時候早高峰已過,客流相對較少,大功率的保潔機器有了用武之地。」劉春豔告訴記者,為迎接大客流考驗,公司在南京路步行街東拓段增派了保潔人員,540米的路段上,每天值守的保潔員人數從6人至8人增加到12人左右。她就是從國際飯店門口調來增援的保潔員之一。
不過,面對瞬時高密度的大客流,只靠人力有所不逮。比如這次東拓段新鋪裝的「新疆卡麥金」石材路面,路面磚縫隙內的汙垢就很難靠人力清除,加之道路兩側食品經營商戶不少,如果有果汁、油膩等灑落在路面上,保潔員要趴在地上用專用的洗潔精擦老半天。
這些問題,有半個成年人高的手推坦能磨地機都能輕鬆應對。只見劉春豔推著磨地機緩緩前進,身後留下一條暖黃色的「本色」路面,明顯有別於兩側路面髒兮兮的灰黃色。用溼紙巾抹一下路面,紙巾上竟然看不到任何明顯的汙漬。
「兩臺手推坦能磨地機都用來保障南京路步行街了,將來還會在外灘、人民廣場等重點區域引進這些先進設備。」上海欣誼環境衛生服務有限公司副經理範志華介紹說,磨地機的「秘密武器」就是車底前側的大吸盤,吸盤內的旋轉噴頭噴出高壓水流,反覆衝洗路面,還能釋放清潔劑,溶解長期「躲」在道路表面或縫隙中的積塵、油汙。
之後,吸盤會吸走清洗路面留下的汙水,整個作業過程「不殘留、不灑水、不飛濺」。範志華表示,希望通過這些高科技設備,讓步行街實現「四無一見」:無垃圾,無汙跡,無積水,無積灰,路面見本色。
另一款坦能掃洗一體機
令人稱奇的還有一輛「一專多能」的哈高多功能清掃車,除了掃地外,通過調換前置工具,還可以用來除草、掃雪、噴水、衝水、磨地、洗地等,最多可有20多種功能。
靈便「小黃車」藏多處玄機
體型較大的保潔機器遇上客流高峰,難有施展空間。記者注意到,南京路步行街東拓段上應用最多的保潔機器其實是一臺手推式電動掃路機,其底盤高度略超過人的腳踝,因為靈活高效,被保潔員們親切地稱為「小黃車」,可推著在路人間穿梭。
湊近一看,才發現「小黃車」藏著多處玄機。首先是底部前方兩個觸地的圓盤,布滿刷毛的它們一邊行進,一邊把枯葉、灰塵、碎石等垃圾擁入懷中,通過底部後方的刷毛滾軸,輸送到上方的垃圾盒內。
其次是「小黃車」右方的「手臂」,「手臂」前端也裝有一個刷毛圓盤,比旁邊兩個圓盤略小,可調節角度和高度,專門用來清除死角裡的垃圾。
在「小黃車」前端,還有兩個不起眼的水霧噴頭,用後方水箱裡的清水打溼路面,防止清掃時產生揚塵。
有了「小黃車」,劉春豔坦言輕鬆了些,尤其是巡迴保潔時的效率大幅提高。劉春豔告訴記者,每天清晨剛上崗時,垃圾最多,需要拿大掃帚普掃一次,之後推著「小黃車」散步,就能基本確保道路的乾淨整潔。
基本保潔的效率高了,劉春豔就能花更多功夫在精細保潔上,使用腰帶裡的「九件套」工具擦拭道路上的「公共家具」,摳除縫隙裡的菸頭或紙巾,又或者撿拾綠化帶裡的垃圾,以前只能確保基本清理頻次的公共廢物箱內垃圾袋也可以做到一天換6次以上。
「過去揮舞掃帚,路人看到都會遠遠繞開,現在直接從我身旁走過,還有些人會蹲下來『研究』這臺機器。」劉春豔高興地表示,「神器」的出現,不僅讓保潔員們開心了,也讓路人、遊客舒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