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反潛和掃雷能力(上)

2020-12-14 騰訊網

要問二戰末期日本上下最怕什麼,答案恐怕並不是大家熟悉的航母、戰列艦、B-29戰略轟炸機甚至原子彈,而是盟軍龐大武庫中最不起眼的潛艇和水雷。

> 1945年7月2日,一艘日本貨船被美國潛艇擊沉的瞬間

美國太平洋艦隊潛艇部隊的水兵人數只佔艦隊總兵力的2%,卻擊沉了包括1艘戰列艦、4艘艦隊航母在內的201艘日本軍艦,以及排水量大於500噸的商船1113艘,美國潛艇自身的損失是43艘,無限制潛艇戰使日本海上運輸只能局限於沿海路線。

> 上圖中黑色線段為1945年7月1日以後被切斷的日本海運航線,紅色線段為殘存的可通航線路,在上海和西貢之間只剩下緊貼海岸航行的細線勉強維持,主要航道全部被切斷了

從1945年3月27日開始,美國陸軍航空隊在尼米茲的要求下展開「Operation Starvation - 飢餓行動」,由李梅少將指揮,出動第313轟炸機聯隊的160架經過改裝的B-29轟炸機進行大規模空中攻勢布雷,布設方式為夜間依靠雷達引導單機分散低空投雷(52%的水雷布設精度達到800米之內)。經過46次出擊1529架次,到8月份攻勢結束時在日本周邊海域26個雷場共投下12135枚水雷,混合使用了音響、磁性、水壓、觸發等多種模式。

> 第313轟炸機聯隊第9轟炸群X-53號機日間在日本海域布雷

空中布雷行動只佔到第21轟炸機司令部總出擊飛行架次的5.7%,以區區15架B-29的損失共擊沉擊傷670艘艦船,總噸位超過125萬噸,在戰爭最後5個月獲得的戰果超過其它所有武器的總和。按武器單位成本造成的敵方損失計算,水雷戰對日本航運能力的絞殺效果甚至超過了戰略轟炸和潛艇破交戰,成為整個二戰中效率最高的破交武器。

幾乎所有日本主要港口和水道都被反覆布雷,以神戶港為例,貨運量從3月份的32萬噸降低到7月份的4.4萬噸,跌幅達到85%;瀨戶內海咽喉 - 關門海峽的運輸量更是比3月份下降了98%,幾乎完全中斷。

> 「飢餓行動」的部分布雷地點,在關門海峽東西兩側分別布設了Love和Mike兩個大型雷場

> Love雷場的布雷點,大點為2000磅水雷,小點為1000磅水雷,數據來自1945年5月19日313聯隊第47次任務第16號雷場的戰術任務報告

在二戰美軍擊沉的973.6萬噸日本艦船中,54.6%(532萬噸)是潛艇擊沉的,超過水麵艦艇和航空兵的總和;水雷也取得了6.2%(60.9萬噸)的戰績,但更大的作用是把日本近海也變成了禁航區。

而舊日本海軍一直秉承「戰鬥艦中心主義」,對美國的潛艇和水雷戰掉以輕心,以致被破交的絞索越勒越緊,海外物資總輸入量從1941年的4700萬噸下跌到1945年的600萬噸(減少了88%),石油、煤炭、鐵礦石、糧食等戰略物資供應斷絕。因此從根本上導致日本投降的不是投在廣島、長崎的原子彈,也不是蘇聯出軍東北,而是喪失海運能力之後整個戰時經濟的無以為繼。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有過如此切膚之痛的日本從戰後重建海上自衛隊開始就大力發展反潛和掃雷能力。冷戰中日本身處對抗蘇聯的最前沿,美國也大力扶植日本海自發展這兩種能力,提供最先進的裝備和技術,在盟軍分工中由第七艦隊負責制空和反艦作戰,反潛和掃雷作業則基本交給日方完成。時至今日,雖然日本海上自衛隊在規模上只排在世界第4,而且因為和平憲法的限制不能擁有核潛艇、航母等戰略性進攻武器,但是其反潛作戰、海上掃雷能力一直處於世界前2名的水平,下文講對這兩部分分別介紹。

海自的反潛能力

【 P-3C反潛巡邏機 】

現代反潛作戰手段中效率最高的無疑是航空反潛,特別是大型岸基反潛機,航程遠、滯空時間長、機載設備先進、彈藥攜帶量大,是遠程廣域反潛的利器。日本海自從1984年開始大量裝備P-3C「獵戶座」反潛巡邏機,用於替代活塞螺旋槳式的P-2J反潛機。

P-3反潛機於1959年11月25日首飛,歷經3代改進,到80年代中期P-3C型仍然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大型反潛機。該機長35.6米,翼展30.4米,配備4臺艾裡遜T56-A-14渦槳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64.4噸,最大速度761公裡/時,巡航速度610公裡/時,最大航程9000公裡,作戰半徑4400公裡。

> 美軍第1巡邏機中隊的P-3C參加2016年環太平洋演習,工作站已經採用了多塊觸控螢幕

P-3C強大的反潛能力主要來自其先進的數位化反潛計算機和作戰系統,配合多種主、被動聲納浮標、機尾磁探儀、光電傳感系統、紅外偵測系統和同時具備合成孔徑與逆合成孔徑功能的AN/APS-137D(V)5型多模海事雷達系統,對水面和水下狀態的潛艇進行高效探測與追蹤。

> P-3C投擲水平線陣列型聲納浮標的工作過程:人工狀態的浮標從機尾的發射筒彈射出艙,張開阻力傘穩定飛行姿態,在觸水瞬間拋掉阻力傘,在一個預設深度,水壓刺穿一隻高壓氣瓶,釋放出的氣體將浮標分解為上下兩部分,通過一條纜繩連接,帶有無線電信號發射機的上部浮出水面,下部下沉到預設深度後展開水聽基陣和一具高精度磁羅盤,水聽基陣由5根摺疊撐杆組成,每根撐杆上排列著5部水聽器,捕捉到的特定頻率水聲信號通過纜繩傳輸到上部,上部將信號調製後發送回母機,機組人員可以通過多部聲納浮標的信號進行三角測量,測定潛艇方位和深度

P-3C在前機身設有一個內置彈艙,翼下最多可安裝10具掛架,機身尾部設有48具聲納浮標發射管。從P-3C Update II開始可以掛載「捕鯨叉」反艦飛彈,擁有反艦、對地、反潛多重任務能力。全機的武備包括火蛇70航空火箭彈、「捕鯨叉」和「斯拉姆」增程反艦飛彈、「小牛」對地飛彈、Mk46和Mk50反潛魚雷、Mk60水雷、深水炸彈、自衛用的「響尾蛇」空空飛彈,也可以空投海空救生套件等救援設備,最大載彈量達到9噸,和B-29轟炸機相同。

日本從洛克希德引進了5架機體散件組裝,剩餘103架由川崎重工引進許可證生產,使日本成為排在美國之後的世界上第二大固定翼反潛機使用國家。而且日本的P-3C全部集中在本土,實際部署的反潛機密度來比美國還要高出很多。

> 鹿屋基地的P-3C機群

隨著冷戰之後反潛壓力迅速減輕,日本也縮減了P-3C機隊的規模,並將部分飛機改裝為EP-3電子偵察機、OP-3C照相偵察機和UP-3電子戰訓練支援機。

> 2019年4月15日在巖國基地降落的EP-C3,機背上多了3個天線整流罩,機腹還有2個

從1998年開始,海自將P-3C的機種從反潛巡邏機改為巡邏機,除了反潛外還增加了大量對海巡邏監視任務。截至2019年3月底,海自還擁有55架P-3C ,並對部分飛機進行升級,延長了約6年的壽命。

【 P-1反潛巡邏機 】

P-3C已經在海自服役36年之久,日益老舊,它的後繼機型也早就提上了日程。當時自衛隊內部存在外購派和國研派兩大陣營,外購派曾經計劃採購波音公司以757機體改造的反潛機,後來又轉向與美國聯合開發P-8「波塞冬」海上巡邏機。

> 駐日美軍的P-8和日本國產的P-1反潛機

最終主張扶持本土航空工業的國研派佔了上風,於2001年11月將計劃中的「次期運輸機與次期固定翼巡邏機」研發合同一起授予川崎重工,這就是今天的C-2運輸機和P-1巡邏機。

> C-2和P-1各自的01號原型機

2者共用機翼外段、水平尾翼、座艙部件以及飛控系統、碰撞警告系統、操縱系統等航電設備,共同開發的部分總共節省了大約250億日元的設計經費。

P-1機長38米,翼展35.4米,最大起飛重量79.7噸,最大速度996公裡/時,巡航速度833公裡/時,最大航程8000公裡,作戰半徑2500公裡,這些數據均介於P-3C和P-8之間,在現代反潛巡邏機中也屬於先進水平。

> 部分現役反潛偵察機對比圖,其中沒有包括我國最新型的高新機

比較特別的是最大起飛重量達到141噸的C-2隻採用了2臺GE CF6-80C2L1F發動機(和747、767、A300、A310發動機同系列),單臺推力26噸;而幾乎輕一半的P-1出於速度、續航力與高冗餘度的考慮,卻安裝了4臺石川島播磨為該機專門開發的XF7-10渦輪扇發動機,單機推力僅6.1噸,不及前者的1/4。

這也使P-1成為世界上新研製的反潛飛機中唯一裝備4臺渦扇發動機的型號,另一種4發的噴氣式反潛機就是英國的「獵迷」。

> 醜出天際的「獵迷」,這架已由標準的MR.2反潛型升級為R1電子偵察型

雖然4臺發動機在重量和系統複雜性上付出了相當的代價,但P-1的設計注重提高抵達目標區的速度,巡航速度比P-3C高出37%,壓縮了目標潛艇的逃逸時間;它的巡航高度達到1.3萬米,探測設備覆蓋範圍更廣,單位時間內能夠巡邏更大的海區,整體作戰效能比P-3C有大幅提高。

P-1是世界上第一種採用光纖線傳飛控系統的飛機,飛控信號不受外界電磁脈衝幹擾,重量也比傳統的電纜線傳飛控大幅減輕。它配備了東芝研製的HPS-106 X波段主動相控陣雷達,這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化的氮化鎵(GaN)體制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天線分別布置在機頭整流罩內和駕駛艙兩側,擁有水面搜索、對空搜索、導航與氣象、合成孔徑、逆合成孔徑等多種模式,可以繪製高精度2維圖像遠距離發現小型目標。

> 機頭兩側的PS-106雷達側掃天線陣面,前起落架艙後方的4具刀裝天線是聲納浮標的信號接收天線

機首下方裝有伸縮式AN/AAS-44前視紅外搜索轉塔,與SH-60K反潛直升機上的相同,能全天候識別潛望鏡類小型目標。駕駛艙後上方的球型整流罩裡是ESM電子截收裝置天線,多功能作戰能力超過P-3C。

尾部機腹共設有30個聲納浮標投放口,機內儲存有另外70枚。目前日本P-3C機隊攜帶的聲納浮標水聽器為垂直線陣列型,對聲源的定位能力不足;P-1將配備新式的水平線陣列型聲納浮標,入水後呈傘狀展開,可根據偵測聲音的時間判定聲源位置。

> 聲納浮標投放口

> P-1機艙內部,左前方是聲納浮標的儲藏櫃,近處是2部旋轉式聲納浮標發射器

> 對比P-8的機艙內部,它共能攜帶126枚聲納浮標,機艙內的96枚分左右兩邊儲存,共有3部旋轉式聲納浮標發射器

P-1的前機腹設有內置式彈艙;主翼最多總共能掛載8枚「捕鯨叉」或者國產ASM-1C反艦飛彈;機尾設有和P-8相同的磁探儀,

> 掛載4枚新型反艦飛彈進行試飛的P-1

P-1擁有全新開發的先進任務/作戰管理系統,採用彩色大型液晶顯示器,各控制臺之間可以互相交換操作功能,互為備份。機上的整合式反潛聲學探測系統擁有很高的系統集成度與信號處理能力,能強化探測低噪音潛艇的距離。

P-1於2007年9月28日首飛,但是在研製生產過程中遇到相當多的技術困難,甚至出現機身裂紋等情況,不斷改進後直到2013年才交付使用。截止2018年底,P-1總採購數量為33架。

【 SH-60J/K反潛直升機 】

除了固定翼反潛巡邏機,日本海自還擁有SH-60J和SH-60K兩型先進反潛直升機。

SH-60J基於SH-60B的機體,搭載了和「拉姆普斯-III」相似的反潛系統,通過數據鏈和母艦的作戰系統交聯,不過它也像SH-60F那樣配備了吊放聲納。在美國海軍中SH-60B配屬巡洋艦和驅護艦,負責外圈一個扇面的反潛搜索和攻擊,主要探測手段是磁探儀和聲納浮標;而SH-60F則搭載在航母上執行內圈反潛,主要探測手段的吊放聲納。日本海自當時還沒有平甲板的準航母反潛護衛艦,因此綜合了兩種「海鷹」的優點,概念類似於第二代「海鷹」中的SH-60R,但保留了磁探儀而沒有機身左側的25管聲納浮標發射裝置。(參見海鷹3.0)

> 2006年11月14日,一架來自「鞍馬」號反潛驅逐艦的SH-60J在「小鷹」號航母降落

該機的航電系統均根據海自要求換裝為日本國產,包括HQS-103吊放聲納、HPS-104有源相控陣水面搜索雷達和HLR-108ESM電子截收系統,比原版「海鷹」還要先進,由此形成SH-60B和SH-60F機身混血再加日本大腦的獨特格局。頭2架SH-60J由西科斯基組裝,後續101架由三菱重工按許可證在日本本土生產並加以改進,1991年進入日軍服役。

SH-60J起飛重量9.75噸,航程584公裡,反潛作戰半徑約150公裡,最大速度265公裡/時,可攜帶2枚MK-46/74式/12式反潛魚雷、1挺74式7.62毫米艙門機槍、「地獄火」對地飛彈和深水炸彈,性能相當強大。

> 兩架SH-60J,左側的仍然採用舊式的上白下灰塗裝,還帶有標誌性的黑眼眶,右側已經改為全灰色帶波浪底的新塗裝

SH-60K是J型的自主改進型,三菱重工設計了全新的主旋翼、甲板助降系統(可以在5級海況下起降),裝備了新型HQS-104低頻主動吊放聲納、逆合成孔徑海面搜索雷達、新型磁探儀和紅外探測裝置。該機可以攜帶2枚97式反潛魚雷(射程15公裡,速度50節)在200公裡半徑內進行反潛搜索和攻擊,續航時間4.2小時。貨艙延長了30釐米,高度增加了15釐米以容納更多設備,發動機也相應升級到GET700-IHI-401C2型。

K型和J型外觀上有以下區別:

機頭雷達罩加長,重新布置了傳感器的位置

大部分K型左側機身開有兩扇窗戶,擴大了搜索視野(也有部分只有前面一扇)

左側武器掛架前移到起落架後側

採用新型後掠槳尖,令槳盤氣動載荷分布更均勻,減弱槳尖壓縮效益,提高旋翼氣動效率

右側移門改為2片式,尺寸更大,有兩扇窗口

光電轉塔的位置從右側短翼下方前移到機頭雷達罩右下角,視場更開闊

SH-60K升級了機載電子設備,具備更強的信息處理能力,可不依賴母艦獨立分析聲納數據,即使對艦傳輸信號中斷仍可追蹤目標潛艇;同時加強了與母艦及僚機之間的戰術情報數據交換,提升了全艦隊的整體反潛能力。2架原型機由SH-60J改裝而來,2005年入役,共生產74架。

> 駐紮在館山基地的3架SH-60K

【 反潛機基地 】

海自的反潛航空兵力都隸屬於自衛艦隊下屬的航空集團,包括所有艦載反潛直升機也是由駐紮在陸上基地的反潛直升機中隊派出上艦。目前的部署情況為:

第1航空群 - 鹿兒島縣鹿屋基地,配備P-3C,負責西南方向的東海、黃海

第2航空群 - 青森八戶基地,配備P-3C,負責北方日本海和北海道方向

第4航空群 - 神奈川縣厚木基地,配備P-1,負責太平洋方向

第5航空群 - 衝繩那霸基地,配備P-3C,負責西南諸島至南海的航線

第31航空群 -山口縣巖國基地,配備EP-3、OP-3等電子/照相偵察機

> 今年2月5日從八戶基地積雪跑道上起飛的第2航空群P-3C

前4個航空群各下轄一個反潛機中隊和一個維護後勤中隊,裝備十多架P-1或P-3C,可以保障津輕海峽、對馬海峽、大隅海峽、宮古海峽等戰略咽喉的24小時不間斷空中反潛巡邏。從這個反潛力量配置也可以看出目前日本航空反潛及海面巡邏的重點已經從過去北方針對蘇聯轉移到了西南方向,幾個航空群的責任區基本和各個方向的地方隊以及4大護衛隊群相重合,便於海空協同作戰。(參見:日本海自水面作戰力量淺析)

海自的反潛直升機在行政上隸屬於位於東京灣東側館山基地的第21航空群和位於九州西部大村基地的第22航空群,但下屬航空隊分別駐紮在大湊、舞鶴、小松島等基地,在所配屬軍艦出動時則上艦出海。

海自護衛艦隊下屬主力艦隻全部都配有直升機甲板和航空設施,除了4艘金剛級不設機庫外,其餘艦隻都能攜帶1架以上直升機。滿載排水量達到1.9萬噸的「日向」級和2.6萬噸的「出雲」級直升機航母最多分別能攜帶11架和14架直升機,一支「八八」艦隊最多可搭載20架SH-60J/K,反潛直升機的數量甚至超過美國的航母打擊大隊 - 後者2個中隊19架直升機中有8架MH-60S是不具備反潛能力的通用運輸型。20架的數量優勢可以保證在4個方向以上進行長時間不間斷地覆蓋半徑200公裡的遠層反潛圈,同時還有機動力量應付突發情況。

> 2009年11月17日,參加美日聯合演習的美國海鷹機群飛行在「日向」號左右

歡迎關注「東方軍事評論」微信公眾號,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請轉發分享,謝謝!!!

相關焦點

  • 日本反潛技術到底多厲害?掃雷部隊足跡遍布全球,連美國都比不上
    很多人都非常好奇,日本作為一個小小的島國,怎麼有這麼強的實力和勇氣,這就要說到他們的軍事實力,尤其是海上實力,這一直都是他們引以為傲的一點。無論是在亞洲還是世界,他們的海上自衛隊的實力都是非常強悍的,尤其是在反潛和掃雷,那麼日本反潛技術到底有多厲害呢?可能厲害到大家都沒想到。除了反潛之外,還有掃雷,日本的掃雷部隊足跡遍布全球,就連美國都比不上。
  • 日本海上自衛隊:從初期掃雷再到戰力全球第二,無不值得我們思考
    我們從空中俯瞰四面環島的日本,在被汪洋大海覆蓋的它,顯得是那麼的孤獨。正是處於這樣的地理環境,才使得日本有必要建立海上作戰部隊。因此,海上的軍事建設,就成了整個自衛隊的重中之重。而在島國最核心的地帶,有一個對於日本來說十分重要的港口,橫須賀。
  • 號稱亞洲最強,日本海上自衛隊實力有多強?看完你就明白了
    其次,日本海軍還於1922年建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艘航空母艦,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日本擁有的航母數量遠遠超過美國,其艦載機水平也領先世界。 除了航母,在潛艇方面,日本的潛艇研發和製造能力在當時也堪稱一流,據悉,日本在二戰前建造了上百艘潛艇,其中包括排水量千噸以上的大型潛艇,甚至還能打造可搭載飛機的載機潛艇。
  •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大型水面艦艇為什麼都叫「護衛艦」?
    圖1:為什麼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大型水面艦艇都叫「護衛艦」日本海上自衛隊,雖然沒有正式海軍的名義,而且根據日本的和平憲法規定,只能裝備專屬屬防禦性武裝,不能裝備進攻型艦種和武器。但是,海上自衛隊的綜合實力卻非常強大,遠遠超過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海軍。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編制員額45752人,實際兵力約4.36萬人,年度預算約1.1萬億日元。
  • 日本海上自衛隊怕了?去年參加42場聯合軍演,突出反潛作戰訓練
    1月14日,日本海上自衛隊親潮級潛艇SS-599 瀨戶潮號赴美國進行專項反潛作戰訓練。同日,2架P-1反潛巡邏機赴美參加多邊反潛演習,開啟了令和3年的聯合訓練。作為美國的盟友,日美聯合訓練是提升日本自衛隊戰鬥力的重要手段。以潛艇專項赴美訓練為例,始於1963年,每年派遣1~2批潛艇赴夏威夷進行反潛作戰訓練。
  • 日本海上自衛隊到底是亞洲豪強還是徒有其表?帶你了解真實的海自
    日本海上自衛隊是一支強大的亞洲海軍,至少在明面上是這樣的,長期以來都被冠以亞洲第一海軍之稱,直到現在仍有不少人認為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實力在中國海軍之上,理由是擁有多艘準航母,而且擁有多艘宙斯盾驅逐艦,但日本海上自衛隊又是明顯地偏科,過分地注重反潛能力,而且整體軍力發展非常受限於美軍,
  • 和主流海軍強國相比太突出,為何日本軍艦如此注重反潛?
    日本海上自衛隊非常重視反潛作戰能力,有著反潛狂魔和美海軍第7艦隊反潛大隊之稱。日本海自的主力軍艦和作戰飛機都非常強調反潛作戰能力,相比之下反艦和遠程打擊能力都比較弱。之所以日本海上自衛隊如此重視反潛能力,主要還是歷史原因與現實需求所共同決定的。
  • 日本《軍事研究》:日本海上自衛隊已處於對華劣勢
    此外,海上自衛隊憑藉新型護衛艦具備了在印度洋海域打擊海盜,為國際和平做出貢獻的能力。新型護衛艦也實現了低成本化,與以往的驅逐艦型護衛艦相比,不論在建造成本、運用成本還是乘員數量上都實現了節約的目標。建造費由700億日元降低到500億日元。在運用成本上,由於艦體小型化和採用柴油供能,佔一半費用的燃料費也得到了壓縮。
  • 日本最大「準航母」現身南海 還帶潛艇進行反潛演練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徐璐明】日本海上自衛隊10月9日在南海開展反潛作戰演練,出動了「出雲」級直升機航母、「蒼龍」級潛艇等先進艦艇。據日本海上自衛隊10月9日發布的消息,日本海上自衛隊的3艘艦艇,在南海上舉行了反潛作戰演練。
  • 野心暴露,日本海上自衛隊新型反潛機,可全方位感知飛彈威脅
    前段時間日本內閣首相菅義偉走訪了越南,並計劃將該國淘汰的p-3c反潛機,以低價售賣給越南,實現該國對外銷售攻擊性武器的目標。而這款p-3c反潛機,是早些年日本海上自衛隊從美國引進的,現在也將被日本海上自衛隊淘汰。
  • 近海作戰「馬前卒」 日本新飛彈護衛艦曝光
    照片顯示,其上層建築已接近完工,艦橋上方封閉式桅杆上的大尺寸相控陣雷達非常醒目。根據建造計劃,該艦將於本月下水,2022年3月交付,替換日本海上自衛隊地方隊裝備的老舊戰艦,作為主力在日本相關海域執行情報、監視和偵察、反潛和護航等任務,確保日本海上交通線安全。    3000噸級主力戰艦    日本海上自衛隊以自衛艦隊和5個地方隊為主體。
  • 日本自衛隊主力裝備,排水量6800噸裝載飛彈88枚,不可輕視的軍艦
    日本海上自衛隊是世界海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對於軍迷而言,大家最關心的應該是我國海軍,其次就是美國海軍和日本海上自衛隊。因為這兩支海軍是我國周邊目前最強大的海上力量。我國海軍要想衝破第二島鏈,最強勁的對手也是這兩支海上力量。
  • 為何日本號稱掃雷能力世界第一?二戰時吃過水雷的大虧,差點餓死
    日本海自追求擁有如此強悍的掃雷能力,主要是因為日本曾經吃過水雷的大虧。為了打敗日本,在二戰末期,美國陸軍航空隊派出了上百架的B-29轟炸機,在日本近海、重要水道空投了約1.2萬枚水雷,這就是著名的「飢餓行動」。
  • 日本自衛隊擬引進「小型護衛艦」 加強離島防衛
    原標題:日本自衛隊擬引進「小型護衛艦」 加強離島防衛 據日本《產經新聞》15日報導,日本海上自衛權為加強西南諸島的防衛,將首次引進具備掃雷及探知潛水艇功能的「小型護衛艦」,並於2021年之前正式啟用2艘。
  • 日本獨自研製的P-1反潛巡邏機比P-3C還先進?看完你就知道了
    P-1反潛巡邏機是日本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和川崎重工為日本的海上自衛隊研製的四發渦輪海上巡邏機。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的海上自衛隊大量裝備了美國的P-3C反潛巡邏機,但是隨著時間的退役,P-3C逐漸「老齡化」,為了換掉這些老舊的飛機,日本開始規劃新的飛機。在2000年日本開始針對反潛/運輸機的聯合研製計劃的可行性進行研究,於是在經過一系列的研究討論,日本的防衛省正式決定,巡邏機和運輸機的計劃分頭進行,在巡邏機的計劃成為P-X計劃。
  • 日本自衛隊將轉守為攻?美軍喪失亞洲「爪牙」,能如願以償?
    如今,作為美軍在亞洲最重要的「爪牙」,日本海上自衛隊依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如今日本海上自衛隊正處於轉型的關鍵階段,無論是冷戰時期的直升機驅逐艦還是如今的直升機母艦,其主要任務都是配合美軍在亞洲反潛一類的行動,所以這麼多年其發展也是被美國所默許。
  • 穿浪而行,從魚雷艇到飛彈艇,淺述海上自衛隊攻擊型快艇發展史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因為形勢的轉變,新建立的日本海上自衛隊開始重新發展攻擊型快艇。本文就將為各位讀者介紹下,二戰後舊日本海軍攻擊型快艇的發展。戰後重生的魚雷艇——從丙型一號型到11號魚雷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於維護治安的需要,美國將部分美制掃雷艦艇和近海巡邏艦艇交由日方使用。
  • 日本海軍發展太迅速,總噸位已達50萬噸,全球排名第四
    近幾年,中國海軍的大規模發展和軍艦的爆發式增長讓很多軍迷朋友們興奮不已,不論是上萬噸的驅逐艦還是第一艘國產航母,都表明中國的海軍實力已經突飛猛進,但在興奮的同時還要注意一個情況,那就是日本海上自衛隊的發展,可能有小夥伴要問了,世界上加強海軍建設的國家有很多,為什麼單單要注意日本呢?
  • 兵韜志略|日本將向中東派遣海上自衛隊,積極拓展地區影響力
    熱點新聞:據日本媒體日前報導,日本政府正在研究向中東海域派遣海上自衛隊,加強情報收集能力,並打算向位於巴林的美國海軍第五艦隊司令部派出高階自衛官作為聯絡官,其目的一方面讓美軍共享海上自衛隊獲得的情報,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得到美軍所主導志願聯盟的情報,從而確保與日本相關船隻的安全。
  • 日本自衛隊「南下」的前進基地
    衝繩島是琉球群島最大的島嶼,被視為太平洋「第一島鏈」中最關鍵的一節,而那霸位於衝繩島的核心位置,是宮古水道鎖鑰,地處日本西南海上交通要衝。那霸基地是日本自衛隊最大的陸、海、空混駐基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那霸基地原為日本海軍1933年建設的小祿機場,1945年被美軍接管,改為現名。美軍於1952年對基地進行大規模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