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鋒》的拉裡:多少人羨慕他的人生,卻少有人走他的路

2020-12-10 靈林玖玖

近些日,周軼君在最新一期的《圓桌跨越派》裡說,網際網路時代的年輕人最大的焦慮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其實,豈止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年輕人,每一代新冒出的年輕人都迷茫,就像毛姆在《刀鋒》的拉裡達雷爾一樣。

01拉裡的影響

某次聚會,我和朋友聊起從出生到現在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書。

出乎意外,朋友說對他的影響的書是英國作家毛姆的《刀鋒》。我的這位朋友本科和碩士專業都是理科,我本以為對他影響最大的書應該是專業領域內大佬們的著作。

朋友說他在大二那一年特別的迷茫,他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可是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當時,他感覺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於是他就一頭埋進書海裡找答案。

當他讀到《刀鋒》裡拉裡和伊莎貝爾分手前那次談話,拉裡說:「這一切真是太殘酷,太沒有意義了。很難不去捫心自問,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活著是否真的有意義,生活是否只是一個盲目命運的悲劇性的錯誤」。

朋友說,這些話像一隻老鷹盤旋在他的腦海裡,他不懂如何表達時,毛姆卻在幾十年把它清清楚楚地寫出來了。這種感覺就像走在荒蕪黑暗的墳墓堆裡,前方的天空裡投射了一方清澈明亮的陽光一樣。

過了一兩年吧,等我自己看完《刀鋒》時,我想拉裡最值得當下年輕人借鑑是他尋找人生意義的精神之旅和心路歷程,並不是要當下的年輕人學他身體力行,遍遊全球尋找人生意義。

02不合時宜的拉裡

1944年4月19日,英國小說家毛姆在美國首次出版了《刀鋒》,首月狂銷五十萬冊,大多數的評論家交口稱讚這部傑作,讀者的喜愛自不必說。

《刀鋒》講述1919年至1930年代中期的社會現實,當時歐洲大部分國家都經歷了慘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因在一戰中獲取先機,在其他國家衰敗不堪時美國則進入空前繁榮時期。在經濟繁榮的同時,美國人陷入了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和金錢至上的漩渦之中,難以自拔。

毛姆看到了這一點,他以自己1938年的印度之行為基礎,創作《刀鋒》這部小說,並創造了一個不合時宜的人物:拉裡達雷爾。

拉裡達雷爾,美國人,中產階級人家的子女,父母雙亡,留給他每年3000美元的生活費。這些條件給了拉裡毫無羈絆地踏上尋找人生意義的旅程,當然還有一本暢通無阻的美國護照。

拉裡十九歲時,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空軍退伍回來一年多了。他每日閒蕩,拒絕了好友父親提供報酬豐厚的工作。周圍人猜測他在戰場上受到驚嚇了,可是他什麼都不肯說,令他的未婚妻伊莎貝爾一家人十分不悅。

當時美國的主流價值觀是男人存在的意義就是工作賺錢,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可是拉裡提出要去巴黎流浪兩年,幾經掙扎,伊莎貝爾同意了。

在巴黎,拉裡結識了很多人,有畫家、作家和學生,有法國人、英國人和不知道哪個國家的人。他發覺這些人比伊莎貝爾舅舅宴會上具有高貴身份的人有趣多了。拉裡覺得跟這些人在餐桌上交流想法是一種享受,思維敏捷,敏銳的幽默感。即使他和這些人吃的是普通的飯菜,喝的一般的酒。

可是,這些對於追求物質享受的伊莎貝爾來說,是不值一提。

在理想與戀人之間,拉裡選擇了理想。拉裡和伊莎貝爾友好地分開了。

為了整理自己的思想,鍛鍊身體,拉裡去法國北部的礦場幹活。在礦場中,拉裡認識了科斯蒂——一個信奉神秘主義的文化人。沒多久,拉裡就和科斯蒂一起上路流浪了,科斯蒂教拉裡說德語,兩人在路上交換各種關於人生和哲學的想法,收穫頗多。錢不夠,他們就近找個農場幹活賺足了旅費,繼續上路。

聰明的拉裡看出神秘主義並不能解決自己人生的困擾,他繼續往前走了,遇見了本篤會修士恩斯海姆神父,他又短暫地停留一下。應恩斯海姆神父的邀請,拉裡去阿爾薩斯修道院住了三個月

其間,他向神父們說起自己的困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隊友為了救他而被敵軍殲滅。幾分鐘的時間,一個活蹦亂跳的人就變成了塊殘破的肉,這讓他感到羞恥和憤怒。生命的無常和生活的乏味促使他長時間地思考人生的意義,可是環視周遭,每個人為被美國所處的黃金歲月澎湃、勤勉地工作,沒有人能給他提供指引。於是,他不得不踏上流浪之路。可惜,拉裡雖然被修道院宗教性儀式、下田耕種、晨禱的生活方式和博學、謙遜的神父們所吸引了,最後他還是決定離開。

因為他無法接受一個沒有常識的上帝和人生而有罪的教義。

拉裡繼續往前走,因緣際會,他到印度見了甘尼許先生。甘尼許先生教他學會冥想,在靜寂中傾聽自己的內心。拉裡狂躁的心安靜下來了,他如獲至寶,乾脆在印度山林的一個小棚屋裡住了一些時日,直至他得道。然後離開印度,返回巴黎。

在拉裡流浪的十二年裡,伊莎貝爾嫁作貴人婦育有兩個女兒,她的舅舅艾略特成功親近羅馬教皇獲得了榮譽勳章,拉裡的朋友格雷賺了很多錢經歷了股災變得一貧如洗了,拉裡的朋友索菲被第一段婚姻毀掉了,自甘墮落……每個人都在用心耕耘並收穫人生的果實,只有拉裡一個人在路上流浪、讀書、與不同的人交談,一個錢子兒都沒有掙到。

按照世俗的標準衡量,拉裡當然是失敗者,可他的精神世界收穫頗豐。

03 拉裡的收穫

拉裡回到巴黎後,氣質與十二年前完全不同,英俊的臉龐多了一點超然的味道。

他用超自然的力量幫助格雷治好了偏頭痛,他發現了墮落的索菲的精神之美,他比以往更加友善、平和、智慧。

他寫了一本名人論說集,都是各行各業裡的頂尖人士。拉裡真正感興趣的一個人的成就最終能達到什麼程度。

最後,拉裡捐贈了父親留給他的遺產,對得道的他,金錢是一種束縛。他打算回到美國紐約,做一名計程車司機,自食其力,享受平靜的自由。

這樣的結果可能令讀者有點失望,拉裡不就是我們身邊朝九晚五的同事或朋友嗎?可能拉裡就在人群中,唯一區別他是否找到人生的意義。拉裡的得救之道:人生的意義就是在對人生的追求中不斷地自我完善。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一過。

德國哲學家尼採說:「人生的意義在於無意義。」

事實上,無論多麼聰明的哲學家說了多麼睿智的話,對每一個獨特的個體而言,重要的是像拉裡去尋找自己的人生意義。

這是靈林玖玖第186篇書評,圖片來自網絡,侵刪。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轉載請私信~

相關焦點

  • 豆瓣9.0分《刀鋒》:讀懂了這本書,才真正讀懂了人生
    並不是所有遭遇變故的人,都會因此接受刀鋒的斷離。正如《伽陀奧義書》所言:剃刀鋒利,越之不易;智者有雲,得渡人稀。毛姆的《刀鋒》從不同的角度,讓我們看到了在突如其來的變故中,有人渡己,有人渡他人,還有人淹沒沉淪,終不得渡。毛姆以自己親身經歷,用真實的筆觸講述他身邊的朋友的故事。
  • 毛姆《刀鋒》:成為什麼樣的人,是人生一種長久性的糾結
    《刀鋒》是毛姆眾多代表作之一,主要講述了一位叫拉裡·達雷爾的一戰飛行員的故事。在軍隊中,拉裡有一位關係非常好的戰友,在一次與敵人的遭遇戰中,戰友為了救拉裡而犧牲。他的犧牲給拉裡造成了很大的刺激,退伍後放棄了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優渥物質生活,像一個苦行僧一樣滿世界晃膀子(遊蕩),尋求有關於「惡和不幸」的哲學問題。
  • 毛姆《刀鋒》:我們用盡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
    ——《刀鋒》浮世匆匆,每個人都在找尋想要的某種生活。蘇軾一生一直在路上,卻始終想著歸去,與詩酒作伴。張愛玲渴望得到世界上一點頂紅頂紅的紅色,或者一點頂黑頂黑的黑色,作為自己的衣缽。毛姆的《刀鋒》,是一部關於選擇、關於理想,更是關於人生的小說。小說的主要人物拉裡、艾略特和伊莎貝爾,在不同的選擇中,努力追求自己的人生。
  • 以毛姆的人生軌跡為藍本,解讀《刀鋒》的文學意義和思想價值
    《刀鋒》是毛姆於70歲高齡時寫下的一篇長篇小說,小說主要以參加過一戰的美國青年飛行員拉裡的人生軌跡為時間線索,在面對好友為了救自己而犧牲後,突然醒悟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於是在退役後放棄原有的生活,開始四處遊蕩尋找人生真諦的故事。
  • 《刀鋒》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給我們帶來哪些思考價值
    《刀鋒》是繼《人性的枷鎖》、《面紗》、《月亮與六便士》之後我讀的第四部小說。《刀鋒》是毛姆晚期最知名的長篇小說,他曾在信中對侄女說:「這把年紀還能寫出一部如此成功的小說,我感到十分滿足。」 出版後首月狂銷五十萬冊,可見《刀鋒》正戳中讀者的閱讀需求。毛姆寫《刀鋒》時,年近七十歲,人生閱歷豐富,對生命感悟透徹。
  • 如何解決人生的衝突和難題?《少有人走的路》一書,給你答案
    他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告訴了我們,如何去解決人生的衝突和難題。1.推遲你的幸福感先問你們一個問題,吃蛋糕的時候,你們是選擇先吃奶油,還是先吃奶油下面的蛋糕?有一天作者在戶外散步,恰巧碰到鄰居在修理除草機,於是,他充滿羨慕地說道:哦,你真是能幹啊,我從來就不會修理這玩意兒。沒想到鄰居的回答,讓他如夢初醒,瞬間就解決了他心中的困惑,鄰居說「你只不過是沒花時間去嘗試罷了。
  • 值得讀|他是「刀鋒上的戰士」,他的人生比他的小說精彩一百倍
    他的小說《人性的枷鎖》、《刀鋒》、《月亮與六便士》、《尋歡作樂》等作品多次再版且長銷不衰,在今時今日仍不斷被新的讀者閱讀和談論,成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比起毛姆的小說,毛姆本人的一生可能更為跌宕、精彩和富有傳奇性。
  • 毛姆的《刀鋒》:什麼是幸福,用盡全力過好這一生就可以了
    《刀鋒》是毛姆在60歲年齡寫出的一部長篇小說,人生到了此種境界,看待世俗生活會更睿智和平緩,也許這就是為什麼相對於《月亮與六便士》來說,我更喜歡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拉裡,同時也以欣賞的態度看待艾略特和伊莎貝爾的選擇。
  • 豆瓣9.0《刀鋒》|人生幸福,應該追求物質富有還是精神富有?
    從小一起長大,彼此熟悉,愛慕,人生的美好願景似乎已經鋪就於他們腳下,順著這條路走下去就好了。伊莎貝爾認為,男人總是要工作的。男人要結婚,就必須要養家。錢,關乎人的尊嚴和自尊,她不能忍受沒有華服,沒有宴會,沒有她那個圈子裡的朋友。而拉裡,全部的收入只有父母的遺產,一年3000美元的年金。餬口是可以的。
  • 寫出《刀鋒》不設定結局,讀者:這才是高明之處
    在所有作家當中,毛姆雖然自嘲為「二流作家」,但其許多作品早已被奉為佳餚,如《月亮和六便士》、《人生的枷鎖》、《面紗》、以及今天要講的——《刀鋒》。對於這樣一個偉大的作家,能夠在他的作品中觀察他的思想和三觀是一件非常珍貴的事情,身為普通人由於眼界有限,不懂人生,也不懂世界是如何運行,但讀大師的作品總能成長一些。
  • 《少有人走的路》譚小鴨讀書筆記
    《少有人走的路》(副標題: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本心理學方面的書籍,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專家M斯科特派克,他說所謂的心理治療,其實就是「鼓勵說真話的遊戲」。人類有潛在的欲望和憤怒(潛意識)是自然而然的事,本身並不構成問題。只有當意識不願意面對這種情形,不願意承受處理消極情感造成的痛苦,寧可對其視而不見(甚至加以摒棄和排斥)阻礙心智成熟時,才導致了心理疾病的產生。
  • 人的一生要走多少路,路上又要遇到多少人
    01敬一丹:「人的一生,要走多少路,才能確定前行的方向,在路上要遇到多少人,才能知道與誰同行。」這段話是前段時間看主持人大賽的時候,馮碩被淘汰時引用的。我們看到的,只是他們臺上的光鮮亮麗的表演,但是這背後走了多少路,又求學於多少人,付出了多少的艱辛,也只是他們知道吧。02追求的路上,沒有一條是好走的。在主持人大賽裡,我還有一個特別喜歡的人,那就是鄒韻。
  • 他是最後的保衛者,他是最後的刀鋒!
    「所有人小心,這些東西會隱身!!」「把它掃出來!」劍齒虎吼道,他是來自埃及的傭兵,陰差陽錯之下加入了生化獵人,而就在他準備扣動扳機的時候,一個陰影已經貼了上來。「唰!」敏銳的終極獵手嗅到了來自劍齒虎身邊的威脅,說時遲那時快之間,他手起刀落直接斬下那個陰影的首級。
  • 從《面紗》到《刀鋒》,看女性在感情和物質欲望中的掙扎和突圍
    從《人生的枷鎖》到《月亮和六便士》,我們無一例外地發現毛姆的作品一直在探索人性深處的秘密。而《面紗》與《刀鋒》作為毛姆晚年時期的兩部作品,分別深刻地揭露了女性在面對情慾和物質的困境中,如何讓心靈與現實和解的心路歷程。
  • 《少有人走的路》人生是一場修行,心理學家告訴你:關鍵修這三點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一個成熟的人一定經歷過許許多多痛苦,沒承受過太多痛苦的人一定不會成熟。---派克人生確實是一場苦難的修行,但是具體要怎麼修行,派克醫生在《少有人走的路3》裡面告訴我們,關鍵是修好以下這三點。
  • 建築師林徽因:少有人走的路
    那些能夠成大器的人,往往很早就確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建築師林徽因邁出的第一步,是從英國開始的,她的堂弟林宣說:「(倫敦)女房東沒有出嫁,是一個建築師。她很喜歡林徽因。林徽因常常替她描圖,就喜愛上建築。當時竟想留在英國不肯回國。林長民答應將來再送她出國學建築,才回來的。」那時她還只有十六七歲,已經將建築作為一生的志業。
  • 豆瓣8.4《少有人走的路》:你我都可做到的通過自律解決人生難題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國最傑出的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所著的一本通俗心理學著作,受無數名人推崇,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連續佔據20年,創下出版史上奇蹟。為什麼這本書如此受人歡迎?因這它幫助讀者解決了人人要面對的一個簡單而現實的難題:在苦難重重的人生旅程中,我為什麼走得這麼艱難?我怎樣才能走在心靈自由的通道上?
  • 賈寶玉必要有人懂,無人懂,他的人生就少了光芒?
    ,他根本不能讓眾姑娘都滿意。可是後來不同,寶玉呢,最後認定了林黛玉,疏遠了寶釵,從什麼時候開始,從懂與不懂開始,從寶玉發現,寶釵和他的價值觀不一樣,寶釵讓他讀書上進,就是父母的代言人,只不過,那話從一個美女口中說出來,讓寶玉有些驚呆。他以為,姑娘們不懂這些,不愛這些,原來,有人懂有人愛,可是不懂他。所以他和寶釵生分了。
  • 拉裡-休斯:從塔特姆穿紙尿褲時就認識他了,他進步很大
    虎撲6月2日訊 近日,前NBA球員拉裡-休斯接受了記者的問答,以下是部分問答內容:問:你和傑森-塔特姆是老鄉。你是什麼時候開始認識他的?答:從他出生我就認識他了!我和他爸爸是好朋友,我和他爸的關係就像親兄弟一樣,所以傑森穿「幫寶適(紙尿褲品牌)」時我就認識他了。
  • 《少有人走的路》:愛與墜入情網、依賴的差別
    「我和我的先生婚前非常相愛,但是結婚後他反而變得很冷淡,他是不是不愛我了?」、「我很愛我的妻子,她竟然要離開我,我活著還有什麼意思?」、「我的男朋友當初非常愛我,發誓我是他今生摯愛,可是分手才兩個月,他立刻有了新歡,他是不是從來沒有愛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