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周軼君在最新一期的《圓桌跨越派》裡說,網際網路時代的年輕人最大的焦慮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其實,豈止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年輕人,每一代新冒出的年輕人都迷茫,就像毛姆在《刀鋒》的拉裡達雷爾一樣。
01拉裡的影響
某次聚會,我和朋友聊起從出生到現在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書。
出乎意外,朋友說對他的影響的書是英國作家毛姆的《刀鋒》。我的這位朋友本科和碩士專業都是理科,我本以為對他影響最大的書應該是專業領域內大佬們的著作。
朋友說他在大二那一年特別的迷茫,他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可是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當時,他感覺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於是他就一頭埋進書海裡找答案。
當他讀到《刀鋒》裡拉裡和伊莎貝爾分手前那次談話,拉裡說:「這一切真是太殘酷,太沒有意義了。很難不去捫心自問,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活著是否真的有意義,生活是否只是一個盲目命運的悲劇性的錯誤」。
朋友說,這些話像一隻老鷹盤旋在他的腦海裡,他不懂如何表達時,毛姆卻在幾十年把它清清楚楚地寫出來了。這種感覺就像走在荒蕪黑暗的墳墓堆裡,前方的天空裡投射了一方清澈明亮的陽光一樣。
過了一兩年吧,等我自己看完《刀鋒》時,我想拉裡最值得當下年輕人借鑑是他尋找人生意義的精神之旅和心路歷程,並不是要當下的年輕人學他身體力行,遍遊全球尋找人生意義。
02不合時宜的拉裡
1944年4月19日,英國小說家毛姆在美國首次出版了《刀鋒》,首月狂銷五十萬冊,大多數的評論家交口稱讚這部傑作,讀者的喜愛自不必說。
《刀鋒》講述1919年至1930年代中期的社會現實,當時歐洲大部分國家都經歷了慘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因在一戰中獲取先機,在其他國家衰敗不堪時美國則進入空前繁榮時期。在經濟繁榮的同時,美國人陷入了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和金錢至上的漩渦之中,難以自拔。
毛姆看到了這一點,他以自己1938年的印度之行為基礎,創作《刀鋒》這部小說,並創造了一個不合時宜的人物:拉裡達雷爾。
拉裡達雷爾,美國人,中產階級人家的子女,父母雙亡,留給他每年3000美元的生活費。這些條件給了拉裡毫無羈絆地踏上尋找人生意義的旅程,當然還有一本暢通無阻的美國護照。
拉裡十九歲時,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空軍退伍回來一年多了。他每日閒蕩,拒絕了好友父親提供報酬豐厚的工作。周圍人猜測他在戰場上受到驚嚇了,可是他什麼都不肯說,令他的未婚妻伊莎貝爾一家人十分不悅。
當時美國的主流價值觀是男人存在的意義就是工作賺錢,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可是拉裡提出要去巴黎流浪兩年,幾經掙扎,伊莎貝爾同意了。
在巴黎,拉裡結識了很多人,有畫家、作家和學生,有法國人、英國人和不知道哪個國家的人。他發覺這些人比伊莎貝爾舅舅宴會上具有高貴身份的人有趣多了。拉裡覺得跟這些人在餐桌上交流想法是一種享受,思維敏捷,敏銳的幽默感。即使他和這些人吃的是普通的飯菜,喝的一般的酒。
可是,這些對於追求物質享受的伊莎貝爾來說,是不值一提。
在理想與戀人之間,拉裡選擇了理想。拉裡和伊莎貝爾友好地分開了。
為了整理自己的思想,鍛鍊身體,拉裡去法國北部的礦場幹活。在礦場中,拉裡認識了科斯蒂——一個信奉神秘主義的文化人。沒多久,拉裡就和科斯蒂一起上路流浪了,科斯蒂教拉裡說德語,兩人在路上交換各種關於人生和哲學的想法,收穫頗多。錢不夠,他們就近找個農場幹活賺足了旅費,繼續上路。
聰明的拉裡看出神秘主義並不能解決自己人生的困擾,他繼續往前走了,遇見了本篤會修士恩斯海姆神父,他又短暫地停留一下。應恩斯海姆神父的邀請,拉裡去阿爾薩斯修道院住了三個月
其間,他向神父們說起自己的困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隊友為了救他而被敵軍殲滅。幾分鐘的時間,一個活蹦亂跳的人就變成了塊殘破的肉,這讓他感到羞恥和憤怒。生命的無常和生活的乏味促使他長時間地思考人生的意義,可是環視周遭,每個人為被美國所處的黃金歲月澎湃、勤勉地工作,沒有人能給他提供指引。於是,他不得不踏上流浪之路。可惜,拉裡雖然被修道院宗教性儀式、下田耕種、晨禱的生活方式和博學、謙遜的神父們所吸引了,最後他還是決定離開。
因為他無法接受一個沒有常識的上帝和人生而有罪的教義。
拉裡繼續往前走,因緣際會,他到印度見了甘尼許先生。甘尼許先生教他學會冥想,在靜寂中傾聽自己的內心。拉裡狂躁的心安靜下來了,他如獲至寶,乾脆在印度山林的一個小棚屋裡住了一些時日,直至他得道。然後離開印度,返回巴黎。
在拉裡流浪的十二年裡,伊莎貝爾嫁作貴人婦育有兩個女兒,她的舅舅艾略特成功親近羅馬教皇獲得了榮譽勳章,拉裡的朋友格雷賺了很多錢經歷了股災變得一貧如洗了,拉裡的朋友索菲被第一段婚姻毀掉了,自甘墮落……每個人都在用心耕耘並收穫人生的果實,只有拉裡一個人在路上流浪、讀書、與不同的人交談,一個錢子兒都沒有掙到。
按照世俗的標準衡量,拉裡當然是失敗者,可他的精神世界收穫頗豐。
03 拉裡的收穫
拉裡回到巴黎後,氣質與十二年前完全不同,英俊的臉龐多了一點超然的味道。
他用超自然的力量幫助格雷治好了偏頭痛,他發現了墮落的索菲的精神之美,他比以往更加友善、平和、智慧。
他寫了一本名人論說集,都是各行各業裡的頂尖人士。拉裡真正感興趣的一個人的成就最終能達到什麼程度。
最後,拉裡捐贈了父親留給他的遺產,對得道的他,金錢是一種束縛。他打算回到美國紐約,做一名計程車司機,自食其力,享受平靜的自由。
這樣的結果可能令讀者有點失望,拉裡不就是我們身邊朝九晚五的同事或朋友嗎?可能拉裡就在人群中,唯一區別他是否找到人生的意義。拉裡的得救之道:人生的意義就是在對人生的追求中不斷地自我完善。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一過。
德國哲學家尼採說:「人生的意義在於無意義。」
事實上,無論多麼聰明的哲學家說了多麼睿智的話,對每一個獨特的個體而言,重要的是像拉裡去尋找自己的人生意義。
這是靈林玖玖第186篇書評,圖片來自網絡,侵刪。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轉載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