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壁觀」二字指的是什麼?達摩為何說它才是真正的修行?

2021-01-14 問過藍天

在佛教的眾多法門之中,「壁觀」絕對是最重要的修行方式之一。「壁觀」這種方式是達摩祖師所創,在《景德傳燈錄》中說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因此,達摩祖師當時也被人稱之為」壁觀婆羅門「。

那麼,「壁觀」二字指的是什麼?達摩為何說它才是真正的修行?

其實「壁觀」這個概念,最早記錄於《四行論》,論中說「若也舍偽歸真,凝住壁觀,自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名之理入」。也就是說「壁觀」是理入的方法之一。

禪宗佛寺

關於「壁觀」二字的解釋,歷代的經典也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如《禪源諸詮集序》中說:「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壁觀」在這裡有兩種用處,對內(自己內心)可以安心,對外可避免外界人和事的影響,這樣的修行猶如牆壁一般,更容易有所覺悟。

但更多的人認為,所謂的「壁觀」,其實就是面壁而坐。因為面對牆壁,更容易讓自己的內心得以平和。

我們縱觀禪宗歷代祖師的禪法,並沒有發現哪位祖師強調「壁觀」,相反,禪宗更關注的是內心的修行,而不是外在的具體行為。這是什麼意思呢?在達摩的那個年代,他為什麼強調「壁觀」才是真正的修行呢?

其實在達摩所在的年代,佛教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已經很大,但當時的人們學佛,更強調的是」理入「,也就是通過研讀佛教的理論來修行,特別上層士大夫們,他們更在意是對於義理的探討,因此當年的佛教界盛行的是講經說法,而不是打坐修行。

達摩祖師為了糾正這一做法,於是創立了「壁觀」這種修行的方式,並認為「壁觀」才是真正的修行。他本人也通過實際行動來告訴僧眾,因此,後世才有」面壁九年「的說法。

因為達摩祖師的禪法分為兩種,一種是理入,另一種是行入。行入就是親身的實踐,而「壁觀」就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相關焦點

  • 佛教:修行最大的困難,只有這一個字!
    無數人,研究怎樣去修行。在修行中,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突破境界。很多人說,修行很難,簡直比登天還難。所謂的難,就是遇到磨難,過不去。遇到事情,想不通其中存在的道理。禪宗二祖求法,立在達摩打坐的門外。後來達摩見他可憐,就問他想要什麼。
  • 內心通明透徹才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梁武帝時期,禪宗的始祖達摩到達中國。達摩大師度化梁武帝後,梁武帝期望建立功德,所以開始修建寺廟、敕度僧人、布施捨予以及廣設齋會。而當梁武帝做完這些,向達摩大師詢問自己功德幾何時,他卻並沒有得到期望中的結果,達摩大師告訴他的是:「實在是沒什麼功德」。
  • 淵回學佛:如來和達摩誰是佛教始祖?佛陀是!達摩只是禪宗的祖師
    淵回學佛:如來和達摩誰是佛教始祖?佛陀是!達摩只是禪宗的祖師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如來佛祖。
  • 佛教:什麼才是真正有修行功夫的人?
    你真正是修道的人,你不去看人家的過失,你只是把眼睛收回來看你自己的過失,自己的過失懺悔都懺不完,你還管別人,哪有這個閒工夫?所以不論人非到不見人非,這樣你的心就愈來愈清淨。有人修行多年,每天日復一日的打坐、誦經、禮佛,可是自身的習氣和心態同從前如出一轍,沒有任何改變。這樣的修行並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修的是一顆心。
  • 佛教:心經中的「究竟涅槃」,到底指的什麼?
    心經是佛教中用於修行的一部佛經。很多人以為,心經是佛教「專屬」佛經,只有出家人才能看得懂。其實,真正的修行,不分年齡,不分男女。只要一個人有了修行的願望,就可以修行。只要一個人修行,心經就能對他起到一定的作用。心經篇幅較短,非常適合現在這個社會中,工作比較忙的人群。只要平時抽出一點時間來看一看心經,就必有所得。
  • 佛教中所說的魔到底指的什麼?又該如何降服?
    佛教中的「魔」,又稱魔羅,意譯為障礙、殺者、能奪命者。魔剛開始時寫作磨,到梁武帝時才改為魔字。魔分四類:一為煩惱魔,指三界內眾生皆有貪嗔痴等煩惱;二為五陰魔,指輪迴六道受生死;三為病魔,肉身凡胎,誰能無病?四為天子魔,指內心邪念,外魔得其便。還有出三乘聖者,尚有無明塵沙變易生死,還有微細的四魔。若依止觀魔事發相,則有捶惕鬼、時媚鬼、魔羅鬼,千變萬狀,破壞行人。
  • 佛教之中,「福德」是什麼?為何說它不可思量?
    在《金剛經》中,佛強調菩薩要不住相布施,也只有不住相布施,所得的「福德」才不可思量。那麼,在佛教之中,佛說的「福德是什麼?所謂的「福」本質是指布施,無相布施才有無量福德。所謂的「慧」其實就是覺行,由定而產生的慧,因此,修「慧」其實也是修「定」。那為什麼又說「福德」不可思量呢?其實「思」就是窺測的意思,「量」就是度量之意。因此,不可思量說的是「福德」不能用心思支窺測,更不能用數目去度量。
  • 佛教中的涅槃圓寂,並非「逝世」意思,是指修行的4種最高境界
    其實這兩個詞在佛教中並非指「逝世」。佛教中說修行到滅生死,沒有煩惱,不生不滅的解脫境界時為涅槃,而涅槃也可按意思譯為圓寂,其中圓為功德圓滿,寂為沒有了業障。因此涅槃在佛教中,是其修行的最高境界,而非「逝世」之意。
  • 佛教:成佛之道,心空成佛,它也是禪修的境界!
    中國的佛教文化,特別是從禪宗開始,禪修就成了禪宗的重要法門。不過,在中國的禪宗史上,被人念念在道,較為廣泛的就是「心即是佛」這四個字。只是,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本文就來探討佛教文化,成佛之道,心即是佛,心空成佛,它也是禪修的境界!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二、中國的陰曆四月初八,是佛陀誕辰。禪宗有六位祖師分別是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禪素以輕慢甚至蔑視語言著稱。禪師們常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便錯」。然而禪宗的文獻卻遠遠多於其他任何佛教宗派。
  • 佛教禪宗: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
    在禪宗形成之前,「禪」本來只是一種修行方式,是戒、定、慧三學之與念佛誦經、造像齋僧、守戒苦修、精研經義等其他修行方式都是同等的修行成道路徑。禪者通過靜坐、冥想,達到內心的寧靜境界。也正因為此,在禪宗之前,中國已有很多習禪者,梁慧皎《高僧傳》的「習禪篇」便記有些早期禪者。
  • 漢傳佛教人物系列之三:達摩祖師
    菩提達摩,簡稱「達摩」,生辰不詳,南印度人,婆羅門族,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大約在公元520-526年之間,達摩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裡北行至魏,到處以禪法教人。相傳他在河南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精美,喃喃自語地說他的年齡已過150歲,歷遊各國都不曾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達摩抵魏,在嵩山少林寺修習禪定,時人稱他為壁觀婆羅門。相傳達摩祖師和梁武帝有這樣一段對話。梁武帝因為信奉佛教,即為後建寺、寫經、供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負地問達摩祖師:「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渡僧不可勝記,有何功德?」
  • 佛教,道教,儒家的修行特點,什麼是修行,在哪裡修行?
    而且書中寫的也並非修行,只不過是作者的中二病罷了。那啥叫修行呢?度誰呢很多人對於「修行」二字都有不同的認知。有人認為就是出家,有的人認為就是吃齋念佛,有的人認為參禪打坐等等說法,不一而足。這所有的說法加起來也不能概括什麼叫修行。
  • 佛教:功德和福德這兩大修行資糧,究竟有什麼區別?
    比如我經常聽到有師兄對我說,今天做了什麼好事,增加了多少功德云云,其實這是不對的——做好事並不會有功德,只能說是有福德。對此不要說大家了,就算當年的梁武帝都沒有弄明白,這位君主可以說是歷史上對佛教最狂熱和虔誠的人,在他一生中不知道蓋了多少廟,供養了多少僧眾,甚至不惜自己出家再讓大臣們花重金把他贖回來,好變相為寺廟布施,「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佛法盛世就是他一手創建的。
  • 佛教中的三寶,主要指的是什麼
    我們在沒有具體解釋三寶的種類之前,首先來了解一下三寶的大體含義:佛教中所說的三寶主要是指佛、法、僧這三寶。 佛是覺者,自覺、覺他、覺滿的意思; 法的字義解釋是「任持自性、軌生物解」 意思是每一事物必然有它特有的性質和相狀,有它一定軌則,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什麼物質
  • 悟空修行有什麼缺陷?為何非要去取經?為何必須是唐僧師徒五人?
    《壇經》中六祖惠能偈云:「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就是指人人心地中都包含有這個「真種子」,眾生同一佛性。待罪之身,先天五行轉為後天需要注意的是,在西遊的設定中,悟空的「金公」是代表性命雙修的「命」,八戒才代表「性」;而在真正的道家修行中,「金」這個字往往直接用來代表明心見性的那個「性」,也就是真如本性。《參同契》說:「三教根源,同一金性」。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呢?
  •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自唐朝時期,佛教傳入我們中國後,越來越興盛,歷朝歷代的帝王們很多都是非常信奉佛教的,當時的國家統治者,很多都將佛教作為了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思想文化,利用這個宗教來讓百姓更加的安定,或者說安撫民心。
  • 漲知識:佛教禪宗的「一花開五葉」指的是什麼?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大師佛法無邊,佛教源遠流長。話說靈鷲山頂,佛祖世尊於靈山法會付囑正法眼藏。世尊端坐寶座,無言無說,但向法會大眾「拈起蓮花」。唯有長老摩訶迦葉「破顏微笑,從座而起,合掌正力,默然無語」。
  • 真正的修行到底是什麼模樣的?
    真正的修行到底是什麼模樣的?看過這麼多修行,和這麼多道長交流過,在我看來,真正算得上修行的就是道教的遁世者和佛教的苦行僧,為什麼說這才是修行呢?因為修行第一個先提條件就是放下?什麼才算是放下,只要是入世,正常的生活,是很難做到放下的,入世者也基本沒人可以做到真正的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