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的眾多法門之中,「壁觀」絕對是最重要的修行方式之一。「壁觀」這種方式是達摩祖師所創,在《景德傳燈錄》中說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因此,達摩祖師當時也被人稱之為」壁觀婆羅門「。
那麼,「壁觀」二字指的是什麼?達摩為何說它才是真正的修行?
其實「壁觀」這個概念,最早記錄於《四行論》,論中說「若也舍偽歸真,凝住壁觀,自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文教……名之理入」。也就是說「壁觀」是理入的方法之一。
禪宗佛寺
關於「壁觀」二字的解釋,歷代的經典也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如《禪源諸詮集序》中說:「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壁觀」在這裡有兩種用處,對內(自己內心)可以安心,對外可避免外界人和事的影響,這樣的修行猶如牆壁一般,更容易有所覺悟。
但更多的人認為,所謂的「壁觀」,其實就是面壁而坐。因為面對牆壁,更容易讓自己的內心得以平和。
我們縱觀禪宗歷代祖師的禪法,並沒有發現哪位祖師強調「壁觀」,相反,禪宗更關注的是內心的修行,而不是外在的具體行為。這是什麼意思呢?在達摩的那個年代,他為什麼強調「壁觀」才是真正的修行呢?
其實在達摩所在的年代,佛教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已經很大,但當時的人們學佛,更強調的是」理入「,也就是通過研讀佛教的理論來修行,特別上層士大夫們,他們更在意是對於義理的探討,因此當年的佛教界盛行的是講經說法,而不是打坐修行。
達摩祖師為了糾正這一做法,於是創立了「壁觀」這種修行的方式,並認為「壁觀」才是真正的修行。他本人也通過實際行動來告訴僧眾,因此,後世才有」面壁九年「的說法。
因為達摩祖師的禪法分為兩種,一種是理入,另一種是行入。行入就是親身的實踐,而「壁觀」就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