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B站緣何摘得索尼、阿里、騰訊的「玫瑰枝」?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itlaoyou-com,作者丨韓志鵬
繼阿里、騰訊後,B站再迎「金主」索尼。
4月9日晚間,B站宣布索尼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認購其約1700萬Z類普通股,總價值4億美元,交易完成後,索尼將持有B站已發行股份的4.98%。
另外,據B站近日公布的最新股權比例顯示,B站董事長陳睿持股15.1%,為第一大股東;騰訊持股13.3%,位列第二;阿里全資子公司淘寶中國持股7.2%,位列第四。
在國內,能同時獲得阿里、騰訊,以及世界級巨頭青睞的企業,並不多見,而成立超十年,上市兩年有餘的B站,其資本吸引力從何而來?
索尼:借道入華
索尼與B站曾在遊戲、動畫上「喜結良緣」。
早在2014年,B站就與索尼全資子公司Aniplex展開了動畫版權採購合作,而B站如今獨家代理的核心遊戲《命運-冠位指定》,正是由Aniplex開發。
自此之後,B站與索尼持續加深版權合作,包括聯合推出B站定製版遊戲主機,和索尼旗下Funimation達成動畫內容合作,後者擁有《龍珠Z》《海賊王》等經典動漫的美國發行權。
索尼與B站越走越近,題眼則是索尼的入華野心。
作為一家國際科技巨頭,索尼的電視、手機等產品已入華多年,但在文娛領域,尤其是遊戲及周邊硬體上,索尼入華時間並不算長。
2014年,上海東方明珠與索尼中國達成合作,將負責生產及營銷索尼旗下遊戲主機PlayStation、軟體及相關服務。這宣告著PS4國行時代正式到來。
2015年,PS4國行版正式發售,價格低於同類競品XboxOne,索尼想借低價策略洞開中國遊戲市場的大門,並以此帶動玩家對主機遊戲的消費。
但事實並非如索尼所願。
首先,遊戲業以產品為導向,優質遊戲作品是帶動硬體銷售的重要驅動力,但受制於國內遊戲的監管政策,國行PS4在遊戲產品上建樹不多。
索尼PS全球工作室前總裁吉田修平就曾在2015年表示,在中國推出遊戲需要經歷長時間審查才能上市。他強調,這方面索尼在中國還有很多要學的。那一年,國行PS4隻有12款遊戲可用。
如今,國內遊戲版號審批趨嚴,索尼遊戲入華難度將再次提高。
其次,國內消費者普遍缺乏版權意識,且國內遊戲長期以盜版為主,加之手遊市場的勃興,國內主機遊戲消費習慣還處在市場教育階段。
索尼中國戰略部部長添田武人就在2018年談到入華的兩大難題,一是遊戲審批,二是產業結構,由於中國有十幾年的主機遊戲空白,所以主機市場的佔比還不足2%。
銷售數據更是上述觀點的最佳例證。有媒體統計,2015年到2018年,國行版PS4累計銷量達150萬臺,而截止到2018年,索尼PS4的全球出貨量達9160萬臺,國行版佔比不足2%。
坐擁中國這一龐大的遊戲消費市場,硬體銷售卻難見起色,凸顯的是索尼在遊戲審批,以及培養主機遊戲消費習慣上遇到的難關。
B站或許能紓解索尼遊戲入華遇到的問題。
第一,B站的遊戲收入佔比曾一度達到60%,且更熟悉本土市場,索尼與B站可通過遊戲聯營或代理的形式,鋪平入華道路。
第二,自2014年起,B站遊戲區已是平臺活躍度最高的分區,近期B站首個粉絲數破千萬的UP主「老番茄」,正是出自遊戲區。
B站成規模的遊戲創作者,正是最佳的產品營銷渠道,索尼若能提供軟硬體支持,加之UP主持續的內容創作,這能進一步帶動國內玩家消費主機遊戲。
在這些層面,B站可謂索尼遊戲入華的最佳跳板。
據Newzoo的研究報告顯示,自2015年起,中國始終是全球最大遊戲消費市場,這一成績直到2019年才被美國超越,但當年國內遊戲市場的收入仍高達365億美元。
如今,中國擁有領先於世界的消費市場,面對這誘人的利益蛋糕,索尼自然不會錯過,而投資B站,也將是索尼借道入華的重要一步。
阿里:修築大文娛
阿里與B站的「姻緣」定於情人節當天。
2019年2月14日,阿里通過全資子公司淘寶中國入股B站近2400萬股,持股比例佔B站總股本約8%。而在2018年12月,淘寶與B站就在內容電商及IP商業化運營方面達成戰略合作。
電商帝國阿里,為何會青睞一家二次元內容平臺?
在財務角度,投資入股意味著資方要追求更高的未來回報,且目前阿里在B站的投票權僅為2.2%,在對業務經營沒有決定權的基礎上,阿里更看重B站所帶來的長期收益。
即使B站目前還在虧損,但通過持續破圈內容和用戶邊界,B站展現出有別於過往十年的成長性,例如B站2019Q4的月活同比增速達40%,創下上市以來的新高。
押注B站,阿里看中了B站的商業模式,包括UGC內容社區和年輕人陣地,以此為基石,B站迅速增長後為阿里帶來的財務收入,更是阿里投資B站的本質邏輯。
當然,業務層面,阿里與B站也能相得益彰。
正如地歌網此前在《阿里缺口》中所指出的,PC時代,阿里憑藉淘寶、支付寶來鞏固護城河,但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微信的橫空出世讓阿里感到措手不及。
當然,阿里也通過入股微博、收購優土、推出淘寶直播來構築移動網際網路版圖,但移動社交始終是阿里的心頭肉,2016年支付寶「圈子」引發的爭議,也從側面體現出阿里的移動社交野心。
移動社交代表著用戶關係的沉澱,意味著用戶信任關係的建立和傳遞,在此之上,阿里可發揮電商基因,打造消費場景,帶動更廣範圍的用戶購買。
B站有望在社交屬性上補強阿里版圖。
在二次元忠誠人群、UGC創作分享社區之上,B站的用戶粘性顯著高於其它視頻平臺。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止去年6月,B站的用戶月均使用次數達97.6次,月均使用時長達701分鐘,普遍高於「優愛騰」。
強社區粘性的B站,將拓展阿里的電商交易場景。同時,B站主力用戶為年輕人,伴隨這部分人群的心智成熟,阿里旗下App有望獲取更多增量用戶。
目前,阿里旗下釘釘、天貓等品牌均在B站開設官方帳號,而疫情期間爆紅出圈的《釘釘本釘,在線求饒》,更是一次成功的事件營銷。
通過在B站創作符合年輕人話語體系的內容,官方帳號也能帶動用戶消費旗下產品,這部分增量的年輕人群,將豐富阿里的用戶邊界,尤其是在拼多多從下沉市場崛起,衝擊阿里地位之際。
另外,B站的內容優勢也將對阿里大文娛產生增益。
據阿里2020財年第三財季財報顯示,阿里數字及娛樂業務營收73.96億元,虧損達32.98億元。長時間內,大文娛一直是阿里的虧損「窟窿」。
文娛業務持續虧損與其模式高度相關,國內影視版權長期處於高溢價,文娛內容成本水漲船高,但文娛又要「慢工出細活」,才能充分沉澱忠誠用戶。
不過,阿里大文娛的強項並非內容,而在於基礎設施,即票務銷售、大數據分析及衍生品開發等,「打造文化娛樂行業新基礎設施」也曾是阿里大文娛的戰略目標。
但內容不強,下遊IP衍生品開發能做好嗎?
為補強內容,阿里早在2015年就與A站洽談投資,到2017年還傳出雲鋒基金和合一集團將聯合持股A站50%股權。最終,A站還是被快手拿下。
因此,在二次元及UGC視頻領域,B站成為了最優選的投資標的,其動漫、遊戲等內容,將補強阿里的上遊IP,而B站也有望借阿里電商基因,加速商業化步伐。這種合作對雙方都是增益。
騰訊:咬定內容
在B站的投資者名單中,騰訊一直是「常客」。
2015年7月,騰訊產業共贏基金參與B站4800萬美元B輪融資;
2017年5月,B站獲騰訊、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正心谷創新資本共同投資1.07億美元D輪融資;
2018年10月,騰訊出資3.18億美元購買B站2510萬股Z類普通股,持股比例由約5.2%增至約12%;
2020年4月,B站最新股權結構顯示,騰訊持股比達13.3%,較上年增長1.4%。
和阿里類似,騰訊要投資的是長期性,而B站的長期性不僅體現在業務上。2018年上市時,B站市值約為32億美元,而到今年2月騰訊增持B站時,後者市值曾一度接近90億美元,較上市時增長181%。
地歌網曾在《B站跨年:攀巖模式樣板》指出,當消費網際網路紅利見頂,B站能實現用戶逆勢增長實屬不易。相比於業務互補,阿里、騰訊兩大巨頭更看重這一增長性。
隨著B站持續破圈,加之穩步推進商業化,推動營收規模走高,B站整體業績和市值都將穩步增長。本質上,這將為阿里、騰訊帶來的,是同樣不斷增長的股權投資回報,B站也具備這樣的成長性。
投資之外,B站與騰訊在動漫、遊戲領域也打得火熱。
動漫領域:2016年3月,B站與騰訊動漫達成合作,雙方將聯合出品至少20部動畫;2018年10月,B站與騰訊宣布將在ACG(動畫、漫畫、遊戲)等領域展開戰略級合作,包括分攤成本、促進投資、開放優先投資權和互通片庫等。
遊戲領域:B站與騰訊遊戲旗下NEXTStudios工作室有著長期的合作關係,2019年3月的懸疑遊戲《疑案追聲》、近期熱門的合作冒險遊戲《只只大冒險》,均是由兩家聯合發行。
不難看出,文娛帝國騰訊自然會與B站密切合作,況且動漫和小說類似,是文娛IP開發的重要源頭,例如國番《羅小黑戰記》由動畫片衍生出電影。
內容是騰訊的長板,B站也能從中獲益。
之於騰訊,投資B站還有更大的策略考量。3Q大戰後,騰訊敲定自身核心能力是流量和資本,即通過投資連接更多業態,並向後者開放流量生態,孵化新商業模式。拼多多、同程藝龍皆循此路徑崛起。
而在投資策略上,對於企服、零售、醫療等非核心領域,騰訊通過持有少數股權,向合作夥伴輸出基礎能力,在進入新領域的同時實現自身「連接」戰略。
每日優鮮就是例證之一。騰訊連續四輪投資每日優鮮,而據《中國企業家》報導,每日優鮮上線極速達服務時,與其他地圖產品的接口工作是一大難點,騰訊為此委派了規模達十餘人的小組,幫助每日優鮮解決了相關問題。
不過,在「社交+內容」的核心陣地,騰訊要追求控制權。
近年來,騰訊相繼收購RiotGame、Supercell等海外遊戲公司,並在近期正式控股虎牙,將投票權提高至50.1%,這都體現出騰訊對業務生命線,即內容和通信社交的強大掌控力。
如今,內容賽道正快速變天,由於自身在短視頻大戰中掉隊,以及5G技術催生視頻消費的爆發,騰訊必然要進一步深耕視頻內容,以鞏固其在內容領域的地位。
這條道路上,微信視頻號是選項A,增持B站是選項B。
年輕人群體、高粘性用戶、UGC內容……和阿里類似,B站身兼的優勢同樣能在業務層面與騰訊有所互補,而多輪增持背後,騰訊正進一步強化對內容賽道的掌控力,尤其是B站這類具備增量用戶的綜合內容平臺。
相比之下,遊戲是騰訊的生命線和利潤奶牛,騰訊必然全權掌控遊戲產業相關公司,但內容是長線投資,爆款內容最終的產出頻率、生命周期、交易轉化都需要時間。
對B站的投資也是如此,目前,騰訊雖為B站第二大股東,但投票權僅為4%,而B站董事長陳睿和總裁徐逸的投票權合計達71.3%,況且B站背後還有索尼、阿里這樣的資方,騰訊想全權掌控B站,並不現實。
最終,騰訊還是看重B站的成長性,以換取最終的高額回報。
從財務角度出發,阿里、騰訊對B站進行的是財務投資,入股意味著對其商業模式可持續性的認可,並押注在未來能獲得可觀的收入回報,最終提高自身業績。
這也是B站摘得AT「玫瑰枝」的本質邏輯。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來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