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與火之歌》我們時代的偉大發明

2021-01-14 新京報網


  當年,英國人託爾金有感於盎格魯薩克遜民族缺少創世紀的神話,遂作《魔戒》,以當代的史詩,彌補先輩的缺憾,更開創魔幻小說之先河。在那之後大約半個世紀,美國作家喬治·馬丁提筆創作《冰與火之歌》,這部著作誕生於1996年,目前仍在創作中,最新的第五卷,則剛剛於去年年底面世,可以說讀者是與這套書和書中人物一同成長的,這部傳奇作品本身,也已成了他們心中的傳奇。

  《百年孤獨》裡的布恩蒂亞初次見到冰塊,驚嘆「這是我們時代的偉大發明」,而對《冰與火之歌》的讀者來說,馬丁筆下充滿冰與火的維斯特洛大陸,同樣配得上這樣的讚嘆。

 


《冰與火之歌·卷五·魔龍的狂舞》
[美]喬治·R. R. 馬丁 著
屈暢、趙琳譯
重慶出版社 2012年12月


《冰與火之歌》原版封面。


譯者談

  在這篇短短的、關於「冰與火之歌」系列第五卷《魔龍的狂舞》的翻譯感言之前,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本書乃至本系列的譯者組合。在目前已出版的五卷書中,惟一貫穿始終的譯者是屈暢,他之前曾分別與譚光磊先生和胡紹晏先生合作過,而在本書、即系列第五卷《魔龍的狂舞》裡,他的搭檔是趙琳小姐。趙琳小姐雖不算年長,但可貴的是她對本書懷有極大的熱情和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她為本書成書做出了最根本的貢獻。在本文中,所有「譯者」均指代屈暢與趙琳兩人。

  一

  書歸正傳,譯者打算從「冰與火之歌」系列的翻譯原則談起。

  「冰與火之歌」是一部巨著,但同時,它更是一部現代幻想文學市場上、或者更具體地說是在奇幻類型文學市場上成功的商業作品,它不應當、也不能夠是一部曲高和寡或自命不凡的作品。作為類型小說,它應該為一切對此領域稍感興趣的讀者所喜聞樂見。由是在翻譯文風的基調確定上,從八、九年前譯者最初從事這一項目開始,就把平易近人列為最大的目標。譯者的目的,是在馬丁的世界和讀者的想像之間,鋪設一條康莊大道,而不是人為地製造障礙,或故作「高貴冷豔」狀。

  但馬丁的原著乃是英文,而我們所面對的,卻是廣大中文讀者。在鋪設這條大道時,我們希望它儘可能地本土化、中文化,儘可能地從字面上抹除英文的用法和相關痕跡。如果能讓一位平時只看原創作品、不大閱讀翻譯著作的人,也能直觀地覺得(雖然人名地名等也許會複雜陌生)這部書是能讀的、好讀的、容易親近的,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由是,這本書鮮少出現英文注釋,幾乎通篇沒有任何字母文字,而與之相對的,則大肆使用中文成語、俗語——甚至偶爾會出現一些現代用語的「彩蛋」,其用意正在於此。

  在這樣的嘗試中,「冰與火之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文風」。譯者常打的一個比方,說原著好比劇本,譯者好比導演,一千個導演可能有一千部不同角度的作品,而最終呈現在讀者手裡的,就是我們譯者的雕琢。

  當然,翻譯「冰與火之歌」系列最首要的,乃是對該系列的喜愛,以至於對整個奇幻史詩類作品的感情。如果沒有這份愛,那麼根本不可能數年如一日地把這件事堅持下來。在譯者心中,「冰與火之歌」遠不止是一份翻譯工作,更是一份對「冰火」文化的守候、推廣與傳播,一種理想。

  這是一場戰爭,但譯者有信心堅持下去,把奇幻文化由冰火這一個耀眼的「點」,擴散為耀眼的一個「面」。

  二

  眾所周知,「冰與火之歌」是一套特別宏偉的史詩奇幻小說,迄今為止據不完全統計,僅前四卷裡出現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則接近2000人!故事的主舞臺維斯特洛約為南美洲大小,加上位於其東方龐大的厄斯索斯大陸,故事發生的區域至少有半個地球那麼大(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發生的區域並非「冰與火之歌」的整個世界,而只是其中一部分)。在翻譯的過程中,要維持幻想世界的統一和嚴謹性,是一項浩大和艱苦的工程,絲毫不遜於學術攻堅。

  所謂的統一,是方方面面的統一,從最基本的人名統一、地名統一,到各地區、各色人種,不同社會階層語言風格的統一,再到書中線索、連綴、前後一致的統一,這樣,最終才能整合成一個自封閉的球,而不至於漏洞百出乃至分崩離析。在「冰與火之歌」系列裡,很多線索和情節發展撲朔迷離,往往是二卷之前種下的因,在一千頁之後生根發芽,讓人恍然大悟——而在悟到之前,你很可能根本沒意識到故事會走向這個軌道。為了傳遞這樣的感受,譯者必須慎之又慎,讓很多詞語變得更為「圓滑」,兼容多種可能性。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無論是以前翻譯前四卷,還是現在翻譯第五卷《魔龍的狂舞》,譯者都虛心潛入各大英文論壇,深入接觸國外讀者的各種討論和相關理論,以此為基本依據,在譯文中斟酌遣詞造句。

  其實,在幾百萬字的「冰火」系列中,僅僅為保持前後名詞一致性和合理性,就已經頗為費力。很多讀者曾問譯者有沒有完整的譯名表,譯者可以肯定地回答:沒有!當然,即便有也不會放出來。這倒不是出於保守什麼技術機密,而是首先,根據上文提過的翻譯原則,譯者希望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完整的中文體驗,流暢的本土化閱讀,而非英文原著的附庸,譯者不願意用各種譯名和英文詞語分析來打斷中文的體驗;其次,如果在工作過程中,僵化地來對照一個表,尤其是這個註定將會異常複雜的索引,那麼在靈活的小說文字處理時,必然會出現各種語句問題,其產生的效果,甚至會比沒有表還糟糕!所以譯者寧可多下一點工夫,每次出現新名詞都進行局部或全文的對比對照,進行分門別類的細節抄錄,也不願懶惰。

  也許是因為譯者的記憶力還有一點天資,到目前為止,雖然不時出現個別小紕漏,但大體上還算達到了要求。

  三

  冰火的翻譯決非一馬平川。馬丁老爺子運用得流暢自如的視點人物(POV)寫法,極大增強了小說的可讀性,也給譯者帶來了意外的困擾和挑戰。

  根本原因是,馬老爺子塑造的角色都是那麼個性鮮明,善惡忠奸,堅毅軟弱,皆躍然紙上,作為譯者,我們從文學角度上自是百般愛護著所有的人物,但從個人的個性出發,又免不了有偏愛。例如,譯者首次讀到第五卷中龍女王丹妮莉絲的章節時,每日抱怨連連,對這個滿腦子春夢的女孩實在是難以喜愛。看到她嘲笑昆廷·馬泰爾甚至差點拍案而起,掀翻這個女王的烏木長凳;另一方面,看到提利昂與人鬥嘴耍寶,機智無雙,又讀得津津有味,精神抖擻,一蹴而就。瓊恩支線中冰雪聰明的瓦邇,更讓譯者讚不絕口。

  在這些感情上,譯者和普通讀者沒有分別。我們能產生的感情,讀者也很可能會產生——當然,讀者也可能產生完全相反的感覺。這首先要求譯者的工作從藝術的高度出發,而非單從個人好惡出發;但個人的好惡代表了原文傳遞的一種傾向,代表了馬丁刻意的塑造與我們價值觀的碰撞,這又是一個最好的參照。

  於是,為了把豐富的感情忠實而不扭曲地傳遞給讀者,譯者之間根據小說視點人物來分配翻譯任務。各人所分配到的,一般來講都是其個人感情上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人物,以利於其感情的最原始、最忠實的表達,然後再交叉更正。親愛的讀者,你能猜到每一章第一稿的譯者分別是誰嗎?

  翻譯的過程更多的是樂趣和成長。不論咬文嚼字,還是翻故紙堆,都是對自己的提高。一些雙關語、俏皮話和稱謂的使用往往經過反覆討論,百度谷歌齊上陣,忙得不亦樂乎。給一些高黃暴情節想一些比較含蓄的翻法,則增添了別樣的樂趣……

  四

  譯者最開始接觸冰火,乃是源於對幻想文學的熱愛。但不論凡爾納、龍槍,還是封神演義,大抵都是正邪涇渭分明。壞人壞得徹底,壞得單純,好人好得熱烈,好得完美。冰火的最偉大之處,正在於打破了正義戰勝邪惡的傳統。它展現的不止是英雄夢,更是英雄夢跌入凡塵後的種種。高尚者依舊高尚,但無人稱頌;邪惡者依舊邪惡,但無人懲處。頭緒繁多,盛衰開合,極具現實主義。

  有時,這樣的世界確不免讓人疲憊悲觀——對於很多普通讀者而言,小說本是幫大家逃離現實生活的,如果情節一味現實殘忍,讀起來又有什麼樂趣呢?難能可貴的是,在「冰火」之中,馬丁老爺子總能在出乎你意料的地方,在黑暗之中描出一點亮光,引來一份感動。

  這些亮光在「冰火」中和現實世界中都存在。只是世界太大,遇到的太少,但也正因為太少,才顯得可貴。比如昆廷王子可悲又可愛的責任感,丹妮莉絲出於善良而做出的妥協和退讓,高壓統治下北境人民的堅持等等。尤其是亂世之中,巴利斯坦爵士的騎士精神。常言道,英雄遲暮,老英雄總有一種特殊的悲涼,千古文人俠客夢,巴利斯坦爵士多多少少圓了譯者的俠客夢,描繪了行走在黑暗之中的俠客。

  譯者衷心祝願,馬丁老爺子寫作順利,好讓所有讀者繼續圓夢之旅,都能圓一個自己的、完整的夢。

  □撰文:屈暢、趙琳

 

 


新京報插圖/許英劍

  1989年,喬治·馬丁還在好萊塢幹編劇工作期間,他回家寫散文,並構思了一部叫做《Avalon》的小說。在創作過程中,他構想了這麼一個場景:「一隻冰原狼被鹿角戳中咽喉而死,留下了幾隻小狼,然後小狼們被一群小孩子抱走撫養……」這個意象在喬治·馬丁的腦子裡越來越強烈,一下子擊中了他,點燃了他久違的創作熱情,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這一幕後來成為了史詩巨著《冰與火之歌》第一卷《權力的遊戲》中的經典場景。

  作者像

  1971年馬丁23歲便已開始職業寫作,事實上,之前的二十多年寫作生涯,喬治·馬丁為寫《冰與火之歌》做了最好的準備與鋪墊。

  喬治·馬丁創作過多種類型的小說,如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吸血鬼小說《熱夜之夢》(1982年),以及恐怖小說《梨形人》和狼人故事的《狼皮交易》。1986年後,他淡出了文學界,在好萊塢幹了近10年的編劇工作,創作了約二十部電影、電視劇本(其中許多並未上映)。早期的小說不僅讓喬治·馬丁創作經驗上有所積累,有很多早期作品直接被他又搬進了《冰與火之歌》裡面,當然不是簡單的加工與回收。比如《冰與火之歌》中其主題之一的「季節紛亂」,他在1980年中篇童話小說《冰龍》裡就做了類似的設定;《冰與火之歌》的「七」,是他在1975年的雨果獎提名中篇《七命之人》的內容。

  喬治·馬丁原想把《冰與火之歌》寫成一部三部曲,由《權力的遊戲》《魔龍的狂舞》《凜冬的寒風》構成,風格上亦沒有定下基調,然而隨後馬丁受泰德·威廉士(Tad Williams)的作品影響,決定將這部小說寫得更加成人化。伴隨著創作過程中情節的不斷膨脹和鋪陳,故事越講越長,馬丁遂將這一系列擴充為四部曲,進而又增加為六部曲,最終定為七部曲。除卻泰德·威廉士對馬丁的影響,他亦承認J.R.R.託爾金和傑克·萬斯(Jack Vance)也給過他很深的影響。《冰與火之歌》在結構上與《魔戒》有許多共同之處:《魔戒》開始的時候所有主角都在一起,到了第一部結束時大家就分開各自冒險。馬丁也做了同樣的事情,在冰火第一卷的時候,除了丹妮莉絲,幾乎所有人都集中在臨冬城,最終卻各奔東西,天涯海角。但最終的最終,他們終將重新團聚,在命運之輪啟動的地方找到他們的答案。

  在內容及其風格上,《冰與火之歌》與《魔戒》則完全不同,《魔戒》是童話,託爾金的作品更多的是受到神的啟發,而《冰與火之歌》則是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人性真實的寫照。寫作手法上也不一樣,喬治·馬丁運用的是POV(Point-of-View)即視點人物寫作手法,好比一部大片導演將攝影機裝在不同人物的身上,不斷切換,主要人物輪流交換的方式講述,從而推動故事的進展。

  但在「魔法」色彩上,喬治·馬丁再次遵從了他的老師J.R.R.託爾金的做法,絕不輕易地在小說裡運用「魔法」,它只是一個為小說渲染氣氛所需要的元素,絕不用在人本身上。在《冰與火之歌》裡主要人物中,幾乎沒有一個會魔法的,他們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一樣。也沒有一個人在魔法幫助下能起死回生,馬丁完全遵從於現實中人的生命規律。因此上,也有人說《冰與火之歌》只是輕度奇幻。它更像是一部歷史小說,只不過是虛構的歷史。

  另外對讀者來說,這部小說未免有些殘酷,因為它沒有設定誰為主角,甚至你可能認為的主角,要麼過早地死去,要麼在隨後的故事當中發揮不了任何關鍵作用。

  文/曹語凡

  【作者簡介】

  美國託爾金當代海明威

  1948年9月20日,美國新澤西州的貝約恩,碼頭裝卸工人雷蒙德·柯林斯·馬丁的妻子產下一個男孩,取名喬治·雷蒙德·理察·馬丁。

  此時,正是二戰後的嬰兒潮時期,碼頭工人夫婦倆沒有料到,48年後,這個沒機會見過城堡,寶劍或是騎士的兒子馬丁,從陽光燦爛的新澤西碼頭出發,穿越歷史長夜,用磅礴的想像,抵達一片波瀾壯闊的中世紀奇幻大陸——這就是20世紀正統奇幻小說第一經典《冰與火之歌》首部曲《權力的遊戲》。

  馬丁從小酷愛閱讀,立志成為一名作家。馬丁1970年取得學士學位,次年取得碩士學位。此後他專心寫作,在幻想文學界各個領域,科幻、奇幻、恐怖懸疑等創作方向都有突破。1989年進入演藝界,編劇代表作為《美女與野獸》。1996年才重新開始奇幻寫作。

  在專業文學創作生涯的30多個年頭中,馬丁17次入選雨果獎年度決選,4度折桂,13次入圍星雲獎年度決選,2度奪冠。還奪得過一次世界奇幻獎,一次恐怖小說至高榮譽的史鐸克獎,12次權威雜誌《軌跡》的年度最受歡迎小說獎及其他各國的獎項。然而,使得馬丁問鼎世界文壇頂峰的還是1996年起的《冰與火之歌》系列,這部系列巨著幾乎濃縮了他30多年獲獎經驗的全部創意和技巧,是英雄史詩和磅礴想像力的結合體。

  因為文學創作方面的成就,馬丁被譽為美國的託爾金和新世紀的海明威,並被時代雜誌評選為2011年影響世界的一百人。

  新京報記者 劉雅婧

  【創作年表】

  1996年

  Ⅰ《權力的遊戲》

  A Game of Thrones

  1998年

  Ⅱ《列王的紛爭》

  A Clash of Kings

  2000年

  Ⅲ《冰雨的風暴》

  A Storm of Swords

  2005年

  Ⅳ《群鴉的盛宴》

  A Feast for Crows

  2011年

  Ⅴ《魔龍的狂舞》

  A Dance with Dragons

  期待中

  Ⅵ《凜冬的寒風》The Winds of Winter

  Ⅶ《春曉的夢想》A Dream of Spring

 

  冰與火的恢宏世界

 

  《冰與火之歌》的故事發生在一個虛構的世界,維斯特洛相當於西方大陸,歷史可以追溯到一萬兩千年前。後來維斯特洛被七大王國分治,直到「徵服者」伊耿踏上這塊大陸,以西方世界中最後的三條龍徵服了七大王國,一統為坦格利安王朝。坦格利安家族繼續統治了維斯特洛300年。

  在《冰與火之歌》故事發生之前的15年,「瘋王」伊裡斯二世殺了艾德·史塔克的父兄,他的兒子雷加王子誘拐了艾德的妹妹、勞勃的愛人——萊安娜·史塔克,導致內戰爆發。最終勞勃奪取了象徵七國統治大權的鐵王座,加冕為勞勃一世。此時萊安娜已香消玉殞,勞勃娶了泰溫·蘭尼斯特的女兒瑟曦為王后,這段政治婚姻給後來多少人帶來了厄運。

  故事便是從勞勃一世統治時期開始……

  第一卷:權力的遊戲

  一名守夜人軍團的逃兵在臨冬城外被抓獲,臨冬城主暨北境守護艾德·史塔克下令將其處斬。處置逃兵的當天,艾德和孩子們發現了一窩冰雪狼幼崽,史塔克家族的旗幟便是冰雪皚皚的大地上奔馳的灰色冰原狼,孩子們很高興,各人抱走一隻。

  遠在南方的七國統治者勞勃帶著家人、手下騎士等突然抵達北境,突然來訪,隨行人員包括王后瑟曦,以及她的兩個弟弟弒君者詹姆和人稱小惡魔的提利昂,他是個侏儒。勞勃不是來找老友艾德敘舊,而是要他出任七大王國的首相「國王之手」。而就在此前,艾德的妻子凱特琳卻接到一封密信,告知前首相瓊恩·艾琳的死因,矛頭指向了勞勃的王后瑟曦。

  艾德不想放棄在北境和妻兒所過的與世無爭、安逸的生活,但勞勃需要支援。在他帶著兩個女兒珊莎和艾利亞去君臨之前,他的私生子瓊恩即將北上長城加入守夜人軍團,另外一個兒子布蘭從樓上摔下來昏迷不醒。而君臨,等待他的是破產的王室,一群心懷鬼胎的大臣,擁兵自重的四方諸侯,以及讓瓊恩·艾琳死去的秘密。這個秘密繼而讓國王勞勃死於一頭野豬,艾德在瑟曦發動政變之後,被新任國王喬佛裡斬首示眾。

  艾德的長子羅柏·史塔克立即召集其父親的軍隊向君臨開戰,隨後擁他為北境之王。新國王喬佛裡的兩個叔父史坦尼斯和藍禮也要和他爭奪王位,七國再度陷於無盡的戰爭中去。與此同時,遠在東方大陸上的丹妮莉絲已經有三隻小龍孵化了出來,她成為龍之母、多斯拉克人的領袖。龍血傳人的她將會駕龍而來,重獲先祖的榮耀。

  而更讓人驚悚的是,那些遠古的傳說和早已滅絕的生物,正從絕境長城之外回到這片土地。因為凜冬將至,這也是史塔克家族古老的格言,漫長的冬天一旦來臨,北境很少有人不被凍死。

  第二卷:列王的紛爭

  七大王國的內戰局勢已經拉開,羅柏·史塔克封王后坐鎮奔流城,三路齊發,一是與君臨展開談判交換人質,二是讓母親凱特琳前往遊說勞勃國王的兩個對峙中的弟弟藍禮與史坦尼斯。以期共同討伐蘭尼斯特。三是派席恩回鐵群島,以獨立為王為條件說服他的父親巴隆在海上夾擊蘭尼斯特。但三件事均告失敗,藍禮與史坦尼斯同胞操戈,史坦尼斯殺了藍禮。席恩的提議遭到父親反對,他的姐姐阿莎羞辱了他,嘲笑他在史塔克家當人質的時候竟然把仇敵當恩人。變色龍性格的席恩立即倒戈,奪取臨冬城,隨後趕到的波頓家的大軍又將臨冬城夷為平地。

  羅柏正揮兵向西,入侵西境,打敗了蘭尼斯特新軍,並所向披靡。在攻打峭巖城時,他獲悉了布蘭和瑞肯被席恩殺死(實際上沒死)的消息,陷於了極度的痛苦,來自峭巖城的簡妮·維斯特林那一夜安慰了他。年輕的羅柏事後為了保持簡妮的榮譽,翌日宣布與她結婚,但他做夢也想不到簡妮來到他身邊是有目的。如今這個目的已經達到:羅柏與佛雷家的政治婚約被搗毀了,佛雷一怒之下撤走了所有軍隊。

  艾莉亞在父親艾德死後逃離了君臨,她剪了頭髮,採用阿利的假名。在長城上,瓊恩在偵察野人的過程中假裝背叛守夜人混入野人中,一個名叫耶哥蕊特的野人女孩幫他向野人之王曼斯·雷德求情。

  在東方大陸,丹妮莉絲向東進發,到達貿易城市魁爾斯,魁爾斯人非常喜歡丹妮莉絲和她的龍,當她向他們尋求幫助以奪回鐵王座時卻遭到了拒絕。一個僱傭殺手在港口還差點殺死丹妮莉絲。

  第三卷:冰雨的風暴

  君臨城外的黑水河,侏儒提利昂正在替新國王喬佛裡出戰,與史坦尼斯對決。提利昂打敗了史坦尼斯的艦隊,卻被他及時趕來的父親泰溫摘去了勝利果實。戰爭的局面也就此傾向了蘭尼斯特家。

  凱特琳在得知兩個兒子布蘭和瑞肯死後,私自放了詹姆,並命她的騎士布蕾妮護送他回君臨,換回她的兩個女兒珊莎和艾莉亞。她不知道艾莉亞已經逃出君臨,靠賈昆·赫加爾給她的那枚硬幣和一句瓦雷利亞語登上了航向布拉佛斯的船泰坦之女號。

  珊莎與國王喬佛裡已解除了婚約,蘭尼斯特家為了不失去史塔克家的這個人質,把她嫁給了小惡魔提利昂。喬佛裡在迎娶瑪格麗·提利爾的婚宴上死於一杯毒酒,瑟曦懷疑謀殺兒子的是提利昂,把他投入了大牢。詹姆不想他的侏儒弟弟死去,把他從黑牢中放了出來。從黑牢出來的提利昂在廁所找到了父親泰溫,以十字弓射殺了他。

  羅柏行軍又一次回到了孿河城,參加舅舅與佛雷的女兒蘿絲琳的婚禮。他的冰原狼灰風察覺到了即將到來的厄運,並不斷地警告他,但他仍然渾然不覺,瞬間之後他被佛雷家殺死。羅柏的母親凱特琳親睹了這一幕,她失去了讓史塔克家最有希望重獲榮耀的兒子,就此發了瘋。這次婚禮被稱為紅色婚禮,幕後導演是誰,讀者不妨到書中去找找。

  在長城上,瓊恩在黑城堡一役中發揮了領袖才能,帶領守夜人軍團抵抗曼斯·雷德的入侵。直至史坦尼斯的軍隊在君臨失敗後一路北上趕到長城,擊潰了野人,但在這一戰中野人女孩耶哥蕊特死了,瓊恩曾打破了自己誓言,成為她的情人。

  東方大陸,丹妮莉絲帶著她購買的強大軍力北上淵凱,逼迫那裡的奴隸主解放奴隸時,彌林的奴隸主殘忍殺死了很多奴隸,被激怒了的丹妮莉絲不為任何利益包圍了那座城市。

  第四卷:群鴉的盛宴

  瑟曦為她的父親泰溫公爵準備了一場華麗的國葬。由於停靈多日泰溫發出臭味,他死後肌肉萎縮將嘴角拉起,就好像在笑一樣。這讓詹姆和瑟曦都很不滿,因為人人都知道,泰溫公爵從來不笑。瑟曦在兒子喬佛裡死後,她僅有的兒子八歲的託曼·拜拉席恩繼任為國王,瑟曦成為攝政太后,權力一時之間膨脹到一手遮天。她拒絕償還王室的負債,又得罪了國庫和教會,最終被教會拘捕。

  珊莎被「小指頭」貝裡席帶到了鷹巢城,珊莎的阿姨萊莎·艾林和貝裡席結了婚。貝裡席還要求珊莎裝成是他的私生女,阿蓮·石東。凱特琳成了石心夫人,她領導無旗兄弟會時遇到了「美人」布蕾妮,她相信布蕾妮已經投靠了蘭尼斯特家,下令對布蕾妮處以絞刑。就在被吊起之前,布蕾妮嘶啞地喊出了一個詞。艾莉亞·史塔克成為無面者的學徒,她了解到無面者不僅僅是一群訓練有素的刺客,更是在瓦雷利亞末日浩劫前便存在的一支宗教。

  在長城之上,瓊恩在黑城堡一戰之後忙於重建長城,擔憂梅麗珊卓會燒死俘虜——「野人之王」曼斯·雷德以喚醒石頭中的魔龍。

  第五卷:魔龍的狂舞

  提利昂殺了泰溫之後從君臨逃出,乘船穿越狹海來到潘託斯,有權勢的蘭尼斯特家的侏儒只剩了半個鼻子,終於成為馬戲團的小丑,被當成奴隸不斷地被轉賣,和另一位女侏儒佩妮表演騎豬。

  拉姆斯·波頓把臨冬城夷為平地之後,囚禁了席恩,以非人的方式折磨他,讓他扮演他被殺的僕人臭佬。席恩後來從拉姆斯那裡逃脫,被送到了成為長城之王的史坦尼斯軍中。在長城上,瓊恩·雪諾被選為第九百九十八任守夜人軍團總司令,但是在長城內外,都有敵人在等待著他。長城之王史坦尼斯不斷地向瓊恩要地,以便封給他的群臣。梅麗珊卓對瓊恩的警告貫穿全卷,但她的預言在瓊恩看來都不準確,她從火焰裡看到:一個女孩騎著一匹垂死的馬。她說是瓊恩的妹妹艾利亞,事實前來的是亞麗·卡史塔克。他最後收到了拉姆斯·波頓寫明寄給「私生子」的信,信中聲稱前往進行與波頓家族戰爭的史坦尼斯被擊敗,曼斯·雷德被捕。瓊恩命令巨人剋星託蒙德代替自己的位置,並宣布他要前往南方和波頓開戰。

  在狹海對岸,彌林女王丹妮莉絲發現統治比徵服一個國家要難得多,她解放的奴隸到處賤賣自己,因為成了自由民之後更沒有人管飯吃。鷹身女妖之子不斷地暗殺她的子民,製造恐怖主義。迫於權臣西茨達拉的壓力,也為了從女王位置上解脫出來,她嫁給了他。

  瑟曦沒有盼來詹姆救她,她得到的是教會的羞辱。詹姆被布蕾妮帶走,很有可能把他帶給石心夫人。艾莉亞的失明是訓練的一個課程,之後,她又恢復了視力。布蘭找到了三眼烏鴉,「你的腿永遠不能行走,」三眼烏鴉說,「但你可以飛。」

  □撰文 曹語凡

 

 


奇幻秀



在魔幻小說中,龍是一個經常出場的角色,特點為巨大、會飛、會噴火,至於善惡設定,視作者的好惡而定。《冰與火之歌》中也有龍族登場。


魔法
顧名思義,魔幻小說中「魔」是必要的構成元素,《冰與火之歌》中的「紅衣女」,即是一位魔法師,但就如武俠小說重點在「俠」而不在「武」,真正的魔幻小說大師也僅僅是將「魔法」作為輔料而已。


第二世界
魔幻小說要構建有別於現實的虛擬世界,《冰與火之歌》中,這個世界就是「維斯特洛」大陸。


騎士精神
魔幻小說的精神內核,往往脫胎於歐洲中世紀的騎士精神,鏟強扶弱,忠於誓言與內心的信仰。《冰與火之歌》中守衛長城的「守夜人」部隊,就是這種精神的代表。


新種族
魔幻小說中,常會有現實中並不存在的生物種族出場,如《魔戒》中的精靈、霍比特人,《冰與火之歌》中的異族,還有恐怖的「異鬼」。

  黑夜來臨,黎明不遠。歡迎進入奇幻世界的領地,當你深夜在被窩裡打著燈,一頁頁偷看《霍比特人》、《魔戒》、《納尼亞傳奇》、《冰與火之歌》等大部頭,有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能成為託爾金第二,或者創作出可與《冰與火之歌》相媲美的皇皇巨著?

  要創造什麼,首先讓我們了解它,並剖析它。一個清晰明確的指標可以讓你知道奇幻小說如何構成,那就是「要素」。而你眼底的那個恢弘的大世界,也是靠著這些龍骨一點點搭建起來,看完之後,也許少了點神秘,卻一定能大大增加你對奇幻世界的親切感。

  世界觀

  託爾金曾提出「第二世界」的理論,即第一世界是神創造的世界,即日常生活的世界。而人們用「幻想」創造的第二世界。則是以一種看得見的「真實」形象建構起來的。如何讓奇幻故事登場,搭建一個多大的世界觀舞臺,這個世界能有多逼真,最能體現奇幻作者的野心。

  這些看似眼花繚亂的點子,或多或少都有些合理想像的成分,來源於古老傳說、歷史真實,以及科幻素材中。《冰與火之歌》的世界地圖中,西方大陸被稱為「維斯特洛」,歷史可以追溯到一萬兩千年以前,被七大王國分治,輪廓明顯肖似翻轉的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世界的東面王國則狀似亞歐大陸。而《魔戒》故事發生地——中土世界,也取材於中世紀歐洲。神話傳說中,世界被扛在大烏龜殼或躺臥的神仙背上,三座仙島浮在蓬萊仙海中,對於人類的想像力來說,也早已不再新鮮。而《納尼亞傳奇》中可通往納尼亞大陸的神奇衣櫃,今日看來,也不過是一種平行空間的偶爾重合和跳轉。

  新種族

  如果說,對於吸血鬼,狼人、美人魚塞壬這些連史書上都已屢見不鮮的智慧種族,你已見怪不怪,還想再來點想像力。別急。奇幻的架空世界一旦搭建好,奇幻生物必然要登場。

  以人類為原型,又顯然不是人的生物或非生物,我們可以稱之為新種族——這種創造體現了人類的寂寞和自戀。不管外形如何奇特,能力多麼特異,是長著蜥蜴臉的小魔怪,是只有蜂鳥大小、長著翅膀的仙女,或是隨時可以消失的隱形人。為了更好地供你理解,他們必然會體現嚴謹社會化的一面,有自己的族群、文化、社會組織結構。

  比如說,《魔戒》裡有著尖耳朵的精靈,體現了人類對完美物種的嚮往,正直、勇敢、高貴,遵循中世紀貴族的道德行為標準。而更為生活化的《霍比特人》裡,生活在土丘裡的這一族群光腳不穿鞋,住洞穴,愛種地,性情溫順,一天吃六頓,活脫脫是古愛爾蘭農民的化身。他們不僅有自己的語言、歌謠和傳說,還有「漫遊時期」「墾荒時代」的歷史,甚至保留下了一些可供考據的文字書寫。當然,大多數時候,這些新種族的存在,是為了展示人類對於自身完善的渴望,新種族通常聰明敏捷,具備一些噴火、猜心、通靈的超能力,甚至還能直接施展魔法。

  魔法

  說到魔法,儘管奇幻小說不同於靠魔法存在的魔幻小說,但魔法依然是奇幻文學必不可少的元素。上可凸顯奇幻氛圍,下可讓讀者的小心臟坐坐過山車。哈利·波特揮舞魔杖大喊「除你武器」、「飛天掃帚飛來」似乎還不夠刺激,《納尼亞傳奇》中白女巫用一條咒語瞬間凍結一片大陸又略顯驚悚。

  但是在真正的奇幻世界裡,魔法的存在並不是為了壓倒人,放大超自然力量。相反,是用以點綴並襯託人的精神、意志和情感。《冰與火之歌》的作者馬丁就從來不讓火球、咒語、魔法棒在書中到處亂飛,神的力量永遠不會佔據大量篇幅,相反,他更看重、並以為更具有力量的是人類世界的道德和秩序,他重點描述的,是關於人類世界的史詩。

  即使在託爾金的《魔戒》這樣開山立派的奇幻經典中,對魔法的描述也很簡略。真正的奇幻大師明白,高段位的讀者要看到人的勝利而非超人的勝利。魔法像刀劍一樣,都需要勤奮操練,努力獲取,而且最終是人的武器和工具,為人所用。

  龍

  西方神話中的龍大多是恐懼和邪惡的代表。被大部分奇幻作者用於小說中,起到了烘託氛圍,增加幻想色彩的作用,通常,大反派中,也不乏一頭會噴火的三頭巨龍。尤其當背景在冰寒的北歐,鬥龍與馴龍,都是非常重要的任務。

  對此,馬丁也曾經糾結了很久,在《冰與火之歌》中要不要用虛構的龍族,但最終還是寫了進來。但是,《冰與火之歌》淡化了龍族的邪惡,而添加了人的味道。這是《冰與火之歌》對人物性格處理的成功之處。

  犧牲與救贖

  秉持中世紀歐洲英雄史詩的傳統,戰爭和邪惡,相對應的就是犧牲和救贖。在邪惡的超自然力量前,人類的肉身可謂不堪一擊,但美德和精神卻擁有反敗為勝的能力。這一點,無論《魔戒》,《霍比特人》《納尼亞傳奇》還是《冰與火之歌》都體現得淋漓盡致,《冰與火之歌》中守衛絕境長城超過8000年歷史的守夜人軍團,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他們代表著邊緣人群和底層人士,但這樣一群不到1000人的隊伍,卻有一段感人肺腑的守夜人誓言。在歷時長達一個世紀的無盡黑夜中,作者馬丁狠下心腸殺死了書中無數重要的人物,但他讓守夜人這個群體像精神一樣活著。新京報記者 劉雅婧

 

 


諾曼徵服

1066年9月,諾曼第公爵威廉率兵入侵英國。英王哈羅德迎戰。10月14日,雙方會戰於黑斯廷斯。英軍戰敗,哈羅德陣亡,倫敦城不戰而降。12月25日,威廉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為英國國王,即威廉一世(徵服者)。


哈德良

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第三位皇帝,117年-138年在位。在位期間,在不列顛島北部建造了橫貫東西的「哈德良長城」。


七國時代

7世紀初的英格蘭由一系列盎格魯撒克遜人建立的王國主導著分別是:韋塞克斯、東盎格利亞、麥西亞、諾森布裡亞、肯特、蘇塞克斯、埃塞克斯。


第三次布匿戰爭

公元前149年-公元前146年,羅馬發動戰爭滅亡宿敵迦太基共和國,戰爭歷時三年,羅馬名將小西庇阿最終攻陷迦太基,並焚燒城市。傳說羅馬人徵服迦太基後,在其土地上撒滿了鹽,使之無法耕種,但記錄該戰爭的原始史料中無此記載。


玫瑰戰爭

15世紀英國蘭開斯特王朝和約克王朝的支持者之間為了英格蘭王位的斷續內戰。因為兩個家族分別以紅玫瑰和白玫瑰為家族徽章,故稱「玫瑰戰爭」。


背景考

  奇幻小說大多都有「場景設定」。這有點類似於上帝創世。作者安置大陸、設計海洋、創造歷史,有時甚至還重置物理定理。一句話,他們造出一個虛擬小世界。科幻小說有時也創造這樣的虛擬世界,但科幻小說的虛擬世界投射於未來,奇幻小說的虛擬世界則淵源於過去。前者的支柱是科技,後者的支柱則是歷史。《冰與火之歌》的作者馬丁就曾對記者說:他描述的世界就在地球上。它雖然不是我們看到的真實世界,卻是一種「備選的世界」。

  《冰與火之歌》的歷史原型

  馬丁創造的這個「備選的世界」,和歐洲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冰與火之歌》主要發生在一個叫維斯特洛的大陸上。

  不難看出,維斯特洛的原型是古代英國。熟悉英國史的人,會在這書中發現許多歷史對應物。比如維斯特洛大陸被分為七大王國,而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英格蘭恰好也經歷過「七國時代」;北境長城對應不列顛北方的哈德良長城;「紅色婚禮」則對應著「黑色晚宴」(1440年,蘇格蘭的道格拉斯伯爵兄弟應邀赴宴,卻慘遭斬首);至於《冰與火之歌》的故事主線,也有「玫瑰戰爭」的影子。這些相似性並非讀者瞎猜,馬丁本人也都承認。

  在中世紀歐洲,並沒有多少國家和民族的概念,真正重要的是家族。貴族家族有自己的地盤,自己的軍隊,唯一能把他們聯合起來的脆弱紐帶,就是對國王的效忠。所以國王的合法性非常重要。一旦合法性受到質疑,國家往往會陷入內戰。玫瑰戰爭就是由此引起。「紅玫瑰」蘭開斯特家族和「白玫瑰」約克家族,都聲稱自己才是合法君主。於是爆發了30年的戰爭,最後兩大家族都走向滅亡,新興的都鐸家族接管了英國。《冰與火之歌》第一卷剛出版,書評家們就提到了玫瑰戰爭,許多讀者也注意到這一點。他們認為「紅玫瑰」對應書中的蘭尼斯特獅子家族,「白玫瑰」對應史塔克冰原狼家族,多恩領則對應威爾斯等等。很多粉絲還開始鑽研史書,希望從中研究出故事的結局。

  但這是一廂情願。一流的奇幻作家會從歷史中尋找素材,但不會將小說淪為某段歷史的簡單映射。馬丁自己也說過,《冰與火之歌》確實受到玫瑰戰爭的啟發,但也受到了英法百年戰爭、十字軍東徵、阿爾比異端討伐、諾曼徵服等等的啟發。你靠玫瑰戰爭史猜不出冰原狼家族的結局,因為真正統御一切的,還得是作家的想像力。

  馬丁的故事設定超越了中世紀歐洲。在維斯特洛的東方,還有一個厄索斯大陸。按照《冰與火之歌》的設定,在五千多年前,瓦雷利亞城邦在該大陸崛起,和吉斯帝國展開了殘酷戰爭,並最終摧毀了後者,瓦雷利亞人將古吉斯剷平,在上面撒上鹽、硫黃和頭骨,這裡面明顯有第三次布匿戰爭的影子。此外,書中的徵服者伊耿跨海西徵,統治了維斯特洛,這一事件可視為「諾曼徵服」的奇幻版;但在厄索斯大陸,在帝國廢墟上建立的卻是奴隸制城邦。它們富庶奢靡、陰柔脆弱,滲透著一種漫不經心的殘忍。歷史愛好者可以從中辨認出古代腓尼基城邦的一些痕跡。馬丁把七大王國寫得栩栩如生,但寫到奴隸灣那些城邦,就顯得有些浮誇。

  英雄故事黑暗的另一半

  我們可以把《冰與火之歌》和《魔戒》做個比較。《魔戒》的背景也是中世紀歐洲。評論家早就指出,《魔戒》中的善惡之戰,折射的是中世紀傳統社會和工業文明的戰爭。託爾金毫不猶豫地站在中世紀一邊。他就像《亞瑟王傳奇》的現代傳人,將那個時代寫得豪情四射光彩照人。《冰與火之歌》卻完全不同。在馬丁筆下,七大王國充滿了搶劫、強姦、虐殺。善與惡之間模糊不清。所有人都像流水浮萍,在艱難世時中備受命運撥弄。很難說誰是正義,誰又是邪惡。

  《冰與火之歌》和其他奇幻小說有個最大的不同點,那就是書中的人物不管看著有多重要,還是會隨時說死就死。這吸引了一部分讀者,也讓另一部分讀者受不了。這部小說是一部黑暗的書,雖然會不時散發出光焰,但它依舊是本殘酷的書,就和命運本身一樣殘酷。讀完這本書,你很難說作者有一顆柔和溫善的心。馬丁為自己做過辯解:「印第安納·瓊斯一口氣殺死40個納粹,自己卻毫髮無傷,這看上去很有趣。但《辛德勒的名單》裡的英雄主義卻更能打動我們。前者只是有趣,後者卻能告訴我們很多人類本性的東西。」世界就是這麼殘酷,歷史就是這麼殘酷。

  信仰缺席的維斯特洛

  七大王國和中世紀歐洲有一個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宗教被淡化。基督教是中世紀最核心的東西,是億萬人的精神寄託。在《冰與火之歌》裡,維斯特洛人也有七神宗教。但是人們對它好像並沒有多深的感情。書裡幾乎沒有哪個人物是虔誠的。這要歸因於作者本人。馬丁自稱多少是不可知論者,對上帝的存在頗為懷疑。他曾對記者質問說:如果真有上帝,為何世界還如此痛苦?這個古老的問題無人能回答。可是,維斯特洛被馬丁的質問抽空了信仰,卻沒有其他的精神資源去填補這個虛空。它顯得比真正的中世紀歐洲更殘酷,更像一片道德上的荒原。

  全書中最接近信仰的一段話,就是著名的守夜人誓言:「長夜將至,我從今開始守望,至死方休。我將不娶妻,不封地,不生子。我將盡忠職守,生死於斯。我是黑暗中的利劍,長城上的守衛,抵禦寒冷的烈焰,破曉時分的光線,喚醒眠者的號角,守護王國的堅盾。我將生命與榮耀獻給守夜人,今夜如此,夜夜皆然。」這樣的忠誠感、榮譽感雖難能可貴,卻不足填補信仰的虛空,不足以支撐起一個沒有準則的苦難世界。馬丁無疑知道這一點。也正因如此,他書中幾乎所有人物都像福克納所說的那樣:「他們在苦熬。」

  本版撰文

  押沙龍

相關焦點

  • 冰與火之歌:無與倫比的奇幻盛宴
    我想很多人喜歡上《冰與火之歌》,應該是源自根據它改編的美劇《權力的遊戲》。不可否認,《權力的遊戲》製作精良,堪稱匠心之作,特別是前七季。然而,在萬眾期待中,它爛尾了,令人痛心疾首痛徹心扉肝腸寸斷心如死灰,令眾多冰火迷怎能不更加期待馬丁老爺子的豹尾結局!
  • 《冰與火之歌》系列解讀18:塞外之王的秘密
    《冰與火之歌》系列解讀17:熊老的主動出擊,雪諾叛變了?《冰與火之歌》系列解讀15:黑水河之戰,小惡魔的高光時刻《冰與火之歌》系列解讀14:詹姆的斷手之謎傳說中,吟遊詩人貝爾是野人史上最偉大的塞外之王,與他同一時代的臨冬城公爵為布蘭登·史塔克(非築城者布蘭登)。二者的關係非常緊張,布蘭登曾屢次公開譴責貝爾燒殺搶掠的行為,稱其為懦夫,為了報復和證明實力,貝爾喬裝打扮,翻越長城,從國王大道潛進臨冬城。
  • 冰與火之歌高清地圖
    維斯特洛大陸(英語:Westeros),也被稱為日落國度(the Sunset Kingdoms),是喬治·R·R·馬丁的奇幻系列《冰與火之歌》中四塊大陸中的一塊,它的設定大致基於中世紀的歐洲。
  • 好書推薦|《冰與火之歌》小說全集
    在《冰與火之歌》裡主要人物中,幾乎沒有一個會魔法的,他們和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一樣。也沒有一個人在魔法幫助下能起死回生,馬丁完全遵從於現實中人的生命規律。因此有人認為與其說《冰與火之歌》是極度「低魔」的奇幻小說,不如說它更像是一部虛構世界的平行歷史小說。2011年,《冰與火之歌》被美國HBO電視網改編成了電視劇《權力的遊戲》。
  • 《冰與火之歌》第七季破紀錄回歸,那些中國版《冰與火之歌》還好嗎?
    龐大格局的世界觀,變幻莫測的人物命運,充滿奇幻想像力的故事情節,以及充滿質感的製作水平,都是《冰與火之歌》備受追捧的原因。《冰與火之歌》也成為了高質量魔幻劇的代名詞,在國內許多玄幻劇中也言必稱「中國版《冰與火之歌》」,用以標榜自己劇集的質量。只不過就在本尊再掀狂潮之時,這些模仿者已不知身在何處。
  • 《冰與火之歌》指南:別被它的鴻篇巨製嚇到了
    我真的很需要一個互動性強的嚮導(像那個了不起的指環王計劃LotrProject)——比如旅途地圖,文化歷史,人物簡介,充實詳盡的家譜,圖!——這樣才能確保我投入進去,而不是心不在焉或者不知所措。或者可能是由於中土世界裡的強姦戲跟砍頭戲沒有《冰與火之歌》那麼多,所以我才缺乏耐心吧。這不正把我們帶到了《冰與火之歌》的世界裡嗎。這類似於奇幻小說,卻又不乏真實性。
  • 權力的遊戲,IP開發的冰與火之歌
    這部超人氣的美劇根據喬治·R·R·馬丁的小說《冰與火之歌》改編,在170多個國家以47種語言播出,覆蓋12億粉絲,每季製作耗資近10億元的劇集一經開播便掀起了討論熱潮。我們確信,自2011年首播那天起,《權力的遊戲》就成為HBO一臺動力十足的賺錢機器。長夜將至,處處黑暗,凡人皆有一死,《權力的遊戲》迎來終章,可流媒體領域的「鐵王座之爭」,才剛剛開始。
  • 《冰與火之歌》系列小說藝術賞析
    《冰與火之歌》(A Song of Ice and Fire)是由美國作家喬治·R·R·馬丁所著的嚴肅奇幻小說系列。該書主要描述了在一片虛構的中世紀世界裡所發生的一系列宮廷鬥爭、疆場廝殺、遊歷冒險和魔法抗衡的故事。
  • 《冰與火之歌》發生地-維斯特洛大陸
    可到底狗尾續不了貂,HBO完全不顧及原著鋪墊許久的宏觀故事架構和角色們在即將到來的冰與火之戰中將要起到的作用,就算再黃再暴力,我也實在沒法買單。受此刺激,我決定寫一系列關於《冰與火之歌》的剖析,既給只看劇不看書的人掃盲,也說說我對這部神作未來走向的看法。
  • 《冰與火之歌》中文電子版登陸掌閱
    《冰與火之歌》中文電子版登陸掌閱 2017-01-12 10:31:3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鮑文玉
  • 遊戲冰與火之歌 沉醉於《上古捲軸》的奇幻世界
    遊戲冰與火之歌 沉醉於《上古捲軸》的奇幻世界 時間:2012-10-19 09:50:57 來源:大眾軟體-Kangaxx
  • 高潮迭起的9本奇幻小說,從《權利的遊戲》原著-冰與火之歌開場
    1.與《魔戒》《冰與火之歌》齊名的奇幻文學巨著,美國《紐約時報》等暢銷榜。2.《冰與火》的作者馬丁等推崇《時光之輪》為「有史以來*偉大的奇幻著作」!3. *精彩的「時光之輪」:政治陰謀、鐵腕人物、危險的魔法,以及更多險惡的秘密!◆風靡世界的奇幻經典「時光之輪」系列,與《魔戒》《冰與火之歌》並稱世界奇幻文學三大高峰。
  • 成都刀王的「冰與火之歌」
    40年,憑藉打刀他走上高峰,卻又跌落低谷,最終靠雙手和信念,借時代東風,讓周家刀煥發了新生。 他的故事,猶如一首冰與火之歌。 【爐與火】 這一錘下去就是40年 「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賣豆腐」,民間的一句俗語,道盡了行業的辛酸。
  • 【酒吧KTV】冰與火之歌
    【酒吧KTV】冰與火之歌
  • 著名小說冰與火之歌被改編成頁遊
    《冰與火之歌》(A Song of Iceand Fire)是由美國著名科幻奇幻小說家喬治·R·R·馬丁(George R.R.Martin)所著的一部史詩奇幻小說,是當代奇幻文學一部影響深遠的裡程碑式的作品。 近日,有媒體曝出《冰與火之歌》已被改編成網頁遊戲的消息。
  • 冰與火之歌第七季
    冰與火之歌——權力的遊戲是啥我就不介紹了。。。今天上第一集,有點激動,廢話不多說,往下拉!!!
  • 強勢秒殺電視劇,不看《冰與火之歌》原著真是太虧了!
    七十年前的今天,一個具有超乎尋常的想像力的偉大科幻作家出生了,他就是——喬治·R·R馬丁。很少人會對這個名字給予心中熟知的直接反應,可要是你稍加一點「冰與火」的元素,對方的態度便會有一個跳躍性的變化:許多人的眼裡頓時會閃爍出瞭然和狂熱的色彩。
  • 我找到了《冰與火之歌》中文小說的國人插畫師 - idartist
    我在2018年的「冰與火之歌貼吧」中還發現了尋找到小說插圖的帖子,回帖中有不少讀者追問樓主是在哪裡找到的圖,是否有原圖。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繪製出《冰與火之歌》五卷簡體中文版插圖的國人畫師曹珂。小說《冰與火之歌》插圖說到如何結緣《冰與火之歌》,曹珂至今仍顯得幸運且興奮:「十幾年前吧,出版社舉辦了一次全國的插畫比稿,我也去參加了,並且得到了最後的插圖創作機會!
  • 《冰與火之歌》系列解讀08:侏儒首相
    通過前幾期,我們暫時結束了對冰與火之歌卷一《權力的遊戲》的分解品評。《冰與火之歌》系列解讀06:奈德謝幕,勞勃是龍家遠親?《冰與火之歌》是一部歷史背景宏大的魔幻史詩著作,人物支線繁多而龐雜,造成一些在卷一不太受重視的角色在卷二翻身成為主角之一。尤其是獅家的小惡魔,在卷二幾乎憑著一己之力,讓獅家在五王之戰中佔得先機。
  • 《冰與火之歌》第四季開播 歐巴馬求搶先看
    《冰與火之歌》第四季開播。  華西都市報報導昨日,美劇迷翹首以盼的HBO熱門電視劇《冰與火之歌》第四季終於開播,這部由美國著名奇幻小說家喬治·馬丁原著改編的劇集在全球擁有無數粉絲,連美國總統歐巴馬都是其中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