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民國大詩人,一個享譽國內外的文藝界翹楚,一個極具才氣的理想主義者,那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是他短暫一生的風格寫照,也是他與這個世界交融的最貼切解釋。
但這句詩卻像一句讖語,本是他告別康橋「悄悄的走了」,卻真的在三年後悄悄的走了,天妒英才,整個文藝界為之震動,無不惋惜這位才華橫溢的新派大詩人的離去,他的死,是文藝界的一大損失。
但很多人不知道,徐志摩的意外離世固然令人悲傷,似乎都不及一個人的悲傷,這個人就是陸小曼,她也因此曾被千夫所指,但其實原因不全在她,並且她是對於徐志摩的離世最悲傷的一個,為何?
眾所周知,在徐志摩短暫的一生當中,出現了三個重要的女人,分別是張幼儀,林徽因,跟陸小曼。
先說張幼儀,是徐志摩時間線的第一個女人,是徐志摩的髮妻,兩人的婚姻是在封建的舊俗制度下由當時的政界大人物張君勵牽線促成,徐志摩曾表示,「只見過一面便娶了她,自己根本做不了主。」幾乎相當於指腹為婚。
對於兩人關係的真實狀況,一直不為人所知,因為徐志摩去世後,張幼儀對此卻一直守口如瓶,直到徐志摩去世65年後,也就是1996年,在張幼儀的侄孫女張邦梅出版的《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一書中,才透漏了徐志摩與張幼儀婚戀中的真實關係和狀況。
徐志摩第一次見到張幼儀的相片時,便鄙夷她的形貌,稱張幼儀「像極了土包子!」,可想而知婚後的生活了。生孩子也不過是為了履行婚姻義務而已,徐志摩壓根就沒看上張幼儀,甚至在張幼儀懷二胎的時候,還逼她墮胎和離婚,這令張幼儀心如刀割。
儘管徐志摩對張幼儀很殘忍和無情,但張幼儀的表現卻令世人敬佩,她不僅在今後的人生當中創造了巨大的成功,成了中國第一個女銀行家,還想方設法的照顧和幫助徐志摩及其家人,幾十年如一日,毫無反悔之意。在徐志摩死後的紀念刊物裡,很多也是張幼儀幫忙策劃的。
雖然被徐拋棄,但張幼儀並沒有因此而責怪和怨恨徐志摩,她對徐志摩的愛是不計報酬的,不計條件的,這種愛是無私的愛,相比於陸小曼自私的索取,實在是太偉大了。
但遺憾的是,徐志摩沒有選擇張幼儀,或許不僅僅是因為形象和氣質上的不入眼,徐的骨子裡與生俱來流露著自由主義的氣息,被父母包辦的婚姻當然為他所不屑,這在他的詩歌當中早已表現過。也許在很多年以後,如果徐志摩還活著,看見張幼儀後來的成功,會改觀對她的看法,但時間卻沒有答應給他們一次機會。
對於徐志摩的死,張幼儀顯然是十分悲傷的,畢竟在三個女人當中,張幼儀應該是最愛徐志摩的,因為只有深愛一個人,才有可能不計較得失的去無怨無悔的付出。但她絕不是最悲傷的一個,像張幼儀這樣胸襟寬大,性情剛烈,自強不息的女性,不管遇到什麼事,她都能駕馭的很好,化悲痛為力量,繼續前行,過自己的人生,外事對她的影響是很小的。
所以固然張幼儀很悲痛,但不是最悲傷的。
在時間線上的第二個女人,是林徽因,徐志摩就是因為她才和張幼儀提出離婚。林徽因對徐志摩的影響很大,徐志摩被林徽因的氣質和才華所吸引,在他為林徽因所作的《偶然》中,表達了他對林徽因的摯真愛戀: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在與林徽因相識的這段時間裡,徐志摩的詩作風格變化很大,奠定了他在新派詩人之中舉世無雙的地位。
但徐志摩對林徽因的愛過於理想化,這與他作為一個詩人本就具備的理想主義觀念關係很大,真實的林徽因並非完美無瑕,甚至也有不少毛病,林徽因感到和徐志摩在一起的生活很壓抑,於是決定和徐志摩保持一定的距離,隨梁思成去了美國。林徽因和張幼儀一樣,在愛情中是一個拿得起放得下的女人,並不像世人想的那樣冷酷,只是對於她和徐志摩的愛戀,她顯得更為理智一些,不像徐志摩那麼浪漫卻不實際。
康橋的那段往事,以及徐志摩當時寫下的那些詩歌,《草上的露珠兒》等,都直接表達了徐志摩對林徽因的美好嚮往,康橋那段往事,當然也能印證兩個人最好的戀愛。
對於徐志摩的意外去世,與其說林徽因失去了一個愛人,不如說是失去了一個合作夥伴,因為此時林徽因的全部心思已經在梁思成身上,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間的愛情已經成為過去,兩個人僅是保持著一些學術上的往來而已。對於徐志摩,林徽因嘆其如繁星隕落,更多是放下了負擔,奔向了新的生活。
所以對於徐志摩的離世,林徽因可能是三個女人中最「不悲傷」的一個。相比於陸小曼的遭遇,她實在太幸福了。
當然,徐志摩遭遇事故,林徽因是最直接的原因,若不是要參加她的學術會議,也就不會坐飛機回北京,但是揪其根本原因,還在於和陸小曼搖搖欲墜的愛情有最大關係。
陸小曼,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也是他最後一名妻子,素有美貌與才華,即是畫家,也是作家,其因美貌而被列為民國四大美女,被胡適稱為「北京城不可不看的一道風景。」其美麗程度可見一斑。
但她卻是一個喜怒無常,揮霍無度,生活糜爛的女人(至少從前是這樣,也許和他出身名門,從小養成的公主性格有關係)。
她的出現,起初給徐志摩帶來了無盡的愉快,徐志摩因此稱自己為「精神上的大富翁」。自從結識了陸小曼,徐志摩「金屋藏嬌」般過起了外人所不知的快樂生活。
然而好景不長,當徐志摩發現陸小曼並非如他之前所想像的那般完美無暇,甚至出現了各種讓人無法忍受的缺點和毛病,兩人幸福的感情生活開始出現了裂痕。
陸小曼是有名的揮霍無度,和徐志摩到上海後更是變本加厲。她喜歡夜生活,經常出入夜總會,喝得爛醉如泥才回家。當時有名的「一品香」飯店、「大西洋」酒店等是她經常光顧的地方,她還甚至去賭場,揮霍豪賭,這些脾性是徐志摩以前不曾了解的。
此時的徐家,對這位兒媳非常不滿,在經濟上杜絕支援。徐志摩失去父親的經濟援助,不得不同時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三所學校教課,課餘時間再趕寫詩文賺取稿費供養陸小曼,就像供老佛爺那樣供養她。但即便如此,依然不夠陸小曼的揮霍,以致負債纍纍。
不過經濟上無休止的付出並不是造成兩人裂痕的根本,而是在兩人中間出現了第三者。當時陸小曼患病,找來一位叫翁瑞午的男子替自己推拿。這樣一來二往,二人很快墮入情網,難捨難分,陸小曼就是從翁這裡學會了吸食鴉片。陸小曼的移情和墮落,終於使一向遷就的徐志摩忍無可忍,感情關係迅速惡化。
1930年冬,徐志摩因對這段感情極為失落,決定暫時離開上海,去北京教書。徐志摩的離開,惹惱了本就反覆無常的陸小曼,她變著藉口管徐志摩要錢花,不給就一哭二鬧三上吊,徐志摩在這段歲月裡,受盡了煎熬和折磨,這與他最初結識陸小曼的美好情形形成了鮮明對比,恐怕也是當初徐志摩料想不到的。
到了北京的徐志摩,幾番勸說陸小曼戒掉菸癮,和好如初繼續生活,起初陸小曼也同意了,但也只是嘴上答應,糜爛的生活一直沒有改變。1931年11月,陸小曼催促徐志摩回上海,但徐志摩希望陸小曼去北京,雙方僵持不下,最後還是徐志摩心軟了下來,決定來找陸小曼,但不巧的是兩人見面就開始吵架。
據鬱達夫回憶說:「陸小曼的公主性子很嚴重,大發脾氣,完全不聽徐志摩勸阻,甚至和徐志摩動起手,將抽鴉片的煙槍扔在徐志摩臉上。」徐志摩悲怒之下,決定馬上離開。不料這一走,竟已是隔世再見了。
11月19日早8點左右,徐志摩搭乘的「濟南號」飛機失事,遇難身亡,年僅33歲,一代英才如繁星隕落,就這麼沒了。
徐志摩遇難,參加林徽因的學術會議是直接原因,但如果不是陸小曼遲遲不答應北上,徐志摩也不會南下,當然,如果他和陸小曼的感情依然很好,當初徐志摩也不會離開上海,就不會有後來的遇難。至於因為張學良的飛機改機,徐志摩無法乘坐,以及天氣惡劣,機長疲憊狀態駕駛等原因都屬於次因。
得知徐志摩遇難,陸小曼悔痛交加,一改往日奢侈,揮霍,濫交的不良作風,不再去夜總會,不再抽大煙,不再任性驕橫,不再大講排場,生活上深居簡出,也斷絕了與其他男人的往來,並且終生穿素服,可見其悲傷程度。
她在給徐志摩的悼念詞《哭摩》中這樣寫道:
「我深信世界上怕沒有可以描寫得出我現在心中如何悲痛的一支筆,不要說我自己這支輕易也不能動的一支。可是除此我更無可以洩我滿懷傷怨的心的機會了,我希望摩的靈魂也來幫我一幫,蒼天給我這一霹靂直打得我滿身麻木得連哭都哭不出,渾身只是一陣陣的麻木。幾日的昏沉直到今天才醒過來,知道你是真的與我永別了。摩!漫說是你,就怕是蒼天也不能知道我現在心中是如何的疼痛,如何的悲傷……」
所以對於徐志摩的死,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之中,最悲傷的應該是陸小曼,因為只有她對徐志摩做過極大的錯事,並且深愛著徐志摩,她的反覆無常,不過是為了博取徐志摩的呵護,她索要錢財,是為了讓自己更有安全感,讓徐志摩更難放下,但她卻不知道這樣做是適得其反的,最終不僅害了自己,還害了徐志摩。
不過反過來看,如果身在九泉之下的徐志摩得知陸小曼已改過自新,為他終生素服,也會為此欣慰吧,不過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